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2日 星期四

經濟日報社論/大陸還是「開發中國家」嗎?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88927/web/ 

◆  聯合報社論/倚美仗日、攻訐在野,賴清德如何避戰?
◆  聯合報黑白集/蔡英文的「選後」
◆  經濟日報社論/大陸還是「開發中國家」嗎?





經濟日報社論/大陸還是「開發中國家」嗎?


2023-10-12 00:44  經濟日報/ 社論
中國大陸經濟示意圖。 聯合報系資料庫


德國聯邦經濟合作暨發展部日前表示,不再將中國大陸視為「開發中國家」,2026年起停止提供優惠貸款,並要求中方「承擔起國際秩序框架下的責任」。無獨有偶,美國參眾議院早在今年上半年也分別通過類似法案,要求針對中國大陸以「開發中國家」參與的各類條約與國際組織,國務院應推動將中方地位變更為已開發國家。從開發中升級為已開發國家,理論上是象徵國力提升的肯定,但歐美千方百計想要頒獎,中方卻極力抗拒不想領獎。

國際間以「已開發」、「開發中」與「低度開發」三種發展程度,作為區分各國國際義務差異的主要基礎。已開發國家不但要出錢出力,各項義務的履行更要身先士卒,而且一次到位。開發中及低度開發國家除了可以接受國際援助外,義務的履行也可分期付款,享有各種彈性。

問題在於,如同中國這種究竟是強國還是開發中國家的灰色問題,主因是國際定義仍有模糊性。以世貿組織(WTO)為例,並未提供「開發中國家」的定義,而是允許各會員自行認定,也沒有規定會員應從開發中地位畢業的條款。中國大陸在2001年入會時為開發中國家毫無爭議,惟20多年後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歐美紛紛提出中方應該要畢業,不該再藉此來規避義務、持續享受WTO給予開發中國家一百多項的「特別及特殊待遇」。

又如世界銀行,是依總收入的方式,評估一國為高收入、中等偏高收入、中等偏低收入和低收入四類,只有高收入經濟體被視為已開發國家,中國大陸則被界定為「中等偏高收入」經濟體。基於其身分,聯合國及世界銀行目前在中國大陸仍投入不少計畫。現有29個聯合國體系單位共投入1.3679億美元,而世銀更有高達97個進行中項目,投入資源接近120億美元。就在中國左手的一帶一路已經投入近1兆美元的今天,右手還伸手接受援助的作法,更是引發爭議的主要原因。

開發中國家的涵蓋範圍極廣,也有其模糊性,然而幾乎所有開發中國家同儕,在經濟量體、科技能量、軍事核武及全球政治影響力等層面上,都跟中國相去甚遠。但另一方面,不論依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HDI)、人均國民總收入(GNI)等指標,中國大陸距離「高收入經濟體」確實還有差距,如今年剛卸任的世銀行長David Malpass所言,從人均所得出發,沒人能否定中國具有獲得世銀借款的資格。某種程度可以說中國創造出了第四種獨特的分類,也就是已開發、開發中、低度開發以及中國。

其實北京自知與其他開發中國家實有不同,也開始做出國際貢獻,例如中國大陸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最大的單一捐助國,也積極投入國際糧食南南合作專案。中國大陸婉拒升級的主因,自然是國際政治考量,這種跟「全球南方」血緣相同的身分,有助於維持與其他開發中國家團結的需要,也是中國主導一帶一路、金磚峰會、上海合作組織,甚至於近期推動「全球發展倡議」的正當基礎所在,中國並無為了面子而加速從開發中地位畢業的需求。

西方國家的壓力短期間對中國大陸影響不大,因為從WTO到聯合國體系, 尚無機制可強迫改列國家的經濟發展定位。然而,西方國家的行動愈來愈多,對北京也會形成一定壓力,畢竟中國大陸身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也有偉大復興與美歐分庭抗禮的企圖心,倘若北京想要獲得「北、南國家」的普遍認同,除了堅定扮演南南集團的領頭羊之外,如何扮演其負責任的大國及領導者角色,特別是必須領悟到其慣用的經貿關係武器化作風,以符合國際社會對負責任領導者的期待,才能真正邁往成為大國、強國的道路。














聯合報黑白集/蔡英文的「選後


2023-10-12 02:54  聯合報/ 黑白集
蔡英文總統在中華民國國慶大會上,發表任內最後一次國慶講話。記者余承翰/攝影


蔡總統最後一次國慶演說,談到「和平是兩岸唯一選項」,期盼「選後」台灣內部能尋求更大共識,與北京發展互動基礎。販賣芒果乾多年之後,蔡英文終於表態願回到和平立場。但這是她的緩兵之計,或只是選舉語言,否則為何一切都要等到「選後」再來?

明年元月選後,新總統已經產生,蔡英文只剩四個月跛腳任期,她還來得及對自己大破大立嗎?如果她的意思是,選舉是「新民意」的展現,她要看選舉結果再決定政策如何轉向;但民進黨去年選舉大敗,不就是不滿蔡政府的新民意嗎?蔡英文為何不尊重這個民意趨勢即刻行動,卻要等到明年選後?

蔡英文擅於運用曖昧言語,表面釋出善意,內裡暗藏條件玄機,實際行動卻與此悖離。她談選後的台灣共識與兩岸和平,皆是如此。過去七年半,蔡政府施政霸道濫權,撕裂台灣社會;現在蔡總統說「選後」要來凝聚台灣共識,但社會的傷痕豈是你吹一口氣就能癒合?

台灣目前的徬徨和焦慮,主要原因在蔡政府七年半的施政偏執;就算賴清德徼幸接棒,他也很難在這個腐敗和濫權的基礎上讓台灣提升。諷刺的是,當蔡英文說出「和平是兩岸唯一選項」時,她有沒有問過自己:這「唯一選項」為何被她拋棄了七年多?

選後」一詞,暴露了蔡英文的言不由衷。















聯合報社論/倚美仗日、攻訐在野,賴清德如何避戰?


2023-10-12 03:01  聯合報/ 社論
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日前接受日本放送協會(NHK)及《讀賣新聞》專訪,廣泛談及台日交流、兩岸現狀和區域合作等議題。賴清德和日本政壇交往密切,去年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遇刺,他更以摯友身分參加家祭,可見其對日人脈深厚。他的對日主張國人並不陌生,但賴清德這次接受日媒專訪談話,仍洩漏了一些值得深究的問題。

賴清德宣示,將透過加深台日民間、經貿、淨零及安全的連結,展開全方面的合作。賴清德首先強調加強兩國人民交流,希望台日旅遊盡快恢復疫前水準。但眼前的事實卻是:台灣旅客疫後大量赴日旅遊,而日客來台卻明顯稀少。日客赴韓人數已達疫前水準,到東南亞也恢復約七成到八成,唯獨來台僅及疫前一半。箇中原因值得深入探討,只是片面期待日客來台,真相總是令人尷尬。

這種單向期待,也表現在賴清德寄望「台灣有事,美日來援」。日媒關切賴清德如何穩定台海,他避免直接引述安倍的「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談話,轉個彎強調若台灣被中國入侵,台海成為中國內海,必然對日本構成威脅,因此期待台日安全合作。

事實上,日本人關注「台灣有事」,卻不希望「日本有事」。日本民調顯示,日本人高度擔心中國攻打台灣,但同樣高度擔憂日本捲入,絕大多數人反對自衛隊軍事介入。日本更關切的是,台灣有事,日人如何撤離。相形之下,侯友宜訪日時提出的「三安」承諾:「台海安定、台灣安全、日本安心」,主張兩岸對話,避免衝突,更能安日本人的心。

當然,賴清德也表示希望兩岸對話。他早就說不想和中國成為敵人,可以做朋友;他甚至可跟習近平一起吃蝦仁飯,喝全糖珍珠奶茶。然而,陸方冷回「不要講賴皮話,自討沒趣」。賴清德還向日媒介紹他的「民主和平四大支柱」,要在對等尊嚴前提下兩岸交流合作。但連日媒都明白指出中方對賴清德的台獨疑慮,因此這四根「民主和平支柱」,恐怕仍未能清楚回應日方的問題所在。

賴清德強調,他所有努力,都在避免戰爭。歸納其避戰之道,主要有二:一是洗獨去獨,二是國際團結,威懾中國。他否認是台獨金孫,也透過美國媒體宣布沒有台獨路徑,又向日媒重申台灣不須宣布獨立。但賴清德知道,中共對他的台獨定性不是他自己洗獨消獨所能改變,因此他的避戰之道強調國際團結,主要是倚美仗日。

然而,賴清德的避戰之道,不是從拒獨弭兵著手,也非談台灣如何正確應對中共、兩岸如何維持和平著眼,而是拉幫結夥,仗勢美日,威嚇中國。如果賴清德本身立場就是引戰源頭,國際只會把他看作麻煩製造者,如何能期待美日為台灣強出頭?這一點始終是賴清德的軟肋,只有他自己才能釋眾人之疑。

再者,賴清德要團結國際力量,須先團結國內力量;一味抹紅扣帽、扭曲在野黨,不可能達到團結的目的。賴清德指稱在野黨,接受九二共識和推動兩岸談判是放棄主權;但他不顧中華民國憲法仍是一中憲法,卻想選中華民國總統,豈不矛盾?前總統馬英九主張九二共識,兩岸因此簽署廿三項協議,台灣至今受惠,民進黨還喊話不要中止 ECFA。而馬習會把兩岸關係推向歷史高點,若國民黨推動兩岸談判是放棄主權,在馬習會後,蔡英文當的是哪國總統?賴清德選的又是哪國總統?這種汙名和扭曲,只會傷害國家團結、撕裂社會,把兩岸距離推得更遠。難道,這正是賴清德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