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2日 星期六

【專家之眼】中共二十大報告的隱憂

◆  【專家之眼】中共二十大報告的隱憂
◆  【專家之眼】莫輕信預言開戰 更莫信不會開戰

◆  【專家之眼】歐洲多國人民衝上街頭高喊:受夠了!
◆  【專家之眼】德國總理訪中:歐洲國家轉向?
◆  【專家之眼】農委會惡性不改 我農產品出口恐全面崩盤
◆  【專家之眼】蔡英文政府敗象已露






【專家之眼】中共二十大報告的隱憂


2022-10-22 09:24  聯合報/   楊穎超/銘傳大學副教授
中共二十大於十六日登場,總書記習近平花二小時擇要高談過去五年的執政成績與未來規劃。美聯社



中共二十大於十六日登場,總書記習近平在開幕式上發表政治報告,花二小時擇要高談過去五年的執政成績與未來規劃。理論上,這應該能讓外界看到一個意氣風發的新強人,與新興強權執政黨的優異成績單,但如果將之與過去報告作對比,中共可能更該將之作為對未來五年發展的警惕;而由於該報告牽涉台灣,也有我們未來須注意之處。

限於篇幅,中共隱憂我們只談黨內民主與經濟發展部分。和台人想的不同,中共一直強調他們也是民主的,只是跟西方民主實踐方式有別。在二十大報告中,習交互使用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協商民主、基層民主等詞彙,相關概念有其體制特色,茲不贅述。然而,學界多數認為,像中共這種一黨制國家,黨內民主,也就是黨內有不同意見、甚或不是定於一尊情況下,才有可能真正讓人民感受到民主氛圍。

二十大報告基本沒提黨內民主部分。相反的,卻把重點放在強調全面從嚴治黨、加強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對於一個國內沒有制衡力量又長期存在的大黨,中共並非總是如此單面的談黨內紀律。以習任內為例,在中共十八屆六中全會確立習核心時,公報中不只一次提及「民主集中制」,既要集中,也要民主,也不厭其煩的強調其重要性:是黨的根本組織原則、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等等;當時這樣表述,應是暗示同意把權力交給習以解決當時中共面對的各種問題,但也提醒習,不要忘記民主監督。

中共現在這麼極端,部分原因恐怕是面對的危機更強更大,看看美國近年來怎麼用晶片對付中共,應可略知一二。只是過猶不及,中共歷史上權力集中一久,產生毛病越多,中共領導精英個個熟讀黨史,怎麼預防?這恐怕是未來中共的隱性憂慮。

其次是經濟。簡單來說,中國大陸還是發展中國家,但經濟發展路線繼續出現欲同時統合強調競爭與平等、發展與環保的矛盾口號。從世界經驗看來,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我們曾在台灣奇蹟的年代中,達成過均富目標,但現在幾乎已是過去式了;而直到現在,也不能說有能力解決發展與環保的難題。

中共在近幾屆的報告裡,也出現類似矛盾詞語。結果已經看到了,GDP 無法高速成長的「新常態」已成司空見慣,而二十大報告對此提出的解方,增長部分沒有新辦法,大約就是重彈擴大內需與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老調。但大陸民眾收入水準仍然參差不齊,受限於疫情不景氣,儲蓄率高也不敢拿出來花,這是否能成功為大陸未來五年經濟振衰起敝?看來並不容易。

至於二十大報告對台隱憂部分。台人倒是不用先擔心其用詞是否嚴峻,畢竟該報告是中共總結十九屆大會五年內的工作。大家可以想想,2017年蔡政府的國慶演說,猶殷切口稱兩岸、共同尋求兩岸互動新模式,去年的國慶演說卻倒退到「四個堅持」的兩國論翻版,這些年逐步變壞的兩岸關係發展情況,二十大報告還僅只是說不放棄武力犯台。如果接下來是獨派色彩更重的人當選總統,從開始就斷了中共和統的念想,台人應該要憂慮的是,中共二十一大的報告,會不會把台灣部分寫的類似於二十大報告裡的香港了。














【專家之眼】莫輕信預言開戰 更莫信不會開戰


2022-10-22 09:20  聯合報/   張競/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
國安局長陳明通曾在立法院公開表示,蔡英文總統在任台灣就沒有戰爭,日前卻換個說法,聲稱二○二三年中共可能「以戰逼談」。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近年來兩岸關係不睦,溝通管道中斷,臺海情勢更因華盛頓與北京對抗較勁而升溫。西方各國智庫學者專家、退役將領以及離職官員,更是紛紛斷言在某個特定時間節點,北京將不惜動武推動兩岸統一進程。筆者曾經多次撰稿分析,將兩岸和平及戰爭與特定歷史節點或是北京領導人任期相互搭配,其實毫無邏輯因果關係可言,因此經常針對胡亂推估人士,痛斥其所提出此種江湖術士等級預言。

但當筆者呼籲各界切莫輕信開戰預言時,卻赫然發現更有政府情報首長與學界先進,公開大膽推估在特定時間節點之前,抑或是總統任期結束前,兩岸絕對不會兵戎相向,企圖解決當前分裂狀態;甚至還更大膽判斷,雙方都能充分自我克制,應當不至於輕易爆發衝突。

基本上,筆者認為對於不負責實際政務運作,亦不必承擔政治責任之學界人士來說,提出任何大膽假設與推估,只要能有所本,亦可依據因果理則關係,講出推論結果,其實並無不當;此因只要立論有據,對於可受公評事務,大家本來就有發言論斷權利。對比前述西方論斷兩岸必然在特定時間節點開戰來說,只要能夠建構合理推論憑據與基礎,其實還是會有其價值存在。

但就政府官員來說,特別是掌握情報資訊之情報首長,先是輕率斷言在當前總統任內兩岸不會發生戰爭,但事後又改口修正聲稱其係指北京不會發動登島戰役,然後再過數日,卻又改口聲稱中共若是要轉移內部壓力,就有可能針對臺灣發動攻勢,甚至預言2023年中共可能“以戰逼談”。情報頭子從預言不會開戰,立場翻轉到兩岸情勢惡化到瀕臨開戰,轉換速度之快與幅度之大,更是讓人跌破眼鏡。

吾人不禁要質問此等情報判斷,究竟其立論基礎是依據源自北京方面之戰略情報,抑或是配合當前臺灣內部政治情勢選戰發展所需。講得再明白些,從預言不會開戰到大聲疾呼即將爆發戰端,究竟是依據戰情抑或是追隨選情?甚至是為未來2024年總統大選塑造選戰抗中保臺氛圍,預先開始佈局放話?

平心而論,由於牽涉到和平與戰爭政策選項之變數甚多,因此不論是預言在某個時間節點必然開戰,抑或是提出在某個時間節點之前,絕對沒有可能開啟戰端,其實都是相當大膽推測,最後搞出烏龍失誤風險絕對相當之高。但若是比較推估錯誤,導致戰爭準備不足,最後所要付出代價,必然是會比原本預言開戰,雖須擔負心理壓力,影響投資意願,衝擊社會安定,但卻因積極備戰,使得敵對者不敢輕越雷池一步,最後不必搞到大打出手兩敗俱傷來得高。

正因為存在此種差距,所以政治評論者與軍事觀察家動輒都是預估最糟情況(worst case scenario),並且提出最壞打算,因為就算推估失誤,總是會比預估戰端不致開啟,最後戰爭在未能適當意料情況下爆發,讓預警體系掉以輕心完全失靈,反而被搞到措手不及狼狽不堪好得多。

軍事體系內部經常調侃情報部門官員專門負責嚇唬長官,其實這種說法只是顯現出情報專業體系,向來在評估情勢時,都是以最保守態度來推估戰爭發生可能性,絕對不願意隨便宣稱威脅程度降低,整體安全情勢好轉,就是因為整個組織文化所產生之慣性思維所致。

所以當國家情報機關首長在推估安全情勢如此反覆無常,在論述威脅評估時又讓人懷疑是充滿政治算計,如此僅會讓國家情報體系原來應具備之公信力為此受損。當臺灣社會已經普遍認知到國家安全狀況轉劣,整體戰略環境變化更是趨向不利時,面對南轅北轍落差甚大之情勢判斷,吾人僅能提出『莫輕信預言開戰,更莫信不會開戰』之忠告,並衷心祈求各方都能維持理性,莫讓生靈塗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