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5日 星期一

王文華/我的「開學日」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王文華/我的「開學日」







王文華/我的「開學日」


2022-09-05 03:29  聯合報/   王文華(作者為網路媒體《創新拿鐵》創辦人)



孩子開學,我學到最多。

太太懷孕後,我開始讀教養的書。第一本是《園丁與木匠》。作者是柏克萊大學的心理學家。她說父母不該是「木匠」,要把孩子塑造成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形象。而應該是園丁」,為孩子營造一塊適合他找到自己的土壤

當時我猛點頭,認為這才是廿一世紀帶孩子的方式。我們哪知道孩子長大後世界變成怎樣?又怎麼有把握自己心中的形象最理想?我立志,當個「園丁」爸爸。

直到孩子會走路了。

孩子走路之前,當「園丁」比較容易。他在平地爬來爬去,不至於有太大的危險。但開始走路後,爬上爬下摸這摸那,父母的考驗來了。

我開始追著他跑,最常說的話是「不可以」。園丁把花圃變成溫室歇斯底里地在四周貼上防撞泡棉。當孩子真的摔了一兩次,溫室的牆愈築愈高。我不只變成「木匠」,甚至變成「鐵匠」。

孩子跌下來,哭著討抱。我抱起他,拿下口罩,一字一句清楚地說:「下一次絕對不可以爬椅子了!」孩子覺得爸爸字正腔圓的嘴型很詭異,便破涕為笑。然後,慎重地,把爸爸的口罩戴回去。

迷惑之際,我拿出《園丁與木匠》,翻到當年畫紅線的一段:父母應該做的是提供一個受保護的空間,讓孩子在其中發展出我們完全意想不到的思想和行為

所以蓋溫室 OK,但門窗要打開。於是我不再阻止他把玩具放到嘴巴,只能事先把玩具都擦乾淨。也不阻止他把食物丟在地上,只能買厚一點的紙巾。

然後,意想不到的事真的發生了!孩子開始會自己吃飯,還會反過來餵爸爸。只不過餵完爸爸後,繼續把食物丟到地上。擦完地,我站起來說:「爸爸還是愛你呦!」他的回應是:「愛、愛、愛、Apple!」

孩子開學了,老師給我們心理建設:「送孩子到學校,他可能哭得唏哩嘩啦。你們要堅定地離開,千萬不要回頭。不然孩子看到父母猶豫的表情,不安的情緒更強了!」

不做」某件事,比「」任何事,更難。有時,最好的教養,是放下。相信有比你更好的「園丁」,能教你的孩子。

我們轉身,孩子不只大哭,還大叫「爸爸!」、「媽媽!」。整個世界在身後崩塌,但我們聽老師的話。

沒人教過我們如何做父母。我們回想爸媽帶我們的方式,盤點自己的福氣與創傷,摸索出一條路。我們在「園丁」、「木匠」、「虎媽」、「水母爸之間掙扎。在責任感、成就感、罪惡感、失落感之間擺盪。一切,只為了一個卑微,也偉大的心願:希望孩子過得比我們好。只不過,沒有人真正知道,怎樣是「」。

我們沒有回頭,繼續往前走,孩子的哭聲愈來愈小。我沒有鬆一口氣,而是拿出手機。一整個早上,我等著學校打電話來,但沒有電話。孩子的開學日,我的「學期」,也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