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1日 星期二

經濟日報社論/化解美晶片法爭議 爭取台廠權益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84231/web/ 

◆  聯合報社論/政府運用個資與無差別監控必須畫出紅線
◆  聯合報黑白集/強國等距與大黨等距
◆  經濟日報社論/化解美晶片法爭議 爭取台廠權益





經濟日報社論/化解美晶片法爭議 爭取台廠權益


2023-04-11 02:47  經濟日報/ 社論


美國《晶片與科學法》生效後,陸續公布相關細節,其中對包含台積電在內的台廠有不少感覺為難的要求,是下階段台美諮商政府要力挺產業、尋求有效解決的重點。

美國《晶片與科學法》編列390億美元經費用於補貼晶片生產活動,著重在先進製造但也包含成熟製程封裝測試。相對於台積電預計超過400億美元的投資,美國晶片法的補助金額其實不算大,但若能拿到補助金,一方面可深化台廠成為美國半導體產業發展夥伴關係,另方面也取得參與美國半導體研發及分享成果機會,還是有重要意義

事實上,不論是台積電還是三星等赴美設廠,並非全然是看上晶片法的補助誘因,而是在美中戰略競爭地緣政治變局下,配合主要客戶分散生產據點供應鏈安全布局考量。特別是美國、日本及歐盟紛紛透過研發生產投資擴大出口管制二手策略,以維持在高科技領先地位,並降低對中國依賴程度的政策架構下,增加赴美日歐投資、淡化中國的占比,已成為高科技供應鏈必須因應的趨勢

固然美國的補助只是錦上添花,但近期美國陸續公布取得補貼的條件,卻使得響應美國政策的台灣企業,陷入天人交戰的為難。例如凡是申請補助之企業,未來十年內幾乎不得在中國擴大任何與先進製程有關的投資,而即便是成熟製程也必須承諾只能內銷中國本地市場,更不得與中國進行涉及敏感技術或產品聯合研究或技術許可工作。同時,除了需要與美國政府分享特定比率獲利分潤外,更面對須提供詳細晶片產能預期收益率客戶資料敏感資訊要求

台積電劉德音董事長已直言以上有些條件無法接受,而經濟部則表示若業者有需要,願意協助業者溝通。對此,建議政府應展現更明確立場,善用現有各項機制及平台,替台廠爭取權益。畢竟美國晶片法的爭議,不僅是美國政府與個別企業的契約條款問題,更涉及其投資法制環境對外國企業潛在不公平及欠缺正當性爭議去年美國《降低通膨法》通過後,對於可享有租稅抵減利益的電動車,限定必須在北美地區組裝,而關鍵零組件電池也不能使用來自無自由貿易協定的歐盟,使得南韓、歐盟政府不斷向美國表達嚴重關切,要求協商改善,且已見成效。例如美國在本月初公布的電動車抵減細節指引,南韓政府表示其關切問題已獲得改善。

晶片法的爭議雖與降低通膨法不盡相同,但受到影響的都是來自重要盟邦企業,也都是配合美國重建本土製造產能積極配合投入重要供應鏈夥伴。日前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指出,美國官員一直說「台灣是世界上危險的地方」,已經讓人感覺美國不把台灣當作是半導體「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的成員。若晶片法爭議不解決,不但欠缺關鍵盟友應有合理對待與尊重,也會增加讓台灣企業及人民對美國質疑

台美近年關係不斷升溫,新設的政府對話管道迅速增加。除了目前正在進行的「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U.S.-Taiwan Initiative on 21st-Century Trade)外,民國一O九年(2020年)成立的「台美經濟繁榮夥伴對話」(EPPD)以及隔年啟動的「科技貿易暨投資合作架構」(TTIC),都有包含半導體及供應鏈韌性議題管道暢通。重點是如何爭取設定議題,以及如何有效降低對我國企業的影響。我們相信政府已經在徵詢產業意見,下一步必須具體歸納、凸顯晶片法諸多條件的不合理性,更重要的是要提高我國關切的層級及密度,不能只限於技術問題研商,才能發揮有效解決目標












聯合報黑白集/強國等距與大黨等距


2023-04-11 02:51  聯合報/ 黑白集
國民黨立委主張,應該要用「非綠聯盟」整合鴻海集團創辦人郭台銘(右)與民眾黨主席柯文哲(左)。本報資料照片


國民黨號召「下架民進黨」、「非綠聯盟」,柯文哲公開反對,另提出「聯合政府團結台灣」口號。雖陳義甚高,但考量政治現實,柯文哲不是自信太過,就是好傻好天真。

柯文哲所想,應該不是分幾席內閣位子,於願足矣;而是如贏得總統大選,在民眾黨國會席次不可能過半下,保留合作空間,藍綠誰能合作,就與其組成「聯合政府」。反對下架民進黨與非綠聯盟,並非為了「團結台灣」,只是希望藉由「大黨等距」,完成總統之路。

然而,下架民進黨的主張,是因為七年來民進黨完全執政,卻漠視民意,不顧法治,恣意濫權,幾無有效節制力量。早在民進黨第一次執政時,儘管是立院少數,仍堅持「總統贏者全拿」,從而導致少數執政亂象。民進黨思考的,始終是權力極大化,怎可能分享權力

本於小黨立場,為防被畫歸「小綠」、「小藍」而邊緣化,不站邊是合理選擇;然而「反對下架民進黨」,也是站邊:站「不反對民進黨繼續執政」,或視民進黨為「潛在執政聯盟」的邊。有意無意間,已成小綠。

柯文哲曾提出「強國等距」,在訪美前收回此一主張,說「造成太多誤會」、「避免外界混亂」。柯文哲要選總統,卻反對下架民進黨,難道就不怕造成誤會、混亂?抑或這就是柯文哲要的政治效果?












聯合報社論/政府運用個資無差別監必須畫出紅線


2023-04-11 02:53  聯合報/ 社論
台南市警六分局指出,警方透過科技執法、速度管理執行測照,並不是以取締件數為目的,主要是在避免駕駛人因超速而發生交通事故。記者邵心杰/翻攝


近年來政府為降低交通事故,從中央到地方都積極強化「速度管理」,警方更將「區間測速」視為超速剋星。三年前卻爆發瑕疵爭議,警方被迫撤銷三千多張烏龍罰單,在各縣市將產品送驗後,去年二月再度恢復執法。但此事爭議核心不在產品是否經審驗合格,而是政府竟在無法源依據下,以無差別監控的方式記錄特定路段所有用路人的車牌跟行跡,不僅將道安責任甩鍋給民眾,更有恣意侵犯隱私之虞法治國家豈可如此便宜行事?

區間測速是利用在特定路段的頭尾兩點架設自動車牌辨識攝影機,取代單點式的固定照相,由後台比對通過車輛的平均速率是否超過最高速限,警方再據此開罰。由於實施後大幅降低超速事件,五年前開始成為交通部推動「科技執法」的新寵,各縣市警方爭相在車禍熱點路段設置。

區間測速上路後爭議不斷,除早期硬體出包外,測速路段速限的合理性常受質疑,民眾規避開罰,在測速終點前方停留或放慢速度造成壅塞,甚至增加他人行車風險等亂象也隨時上演。交通及執法單位將區間測速視為防制交通事故的萬靈丹,然而一條道路肇事率高,超速可能只是原因之一,更多肇因來自道路設計不當或規則不合理。交通單位不思檢討自身責任,卻統統歸咎駕駛超速,再以設置區間測速降低車速作為解方,不僅怠惰卸責,更因可能開錯處方,想要降低交通事故死傷率卻始終難以對症下藥。

而政府「無差別監控」也引發侵犯隱私及違憲爭議,更有民主危機。法界就質疑,實施區間測速,實務上已涉及憲法中所規定的「限制人民自由權利」事項,須有法律規定,不得以行政命令等行之,但翻遍相關法規,卻無明文入法,已有違憲之虞。學者也擔心,一旦未違規民眾紀錄未刪除,經拼湊串接,將成交通版的「水門案」。更何況,政府有何權力在民眾尚未違規下即擷取車牌及行跡?

科技執法最大的爭議即在無差別監控,不論有無違規均一網打盡。警方堅稱採取區間測速路段車禍下降一成六,顯示可有效遏止駕駛投機心態。這說法正暴露警察國家的心態,按此邏輯,國家是否可以恣意運用科技監控所有人民,以遏止可能發生的犯罪行為?事實上,如今滿街都是監視器,相關影像及個資的運用,幾乎變成政府「愛怎麼用就怎麼用」。就是在這種心態下,屢傳政府濫用民眾個資的侵權事件。

政府以公共安全為名而毫無節制的擴權現象,在疫情期間尤其普遍。兩年前即有法官具名吹哨,在警方送交法院搜索票聲請書中,發現警方利用嫌犯簡訊實聯制足跡鎖定行蹤,根本已違反指揮中心一再向國人保證的「簡訊僅限於疫調使用」。又如衛福部要求台灣血液基金會配合執行新冠病毒血清抗體監測,隨機抽樣檢測捐血者血液留樣檢體。但即使涉及敏感個資的血液樣本,該計畫不僅未送倫理審查,也未事前善盡告知義務,不同意的捐血者更要限期報備留下個資才能退出。雖然這些侵權作為,過去在「防疫第一」大纛下都遭漠視甚至容忍,但不代表政府就可為所欲為,更不能將公共利益無限上綱而恣意侵犯人權。

台灣自詡為民主國家,而民主與極權的差異,就是國家權力介入個人生活領域界線範圍。國家如何運用這些影像及個資,必須畫出一條紅線,立法明訂,並在符合比例原則下節制運用,不該讓政府無差別監控成為常態,更不能讓全民籠罩在警察國家的幽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