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治仁/從旅行得到的啟發
◆ 方祖涵/女子職籃的難題
◆ 陳亮恭/路邊一間男士理髮廳
◆ 沈呂巡/「八一七公報」四十年
◆ 楊志良/兩個笨蛋受挑撥,兩岸華人同遭殃
◆ 羅智成/閱讀戰爭
盛治仁/從旅行得到的啟發
2022-08-20 04:26 聯合報/ 盛治仁(作者為雲品國際董事長)
圖為德國柏林在河岸旁休閒的遊人。(歐新社)
最近去了一趟德國旅遊,正巧趕上首次試辦的暑假期間九歐元全國吃到飽的公共運輸月票發售,可以搭乘公車、輕軌、地鐵捷運及德鐵的區間列車。這麼便宜的票價,有點不可思議。我只在柏林待三天時間使用,就已經值回票價。對有空來玩遍德國的人,這絕對是最超值的交通方式。
德國對乘客的信任,也令我印象深刻。那三天不知道坐了多少趟的公車和地鐵,既沒有閘門也不需要出示票證,如此自由進出很不習慣。聽說偶爾還是會有人查票,如果被抓到就會重罰加註記。信任、抽查加重罰就可以省下人員和設備,和我們的系統是不同的思維。
在柏林期間,參觀國會大廈、歐洲被害猶太人紀念碑、恐怖地形圖和查理檢查哨及旁邊的淚宮等地。國會大廈參訪可事前網上登記,經安檢後有專人導覽介紹其歷史及選舉立法制度。當天正好還看到廣場前有數百位群眾聚集,以歌唱和演講聲援烏克蘭。
我參加的梯次有來自美國、埃及和加拿大遊客。導覽員問到遊客來處時,都還能簡單評述一下當地的相關制度或以當地語言打招呼。但當我們表明來自台灣時,有點尷尬的是對方說你們國會好像比較喜歡打架。
歐洲被害猶太人紀念碑是由彼得艾森曼設計,由二,七一一塊大小不等混凝土板排列成網格狀,於民國九十四年(二○○五年)啟用,以紀念當時不幸喪生的約六百萬猶太人。其地下室則陳列了許多罹難者的書信和故事,讀來令人哀淒動容。恐怖地形圖則是民國九十九年(二○一○年)時建立在納粹時期鎮壓機構總部遺址上的一座博物館,用來記錄當時各個官方機構所在地的分布位置,以及壓迫人權的歷史紀錄。
查理檢查哨和淚宮,則是冷戰時期人員進出東西德的檢查哨重建遺址。淚宮是在旁邊的一棟建築,因許多人在此流淚道別,不知未來能否再見而得名。後來此建築變成展館,呈現檢查站內的擺設和流程,並描述兩德統一過程的大事紀。
這次的參觀過程,給我的最大感受就是德國真是一個尊重歷史的民族。在國會大廈廳堂中,可以看到許多在民國三十四年(一九四五年)蘇聯攻占柏林後,到處塗鴉的遺跡。我提問有沒有討論過是否需要移除?導覽員說有經過討論,後來決定除了把一些猥瑣文字移除外,其他則當成歷史遺跡保留。
更高的層次則在德國面對納粹歷史和東西德統一的態度。不管是對猶太人的屠殺還是東西德對峙的歷史,都盡心盡力地蒐集保全資料並詳盡展示,對過去錯誤勇於面對反省。如同導覽員所述,目的就是不要再重蹈覆轍。
我現在更能理解在民國五十九年(一九七○年)十二月七日,為何西德總理布蘭特(Willy Brandt)訪問華沙時,無預警地在猶太人紀念碑前突然雙膝下跪,震撼全球,後來成為歐洲和解象徵。能夠虛心面對歷史,承認錯誤,知易行難。德國做到了,也因而更令人尊敬。
疫情後第一次出國旅遊。非常珍惜這樣的體驗,也感覺旅行真的是人類溝通和文明交流的橋梁。大到歷史文化,小至生活習慣,在旅行中都夠得到不同的啟發思考,減少彼此的誤解,擴張自己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