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11日 星期五

經濟日報社論/推動台股升格 三面向進擊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87329/web/ 

◆  聯合報社論/我進出口表現亞洲最差,別假裝榮景一片
◆  聯合報黑白集/海賊的諾言
◆  經濟日報社論/推動台股升格 三面向進擊







經濟日報社論/推動台股升格 三面向進擊


2023-08-11 00:28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南韓積極推動股市升級至已開發國家指數的精神,值得台灣仿效。本報系資料庫


南韓今年積極爭取將其股市從MSCI新興市場指數升格到已開發國家市場指數,然而6月24日指數編纂公司明晟(MSCI) 在最新報告,仍然將南韓股市歸類在新興市場,並未做出任何調整,主要理由為韓元缺乏離岸外匯市場不利外資參與南韓股市,此一結果使南韓當局努力推動股市升級來吸引更多國外資金,再次落空,也讓南韓政府及監理機關感到失望,惟南韓積極推動股市升級至已開發國家指數的精神,非常值得台灣仿效,日前證期局官員也曾經表示,將會成立專案小組來研議,適時申請升格。

要達到MSCI已開發國家市場的條件有三,其一為經濟發展,該國人均總收入連續三年達到世界銀行高收入國家門檻的25%;其二為市場規模及流動性,該國市場至少五家公司達到已開發市場門檻,包括公司總市值41.33億美元、股票流通市值20.66億美元、年度交易價值比率達20%;其三為市場可達性,包括外資開放程度、資金進出便利性、市場效率性、投資商品可用性及市場政策穩定等都要非常高。

盤點台灣目前的經濟發展、市場規模及流動性及市場可達性之現況,必須具備MSCI已開發國家市場的三條件,其前二大條件已經達標,至於第三個條件市場可達性仍有部分待改善。根據2023年MSCI全球可達性報告,針對外資開放程度、資金進出便利性、市場效率性、投資商品可用性及市場政策穩定度等五大類共18項標準進行評估,依據報告內容,我國市場分類為新興市場,18項指標之中七項無需改善、八項尚可改善、三項需改善。

台灣未來要成功升等已開發國家市場指數,先決條件必須就市場可達性中三項需改善事項著手精進,首先是外匯市場自由度,尤其是新台幣無法自由兌換,特別是缺乏離岸貨幣市場,此一需改善事項和南韓如出一轍。他山之石更可以攻錯,南韓雖然升等失敗,但是政府仍規劃2024年下半年開放國內外匯市場,讓部分符合資格之國外金融機構直接參與銀行間外匯市場,並放寬離岸韓元交易管制,同時也考慮將外匯市場交易時間從目前的9:00~15:30,延長至半夜的02:00。我國的央行是否也該見賢思齊,通盤考量如何在外匯市場自由度上,做出突破性決策,例如循序漸進地建立離岸貨幣市場,並適度地放寬台幣兌換管制,以利外資更方便參與台灣股市。

第二項需改善事項為結算交割中預收資金的問題,台灣股市實施T+2交割周期,然因銀行未提供隔夜透支,且當地券商可能要求資金需提前到位。此外,ID制度使得問題更為嚴重,因投資人必須以自身名義辦理交割,無法以證券商名義彙總交割,金管會應責成交易所召集證券業者、銀行及機構投資人,提出解決預收資金的問題。

第三項需改善事項為外資登記及開戶的問題,目前制度外國投資人強制登記,且需要準備大量文件辦理,主管機關在風險可控之下,應力求簡化外資登記流程,並可研議廢除外資登記制,以法人機構識別編碼(LEI)或護照號碼來替代外資登記之可行性。

總之,推動MSCI將台灣升等已開發國家市場指數,一方面可以提升台灣資本市場在國際的能見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吸引更多國外資金,雖然升等後我國股市占已開發市場指數的權重較升等前小很多,但就長期而言資金量反而會增加,且我國與南韓均以科技產業為主之市場,雙邊資本市場結構及規模相似,若南韓升等已開發市場,而我國維持於新興市場恐影響國際投資人對台灣市場之觀感及其投資決策。金管會應協調央行大力促成,台灣資本市場方能更上一層樓。











聯合報黑白集/海賊的諾言


2023-08-11 00:17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日本前首相、自民黨副總裁麻生太郎(左)拜會台北市長蔣萬安(右),兩人相談甚歡。記者林俊良/攝影


日本前首相麻生太郎訪台,演繹了什麼叫做政治的魔幻。他先跟蔡英文、賴清德惺惺相惜,又跟蔣萬安攀親帶故談他小時見過蔣介石,儼然藍綠一家親。他可能沒想過:蔡、賴的民進黨視蔣介石如寇讎,動輒即搬出來鞭笞?

更魔幻的是,麻生太郎當過堂堂日本首相,但談起雙邊關係,竟拿漫畫當譬喻。他說,《航海王》的主角魯夫從未背叛過朋友,藉此宣示日本不會背叛台灣,若台灣遭攻擊,更不會見死不救。

這是麻生自暴其短,讓人窺知他是以「中二」的眼光看世界?還是以為台灣人都是蒙昧無知的傻瓜,會把日本當成魯夫?就算日本真如魯夫,難道台灣能相信一個海賊的諾言?

國際政治比人際關係更現實赤裸,背叛才是常態。日本當年侵略的,不正是蔣介石領導下的中華民國?日本戰敗後歸還台灣,卻趁蔣介石在內戰失利,竟取蔣而代之,成了美國的遠東之錨,蔣這才和麻生的外公吉田茂成了盟友。但美中上海公報一簽,日本先奪走釣魚台,再搶在華府之前跟北京建交。這不是既背叛台灣,又背叛蔣介石?

麻生臉不紅氣不喘地跟蔣萬安套交情,又在蔡賴跟前誇魯夫,侃功實在了得。但這都比不上他大剌剌地指點江山,厚顏要台灣做好戰爭準備!台灣人民千萬別當漫畫迷,否則成了砲灰,恐還等不到魯夫的援軍。










聯合報社論/我進出口表現亞洲最差,別假裝榮景一片


2023-08-11 00:15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財政部公布7月進出口統計,出口387億美元,年減10.4%;進口302億美元,年減20.9%。圖為基隆港貨櫃碼頭。聯合報系資料照片/記者胡經周攝影


財政部公布七月進出口統計,出口三八七億美元,年減十・四%;進口三○二億美元,年減廿.九%,出口衰退已是「連十一黑」。作為一個出口導向國家,台灣連十一個月出口雙位數衰退,是嚴重警訊。可悲的是,政府還不斷地充闊四下撒錢補貼,辯稱未債留子孫;許多媒體也裝作視而不見,讓這類經濟訊息淹沒在選舉硝煙中。這是害怕直面真相,或者連基本的分析因應能力都沒有了?

新冠疫情解封後,全球經濟未如預期好轉,相當程度拖累了台灣進出口貿易,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這顯然不是唯一因素,不足以當成藉口。事實上,根據財政部發布的統計,對比亞洲主要出口國家,乃至日、美、德等國,我國今年一至七月進出口的衰退幅度遠大於其他國家,量變反射質變,才是最令人擔憂的事。亦即,除了全球不景氣因素,台灣受到兩岸貿易衰退和RCEP關稅壁壘的強烈衝擊,這是長期結構性變化,而非短期的景氣問題。

財政部的主要國家出口年增率比較表,讓人看了怵目驚心。我國一至七月出口累計衰退十六.九%,比起南韓的負十三%、香港的負十二.三%、新加坡的負十%、中國大陸的負五%,都要嚴重許多。日、美、德的數字則分別是負六.七%、正○.九%、正一.七%,遠優於台灣。進口方面,我國一至七月的進口累計年減廿.二%,南韓為負十.四%,香港負九.九%,新加坡負十三.四%,大陸負七.六%,台灣仍是亞洲最慘。日、美、德分別為負八.七%、負六.四%、負五.一%。

我國的七月出口統計,和中國大陸的出口統計在同一天宣布,多位親綠名嘴隨即在政論節目對大陸七月出口年減十四・五%出言狂譏。但如果他們留心看一下台灣的數字,就知道我們的成績絕不光鮮,而且更慘。深一層看,台灣對大陸的出口比重,從去年的四成二降至七月的三成四,充分說明了我國整體出口不振,主要癥結在兩岸貿易大衰退。其中可能因素有二:一是大陸經濟成長弱化,降低了對台灣的採購:二是大陸許多產業發展出「進口替代」的能量,對台灣的許多產品需求減低。尤其後者,意味著台灣出口市場面臨永遠性改變,台灣廠商必須有長期因應策略。

蔡總統一上任即推出「新南向政策」,希望減少對大陸的貿易倚賴,卻未見任何效果。今年以來,台灣對陸港出口驟減,我國只是被動受到牽動,並非「新南向」奏功。事實上,今年前七月我對東協國家的出口也驟減十五%,在所有出口地區中,僅對歐盟呈二・三%的正成長。尤其,RCEP去年正式生效後,日、韓、星、大陸輸往東南亞的產品關稅都逐漸減為零;而台灣是區域貿易協定的「孤兒」,仍繼續被課徵關稅,在競爭力不足的傳統產業,必然大受衝擊而難以為繼。換言之,無法加入RCEP,新南向只是死路一條。

出口連十一黑,是對貿易大國台灣的一記嚴重警鐘。蔡政府必須拿出對策,不能消極坐待景氣回春,更不能諱疾忌醫,假裝國家財政仍然良好,執政者仍有胡亂揮霍的本錢。比出口衰退更令人擔憂的,是「進口」的衰退幅度更大,資本設備進口年減兩成以上,半導體設備年減三成多;這反映的是廠商不看好經濟前景,因此投資意願低迷不振。如果企業不再投資,台灣未來的經濟成長動力要從何而來?

「廿年來經濟最佳」已是國王新衣,「債留子孫」則是現在進行式,蔡政府就別再假裝榮景一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