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0日 星期四

楊渡/兩岸語言要怎麼切割?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楊渡/兩岸語言要怎麼切割?
◆  方祖涵/從電玩重生的歷史
◆  黃志芳/貿易戰是熱鬧,貨幣戰才是門道





楊渡/兩岸語言要怎麼切割?


2023-04-20 05:01  聯合報/ 楊渡(作者為作家)
立委質詢問教育部長潘文忠,是否知道有國中課本將馬鈴薯稱之為大陸用語「土豆」?潘驚呼「台灣教科書怎麼可能使用中國大陸的用詞?」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康軒版中學課本寫了一個關於「土豆」的笑話老哏:大意是有人說他吃「醋溜土豆絲」,另一人說土豆那麼小,怎可能切絲?後來才明白,土豆即是馬鈴薯,而閩南語講的土豆,是花生。有立委就以此質詢教育部長潘文忠,說我們中學課本被統戰了。

這實在是讓人啼笑皆非的無知典型。相信潘文忠比誰都清楚。因為民國九十九年(二○一○年),我代表中華文化總會帶團去和北京教育部開會,討論合編《兩岸中華語文大詞典》的時候,當時潘文忠還是代表教育部參與的成員。他應該比誰都明白兩岸語詞差異,不是用大陸用語、台灣用語就可以輕易切割的。

說白了,土豆意指花生,也不是台灣專用語,大陸閩南方言即如此。而馬鈴薯有些地方叫「土蛋兒」,中國各省方言之間差異太多,要加以全面分辨,真的很難。即使以台灣來說,民國三十八年(一九四九年)遷徙到台灣一百多萬人,完全是南腔北調。想要把台灣語言使用定於一尊,彷彿只有閩南語才叫「台灣話」,只能有一種語言,才代表台灣,那是對台灣多元文化多元族群無知

試問,兩岸之間的語詞有多少差距,可以被切割成大陸用語、台灣用語呢?

依據當年編撰《兩岸中華語文大詞典》的幾百個學者專家,在十幾萬個詞條中,兩岸語詞的差異,共有詞占了九十三%;而差異詞占了七%。質言之,兩岸差異用語只占了七%,要怎麼切割?而差異詞之中,包括了四種類型:同實異名同名異實大陸特有台灣特有。大陸特有詞為台灣特有詞的兩倍,是因為大陸各地方言特多詞語不同,故而比台灣多。

此外,兩岸最大的差異詞出在那裡?在學術名詞新使用的詞語。每年光是國際政治、經濟、醫學、理化、科技、學術、明星人物等,層出不窮兩岸翻譯不一;光是電影名稱的差別,就可以寫一本笑料大全

更麻煩的問題是:網路新興用語多又快,有的風行一時,成為社會現象(如:打醬油、老炮兒),有的代表新興社會現象(如:小三、山寨、小確幸),這種年輕人網路用語,已經很難分辨大陸、台灣了。

事實上,隨著網路風行兩岸語言趨同現象日益明顯。特別青年世代用語大量流通,像「同志」,以前大陸是指政治上的同志,但受到台灣影響,它逐漸變成同性戀的代名詞。而「嗆聲」也風行成兩岸共用;有些大陸的段子順口溜立即被台灣網友瘋傳。

這種趨同現象,是網路時代才有可能產生的,如今已成為普遍現象。這也增加我們判斷某些語詞性質難題。不過,此種現象卻是兩岸流行文化日趨同步的一種反映。典型的例子太多了。這樣的語言現象,誰有辦法切割?

人類文明不斷演進語言社會生活的一種反映。當台灣流行看大陸劇,看「乘風破浪」的姐姐,然後你叫年輕人要切割大陸用語,那不是跟大陸規定不可使用台灣流行語一樣可笑嗎?而大陸的年輕世代很多人都認得繁體字,你若問受到什麼影響?答案會讓你跌破眼鏡!因為他們都用台灣的 KTV 唱歌,那些歌詞看多了就認得繁體字兩岸當局誰都管不住。

那些教條派立委和教授們,實在跟現實太脫節了!兩岸青年文化早已走在政治前面自成時尚悄悄風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