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14日 星期六

經濟日報報社論/上海封城效應 衝擊兩岸經貿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人命交關之際,政府大話不斷徒惹民怨
◆  聯合報黑白集/印度神童與「類新聞」
◆  經濟日報報社論/上海封城效應 衝擊兩岸經貿





經濟日報報社論/上海封城效應 衝擊兩岸經貿


2022-05-14 01:08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上海封城對台商和兩岸經貿產生嚴重衝擊。圖為上海洋山港碼頭。新華社



3月底上海為了控制突發疫情,突然宣布嚴格的封城措施,限制人員移動,上海附近工廠的生產立即受到明顯影響。上海是大陸第一大港口,在商品出口與原物料進口雙重受限的情況下,進一步衝擊附近工廠的生產與出口。現在上海疫情逐漸受到控制,城市逐漸解封,5月上旬工廠的復工率已經達到七成,但因原物料供應不足,大部分企業的產能還是無法完全恢復。由於上海、昆山與蘇州等地是台商聚集之地,上海封城已對台商和兩岸經貿產生嚴重衝擊。

先從大陸的出口來看,3月份出口仍成長14.7%,4月受到疫情、尤其是上海港口封鎖的影響,出口增幅大幅下滑到只剩下3.9%。雖然5月上旬上海逐漸解封,大部分廠商的產能仍然受到限制,可以預期大陸5月的出口會比去年縮水很多。

事實上,今年第1季上海市的國內生產毛額(GDP)增幅只有3.1%,不但低於全國第1季的4.8%,更比去年上海第1季的17.6%低了很多。疫情使得上海第2季的出口大幅下滑,上海的GDP增幅勢必再降低,且同時拉低大陸全國GDP成長率。

上海封城不但影響出口,且因一些重要的原物料和零組件進不來,造成附近內外資工廠生產瓶頸。以汽車業為例,一些重要車用電子難以進口,加上員工無法順利上班,上海地區汽車大廠的生產明顯受阻。例如4月上海特斯拉產量只有1,512輛,即較3月少了97%。不止是上海的汽車廠生產受到影響,包括長春和武漢等汽車生產大城也受到波及,因為需要從上海進口的汽車電子零組件也多無法足量供應。

上海是大陸台商的大本營之一,尤其是電子五哥的主要工廠都設在上海及附近地區。設在上海松江的廣達電子,4月筆電出口就比3月減少47%,仁寶筆電出貨減少52%,電腦大廠華碩也有類似情況。

一般預期,5月解封以後,原物料供應上來,出貨可以逐漸恢復,但能否全面恢復,必須要看原物料供應、港口出貨速度及人員恢復移動等情況而定。

上海幾家大規模台商利用所謂「環閉生產」方式因應,讓員工長期居住在廠內,維持生產,但若有員工確診,生產仍然會受到影響。有些台商工廠自行把員工宿舍分成紅區、綠區與灰區,以區隔健康和確診員工。但在多數時候,還是會因為一些原物料供應不足,導致生產或出貨不順。

另外,由於這一次上海封城管得太嚴,不但廠商無法順利生產,包括台商和外商在內許多上海人民的生活都受到嚴重干擾,無法購買生活用品,造成生活不便,甚至生活都出現問題。5月初上海歐盟商會問卷調查327家歐商,結果就顯示近六成受訪企業預計今年收入下滑,超過七成五的業者生產受到影響,九成二受訪業者表示上下游供應鏈受到影響,八成五無法獲得生產所需原物料,二成三開始考慮轉投資其他國家。事實上,不只是歐商,不少日商和韓商已把家眷遷回本國,以躲避上海過於嚴格的管制。

上海台商的家數與生產規模都比歐日韓商要來得多,尤其是台商在兩岸之間所扮演生產鏈的角色,關係更為緊密,我們相信上海台商不論在生活與生產上受到的影響都更有甚之。過去幾年,因美國對大陸出口產品課徵重稅,已經有不少台商選擇轉單回台灣生產,如今再受上海封城的打擊,相信會有更多台商選擇把部分工廠或生產移回台灣,尤其美國已選擇與大陸生產脫鉤,在此大環境之下,未來台商可能會持續出走大陸,長期而言,我們已可預見兩岸經貿關係勢必受到相當可觀的衝擊。












聯合報黑白集/印度神童與「類新聞」


2022-05-14 04:02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衛福部長陳時中(圖)、台北市長柯文哲不時隔空交火。圖/指揮中心提供
季青漫畫



衛福部長陳時中、台北市長柯文哲不時隔空交火,互酸「印度神童」。顯然他們都認為「神童」是負面符號,想奉送對方;但這位號稱通靈少年的報導聲量,只怕讓不少政治人物羨煞。即使被當地媒體踢爆,一切只是其父母炮製牟利的神話,不少台灣媒體仍樂於有聞必載,傳誦他的各式預測。

印度神童號稱,對新冠肺炎起伏及俄烏戰爭等事件,都曾提前警告。然而,人間的災害與兵禍本就不曾斷絕。只要發表預測頻繁一點,措辭模稜兩可一點,事後解釋尺度寬鬆一點,一波波散彈轟出去,自然不乏命中之事。

何止印度神童,台灣社會早就習慣,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任何議題都能發表宏論的名嘴和網紅。民眾倒未必真信這些人無所不通、無所不曉,而是在資訊爆量的時代,各種媒體和自媒體競相爭取閱聽者的結果。所謂的意見領袖是否具備「搏眼球」的話題創造本事,言論蘊含的臧否偏好能否迎合受眾的既定立場,在網路流量掛帥下,都變得比訊息內容更加重要。


訊息徹底「綜藝化」的結果,自然是各取所需,內容一天比一天淺薄,一天比一天有趣。重點在相濡以沫:接收者聽了覺得撫慰,發布者說了名利雙收。但如此持續久了,演戲與看戲的人會不會忘記,每天生產與服用的,其實只是「類新聞」罷了?












聯合報社論/人命交關之際,政府大話不斷徒惹民怨


2022-05-14 04:00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蔡總統在臉書誇稱「防疫團隊成績相當好」。本報系資料庫



北桃三都單日確診皆破萬,新北甚至高達兩萬多,疫情海嘯席捲全台。值此之際,蔡總統卻在臉書誇稱,「防疫團隊成績相當好」。此話遭網民狠酸,「自我感覺良好」;一向平實的侯友宜也開嗆,「我在第一線看見人民的痛苦,絕對不是總統說的那回事」。台灣疫情一天比一天嚴峻,從快篩、就醫到給藥每一關都問題重重。在人心紛亂時刻,政府領導人還只顧著官腔官調說大話,卻不解決問題,只會徒增反感。

蔡政府官員虛浮成習,每天若不說些大話,自吹自擂一番,彷彿自己的「存在感」就不夠堅實。也因此,行政院長蘇貞昌同一天也在院會上,對政府防疫成績自我表彰了一番。他還說,今年以來,台灣的新冠肺炎死亡率是萬分之二,比起韓國的千分之一,日本的千分之二,香港的千分之八都低,可見我們的作法是「很有效的」。這些話未免說得太快,蘇貞昌莫非忘了去年五月那波Delta疫情,台灣曾以五%的死亡率慘列世界前茅?

蘇貞昌拿台灣當下的死亡率和鄰國相比,完全是錯誤的邏輯。原因是,台灣疫情自四月失控後,目前正處於往高峰爬升的狀態;至於韓、日、港,則都已在三月過了疫情高峰。簡言之,高峰期會因不同因素造成大量死亡;台灣尚未到那個階段,蘇貞昌便沾沾自喜,根本是搞錯重點。檢視近日的死亡數,呈現的是逐日攀升的曲線,十一日僅有八死,次日增至十七死,昨天跳升為四十一。在這種情況下,蘇貞昌的發言除了無知與輕率,更不把人命當命看。百姓的生命,在他眼中難道只是數字?

回顧去年夏天那波疫情,即使到了高峰,每日確診也不過五百多人。然而,當時全台卻有近八百人死於確診或死後才發現確診,導致七月下旬死亡率一度飆破五%。這個數字,比全球的平均死亡率二・二%高出兩倍多,蔡政府不記得了嗎?台灣擁有良好而便利的健保體系,為何遇到新冠疫情,卻無法比其他國家更能有效地挽救人民性命?其中,是否是因決策錯誤導致失控,是否因程序繁複而耽誤救治,是否醫療配置不當導致搶救不及,在在值得檢討。但以陳時中「要怪就怪病毒」的邏輯,他反省了什麼?

去年五%的死亡率,直到最近才靠著近五十多萬人確診Omicron,拉低成○・一七%,因為分母數已變得極大。在這種情況下,蘇貞昌還敢自誇死亡率低,豈非掩耳盜鈴?值得注意的是,隨著疫情積累拖住醫療量能,近日中重症的比率有上升趨勢。以十二日為例,單日即有十七人死亡,使重症致死率高達六十八%。面對這樣的數字,任何官員還有心情吹噓台灣的防疫成績和死亡率,都是冷酷不仁的。試問,哪一個流失的生命,不是誰家的親人?

同樣令人扼腕的,是許多確診者得不到所需藥物及良好照顧。陳時中曾以染疫率十五%估計,屆時台灣將有三百萬人確診;但政府目前準備的治療輕症口服藥物Paxlovid,竟只有廿七萬份。換算下來,十個人之中,不到一個人能領得到藥。正因為僧多粥少,醫療院所獲配數量均極有限,加上給藥手續繁瑣,許多確診者根本無法拿到治療藥物。最近,國內已連續發生多起確診者在家昏迷死亡的案例;如果對輕症患者不投藥,難道要眼睜睜看著他們變成重症?

疫情風暴當前,從街頭各種隊伍,已可看出民眾的惶恐與不安。政府再節省,也不能省藥物,不能省試劑。官員該省的,是省省自己的傲慢和吹噓,省省漫長的官僚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