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9日 星期三

經濟日報社論/中央與地方合作 創新經濟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84472/web/ 

◆  聯合報社論/社宅與限溫令,蔡政府政策跳票進行式
◆  聯合報黑白集/大驚小怪的土豆
◆  經濟日報社論/中央與地方合作 創新經濟





經濟日報社論/中央與地方合作 創新經濟


2023-04-19 02:39  經濟日報/ 社論
受到全球經濟衰退影響,經濟發展議題近來受到朝野重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受到全球經濟衰退影響,經濟發展議題近來受到朝野重視。但每每提到發展經濟,大家總是落入一個迷思,那就是這是行政院財經部會的責任,忘了地方政府扮演的重要角色;其實這是一個緊密關聯與分工的體系。中央部會應該具備前瞻與宏觀政策,編列與分配適宜預算,而地方政府在地切實執行,並且擁有充分自治能力。

以六都中桃園市為例,過去雖曾歷經朱立倫八年桃園航空城發展,鄭文燦八年亞洲矽谷計畫,新當選的市長張善政應如何持續治理,將面臨嚴峻的挑戰。

首先,新市長上任後,應結合產學研專家智慧,在六個月內擬訂該城市2030年長期發展願景,其中經濟與產業更應列為重點中之重點。有了長期發展願景後,未來各局處施政政策與推動方向方能共同一致。

每個城市的資源與背景不同,發展願景自然必定不同,應該結合地方特色,制定適宜的願景與策略。其中在選定核心特色產業時,與其多而廣泛,不如少而精。太多的產業目標,有等於沒有,如果台灣每個城市都要發展綠電、電動車、雲端、智慧城市、工商會展、文化創意等產業,必然力多而備分,最後結果可想而知。

發展經濟與及產業,面對的挑戰很多,其中土地、水、電、人才,是四大核心關鍵。

台灣土地資源有限,地目用途相關法令繁瑣,經常自縛手腳,私人土地徵收更是困難。

在這一方面,內政部與國發會應該積極鬆綁簡政,不要再讓一個八年任期的地方首長,努力到最後卻是一場空。

缺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不會因為經濟部長或台電的一句話而自動解決。對產業發展而言,不能忍受有時有電有時缺電,必須保持全年供電不缺。自能源法修法後,已允許民間設立電廠,但並沒有積極配套與優惠措施,多年來設立家數與發電量杯水車薪,亟待有關單位提出積極方案。

受到氣候變遷影響,近幾年台灣幾乎沒有颱風,缺水問題極為嚴重,雖然經濟部水利署與自來水公司實施北水南調,但仍然不能充分供應中南部各縣市之所需,隨著半導體產業擴充,缺水問題在未來勢必更加嚴重。解決之道有二:發展精緻農業減少農業用水、積極建立海水淡化廠。在這件事情上,中央應積極提供預算,協助地方政府具體落實。

經濟與產業發展,人才是重要要素,台灣固然普設大學與研究所,幾乎人人有學校唸,可是畢業生缺乏社會歷練,反而成為企業累贅,新進人員給薪不高又造成年輕人抱怨,解決之道在於落實產學合作,尤其是科技院校,學生應有三個學期以上企業實習經驗,畢業後方可迅速上手,在這方面地方政府可結合在地技職院校,積極辦理產學合作。

台灣主要稅收大多繳給中央,中央以政治與選票為導向分配預算,是一個公認的事實。非執政黨縣市更是資源有限,時常心有餘而力不足,發展公私合營是一個未來的方向。地方自治法賦予縣市議會通過特別條例之權力,府會合作共同發展地方經濟,可增加就業人口,提高市民所得,將是未來重要努力方向。

行政院應尊重地方民選市長與議會權力,切勿動輒推翻退回,違背民眾之所託。

國際招商並非中央部會之專屬工作,因為外商落地配套措施,還是要地方政府埋單,近年來外商在台投資日漸減少,地方政府應主動出擊,鎖定核心產業重要國際企業,積極招商。

發展精緻農業亦是除台北市外地方政府的重要方向,運用現代化科技之精緻農業,可以引進大批青農,有助地方經濟與提升農業水平,更可以節水節電,一舉多得。












聯合報黑白集/大驚小怪的土豆


2023-04-19 03:50  聯合報/ 黑白集
對於教科書中解釋中國大陸稱馬鈴薯為土豆,教育部長潘文忠驚訝表示:「審查不可能通過。」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民間國中生物教科書介紹兩岸不同用語,大陸稱馬鈴薯為「土豆」,土豆在台灣則是指花生。立委陳椒華就此質詢教長潘文忠,潘文忠驚呼台灣教科書怎能使用中國名詞,強調這「審查不可能通過」。書商澄清,是依據教育部國語辭典編寫。潘文忠自打巴掌,丟的卻是全國教育人員的臉。

立委冤枉教科書偷渡中國用語,實情是該章節討論生物命名,以土豆在兩岸指涉不同植物為例,藉以說明生物通用學名可避免溝通誤會,並非教學生「認土豆為馬鈴薯」。潘文忠身為教育首長,竟看不懂教科書,足證朽木為官。

獨派炒作「土豆是馬鈴薯」為中國用語,未免見識太窄。事實上,花生稱土豆,也源自對岸。土豆為福建本土作物,馬鈴薯則是南美作物輾轉傳至亞洲,故名稱殊異。獨派不容教科書出現對岸語彙,實是自欺欺人,改變不了歷史及庶民文化。

「醋溜土豆絲」這道菜,在烹飪節目及中餐館菜單各處可見,包括綠媒都曾介紹這道馬鈴薯家常菜,為何今天卻大驚小怪?正因早有俗成慣用之實,教育部重編的國語辭典上才會說明「土豆」意指花生與馬鈴薯。

蔡政府滿口防範認知作戰,土豆事件卻是典型自導自演。潘文忠緊抱政治正確,寧可曲解教科書教育目的,也折射出蔡政府為反中不惜犧牲多元思辨,徒餘理盲。













聯合報社論/社宅與限溫令,蔡政府政策跳票進行式


2023-04-19 03:43  聯合報/ 社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蔡總統任期,即將進入倒數最後一年,她任內許多政策也面臨跳票、現形的檢驗。最近經濟部祭出「限溫令」,要求業者將用餐時段的冷氣溫度控制在廿三(正負一)度,非用餐時段則仍維持在廿六度以上,否則將處二萬到十萬罰鍰。此舉,無異是在為電力不足預鋪管制之路。而蔡總統當初承諾八年興建廿萬戶社會住宅,但七年過去卻只建造二・四萬戶,達成率僅一成二,近日也遭到在野黨猛烈抨擊。

先談「限溫令」的問題。儘管經濟部長王美花強調,這項政策是為了「環保節能」,而不是因為缺電;但從經濟部必須翻出二○一三年馬政府時代訂定的《指定能源用戶節能規定》作為法源依據,即不難看出其心虛。如果真是為了環保節能,為何蔡政府過去七年從未推動任何節能措施,亦未制訂新的環保規章?如今,直到蔡總統的任期即將屆滿,眼看著以非核家園為目標的能源及電力政策岌岌可危,才急急推出限溫令;經濟部此時高呼環保節能,其心機已不證自明。

深一層看,真正的問題源頭,還在於執政者的心態。經長期觀察,蔡政府的能源政策,與其說是在滿足人民及產業的能源需求,不如說是在為滿足執政黨的理念和顏面而服務。也因此,不管電力夠不夠用,不管台灣取得進口油、氣、煤的成本和風險有多高,不管我們的電力及價格結構合不合理,不管風電、太陽能設施如何危及農業、漁業和台灣的環境,蔡政府從不自我檢討反省其能源政策,卻兀自選擇一意孤行。最後,政府做不到、做不好的事,當然只能推給民眾承受。近幾年來,跳電、斷電、停電事件頻發,叫苦的都是百姓,蔡英文始終面不改色,「限溫令」只是再添一樁。俟一進入盛夏,缺電情況益發嚴重,更嚴苛的管制手段還會出籠。

蔡總統的社會住宅承諾跳票,更是百孔千瘡,就算有千隻手也難以遮掩。當初,蔡英文打著「居住正義」的旗號,宣示任內要興建廿萬戶社會住宅,解決無殼蝸牛及年輕族群居住的問題。但七年過去,完工可供入住的社宅只有二・四萬戶,尚缺十七・六萬戶。為此,只好草草推出「包租代管」政策,企圖魚目混珠。這些作法,完全說明蔡政府的眼高手低及言而無信。蔡英文以其「文青腔」動輒把年輕族群掛在嘴邊,但太陽花世代倏忽已添了七歲,他們的居住正義在哪裡?蔡總統又在乎過嗎?

再看,民進黨執政七年,因放縱房地炒作,全台房價飆漲。台南、高雄等地幾乎翻倍,新竹更是驚人,在在使得台灣貧富及世代差距擴大。可笑的是,內政部營建署還力圖狡辯,宣稱社會住宅只要「發包」,就該算是「達標」。言下之意,已發包的七・三萬戶也應計入。試問,重然諾的政府,可以容許這樣自降標準嗎?何況,就算把這七萬多戶算上,也只及總目標值的一半。明明跳票已是進行式,主政者根本滿不在乎,營建署如此賣力灌水又有何用?

台灣第一次政黨輪替,扁政府執政八年得到了「只會論述,不會做事」的評價,民進黨的執行力被看破手腳。蔡英文執政七年,宣傳及輿論操控能力達到歷史顛峰;但從社宅、能源政策及民生物資頻傳缺貨看,民進黨執行能力仍毫無寸進,難以擺脫「不會做事」之譏。最令人遺憾的是,蔡政府在意的似乎只是自己的官威,以及民進黨的利益分贓,至於民主政府應以「服務人民」為宗旨的精神卻被它拋在腦後。當初的華麗承諾,如今只剩荒涼的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