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14日 星期六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政府應有發展半導體設備計畫

◆  共存成敗關鍵 在死亡率
◆  新冠演化快 無症狀才是最大威脅
◆  中央失能 追不上病毒傳播
◆  政府沒準備好 百姓吞苦果
◆  防疫成績 全民求自保換的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政府應有發展半導體設備計畫
◆  一旦跨紅線…美國務院刪文 禍福難料
◆  修藝教法 勿模糊焦點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政府應有發展半導體設備計畫


2022-05-14 04:38  聯合報 /   李家同(作者為清華大學榮譽教授)



半導體設備是精密工業,能夠製造出半導體製程中用的設備,不僅要懂得半導體,而且一定要非常精通機械、電機、化工、物理、化學、數學等等學問。二○二○年世界上十大半導體設備公司中,美國占了四個(應材、柯林、科磊和泰瑞達),日本也有四個(東京威力、愛德萬、迪恩士和日立),荷蘭有兩個(艾司摩爾和先藝)。

美國常常說他們的半導體工業有問題,我對此實在不了解,因為美國在半導體設備上是相當領先的。日本雖然沒有像台積電這樣的公司,但是也在半導體設備上有非常卓越的成就。中國也已經有大的半導體設備公司,營業額到達每年八千億台幣。

我建議政府應該有半導體設備本土化的計畫,因為這個計畫不僅對半導體工業有用,也一定會帶動各種產業,包含電機、機械、化工等等。也希望政府知道,我國有很多非常優秀的青年工程師,現在是在中國半導體設備公司工作的。我們很難責怪他們,如果我們也有這種公司,當然他們會在台灣工作。

卅年前,政府曾經有過想法,要推展半導體設備本土化,但是他們似乎忽略了一些問題。

首先,我們要知道,半導體設備是精密設備,發展精密設備需要很多工程師以及很長的時間,因此在產品問世以前,公司必須投下相當大的資本。如果政府的確想使我國有這類的高級設備,就必須利用法人機構投下足夠的資本,讓他們能夠安心地做研發。這一筆投資是絕對需要的。

我們絕對不能奢望在短期內有像歐美日那樣的公司,能夠製造出世界級的頂尖半導體設備。比較切實際的做法乃是先從低規格的設備著手,要知道,有很多半導體製造廠商並不一定要用最精密的設備。如果我們在低階設備上能夠做得非常好,乃是奠定基礎的第一步。所以政府的計畫應該是先發展出比較不太難做的設備。

政府一定要確立一種機制,使得本土公司發展出來的設備能有被測試的機會。這是一件很麻煩的事,因為半導體廠商無法停工換掉現在使用的設備而採用本土發展的設備。中國已有這種機制,使得各種設備可以得到妥善的測試。如果我們自己發展的設備不能被測試,那當然也就不可能被採用。政府應該設法使得每一個設備都有被測試的機會,至少很多大學可以扮演測試的角色。

希望政府知道,中國和韓國都相當注意半導體設備的發展,我們不得不在這方面提高警惕。












醫:共存成敗關鍵,在兩周後死亡率


2022-05-14 04:40  聯合報 /   沈政男/醫師
季青漫畫



本土單日死亡四十一例,創下 Omicron 疫情以來的新高,引發關注。其實這是八日累積的數字,平均來看並未暴增,真正值得擔心的,是兩周後高峰到來時的死亡率。

台灣決定走向「共存」,成敗與否可說繫於死亡率三字,而後者又決定於八十歲以上族群染疫占率與死亡率。目前八十歲以上占所有確診案例的一點二%,相當於紐西蘭,但比韓國、香港、新加坡都低,這是台灣目前能夠保持死亡率不到萬分之三的關鍵因素。香港死亡九千人,七成都是八十歲以上,其中超過一半來自安養院,可見長照機構將是接下來的防疫重點。

長照機構要避免病毒攻進去,最重要是工作人員必須隨時小心,不要傳染給同事與住民。住民應全面施打第三劑疫苗,若不願意,應請家屬帶回家自行照顧。

台灣目前八十歲以上死亡率不到一%,明顯低於鄰近國家。可能因老年族群疫苗施打較晚,重症保護力尚未明顯衰減,或者BA.2的重症率已低於前一波各國盛行的BA.1。無論如何,若能衝高老年人第三劑施打率,有助保持低死亡率。

疫情將在五月下旬攀上高峰,對醫療量能造成衝擊。以目前每日新增住院人數看,約每兩百例就需一張床位,而假使確診高峰達新增廿萬例,平均每例住院五天,那麼約需五千張床位,尚落在現有空床範圍內。但須注意院內感染問題,避免大量醫護同時感染,無法上班。

另一個降低死亡率方法,是及早給確診高風險族群投以抗病毒藥物,問題是目前PCR檢驗塞車,很容易錯過五天以內黃金時間,因此有人呼籲「全面以快篩取代PCR確診」。目前只在居隔者施行,理由是「陽性預測值」較高,可減少「錯殺」,但「陰性預測值」也會跟著降低,導致「錯放」。香港本來也堅持 PCR 確診,後來新增太多,也只能兼採快篩確診。事實上,當「有症狀」又「快篩陽性」,偽陽性的機會低到可以忽略。若仍擔心,可先擴展到未打疫苗的高風險族群,因為投藥的效益較高。

急診室目前大排長龍做 PCR 景象,乃因民眾仍沒做好「共存」的心理準備,擔心染上重症,因此蔡總統已要求增設大型篩檢站,並提升快篩供貨。其實民眾更須注意的是,家中若有八十歲以上老人家,應避免被年輕人感染,並隨時更新確診相關處理流程,讓老人家及早接受治療。

台灣目前是全球每日新增前幾名,原因出在到了 BA.2 才臨時改採「共存」策略。「輕重症分流」做得不錯,就是從香港經驗得到啟示,但還有韓國與新加坡的「檢測量能夠多」與「模型預測夠好」可資學習。台灣在「清零」時期創下防疫佳績,來到「共存」階段也應訂下高標準,為民眾守護健康與福祉。












病毒願意與我們共存嗎?學者:無症狀如病毒培養箱,是最大威脅


2022-05-14 04:52  聯合報 /   吳仲義/中研院院士(美國芝加哥)
華盛頓郵報報導,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正努力了解過去2年多的疫情期間能避免感染新冠病毒的人,希望找到更好的預防措施和更有效的治療方法。路透



現在對付病毒最時髦說法就是與病毒共存。但沒人問過病毒,他們願意與我們共存嗎?如果願意,他們開出的條件是什麼?我是演化遺傳學家,所以來推測病毒會怎麼回應。先回顧一下,新冠病毒這兩年半演化策略與進程。

病毒是個快速進化群體,是人類進化速度幾萬倍。如果疫情擴大,病毒會進入一個滾雪球式的「失控進化」狀態。基於演化學理論,被病毒感染的人數(N)與病毒進化速度(R)形成一個正反饋的循環。N增加,R加快;R增速,N擴大,周而復始。

我們知道新冠的N值一直隨著時間增大,那麼R呢?新冠病毒現在是第六波,平均起來,五個月一波。每一波帶一組新的突變。從第一到第六波突變數如下:四;三;十;廿一(Alpha);卅一(Delta);五十+ (Omicron)。突變數積累可看成病毒改良進度,也是進化速度。很明顯的,新冠失控進化是很驚人的。

真正可能讓疫情更嚴重、對人類更有威脅性的,其實是無症狀的人群。醫學上可能認為沒症狀就沒事,可是他們正如病毒培養箱。病毒就靠無症狀(或輕症)的人群繼續進化。相對地,流感還好,因為流感病毒在每年春夏幾乎消失,進化積累就這樣一筆勾銷。到秋天時又得重新來一次。新冠進化則是不停的、無障礙的加速。因此,從演化視角,流感與新冠是兩個級別的威脅。

與病毒共存是歐美作法。他們疫情還好嗎?美國不管是感染率、重症或死亡都非常嚴重。筆者在美國四十年,從來沒看過這麼失敗的公共政策,這還僅是表面現象。

回頭談談疫苗接種與疫情防控。疫苗對於防止重病應該很有用。但是對於N的效果很有限。根據最近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報導,假定一個區域完全沒有疫苗接種,感染人群大小是N,另一個區域全部居民每半年打一劑BNT,平均二至三劑。分析結果顯示,感染人群確實會減少,但大概還是有N的一半以上。理論上,有效的疫情防控,N必須是數量級降低(百倍,千倍等等),畢竟N在一個星期裡改變兩三倍是很平常的。 換句話說,用公認最好的疫苗,全民接種,可達到平均保護率五十%上下,但遠不足以壓制病毒的失控進化。

治療中重症是醫界責任,公衛責任是疫情控制,取決於N的大幅降低,而N主要是輕症與無症狀感染人群。醫界與公衛界各有使命,沒什麼誰進誰退問題。重要的是,新冠疫情該如何結束?有沒有解決方案?筆者希望大家商討解決之道。方法是有的,但必須嚴謹討論,「別人怎麼做,我們照抄不誤」思路把創新阻斷,應該改變了。











中央失能 追不上病毒傳播


2022-05-14 04:46  聯合報 /   孔令信/大學教師(台北市)
本土個案數上升,民眾開始學習「與病毒共存」。記者侯永全/攝影



當國內確診人數飆上四萬、五萬到六萬時,顯示指揮中心已錯失控制疫情先機,防疫戰線不是爆量幾近癱瘓,就是受制於繁瑣的行政作業,完全落於病毒之後;既談不上防堵在前,更談不上適時搶救,總體而言,我們完全處於病毒快速傳播的劣勢之下,絕非與病毒共存!

四月廿六日小英視察指揮中心時揭示防疫四大新指施,宣布進入「與病毒共存」新階段;指揮中心也在這天實施「三加四」居隔政策。小英要國人「戒慎而不恐懼」言猶在耳,廿八日確診人數就破萬,接著一路狂飆。明天會有多少人確診?民眾陷入無奈與無助的恐懼。

與病毒共存不應是現階段執行的,連李秉穎醫師在民進黨中常會報告都建議,疫情如果太嚴重不排除加嚴防疫措施,如改回十加七緩解疫情。儘管前副總統陳建仁衛報專訪時,坦言快篩試劑不夠,顯示指揮中心根本沒有準備好,這麼重要的防疫決策,卻沒有完整與充分的準備就上路。換來的苦果,就是全民天天在大排長龍搶快篩試劑。

五月十三日,小英總算聽到醫護與民眾的心聲,召開高層防疫諮詢會議,並指示「結合大型及基層醫護系統、簡化確診看診時程、持續增購藥物及快篩試劑」三大防疫原則,看似要解決當前熱爆的疫情。

只是阿中部長還在為快篩陽即確診槓上雙北市長,不僅反問「快篩陽即確診要做什麼用」,並指快篩仍有七至十五%偽陽性;他還說沒確定就隔離、供藥,恐有處分過當、醫療責任歸屬的問題。但阿中忘了雙北疫情燒成這樣,就是沒有充分供應快篩試劑,要求PCR檢驗才確診的規定拖累。中央直到五月十二日才改為三類快篩陽即確診,卻讓不安民眾擠爆各大醫院急診室,沒有簡化分流讓醫療與行政處處塞車,確診者無法獲得即時治療,只有讓「病毒笑我們的呆」,確診數當然持續飆升。

還有最關鍵盲點:政府一直強調Omicron病毒九九%是輕症或無症狀,致死率不高,因此只要死亡數不要節節高升,這波防疫就算過關了。然而,這種心態完全忽略,即便打三劑疫苗還是有可能突破性感染,而這一波最容易受到病毒攻擊的就是老人/幼童/孕婦/重症病患族群…,若再糾結致死率高低而不積極處理,死亡數恐難壓低啊!











政府沒準備好 百姓吞苦果


2022-05-14 04:44  聯合報 /   王賢文/公退(台北市)
政府協調藥妝店、超市、超商等八大通路開賣快篩試劑,每劑售價約180元。 記者胡經周/攝影



最近網路流傳一則漫畫:一隻躺著的貓無奈地說:「對我來說,比悲傷更悲傷的事,就是今日確診數,比我的薪水還高。」這還是新冠單日本土確診數在三、四萬時流傳的,如今本土確診數已連兩天過六萬了。

這凸顯小市民的悲哀,面對通膨,萬物飛漲,薪水已趕不上物價高漲,偏偏新冠疫情又大爆發,還要多花錢排隊買篩劑、準備藥物等等,生活不是更加辛苦。

若政策在有序下實施,小市民還可忍一忍;可是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沒準備好反讓Omicron病毒肆虐。人民才發現,說要與病毒共存政府,根本沒做好準備!疫苗打不足,快篩試劑買不足,又不像美國可免費快篩、發藥品。

政府小看了Omicron病毒株,要與病毒共存,事不豫則廢;苦的是老百姓,荷包日薄,精神又受折磨。











防疫成績 全民求自保換的


2022-05-14 04:42  聯合報 /   葉美霞/公退(彰縣和美)
蔡總統在臉書稱讚台灣防疫成績好,要歸功於防疫團隊。總統府檔案照片


小英總統在臉書稱讚台灣防疫成績好,要歸功於防疫團隊;殊不知這乃是全民為求自保,蔡總統怎能自我感覺團隊表現良好,卻不知民間疾苦?

日前民進黨立委高嘉瑜勇於為民喉舌,曾為快篩試劑價格與唾液試劑進口槓上陳時中,引用陶淵明詩句「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正說出全民處於疫情不斷飆升的心境!

民眾日夜排隊為搶快篩劑,不怕風吹日曬雨淋,連排數天好不容易才買到,儘管衣褲沾溼了雨水、汗水,都不覺得可惜,因為購買快篩劑的願望達成啦!

這一幕幕台灣百姓為免染疫,求自保畫面,不知小英總統與衛福部陳部長與防疫團隊看到否?尤其陳指揮官猶擺出一副要民眾自主應變臉孔,難怪他視察北榮時遭民眾嗆下台,到部桃醫院訪問也被民眾冷漠以對,還能說台灣防疫成績好,是防疫團隊的功勞?











一旦跨紅線…美國務院刪文 禍福難料


2022-05-14 04:38  聯合報 /  王晨鐘/自由作家(高雄市)
美國國務院5月初更新網站內容,將關於台灣的「事實清單」中刪除原有的「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不支持台獨」等文字。圖為美國國務院一景。路透



美國國務院修改美台關係介紹網頁,移除「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不支持台獨」等字句,國內有論者認為,美國刪除此等字句,是為了擺脫中共所設定的一中框架,目的在於取得法理依據,美國將來有理由介入台海戰爭。

此事可有兩面向思考:其一、美國的真實意圖是否如此?倘如是,一旦台海開戰美國是否真的介入?要如何介入?其二、美國試圖擺脫一中框架,對台灣而言是福還是禍?

美國此作法固然有其深層考量,但無論出於何動機,恐怕都是美國的一廂情願。因為台灣與中國大陸間糾葛,完全源自當年國共內戰。法理上美國對兩岸事務根本毫無置喙依據。

美國制定「台灣關係法」,完全是基於美國獨霸地位,憑藉軍事、經濟及科技等綜合實力,使中共無法抗拒。

然而中共所設一中框架,早獲得國際承認。一九七一年聯合國二七五八號決議清楚表述「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代表是中國在聯合國組織的唯一合法代表」。目前聯合國成員國無人有意否定此決議,因此美國想要跳脫,恐徒勞無功。

即使美國刪除「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字句,暗示美國認為「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但台灣究竟是不是中國的一部分?並不是美國說了算。這是國際政治的現實,不是任何其他方面宣示能夠改變的。

更重要的是,中共堅持「一個中國」思維,是大陸對台灣保持戰略定力的支柱。如今美方刪除此句,等同除去兩岸和平基石,恐將動搖大陸與美國互信,及對台灣進行「去中國化」作為的容忍。

我外交部聲稱,美國對台承諾堅若磐石。但,堅若磐石是美國口頭表述,並沒有說明具體內容。事件未發生前,口頭承諾價值千金。但事件發生時,才能驗證口頭承諾的真實價值。

俄烏開戰前,美國對烏克蘭百般支持。開戰後也提供援助,但烏克蘭城市被毀、國民流離失所。美國對烏克蘭承諾,也可說堅若磐石,但必要時卻未發揮有效實際作用。

目前台海緊張情勢不斷升高,美國真正意圖未明。論者認為美國並未跨越紅線,然此說極為危險。因為美國一旦跨越紅線,則台海即成戰場。

美國參謀首長聯合會議主席米利上將日前公開表示,中共將在二○二七年前具備武力攻台能力。此話必然有其憑據,並非空穴來風。美國國家情報總監海恩斯參院聽證時表示,從現在開始到 二○三○年前,台灣都將面臨急切的威脅。在此敏感時刻,台灣切不可掉以輕心,尤其不能誤判情勢,助長台獨氣焰,以免肇生事端,引火上身而後悔莫及。











修藝教法 勿模糊焦點


2022-05-14 04:36  聯合報 /   朱立安/大學教師(嘉義市)
藝術教育法修法草案擬明定學校應推動師生參訪藝文場館與相關活動,並訂每年5月第四周為「藝術教育周」。圖為台北市影視音實驗教育機構參觀兩廳院。圖/兩廳院提供



藝教法廿多年來第一次大修訂,社會冷眼以待,媒體也僅見聯合報關注,彷彿大家都麻木,對台灣藝術教育環境毫無渴望。

法條文字洋洋灑灑,教育界認為最切身的是經費與資源,或者再也沒資源—所謂「藝才班退場機制」。報導中提到兩現象,其一,拚升學的「假藝才班」吃香,真藝才班恐被「退場機制」錯殺;其二,民間比賽良莠不齊,扭曲藝術教育本質。

所謂真假藝才班,顯露一個悖論,就是認為學藝術的孩子功課一定不好,所以必須在入學考試用種種限制剔除學科成績好的學生。

當年藝教法制定,起因教改不願投資藝術教育,後來折衷拿掉「資優」兩字,改名「藝術才能班」,才勉強保留。隨此新政策,資優孩子從藝才班消失,持續留在藝才體系者,從小放棄學科。另方面,新課綱逐漸成形之際,因強調多元表現,學術並重的班級再度興起,那些孩子學習態度好、功課佳,周末留在學校練社團,就贏遍大小比賽,且升學成績亮眼,日後多進入台清交成等好大學。這種班級不僅學校喜歡,也受家長青睞。

藝術愛好者早發現,近來一些音樂會、畫展、文學獎,是讀醫、讀理工、法律的人在展演和得獎。一些本科生把小時候興趣探索窄化成及早職業分流,又把所謂「學生主體」自主精神誤認為教育是服務業,加上藝才班財源普遍依賴家長後援會支持,校方任學生予取予求。試想,這態度會造就什麼樣的學生和班級?當政府坐在冷氣房裡決定要砍哪個藝才班,能不先理解教育現場的實況嗎?

民間比賽多,在美術、音樂、健美、舞蹈都很普遍,因為政府資源集中在少數項目少數人手裡,其他人必須想法子建構產業鏈互相支撐。建商與保險公司辦繪畫賽,目的是拓展客戶人脈;樂器公司辦比賽,是把音樂教室和樂器行的餅做大;健美比賽一個接一個,健身房、教練、營養品公司才有生計,這些都是資本社會供需必然現象,若未抓到消費主義核心,就貿然修法整治,反而模糊焦點,只是慢半拍跟在現實後面跑,讓基層疲於奔命,甚或如過去幾年大專校院相繼倒閉,及甫在立院三讀之私校退場條例,成為政府甩鍋責任的尚方寶劍。

台灣經歷過藝術蓬勃的美好時代,記得上世紀的龍門畫廊、阿波羅畫廊等等,風起雲湧,當時的畫家,如席德進,可以大膽辭掉教職,賣畫為生;當時的樂手,靠著演出和私人教學可以月入六位數。如今,一個小學或中學專任教職有幾百人搶,搶不到專任的人領幾百元一堂課鐘點費,羞辱式的待遇甚至不如大學生打工教英文理化。

藝術界教育界慘到只能掩面挨刀,而今中央政府喊修法,若未明列經費預算比例,讓藝術教育有明確財源,卻聚焦在裁撤藝術才能班,大家又能對那個法律有什麼期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