2023年10月31日 星期二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被忽視的城市邊陲生命力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89396/web/ 

◆  道路設計不當 官逼民反
◆  合理標線 杜絕檢舉浮濫
◆  柯的誤診 恐加速玩殘文官
◆  當個合理傻瓜 藍白勿陷囚徒困境
◆  學習猶太族群科技領導力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被忽視的城市邊陲生命力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被忽視的城市邊陲生命力


2023-10-31 00:03  聯合報/ 郭瓊瑩(作者為中國文化大學景觀學系主任)
全球最大的貧民窟Kibera係奈洛比都市地理邊陲,也是社經邊陲,但卻有多彩的生存生命力。郭瓊瑩/攝。
即使是「貧民窟」,但卻仍有旺盛生存生命力,其充分顯現在社區之環境色彩上。郭瓊瑩/攝
社子島有淡水河流域發展之豐富人文歷史,惟因防洪因素今日成為都市邊陲,其未來再發展似應有更大之與水共生想像空間。郭瓊瑩/攝
在大台北的都會區邊陲南勢角地區卻蘊藏了豐富多元的移民文化,宛若異國邦城,充滿人情味。郭瓊瑩/攝
在大台北的都會區邊陲南勢角地區卻蘊藏了豐富多元的移民文化,宛若異國邦城,充滿人情味。郭瓊瑩/攝


城市邊陲在規畫術語上可稱之為 Edge City 或 City Edge,它自有其空間範疇之社經文化界定。惟在現實社會中,當我們已習慣於「城市中心論」之價值觀時,那些發生在城市邊陲的人事物則極易被忽視,甚而被歧視。

剛自肯亞奈洛比開會回來,這些年來之發展其已有相當現代化之CBD(城市商業中心),咫尺之隔即有全球最大之貧民窟Kibera,該區兩平方公里內住有近兩百萬人。當然,用已開發國家的視角來看,這些人怎麼可能如此生活?如何與天地同生?當深入生活社區,卻發現不同的社經生命體,其實自有其求生維生之道與天地共存之韌性

綜觀全球十大貧民窟,其生命力其實高於今日台北車站周邊之「都市遊民生活圈」。畢竟這些貧民仍賣力用心地求生存掙生活,而非等待救濟。而就今日之大環境圈來看,無論首都或偏鄉都會發現在都市邊陲紋理中之些許「冷點」,它們確實存在於不同社經階層中。

台灣早已是個相當具包容性的社會,即使有明確的都市計畫使用分區,卻未曾出現如西方社會之階層分野。也因此,在各大都會區中,仍依舊可見不同社經階層共生之實況。惟雖是共生共存,但是否共「榮」共「友」,則仍有相當之斷層。正如奈洛比一條道路相隔為高級區,另一邊則為平民乃至貧民區

在首都台北,雖未有所謂貧民窟,但夾雜在舊市區紋理中之老社群,當無能力被「都更」時,其生活空間狀態的確宛如貧民窟」,各種現代化公共設施均未能接軌

實質基礎公共建設外,現實仍存在著因地理政治因素,許多昔時之眷村移民移工僑民生活圈,如新北市中和區華新街,這裡匯集了來自各地之僑民(緬甸馬來西亞雲南越南印尼…),宛若異國邦城

該區相對於市中心確為城市地理上之邊陲,惟一步入社區卻發現即便短短幾條街,幾乎每個店面都是一個遷徙、生存、生根、轉型再生的「故事」。每一位接觸過的人幾乎都是其人或其父母遷徙移民駐居生活寫真,也是其生命歷程膠囊,令人有時空凍結錯覺。而在聽不懂方言中,卻見其過去生活史之再現,悠然、自在、和善、熱情…即使同為「移民」後代的我們,似已有世代隔閡之感。

頃見今日之氣候移民戰火難民,以及社經移民,這世界的移民景觀刻正快轉。據統計,全台已有卅萬移工/民,而其下一代亦已逐漸成長成年,是否亦得以被認同或有管道優先進入台灣的教育體制中?看到來台第一代之東南亞移民,似乎也看到了華人移民在歐美之影子。台灣位處特殊地緣政治區位,我們是否應有責任讓這些邊陲社區移民後代得以真正融入我們的社會,成為平等共生共存大家庭? 










道路設計不當 官逼民反


2023-10-31 00:07  聯合報/ 周孝宇/都市計畫技師(台北市)
今年6月30日起,恢復人行道、行人穿越道等違規臨停與違停檢舉,違停也納入記點制,各地交通違規檢舉爆量,民怨四起。記者侯永全/攝影


違停記點新制,看似立意良善保護行人安全的措施,卻引起職業駕駛的強烈反彈,除找民代申訴,甚至預告將發動百輛計程車包圍交通部抗議。然而對支持交通改革者而言,交通違規就是不對在先,若不嚴懲違規者,對於守法者而言不公平。

二方觀點激戰,看似都有理,但問題的癥結點究竟出在哪裡呢?

台灣的街道設計隨意到完全沒有邏輯可言,此類無邏輯又可分為二類公共設施設置標準不一、步行空間私有化

首先,公共設施例如路緣石、植栽、路燈、車阻設置標準不一,同樣一個城市中,路緣石有各種不同的高度;有些地方為了方便汽機車進出,直接設置為斜坡狀,也有些地方路緣石高度達到卅公分以上,停車在路邊打開車門會直接碰撞路緣石。步行空間的私有化,指新開發建案的人行道或開放空間,完全交由私部門規畫設計,造成本來應該連續的人行動線,被建案的土地範圍分割為一段段不同的退縮距離、地磚材質、植栽種類和洩水坡度,此種情況在重劃區的步行空間更是明顯。

筆者曾於八月十八日投書民意論壇,提出五點街道設計的建言,包括「確認行人優先」,街道設計同時要考量卸貨貨車或攤販等提供城市服務者;「建立街道層級和標準化設計規範」,應設置有強制效力的細緻街道設計規範;「科學化分析及重新規畫街道」,在街道分析的過程應重視科學和事實、減少直覺和常識;「街道設計納入都市計畫通盤檢討重點之一」,街道設計之統籌可由都市計畫委員把關;最後,「停止步行空間私有化,設置實體人行道」,地方政府要勇於擔起設置連續人行道的責任,不能將公共利益事項全部交由私部門規畫設置。

回歸此次違停記點新制的爭議,不論中央與地方政府應先反求諸己:街道設計是否已健全?街道設計的計程車停等空間及貨車卸貨空間是否已完備?政策是否已充分與利害關係人溝通?如果上述事項皆已完備,取締和開罰才是正當的手段。如果不設置充足、分布合理的卸貨和計程車停等空間,卻又要雷厲風行的執法,不是要官逼民反嗎?

現今台灣的街道設計考量不周,未能有效運用道路空間,造成行人、自行車、汽機車、計程車和卸貨車輛互相對立且沒有贏家,然而政府卻要嚴厲取締交通違規;這就像進到露天垃圾場,卻嚴厲禁止隨意亂丟垃圾,豈不怪哉?











合理標線 杜絕檢舉浮濫


2023-10-31 00:10  聯合報/ 陳清雲/立法院法制局局長(新北市)
臨停等待超過3分鐘就屬違規停車。記者周嘉茹/翻攝


交通部自今年六月卅日開放民眾檢舉人行道、行人穿越道等違規臨停,且違規記點加嚴;職業駕駛人因擔心影響生計而抗議交通部之政策,也引起社會關注。

違規受罰,天經地義,開放民眾檢舉,以補警力不足,也是解決問題的輔助措施,但交通標線不當,並無法真正解決違規臨停。

交通主管機關應檢討道路設計、臨時停車空間的需求配置,及紅線禁止停車標線浮濫畫設問題,才能正本清源,改善行人通行環境與改善交通秩序。

至於檢舉案件爆量,是因禁止臨停之紅實線畫設過於浮濫;而地方政府會把紅實線「畫好畫滿」,是因為黃實線於晚上八點以後,至次日早上七點開放合法停車,已無法規範停車秩序,也造成一種標線,白天與晚上卻有不同規範效力之問題。

因此,建議應把交通部與內政部會銜之《道路交通標誌標線號誌設置規則第一六八條第四項黃實線開放夜間合法停車」的規定刪除,並請地方政府就行政專業,以因地制宜之事實需求,全面檢討紅實線畫設浮濫的問題。

亦即,在重要路段會妨害交通之處,如在設有彎道、險坡、狹路標誌路段、槽化線、交通島或消防栓、十字路口或轉彎區等畫紅實線,用以禁止臨時停車,其他路段則改畫黃實線,以便利民眾上、下車臨時停車所需,才能杜絕檢舉氾濫之亂象。

上述法規修改之後,主管機關即以可臨時停車之黃實線,取代部分不影響交通之路段上的紅線禁止停車標線;黃實線僅提供三分鐘有臨時停車必要之車輛,職業駕駛人送貨或乘客上、下車即無違規臨停問題,浮濫檢舉將消失於無形,職業駕駛人之民怨也可一併解決。

再者,如夜間有停車需求之地區,因黃實線取消夜間可停車時段之規定而受影響,則可依地區需求,選擇部分於夜間行車量較少之路段,畫設「時段性禁止停車」之停車格,即可將停車與檢舉浮濫完全改善,可謂一石二鳥之計。

因此,為有效杜絕違規停車及違停檢舉與記點新制所造成之民怨,刪除道路交通標誌標線號誌設置規則第一六八條第四項,即屬刻不容緩。

地方主管機關應通盤檢討以黃實線取代紅實線的路段,將標線做符合比例的合理規畫,即使開放檢舉違停也不會產生浮濫檢舉,有嚴重影響交通之路段再落實科技執法,將能有助於交通平權之實現。












柯的誤診 恐加速玩殘文官


2023-10-31 00:23  聯合報/ 桂宏誠/民主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台北市)
民眾黨總統選舉參選人柯文哲。記者劉學聖/攝影


民眾黨總統參選人柯文哲過去曾主張「重建文官體制」,本以為他呼應前副總統呂秀蓮指責民進黨「玩殘文官」的嚴重性。但自柯文哲擺出競選總統的陣勢後,才知道他主張先凍結再修憲廢除考試院,與重建文官體制背道而馳。

柯文哲常以總統可任命六千多個職缺的例子,強調總統可「勝者全拿」政府的職位資源。這種誇大的傳說由來已久,十多年前在馬英九當選總統尚未就任前就曾有媒體報導,馬上任後可任命或主導任命的職務約達七、八千個。

如果柯文哲常以科學方法看事情,此刻應說明總統可以任命的六千個職缺是哪些?否則就只是看了媒體的報導或幕僚的說法,未經查證就隨之信口開河而發生了「誤診

事實上,我國政府機關被認為「官員」的職務中,的確有如「聘任」及「聘用」等不須經公務人員考試及格的職務。但該等人員得以任職政府機關,其條件與資格仍受到法律規範。而總統會介入這種職務的機會不多,如「口譯哥」派駐美國代表處的政治組組長,以及行政院各地「服務中心」的執行長等,但都是違反《聘用人員聘用條例》進用的「黑官」。

類此情形,法律的主管機關是考試院,但聘用的人是否符合法定條件和資格,以及實際擔任的職務有無違法,都由各院自行審查決定後,再報考試院備查即可。為什麼這樣呢?就是因為考試院抵擋不住執政黨和行政院的政治壓力

再者,經濟部及財政部等所屬公(國)營事業機構的董事長及總經理等高層,國民黨執政時期訂有六十五歲屆齡退休的規定。但民進黨全面執政後就改為六十五歲退休為原則,經報行政院核准後則可繼續任職。考試院雖主管公務人員的退休,但管不到公營事業人員,行政院也才能說改就改。

考試院主管的《公務人員任用法》規定,教育人員、醫事人員、交通事業人員及公營事業人員之任用,均另以法律定之。此規定雖存在了幾十年,但迄今仍未制定關於公營事業人員任用之法律。究其原因,仍是行政院抵制考試院人事職權

考試院的職權若能發揮,可促使行政院和立法院尊重文官體制穩定性,並為院際間審慎共同作出決定制衡機制。柯文哲雖然很強調政府體制制衡,但他卻未必知道制衡本意

更嚴重者是,憲法增修條文明定要設省政府及省諮議會,地方制度法第三條也規定「地方劃分為省直轄市」及「省劃分為縣」,但台灣省和福建省於賴清德擔任行政院長時已實質廢除。柯文哲竟要仿效此違憲的做法,稱他若當選了總統,會以不提名考試院人事的方式「凍結」考試院。如此不思如何提振考試權文官體制恐將被加速玩殘











當個合理傻瓜 藍白勿陷囚徒困境


2023-10-31 00:21  聯合報/ 伍豪/文史工作者(高雄市)
為了促進「藍白合作」,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右)、民眾黨主席柯文哲(左)30日閉門會,然而不論會後的四點結論或記者會,雙方都暗藏機鋒。記者林伯東/攝影


藍白合話題持續延燒,雖然昨天國民黨與民眾黨舉行政黨協商會議,會後共同發表四點聲明,唯只聚焦理念、政見、立委,並未觸及總統人選方案。藍白合作談判曲折拖延,讓支持者猶如霧裡看花,焦急不已。這場合則兩利、分則兩害的「非零和遊戲」,卻因雙方堅持追求自己政黨的最大利益,讓這場政黨合作恐陷入賽局理論中的經典案例「囚徒困境」。如雙方持續為私利僵持不下,最終可能全盤皆輸,讓民進黨繼續一黨獨大,甚至恐把台灣推向戰火的邊緣,故兩邊主談者不得不慎。

囚徒困境」大意是:有兩個涉及同一案件的嫌疑犯被單獨監禁,檢察官給他們的條件是:其一,如果你招供,另一個不招供,那你可立即釋放,你的同夥則要坐牢十年;反之,就是他逍遙自在,你坐牢十年。其二,都招供,那兩個都坐牢五年。其三,都不招供,那釐清無其他犯罪證據後,最多關押半年後釋放。在此情況下,假設兩個犯人有互信基礎,他們的最佳策略應是都不招供,以獲取半年後釋放。然因人性自私的天性,兩個囚徒都會掉入檢察官的陷阱,最終都選擇認罪。

套用上開理論,把兩個囚犯改成藍白兩黨,他們的選項由「認罪」、「不認罪」改為「退讓」、「不退讓」;理論上,基於爭取自己最大利益天性,兩黨最終必定無法退讓,反使綠營坐享漁翁之利。

日本經濟學家川西諭在所著《所有問題都是一場賽局》一書,對於「囚徒困境」提出以下解方,藍白主政者或可參考,以免感情用事,做出損人不利己的決定:

一、跳脫個人迷思,將思考格局拉高至整個賽局結構。二、把對手意向及時間因素納入,採動態式擴散賽局思考。三、利用「賽局樹」、「反向歸納」(排除最不利行為選項)等思考工具,找出最適當的因應策略。四、將各種情境對兩方造成的利弊予以量化,以利比對找出對整體最大利益的「納許均衡」(指任一參賽者,單方面均無誘因偏離此均衡)。

此外,川西諭強調,他認為「賽局理論」重點不是在如何贏過對方,而是要當個「合理的傻瓜」,努力創造雙贏,才能獲得安定、永續的利益。

比起經濟議題政治顯得更複雜、更不理性,也更難以量化,所以經濟模式或許難以直接套用並解決藍白合作的爭議。惟經濟學者對人性探討所提出的建言,包含「拉高思考格局」、「聚焦整體利益最大化」或「當個合理的傻瓜共創雙贏」等,都是值得在野黨參考的。希望藍白兩黨能以更大的格局避免陷入「囚徒困境」,進而創造政黨輪替,以為台灣民眾謀取更大福祉。









學習猶太族群科技領導力


2023-10-31 00:11  聯合報/ 徐作聖/陽明交通大學科管所退休教授(新竹市)


在台灣,「領導力」是一個具深度意涵卻又空泛話題。從政客的自我吹噓、經管學者的潤飾,到科技研發產業發展自我感覺良好邀功工具,好像「領導力」只是另類國家隊全民運動

最近以哈加薩走廊衝突,引發一波對猶太族群研究與檢視。這個族群在商業、教育、媒體、經濟、資通訊與黑科技、人工智能、新興科技、學術研究、醫療、國防技術、諾獎得獎率等方面都取得了傲人的優勢。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全球猶太族群約一千五百萬,占全球人口約○點二%,如何發展出獨特優勢仍是眾說紛紜,也許是宗教文化及教育,也許是生活態度,也許是大環境所逼產生生活哲學。可以確定的是,猶太文化雖不可複製,但學習猶太族群在發展科技產業上的領導力卻是當務之急。

上周在北京講學時特別提到,中國人普遍富不過三代,但猶太族群幾乎都能延續十代以上,最大的關鍵在於:其領導力源自於「先見林再見樹」的系統思考長線布局,而在強調教育敬天畏人尊敬宗教,加上家族文化加持之下,絕少因為短期利益放棄大局

二戰結束以來,猶太族群在美國矽谷各類產業發光發紫者眾。拿高科技業來說,不論是 Google、Meta、Amazon、OpenAI 等,或是以硬體為主的 Intel、Apple、Tesla 等,幾乎全是猶太族群的天下猶太族群主導的企業有一共同特點:建構系統性/策略性的 Godzilla 平台,並利用媒體廣為宣傳,棲身在矽谷,打著全球產業鏈分工標準平台架構,形成特殊的全球分工結構

雖然矽谷「重軟輕硬」的去工業化現象嚴重,但高科技系統及網路平台提供無限槓桿優勢及全球分工格局,讓主導者享有巨大的操作空間,使得科技領導力及產業整合有發揮的空間,是現代科技領導力強者恆强精髓所在

在猶太人主導的產業或科技發展進程中,外行人當道的機會非常有限。台灣創意無限常掛嘴上,但法匠當道善辯搞分化是其專長,台式零星煙花式綜藝式科技發展,就是缺乏領導力表現

世界的科技發展正在快速的轉動,但台灣正陷入科技發展國家隊」的虛無縹緲境界,特別是大內宣搞氫能低軌衛星通訊碳捕獲存儲再利用精準醫療等。這些由歐美先進經營有成產業,台商在外圍搞代工無法進入系統整合體系中,科技領導力難有發展的空間。

大陸科技實力在某些區塊已有領先全球的趨勢。台灣抄襲美國「去工業化」的心態不足取,但學習猶太族群科技領導力卻是當務之急。產官學各界在思考產業轉型當下應跳脫戀屍矽谷,發展自身的領導力與前瞻視野。

模仿矽谷高科技創新,卻忽略族群文化因素,這就是典型「戀屍矽谷」的迷思。事實上,複製猶太族群的優勢於兩岸產業互動過程中,並非不可能的任務。希望檯面上的三位參選人能放棄不必要的意識形態,為台灣科技創新與領導力創造另一個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