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憶如/從以巴衝突談石油危機
◆ 薛承泰/是窮人變多,還是一般民眾變窮?
◆ 嚴震生/麥卡錫作繭自縛 裴洛西隔岸觀火
劉憶如/從以巴衝突談石油危機
2023-10-11 06:58 聯合報/ 劉憶如(作者為香港北威國際集團董事總經理、台大財務金融系兼任教授)
十月七日,以色列歡慶歷時七天住棚節(Sukkot)後的清晨,巴勒斯坦武裝組織「哈瑪斯」(Hamas)發射數千枚火箭突襲攻擊以色列,以色列隨即派遣數十架戰機轟炸反擊,並於十月八日宣布進入「戰爭狀態」。至今衝突進入第五天,合計雙方死亡人數超過一千五百人,數千人受傷。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都不是主要產油國,因此不會即刻大幅影響原油供應或油價。但即使如此,十月九日國際油價一度上漲超過百分之五;布蘭特原油期貨盤中報價每桶八十九美元。以巴衝突對油價影響的關注焦點更在於伊朗,因為伊朗不但是主要產油國,更是哈瑪斯組織的重要支持者。尤其荷姆茲海峽是伊朗重要的航運要道,全球百分之二十的原油運輸都要經過荷姆茲海峽;因此以巴衝突若擴及伊朗,甚至美國,則原油供應及油價將受劇烈影響。
此次以巴衝突被許多人認為是五十年前「贖罪日戰爭」(Yom Kippur War)的翻版。當時,埃及和敘利亞軍隊在民國六十二年(一九七三年)十月六日聯手對以色列發動攻擊,該場戰爭雖在二十天後的十月二十五日結束,但當時阿拉伯石油輸出國卻為了打擊以色列及其支持者美國,因而實施石油的減產與禁運,也因此造成民國六十二年(一九七三年)全球的石油危機,油價上漲四倍,而因為這段過往,這次的以巴衝突對油價的影響也特別受到關注。
但對照五十年前,現在石油的供需與當時有極大的差異。總括來說當前石油的需求較低而供給較高,因此即使因戰事擴大而推升油價,應仍不至於重演五十年前的全球石油危機。
首先以需求來說,五十年前贖罪日戰爭爆發時,全球經濟成長強勁,例如民國六十一年(一九七二年)的經濟成長率百分之五點六二,民國六十二年(一九七三年)更高達百分之六點四一,帶動當時對石油的需求及油價的上漲。反觀現在景氣趨緩,因此並不具備油價大漲的基本條件。IMF 昨日(十月十日)發布最新報告調降明年全球成長僅為百分之三,近兩周來更由於經濟前景不樂觀,油價自九月底九十五美元的高點,驟跌至以巴衝突爆發前的八十四美元。
另外,相較於五十年前汽車對石油的依賴,今日電動車的興起已造成與當年極大的差異;新能源的開發與利用,更在過去這五十年來有著長足的發展。石油需求的價格彈性因此較以往要增加許多,對於油價的上漲因此也多出許多的因應策略。在此情況下,不太可能再像當年石油危機時一樣,在短期內油價呈現四倍的上漲。
其次,今日的石油供給情況也與五十年前有非常大的不同。一方面,阿拉伯國家並不像五十年前一樣的同聲一氣,尤其目前正在推動以色列與沙烏地阿拉伯的和解,哈瑪斯發動的恐攻行動應該不會獲得阿拉伯世界主流的支持。油國組織與夥伴國(OPEC+)六個產油國這幾天均重申將繼續維持石油市場的穩定,其重要成員國阿聯酋的能源部長也明確表示,這場以巴衝突不會影響該組織的決策。
最後,與五十年前截然不同的重要因素,是美國已從當時的石油進口國,轉變為今日全球最大的石油生產及淨出口國,因此也大幅降低石油危機再度發生的可能性。只不過,伊朗究竟是目前全球主要產油國,而且地緣政治詭譎多變,因此戰事若不能盡快結束,不論油價變化為何,全球經濟勢必重創;戰爭造成的生命損失,更是無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