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23日 星期三

【專家之眼】俄烏戰事中美博弈與台灣

◆  【專家之眼】俄烏戰事中美博弈與台灣
◆  【專家之眼】俄烏殊死戰 美通膨惡化 全球景氣不明

◆  【專家之眼】國文用不到該廢 同理 台灣史也廢了?
◆  【專家之眼】美中談俄烏 台灣竟成次要籌碼







【專家之眼】俄烏戰事中美博弈與台灣


2022-03-23 08:15  聯合報 /   湯紹成/政治大學兼任教授
中方依其強大的影響力在國際縱橫捭闔,圖為拜登主動與習近平視訊通話。圖/新華社


俄烏戰事愈演愈烈,雙方傷亡人數急速攀升,甚至核戰陰影浮現,確實令人憂慮。日前美中領導人通話,其內容乃以台灣與烏克蘭為重,可見其中的關連性,影響深遠。

自川普政府的對中貿易戰開始,美中關係日益惡化,而拜登總統還聯盟制中,致使雙邊關係每況愈下。此次俄烏戰事美國難辭其咎,已從早先邀烏進北約的道德高地,卻因見死不救,現已陷入當前烏國慘狀的道德困境。

在此狀況之下,拜登主動與習近平視訊通話。但若以拜登所稱「四不一無」的立場觀之,美方不尋求打“新冷戰”,不尋求改變中國體制,不尋求通過強化同盟關係反對中國,不支持“台獨”,無意同中國發生衝突等,確實印證了美方是有口無心、陽奉陰違,AUKUS與Quad,新疆、南海與台灣不都是例證!

在有關烏克蘭問題上,拜登也支持外交解決。但因美方支烏抗俄難以伸展,而中國立場中立,自然暗捧中方出面。日前美方拒絕台灣的一項軍售方案,以及限制台灣在帛琉的國際參與,好似略顯善意。還有今年二月下旬,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主動與中國外交部長王毅視訊對話,中方聲稱布林肯表示「反對台獨」,而美方並未否認,此乃與以往的「不鼓勵台灣獨立」更進一步,可見美方立場的微調。因而管控分歧與適度協作,還是雙方關係的重中之重,這就與中方是否有意調停俄烏之戰有關。

先前烏國外長與王毅通話時,主動邀請中方出面調停,歐盟外交政策負責人博雷爾(Josep Borrell)日前強烈支持中國在俄烏戰爭中進行調解。三月八日,德法兩國領導人舒茲與馬克宏與習近平視訊會議,也有意敦請中國出面斡旋,並獲得中方善意回應,現正可能在談判細節問題,目前尚無具體行動。

若從另一方面觀之,只要北京邀集相關各方上了談判桌,這就已經表達了對歐洲與世界和平做出貢獻的立場,至於結果如何,那就好事多磨,而中方自然可依其強大的影響力縱橫捭闔,當可強化大陸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對美俄歐烏都有助益,一舉多得。因而可知,當前中方已經表達調停善意,一旦與美歐談妥條件,隨時可以出手。

最後,台灣尤應引以為戒。看到烏克蘭的慘狀,以及北約國家的袖手旁觀,執政者必然點滴在心頭,故只能強調台灣與烏克蘭不同,以便轉移焦點。其實,烏台雙方的相似處甚多,比如各自與母國的文化關係緊密,美國從中拉攏與破壞的角色吃重,以及各自內部政治認同與爭鬥激烈等等。

因而,政府確實應當改弦更張,不要因一味親美而顧此失彼,從烏克蘭的案例可以得知,就算日後有外力馳援,也必然緩不濟急。日昨大陸一架民航機失事,蔡英文立即表達慰問,可見其觀風向之敏銳。正如國防部長邱國正所言,一旦作戰,大家都很慘,就算勝利也是慘勝,故應選擇避戰。可見若從「抗中保台」的策略轉為「反戰愛台」,以談判代替對抗,才是真愛台灣。










【專家之眼】俄烏殊死戰 美通膨惡化 全球景氣不明


2022-03-23 08:05  聯合報 /   盧信昌/台大副教授
馬立波(Mariupol)經過了最後通牒,即將走上一決殊死的悲慘時刻。美聯社


即將屆滿四星期的烏克蘭戰爭,正讓全球經濟復甦的不確定性逐步增高。像汽車製造所需零組件,從傳統大廠的日本豐田、BMW和福斯汽車的歐洲廠,一路到特斯拉的上海電動車廠,紛紛因為供應短缺而中箭下馬,被迫暫時關閉生產線。至於通膨壓力與糧食短缺的惡化則更不在話下,美國二月份的消費物價,一舉平了四十年前、第二次石油危機之後,接近百分之八的高紀錄。

至於交戰的俄、烏兩國,戰況看似陷入膠著,但生靈塗炭的慘烈加劇,則已然迫在眉睫。在上個周末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iy)對以色列國會發表視訊演講;結尾時不斷呼籲要一起拯救猶太同胞,所以亟需最先進的無人機和軍事資源,希望以色列人民將心比心無條件提供。

稍早之前,俄烏進行第四次和談協商,就在雙方外長談判已有若干共識的基礎下,他親自表示願意與普亭不拘形式、地點的做會面。令人訝異的是隨即又改口,即使跟俄羅斯達成和平協議,也要交由烏克蘭人民以公投來做決定。

於此刻澤倫斯基總統延長戒嚴令30天,和以公投做但書的和談條件,定然會激化戰爭的發展。顯見得,他早已無視以色列總理班內特 (Naftali Bennett)在兩個交戰國的穿梭努力;更何況亞述海的港口都市馬立波(Mariupol),經過了最後通牒,即將走上一決殊死的悲慘時刻。

原本因著地緣政治的波及動盪,在第一星期即曾經一路下殺的歐洲股市,在俄、烏以視訊持續的談判進行,連番釋放出歧見排除和彼此最高首腦也願意會面的消息,正逐步回升走穩中。至於在第一時間即勇敢表態做譴責的日本,復因為天氣轉暖到來,還將天然氣的購置契約轉手讓給歐洲國家,因而和美國股市的連動性也相當緊密。

誠然,各國汽車廠的零件供應發生短缺,原因互異:日本的東北地區遭逢大地震、上海有疫情管控的必要,而歐洲自然是戰禍所致。有趣的是,全球投資人在金融市場博弈,從歐洲到東亞股市輪轉卻是此落、彼起,一波又一波的好生熱鬧。

在歐、美國家堅守不出兵和人道走廊的逐一開通後,戰場上的人命安危、難民問題與金融被脫鉤的盧布債務危機,似乎比不上因著軍備開支增加,跟在烏克蘭戰後的復建計畫,一時間股市、債市總的來看是愈走愈堅實了。

如同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柯益(Peter Coy)的分析,眼前的雙方困境,只是因為不認錯因而犯上「沉沒成本的謬誤」,讓交戰雙方不願及時抽回手!抑或者是低估了重大歷史事件的律則,這來自各方的善意支持,絕非偶然;自有其切身利害與隱藏在其後的長期戰略呢?

俗諺說的好,「他人的美食,可能是你的毒藥(one man's meat is another man's poison)。這背後意圖與讓誰服下毒藥?終究要顯現的。究竟烏克蘭戰爭的日後走向,有如南北越和談之前的越戰攻勢,有必要回應反戰聲浪之下的一輪猛攻?或者如同中東局勢的詭譎莫測,因而讓俄、美輪番接手過的阿富汗?還是成為旗幟鮮明的另一個伊朗,只是角色扮演與敵視對象,也一併做調換?

時間,就是最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