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5日 星期二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誰會是AI時代的馬克思?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87961/web/ 

◆  雙語教學 荒唐到極點
◆  請參選人提「生計難民」解方
◆  富人們的小錢 可救許多窮學童
◆  知足者富 但貧窮感導致惶恐
◆  詐騙集團拉車手 已深入校園
◆  台鐵改革關鍵 在組織安全文化
◆  雙語教學 荒唐到極點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誰會是AI時代的馬克思?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誰會是AI時代的馬克思?


2023-09-05 00:19  聯合報/ 林一平(作者為前科技部代理部長)
馬克思(1818-1883)。林一平/繪


數年前我到莫斯科紅場,在廣場南端看到馬克思(Karl Marx)半身像的紀念碑,就坐下素描。邊畫邊想到一八六七年馬克思的《資本論》,指出機器發展導致資本主義剝削與破壞了生態,影響了工人的勞動與改變生產方式,創造出廣大的無產階級。

「蒸汽機本身,並沒有引起工業革命」,而是「工具機的創造才是促使蒸汽機革命的真正原因」。在「工具機」的廣泛使用與不斷改良之後,產生「機器協作」的分工過程,使得肇始於一七六○年代的工業革命能夠運用大量的勞動人力與機器來進行快速生產。但同時機器也擠壓到工人,形成競爭關係。機器的勞動力出現,立刻成了工人的競爭者。資本家借助機器進行自動增殖,與生存條件被機器破壞的工人數目成正比。整個資本主義的生產體系,是建立在工人把自己的勞動力當作商品出賣的基礎上。分工使這種勞動力片面化,使工人只具有操作局部工具的技能。一旦工具由機器來操縱,勞動力的交換價值就隨同它的使用價值一起消失。工人就會立即失業。

為了對抗資方不合理的剝削行為,許多大規模的勞工運動揭竿而起,一八一九年在英國曼徹斯特發生的彼得盧屠殺(Peterloo Massacre)、一八三○年代的法國里昂工人起義、一八四二年英國爆發現代第一次的總罷工。一八四四年德國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起義,造成重大的傷亡,成為無產階級對抗資本家剝削的標竿事件。隨著生產模式的進步,既有的社會組織變得沒有效率並且與經濟活動產生衝突,這種衝突進而發展為階級鬥爭。

兩百多年後,廿一世紀人類的創造力迎來了另一次巨大的飛躍,人工智能(AI)技術進步迅速,造成新一波的工業革命。而更有甚於十八世紀的蒸汽機,人們發現,AI除了可以進行各種繁重的複雜工作之外,還能夠推理、抽象思考、快速學習和理解複雜的想法,具有更高效的生產力,現代的法律亦難以制約。「AI本身,並沒有引起工業革命」,而是「AI工具機的創造才使AI的革命成為必要」。於是世界重蹈馬克思《資本論》的敘述,隨著AI產業的快速發展,許多人的工作機會逐漸減少,很多職業被淘汰,無數家庭被迫面對失業。

於是,一八四二年的總罷工又以類似的理由在二○二三年爆發了好萊塢最大規模罷工,示威遊行的編劇和演員抗議AI取代他們的創作和演出,破壞了他們賴以為生的分潤機制。歷史正在重演,接下來揭竿而起的會是律師?數學家?會計師?或者是教授?「絕命毒師」的男主角在演員罷工時,大聲疾呼:「我們不允許你們奪走我們的尊嚴!」而誰會是廿一世紀的馬克思,寫出《AI資本論》,鼓動革命,顛覆利用AI剝削白領階級的邪惡資本家?













雙語教學 荒唐到極點


2023-09-05 00:32  聯合報/ 李家同/清大榮譽教授、博幼社會福利基金會榮譽董事長(新竹市)
高雄市教育局國教輔導團與14所學校,針對5個學習領域研發產出18個教學案例,舉行雙語教學示例。記者徐如宜/攝影


二○一七年政府開始推行雙語教學政策,幾年過去,很多教師團體要求立刻停止,因為很多學生根本不知道老師在說什麼,害得老師先用英文講一遍,再用國語講一遍。

全國教師工會聯合會和其他團體認為這種政策有問題,教育部七月十四日有答覆,但避重就輕,答非所問。三位總統參選人被迫對此問題表態,也都沒有表示應該立刻停止在中小學雙語教學。

其實,任何一個腦筋清楚的人都會知道,在中小學進行雙語教學是絕對不可能的。我不懂教育部為什麼不做一個實驗,請一位老師用英文解釋如何解雞兔同籠問題,或者教小學生分數的加減乘除。我相信,經過這個實驗就可以知道,在中小學推行雙語教學有多大的困難。

首先,我們要知道中小學是注重教科書的,孩子們不能完全聽老師講,在下面抄筆記就學會了。學分數加減乘除,如果沒有例題,實在不可能學會的。我們要推行雙語教學,是不是所有小學生的教科書都要有英文版本?即使有了這種版本,對小學生而言,他們究竟是要學英文,還是學數學?英文版的數學教科書裡會有多少生字?我懷疑教育部能夠寫出小學英文版數學教科書的官員,恐怕是不多的。

我國曾經推行過建構式數學,造成很大的問題,很多孩子因此而數學不好。辦教育絕對不能將孩子變成白老鼠,因為這可能害他們一輩子。

我不懂為什麼我國要在中小學推行雙語教學?是要提高我們的中小學生在體育、音樂、歷史、中文等等學科中的程度嗎?還是要提高中小學生的英文程度?任何一個腦筋清楚的人都知道,這兩個目標都不可能用雙語教學政策達成的。

任何一家科技公司的主管都不會貿然推行一個新技術的,通常都是這個公司的工程師已經經過很多的實驗,發現這種新技術的確有效,值得推行,才能推行。我國的官員在推行任何教育政策時,有沒有先實行很多的試辦?

我建議教育部的官員和工業界多多聯絡,看看他們是如何發展新技術的。我可以保證,這種新技術的推行絕對不是因為某位公司裡的高層主管不加思索的強力推行,沒有一個公司會做這種事情。

雙語教學荒唐到極點,教育部應該立刻停止在中小學推行雙語教學,不能將學生當白老鼠。













請參選人提「生計難民」解方


2023-09-05 00:36  聯合報/ 王順民/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新北市)


統計資料顯示台灣地區低收入戶的人數,已經連續十年呈現下降趨勢。去年的低收人數為廿八點八萬人,僅占全台總人口百分之一點二五,連近三年疫情期間,也未見官方揭露的低收入戶數與人數有所增加。只不過亮麗數字的背後,卻凸顯台灣社會正陷入高齡兒少貧窮化、社會新鮮人學貸貧窮化、勞動族群工作貧窮化、代代貧窮複製世襲化、家庭生計通膨貧窮化等所謂「體感貧窮」的後真相圖像。

乍看之下,簡潔易懂的「體感貧窮」一詞,背後卻隱含深邃、複雜、多重、變異及其動態的概念內涵。換言之,體感貧窮的意涵解讀,可以從窮人到貧戶、從絕對貧窮到相對貧窮、從客觀貧窮到主觀貧窮、從特定事件的過渡性貧窮到無所不在的生活性貧窮、從福利身分的中低收入戶到社會低端人口的近貧族群、從官方最低生活水準的貧窮線到貧窮資格的認定爭議、從個體性貧窮到區域性貧窮,以至於從外顯的「體感貧窮」到內隱之「身心怯志」,作延伸性思考。如此一來,貧窮的相關概念,就不僅止於個別、物質、客觀、外顯、生理等範疇,而理當就「個體—制度—大環境」的論述軸線,找出舒緩生活困境的各項配套措施。

畢竟,檢視生活的經濟不安全,是要有勞動意願、就業能力及所得維持不足等結構性限制的綜合思考,而此一更形擴大的貧富階層化或階層深化的「生計難民」,早已成為當代台灣社會的重大危機。台灣社會裡,從不婚、晚婚、少生、不生、難生,到租不到屋、買不起房、無法生養,讓「立業—成家—安居」的願景,對照於「失業—畏婚—無殼」的怨景,成為「體感貧窮」預期中的演變後果。

不同世代的體感貧窮意涵也有差異,例如,就業人口之於工作貧窮、退休養老之於年金貧窮、兒少貧窮化之於家戶所得不佳或喪失。要從體感貧窮的既存現象,找出原因與改善措施,才是止貧、扶貧與脫貧的重點。當體感貧窮已變成具有集體意義的社會事實,要如何從針對貧窮的個案工作處遇,延伸到擺脫貧窮的照顧管理機制設計,亦即涵蓋教育、勞動、產經、衛福、內政等跨部會、跨領域、跨專業的脫貧政策與服務體系,才是體感貧窮現象值得討論之處。

思考體感貧窮議題,不只是個別遭遇、家庭境遇和社會不公待遇,而應復歸於積極性差別待遇、社會性投資,以及不利境遇者之人權視角等多方面關照。這部分亟待總統參選人端出關於「生計難民」的可行解方。










富人們的小錢 可救許多窮學童


2023-09-05 00:36  聯合報/ 尤英夫/賽珍珠基金會榮譽董事長(台北市)


《聯合報》頭版報導台灣陷入「體感貧窮」,尤其指出貧窮成因一環扣一環,並非「不夠努力」,貧窮的很大因素源於教育。經濟弱勢家庭每日忙於生計,有時連健康都搞垮,難有多餘心力顧及孩子課業和未來。個人因為曾多次陪社工去做家庭訪問,對報導深有同感。

台灣新住民及其子女已經超過一百萬人,我們基金會專注照顧的就是經濟極為弱勢的他們,且這些家庭多數沒有男主人。女性能工作的,百分之百都去工作,而她們的收入,絕大多數每月薪資平均不到二萬元,這些很少的錢就要撐起家庭經濟。

台灣本地人至少有人脈可以連結,找親朋好友幫忙,但新住民幾乎是人地生疏舉目無親;如果不是中國大陸來的,日常溝通的語言就有問題,更不用說中文書寫。至於在家教母語不太可能(其實母語是優勢),因為工作已經花掉太多時間,以致沒有剩餘時間。

個人相信「知識會帶來財富」,有受教育的新住民孩子將來一定會有前途,並進而帶領家庭改善經濟情況。他們不應因家中經濟導致學習受阻。個人曾遇到帶二個小孩的離婚婦女,收入只有二萬多,卻要支出一切費用,小孩十六歲就被迫打工自賺學費,最後得憂鬱症。但在獲得經濟援助後,小孩竟在大學二年級時在班上得到第一名!可見經濟條件改善了,學校成績就會進步的。

台灣有很多高所得的人,若這些有錢人肯撥出一些小錢來幫助窮困小朋友的教育經費,一定是不損己又利人吧!











知足者富 但貧窮感導致惶恐


2023-09-05 00:35  聯合報/ 李政達/科大講師(台南市)


友人兄姊見面關心詢問:「小孩在何處高就,內外孫有幾人?」「子女均在北部工作,尚未婚嫁。」我回答。

自己的小孩雖有固定工作,收入亦屬中上,也有交往對象,但卻買不起房,亦未存足育兒準備金,而僅追求閒暇時出國旅行,偶爾吃吃大餐的小確幸。看在眼裡,我們這些老傢伙也只能以「年輕人有自己的想法,勉強不得」自我解嘲。

誠然,在不吃不喝得超過十年以上才能存足購屋金的今日,除非家有恆產,否則賣掉南部透天厝只能買雙北一間小住宅。問題是退休後兩夫妻去住哪?即便有退休金,難道不必為養老長照打算?我們還能怪年輕人不婚、不育嗎?

此外,年輕人未有非分之想、腳踏實地的去做,沒有去追逐能力所不及的金錢遊戲,是我們足堪告慰的。人無橫財不富的貪念一起,誰能跳脫歹徒精心設下的陷阱?看到人家穿金戴銀、日進斗金,誰能不受誘惑?

友人提及六十年代石油危機,父執輩合夥做生意;時局雖內憂外患,但肯做不怕沒飯吃,民心踏實。反觀今日面臨台海危機,許多人熱中短線操作,現金入袋方不致惶恐。

我們都明白「知足者富」的道理,但颱風假一早攤開《聯合報》看到「貧窮台灣」報導,不免有感而發。












詐騙集團拉車手 已深入校園


2023-09-05 00:36  聯合報/ 林柏辰/教育行政人員(屏東縣)


近日高中職與國中小陸續開學,筆者從事偏鄉公立教職已十多年,發現學生守法觀念惡化、校園師生對立問題,呼籲現任或未來的執政者重視。

開學以來,由班導師反映得知,許多班級都有一到兩位學生在暑假期間從事或接觸詐騙集團基層車手。問其為何加入?不外乎聽詐騙集團所言「未成年犯案不會留下案底」云云,在重利之下而受引誘。緃使學校導一再宣導,在原生問題家庭長大的孩子,難拒絕誘惑,鋌而走險犯案,但造就三尺之冰,真的只是一日之寒嗎?

近十年來,對於學生「權利」,當局者一直以選舉思維來制定政策,取消早自習、延後第一節上課、不得對學生服裝儀容作處分;美其名為學生「自主學習」。但有沒有想過南部鄉下沒有像都市有捷運與公車的便利,亦無高社經地位之父母?結果,會在意的學生,只要趕在老師之前進教室即可;不在意者,就九點多才拎著早餐、穿著「陣頭服裝」成群進校。問原因,竟回「不是不會處分嗎?」或是討厭第一節老師等令人無言理由。

也常看到第一節下課,導師CALL家長、追學生(或叫學生起床)的怪象;學生想來就來,想休假就休,家長也樂得把學校當「高級托兒所」。反正學生有錯都是學校的錯,有事再找民代來施壓,結果就是老師怕麻煩、不想管。長此以往,學生在法治觀念和品德上,焉能不出問題?

南部偏鄉有多少青少年放學直接去打工,一天見不到家長幾次面?以致偏鄉校園社會化問題嚴重。為了台灣未來,多重視偏鄉教育吧!













設老人學校 人人輪流當老師


2023-09-05 00:34  聯合報/ 黃願景/大學兼任助理教授(台北市)


老人關懷和長照的議題常有人提及。對於退休健康老人的照護,筆者想倡議設置「老人學校」,希望能引起共鳴。

對老人來說,目前雖然有些課程、照護、老人共餐,但都是零零散散。辦理的單位有政府、民間、宮廟…,經費來源也是有一搭沒一搭,靠政府、民代幫忙爭取、善心人士捐獻,缺乏整合與長期規畫。

少子化之後,很多學校都會退場,政府可利用這些閒置校舍,改造並重新規畫為「老人學校」,由政府承辦,永續經營。

老人就像以往當學生一樣,每天上下學;有學校組織、有班級組織、安排老師來上課學習。課程有知識性、體能性、實做性、趣味性,甚或健康照護性;科目可以是走路、爬山、慢跑、打球等,也可以電影欣賞、唱歌、下棋、做美食、教您使用手機、上網。課程可彈性一點,快樂一些。

除了聘請專家當老師,老人也可輪流當老師,甚至當主任或校長;發揮自己專長,指導烹飪、攝影,或說說當年勇、介紹旅遊等;從準備教材中整理過去的資料、過去的回憶,從中獲得樂趣。

政府辦的老人學校可以提供午餐,如果經費許可甚至可以提供晚餐。如有廚房設備也可由老人負責做出拿手好菜,重溫年輕時同學共餐場景,甚至可幫助孤苦的老人,餐飲準備也可提供老人就業機會。校務行政除由專業人士擔任之外,一些行政工作也可由老人分擔,人人是學生、老師、志工,大家都沒閒著,快樂過每一天。














台鐵改革關鍵 在組織安全文化


2023-09-05 00:34  聯合報/ 李克聰/消基會董事暨交通委員會召集人(台北市)
交通部邀請日本專家安部教授等人訪臺汲取鐵路安全改革經驗,安部誠治教授、淺野弥三一先生(右二)、松本創先生(左二)和家屬到富岡機廠獻花,台鐵局杜微也全程陪同。記者邱德祥/攝影


為喚起對於鐵路安全的重視,交通部近日邀請日本推動鐵路公司安全改革之重要人士安部誠治教授等人訪台,日本專家在二場工作坊與一場專題研討會中,不斷提醒台鐵各種事故的關鍵因素是人為疏失,而人為疏失起源於整體組織不夠團結、缺乏安全文化。

由於人為因素是組織最底層的因素,當檢討事故的人為疏失時,重點應不追究個人責任,而應著重於理解發生疏失的背景和發生的事實,這就與整體組織的安全文化息息相關。檢視五年前的普悠瑪號及二年前的太魯閣號嚴重事故,都是人為疏失造成,主要還是源自組織因素。

而在前幾天日本專家及罹難者家屬到富岡基地的紀念園區追悼罹難者時,居然還在保存的太魯閣號出軌車廂內發現遺骸碎片及衣物等非車廂物品,凸顯當初政府的救災救難、檢調蒐證鑑識、運安會調查、台鐵接收保存紀念等單位,在工作整合、協調、交接之組織作業面都有檢討改進空間。這也反映台灣雖小但行政介面多,容易各自為政,是相關組織整合協調困難的系統性問題。

因此台鐵要能有效進行安全改革,首重組織改造並建立安全文化。未來整體組織,包括公司化後的台鐵總公司旗下運工機電、營運安全單位及四個分區營業處;還有上級負責監理及工程的鐵道局、負責監督管理的交通部,及下級委託承包的廠商與顧問公司等。

未來改革關鍵,在於將目前正在進行的安全管理系統(SMS)等改革工作,完整介接台鐵公司化的新組織架構,並進行整體組織的變革管理;包括運轉規章及標準作業程序的增加與調整,整合落實各個組織單位的權責,建立員工的通報文化、公正文化、學習文化、彈性文化,促使員工出自內心具備安全意識,齊心協力團結一致,才能勇於改革。

建議台鐵公司化後,應成立行政院層級的鐵路安全管理委員會,專責整合、協調、督導、成效檢核交通部、鐵道局及未來台鐵公司的各項安全改革工作,才能逐漸建立整體組織的安全文化。

至於目前台鐵的人力結構不佳及專業斷層的問題,也是「人因」之組織改革的重點。未來台鐵公司如需精簡人力,必須提高專業人力薪資、優化機械及運用AI技術等,進行人力結構轉型,減少一般人力並增加專業人才,才能有效降低人為疏失以保障安全,增加營運競爭力。

另外,日本專家建議的,比較迫切的風險評估與風險預防控制,因目前台鐵的安全管理資訊系統(SMIS)建置才剛開始,建議應盡速建立歷年來各項事件事故資料庫,包括虛驚事件、輕微事故、嚴重事故等,並建立模式評估分析鐵路安全風險因子,透過降低風險因子的改善作為,有效提升營運安全。

如同日本專家所言,台鐵應先誠心認錯才能勇於改革。這次發現罹難者遺骸碎片及衣物,引發社會怒氣,質疑台鐵保留車廂只徒具形式,安全改革只是口號。建議台鐵應正式向社會及罹難者家屬認錯,並針對「人因」之組織因素,對症下藥徹底改革。結合整體組織安全文化與外部監督力量,才能防範未來重大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