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1日 星期三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教育部應重視張鎮華教授的意見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88882/web/ 

◆  支持疫苗科研 而非積分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教育部應重視張鎮華教授的意見
◆  職場性別平權 兩性雙贏
◆  蔡總統兩岸成績負資產
◆  柯以戰逼談 有助藍白合作?
◆  陸推遲貿易壁壘調查 擺明選後算帳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教育部應重視張鎮華教授的意見


2023-10-11 05:11  聯合報/ 李家同(作者為清大榮譽教授、博幼社會福利基金會榮譽董事長)


張鎮華教授是台大數學系教授,他一直關心數學教育。我記得他有一次告訴我,英國學者們發現,學童在國小四年級時,就感覺到數學的壓力。最近他在一個群組中說:「國中會考的數學題目,應該比照英國人的做法,全部改為填充題。難度要下降,只考基本能力。」我完全同意他的想法,會考的數學實在是夠難的。

不僅會考的數學題目很難,英文題目更加難。可憐的國中畢業生必須要有能力一面閱讀長篇大論的英文文章,一面回答考題。長篇大論的文章中,有時是完全看不懂的詩,也可能與宗教問題有關。如果我是考生,一定會感到非常緊張,因為題目多而難,應答的時間卻又很短。

會考的題目很難,是因為會考現在的主要目的是作為升學之用。其實會考的本意是測驗學生的基本能力,現在本末倒置,會考的題目如此之難,已經無法測驗出學生的基本能力。政府無法經由會考知道有多少學生連基本能力都沒有,這是相當令人遺憾的事。

會考的成績應該有兩種:一、會考總成績;二、會考中基本題的成績。這樣做,可以使得學校經由會考選才。對於學生而言,如果學生知道自己雖然總成績不夠好,但是在基本考題上已經不錯,這個孩子會因此對自己比較有信心。

不僅如此,政府也因此可以知道全國國中畢業生中,有多少學生是沒有最基本能力的。因為我們目前的會考考題太難,政府現在其實無法真正地知道學生有沒有最基本的程度。現在的制度是,如果學生在某一學科中拿C,就表示待加強;但是拿C的同學之間仍有很大的差異,有些拿C學生的程度其實和「B-」學生的程度相差不遠,但也有學生的程度差到了極點。以英文為例,有些國中生寫不全廿六個英文字母,政府絕對要知道這種低程度的學生有多少。

學生的學業程度不僅與他們未來的生活有密切關係,學業程度太差的學生長大成人,多數會成為低收入戶。因此,如果我們的教育能夠幫助他們,使他們的學業程度提高,當然會減少低收入戶,也減少國家社會福利的負擔。對國家的競爭力而言,全國學生的學業程度如果普遍地提高,也一定會提高整個國家的競爭力。

如果我們的考題如此之難,很多學生對自己其實是沒有信心的,也會放棄學習。張鎮華教授的建議是相當值得政府重視的。  













支持疫苗科研 而非積分


2023-10-11 05:11  聯合報/ 金傳春/台大公衛學院兼任教授、台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顧問(台北市)
被喻為mRNA新冠肺炎疫苗重要推手的匈牙利裔美籍生技科學家卡里科(右)及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魏斯曼,成為本年度諾貝爾獎醫學獎得主。(路透)


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史上,曾對病毒複製機轉、發現新病毒、病毒 T 細胞免疫及病毒疫苗的科學突破,特予以鼓勵。

當病毒流行肆虐之際,接種疫苗仍是最有效的公共衛生策略。17-19世紀在南美洲與非洲橫行的黃熱病(Yellow Fever),是洛克斐勒基金會(Rockfeller Foundation)於1925年在非洲奈及利亞設實驗室展開製備活的減毒疫苗後,每年致全球30萬人死亡的黃熱病防治終見曙光。研發此疫苗的馬克思‧泰勒爾(Max Theiler)也因此於1951年榮獲諾貝爾獎的殊榮。他在頒獎會致詞時說:「無論是創獎的諾貝爾、我及其後得獎的科學家致力於科研,是一心一意想解決人類疑難。因為有洛克斐勒基金會的群策群力,黃熱病疫苗才得以問世。」

1941年,波士頓兒童醫院的三位科學家-約翰‧安德斯、湯瑪斯‧偉樂及弗雷德里克‧羅賓斯(John F. Enders, Thomas H・ Weller及Fredrick C・ Robbins)成功地將小兒麻痺病毒在非神經細胞培養,奠定減毒沙賓疫苗(Sabin vaccine)的基礎,在1954年榮獲諾貝爾獎。因此,古埃及木乃伊看到的小兒麻痺症(poliomyelitis),經由各基層衛生人員在人群的大量預防接種,加上扶輪社的跨國資助,成為繼天花後的下一個全球根絕目標。

顯然地,由黃熱病疫苗、小兒麻痺疫苗及台灣有效防控肝癌的B型肝炎疫苗,均是疫苗造福人群健康的成功實例。然而,面對全球快速傳播與伺機變異的新興病毒,往往致醫療照護體系不堪負荷,疫苗的研發與製備必須更加快速且及時,才能減緩全球疫情。於此急需下,科學家耕耘三十年嶄新的信使 RNA (messenger RNA,簡稱 mRNA)疫苗應運而生邁入全球防疫戰場,有效緩解疫情的衝擊拯救生命;因而我國去年唐獎與今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均頒給研發此新疫苗科技的科學家。

mRNA 疫苗的原理,是先決定病原微生物疫苗的抗原(antigen),設計和生產可轉譯(translation)此抗原蛋白(protein)的 mRNA,用脂質奈米顆粒(lipid nanoparticles)載體保護送進宿主細胞,讓宿主細胞自行將傳送來的 mRNA 轉譯成抗原蛋白,再於人體誘發先天免疫(innate immunity)與抗原特異性的後天免疫(antigen-specific adaptive immunity)反應,圍剿入侵的病原。

此新技術於1990年在動物實驗中看到效果,開啟往後二十年一連串在人類傳染病疫苗的臨床試驗,這些數據逐步奠定用 mRNA 作疫苗的創新觀念(proof-of-concept)。雖然幾家疫苗公司積極開發 mRNA 疫苗的新技術,直到2020年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pandemic),才催生 mRNA 疫苗臨床應用的新紀元,既可以短時間內快速大量生產疫苗,又可因應病毒抗原的快速變異即時更新疫苗,以抵擋當前流行的病毒株。近年輝瑞與莫德納兩款新冠 mRNA 疫苗,均已證實可降低重症與死亡,並能及時協助防控突然發生的新興傳染病的大流行。

mRNA 疫苗,在製程上跳過傳統疫苗需大量培養病毒造成外泄的風險;也避開 DNA 疫苗可能嵌入人染色體的致癌問題;又比蛋白質疫苗在量產製程與期達品質管控更加快速穩定,且能有效激發抗病毒免疫力。在1990年代,科學家已知 mRNA 產生的抗原蛋白可刺激抗原特異性的體液免疫(humoral immunity,包括抗體)與細胞免疫(cellular immunity) 。然而,mRNA 會引發人們不想看到的樹突細胞(dendritic cells)產生過度的「發炎反應」,造成免疫病理,且當時可誘發細胞製抗原蛋白產量低。為此,今年兩位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卡里科(Katalin Kariko)與魏斯曼(Drew Weissman)分別以 RNA 與樹突狀細胞的先天免疫研究專長,解決了此重要科學疑難而共享殊榮。卡里科努力不懈找出避免產生過度「發炎反應」且能量產  mRNA 的最佳製造法,魏斯曼闡明 mRNA 引起發炎的作用機制,為卡理科的研究提供理論基礎和分析法。兩人合作在2005年發現假尿苷(pseudouridine)取代 RNA 中的尿苷,解決 mRNA 過度激活樹突狀細胞所誘發的嚴重發炎反應;且能顯著提高 mRNA 產生的抗原蛋白量,提升臨床應用的可行性。

由生化學家與病毒免疫學者的跨域合作探研,開創未來 mRNA 疫苗與細胞治療的先河。反思國內著名大學醫學院教師升等仍僅注重個人發表論文的積分,缺乏對科學突破與社會貢獻的導引良制;升等學者的跨領域合作發表的論文算分還要除以二或打六折,簡直是打壓埋沒人才!未來我國政府必須下決心鼎力支持新興傳染病的疫苗研究,建立長期科研的最佳完整環境,包括核定充分的計畫經費,建立穩定運作的第三級生物安全動物實驗室,支援有潛力的上游基礎研究,提供第一、二、三期臨床試驗經費,廣納百川,無論 mRNA、次單位、T細胞疫苗等各技術研發,給予最大資助。莫忘疫苗是保障國家安全的「生物國防」產業,嘉惠民眾健康福祉。












職場性別平權 兩性雙贏


2023-10-11 05:11  聯合報/ 莊奕琦/政大經濟系教授(台北市)


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由哈佛大學經濟史學家與勞動經濟學家高爾丁獲獎,得獎理由為增進了我們對於女性勞動市場成果的理解。她是哈佛大學經濟系第一位終身聘任的女教授,也是諾貝爾經濟學獎自一九六九年頒獎以來第三位女性得獎者,更是首位單獨獲獎的女性得獎人。不同於大部分得獎者主要貢獻在某一時期或某幾篇論文的前沿研究,高爾丁的研究成果,以宏觀歷史視角取樣資料涵蓋過去兩個世紀,橫跨近四十年有關女性參與勞動市場的型態,與長期男女薪資差異的研究探討,內容既深且廣,可謂開創了性別經濟學研究的先河。

高爾丁於一九七二年取得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博士,指導教授正是一九九三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經濟史學家福格。師承芝加哥學派的數量經濟史研究方法,以供給與需求架構和歷史長遠的視角,研究長期演化下婦女在經濟發展中的角色演變。如技術改變勞動需求,而教育則培育新技術的人才供給,勞動供給與需求的改變則影響相對工資的決定。

經濟學家普遍認為廿世紀隨著經濟發展,工作機會增加帶動婦女參與勞動市場,兩者呈正相關。但高爾丁以供需架構取樣美國二百年的資料,發現工業革命後十九世紀農工轉型,工業化反減少已婚女性的勞動參與,勞動報酬由按件計酬制改為固定月薪制,不利於已婚婦女的就業,使已婚女性選擇留在家庭。至廿世紀後,隨著由工業轉向服務業、女性教育提升、離婚率增加與避孕的技術進步,提高婦女工作選擇的自主性,進而帶動女性大量進入勞動市場,故女性的勞動參與實為一先減後增的U型,而非正斜率的曲線。她的後續研究包括女性追求事業和家庭的歷史、高等教育中的男女同校、避孕藥對女性職業和婚姻決策的影響、女性婚後姓氏做為社會指標,以及大學生中女性現在反占多數的原因等。

至於男女薪資的差異,從歷史上看,高爾丁發現性別薪資差距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用教育和職業的差異來解釋。雖然性別薪資差距已逐步呈現縮小,但在可見的未來並沒有收斂的跡象,目前在先進國家兩者差距仍明顯存在十至廿%。高爾丁認為薪酬不平等與其說是歧視,不如說反映了工作職場靈活性和工作與家庭結合的高昂成本。可能來源包括支付較高工資給願意長時間工作或對工作時間較不受限的「貪婪工作者」(通常為男性),此對想要彈性工作兼顧家庭的女性,如同是一種工資的懲罰。

她的研究也發現男女薪資的差異不僅因選擇職業而不同,即使相同職業依然存在顯著的薪資差異。更發現職業內差距大於職業間差距,前者約占三分之二,後者三分之一。職業內差距主要在於女性為照顧家庭與工作間的選擇考量,尤其在第一個小孩出生後,需要更具彈性工時的工作與兼顧照料家庭的需要,故預期未來的工作環境和工作報酬將影響女性人力資本投資的決策、從事的工作和薪資報酬。

高爾丁的研究顯示,婦女在家庭與工作間的選擇才是造成男女薪資差距的關鍵。目前的情況是男女雙輸,男性犧牲與家庭相處時間,女性則犧牲職業生涯。給職場更大的勞動彈性,可帶來兩性雙贏,這或許是真正走向性別平權的關鍵一步。













蔡總統兩岸成績負資產


2023-10-11 05:11  聯合報/ 柳金財/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兼澄正書院主任(新北市)


蔡總統任期最後一次國慶演說,揭櫫中華民國台灣已是主流共識,和平是兩岸的唯一選項,以維持現狀做為最大公約數,此為確保兩岸和平關鍵之鑰;宣稱願以對等尊嚴為前提、以民主對話為程序、以維持現狀為核心,與大陸當局發展「雙方可接受的互動基礎」,以及和平共存之道。綜觀蔡總統的兩岸路線資產,也許演說中宣稱「任何一方不能片面改變現狀,兩岸分歧須透過和平方式解決」,這對未來可能出現的獨派總統應是極其關鍵的遺產。

回顧蔡總統的兩岸論述,曾宣稱依據憲法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處理兩岸事務、主張「維持現狀」;政府層面曾宣稱「兩岸關係就是兩岸關係論」、「兩岸關係非外交關係論」,轉向「兩岸互不隸屬論」。雖未承認「九二共識」,尚提出「九二史實」、「九二精神」及「九二共知」替代方案,最終宣稱從未接受「九二共識」、「九二共識」等於「一國兩制」。

儘管蔡政府參與美國印太戰略及採取聯美抗中路線,仍不斷呼籲兩岸秉持民主、對等、和平及對話精神,進行有意義對話、建設性對話,卻仍招致大陸軍事演習常態化、軍機軍艦繞過海峽中線、繞島巡視,甚至因美眾議院前議長裴洛西訪台形成圍台鎖台態勢。欠缺外交休兵默契,台斷交九個邦交國、無法參與三個國際組織,及多個以中華民國或台灣為名稱辦事處更名為台北。軍事威懾、外交壓制、極限施壓及經濟制裁,皆高於李、陳、馬執政時期,可謂是其政策負債,蔡倡議「維持現狀」尚且如此,更遑論賴高喊「務實台獨」。

蔡總統宣稱台灣社會已形成「不分彼此、同島一命」的信念,「中華民國台灣」已成為主流共識,匯聚不同族群歷史情感,應團結守護國家、捍衛民主自由,創造最大公約數。此種說法宣稱台灣社會已凝聚成命運共同體。然蔡未能召開如李、陳主政時期之國是會議及政黨領導間之對話協商。在國內政黨及兩岸當局皆欠缺對話情況下,台灣社會不是更凝聚認同、團結及和平,反趨向分散、對立、疏離及敵對,台灣團結與兩岸和平之社會資本一再流失。

民進黨主政下的兩岸政策抉擇,淪為反制式、批判性及文青式語言,欠缺多元政策工具及作為。從未將大陸社會納入兩岸政策設計的戰略性思考,也未將大陸崛起之公民社會納入兩岸政策行銷之戰略性團體;連結兩岸公民社會,透過兩岸交流散播自由、民主、人權、市場等價值理念,發揮燈塔示範效應,反讓大陸民眾及中共黨國體制形成緊密結盟關係,致支持武統聲浪飆漲。

令人難以樂觀的是,目前總統大選支持度最高的賴清德,曾倡議「務實台獨」、「兩岸關係是國際關係」、「台灣是事實上主權獨立國家」、「兩岸互不隸屬論」、「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及默認「台灣人不是中國人」,甚至倡議「九二共識」是「一國兩制」、「務實台獨」等於「維持現狀」、「台灣獨立」等於「中華民國主權獨立」,一再挑釁大陸政府及民間社會的敏感政治神經,給予其製造對台軍事威懾甚至動武之藉口,壓縮中華民國做為戰略緩衝的空間,如此的兩岸路線實屬招戰而非控險。















柯以戰逼談 有助藍白合作?


2023-10-11 05:11  聯合報/ 汪誕平/資深媒體人(台北市)


隨著大選日益迫近,藍白合又成為熱門話題。柯文哲先是放話要以民調決勝負,輸者退選,接著要求進行政策辯論,繼而提出內閣制的構想,非但充分掌握議題主導權,也展現他以小搏大的本事。

身為民眾黨主席,柯文哲為民眾黨和他自己爭取最大的政治利益,是天經地義的事。但這種以戰逼談、咄咄逼人的做法,是否真有助於藍白合?恐怕就有待商榷。

平心而論,以民調決勝負自然是合理的手段之一,近年來各政黨決定提名,多半都採取這樣的方式。優點是有較客觀的依據,缺點則是可能受到有心人操作,「排藍民調」、「排綠民調」之所以出現,就反映這個問題;再者,民調只反映當下的民意,未必能夠反映政黨的真實力量。

舉例來說,二○二○年選舉,韓國瑜得票率遠遠超過所有民調預期;國民黨不分區得票率也遠遠超過大多數民調的預期。事實上,從以往大選民調與選舉結果分析,民進黨及民眾黨相差較小,而國民黨則落差很大。

那麽,除了比民調之外,還應該比什麼?政績當然是另一種必須參考的標準。更重要的是,既要談「藍白合」,就不單純是比參選人個人魅力的高下,而是要衡量政黨實力的強弱。從二○二○年立委選舉兩黨的得票率與當選席次來看,藍白的實力對比,顯然非一個量級。

這說明了國民黨的實力遠遠超過民眾黨,試想,若以柯文哲為正,國民黨的基層政治人物會服氣嗎?選舉時會全力支持嗎?再説,就算民眾黨提名的立委全部當選,在立法院也注定只是第三大黨,縱使柯文哲當選總統,也很難貫徹施政理念。如此,柯文哲要做藍白合的盟主,顯然不切實際,以柯文哲的政治智慧,自然不會不清楚。

必須承認,柯文哲的力量絕對不能忽視。他在年輕選民的支持度遠超過侯友宜,這也正是國民黨最弱的一環。他在創造議題、引導輿論方面的能力,侯友宜也望塵莫及。如果兩人能搭檔,當然會大幅提高勝算。相反的,如果各選各的,那麼注定兩敗俱傷,這當然是藍白必須合的最大原因。

關鍵是,藍白要怎麼合?藍白合的目的究竟是什麼?是「下架民進黨」嗎?可以說「是也不完全是」。嚴格說,下架民進黨固然是六成以上民眾的訴求,但真正原因是,在國安上,避免戰爭,維護和平;在政治上,整肅貪腐,確保清廉;在經濟上,防止衰退,促進繁榮;在社會上,掃除詐騙,重建誠信。

這些藍白應該都有共識,不過,在其他議題上就未必如此。例如九二共識,侯柯及兩黨的意見就不盡相同,如果不能建立共識,將來就會發生問題。另外,藍白合後,哪些選區國民黨可以策略性支持民眾黨參選人?勝選後內閣如何安排?歐洲許多國家聯合政府的成功經驗,固然可參考,但藍白必須先協商。

此外,光是藍白合仍不足以保證勝算,非綠陣營包括新黨與親民黨也要盡量爭取,特別是支持郭台銘的力量,許多本來就是藍營支持者,如置之不理,甚至惡言相向,只會讓選票流失。問題是,要先把郭台銘納入協商?還是藍白已有初步共識後再與郭協商?這些都有待研究。有鑒於此,民眾黨與其在民調和辯論上做文章,不如趕快成立專案小組,研究如何進行藍白合;同樣的,國民黨也不能只想以拖待變,必須嚴肅面對現實,認真思考藍白合的有關問題。

總之,唯仁者能以大事小,唯智者能以小事大。













陸推遲貿易壁壘調查 擺明選後算帳


2023-10-11 05:11  聯合報/ 楊穎超/大學教師(台北市)


中共商務部決定延後調查我方對陸貿易壁壘期限至明年的一月十二日,這是台灣總統大選投票前一天。本來可以好好在選舉進入白熱化前,成為重要的討論議題,如今卻恐怕將延後台人正視選後局勢的現實感。對選舉所造成影響,殊難逆料。

中共此舉,對行內人來說,沒公告也等於公告一樣,仍擺出了選後算帳架式。會這樣說,是因為當初公告調查期限時,即已接近選舉,延長期限又「恰好」在選前一天,易讓人覺得此與選舉及中共綢繆兩岸選後局勢有關;而此次延後的理由,單以台灣內部討論來看,沒人爭論我方是否構築貿易壁壘,答案應該是很清楚的。中共推遲理由提到的複雜,恐怕是著眼於政治而非經濟。然而,中共做如此決定,對希望和平發展的兩岸關係,是否有利?

答案恐怕是見仁見智。因為中共應該是採納了多方意見,考量不影響現在台灣大選節奏,才決定推遲時程。延長後相關議題討論就會變少,民眾接收到的資訊會相當有限。但能推遲多久呢?公告引用的「對外貿易壁壘調查規則」第卅二條規定很清楚:特殊情況下可以延長,但延長期不得超過三個月。換句話說,最遲還是要在我總統大選投票前一天完成調查。

或許有人認為,就算法令這樣寫,中共還是能彈性調節何時公布。僅從規則條文來看,調查完成與發布決定可以是兩回事,調查完成不用立即公告。但問題是,自從上海封城又迅速解封後,外界已可看出中共對大陸民意壓力相當敏感。在兩岸敵意螺旋未消情況下,這麼清楚的規定不按往例執行,中共恐怕也要冒著被網民批評「跪台」的風險。

而目前台灣選情膠著,甚至綠營民調仍領先,如果情勢繼續下去,中共沒有冒險的動機。此時公布,可藉大選聚焦重要議題,還有機會好好討論,逐步醞釀,讓民眾正視選後影響的現實感,卻捨此不為,要拖到選前一天,訊息傳播的速度與解讀深度,能影響多少選票?又會強化台人哪種投票行為?恐怕誰也拿不準。

無論如何,情勢已演變至此,國人應該要有心理準備。台灣過去的兩大經濟發展引擎:中國大陸與美國,除了本身經濟前景仍待自救外,他們或因內部貧富差距,或因發展階段與兩岸惡劣關係,已經不像從前,屬於對我相對有利的環境了。目前大眾對親美導致我方弱勢產業該付代價尚未重視;而即便對大陸,我方宣傳備妥的應對劇本,其實是沒招:去 WTO 爭端訴訟,政府早就喊了多次;估計我最大損失,稱最差也僅占我去年全年出口四點三%。比率看來雖小,卻仍會傷害我弱勢產業、惡化貧富差距問題,這將在選後逐漸明朗,政府卻還在粉飾太平。人民能做的,至少該盯緊當前總統參選人提出解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