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1日 星期六

經濟日報社論/共富是大陸體制特殊亮點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華航新客機塗裝,揭穿蔡政府打假球的騙局
◆  聯合報黑白集/只聞抗中,未見保台
◆  經濟日報社論/共富是大陸體制特殊亮點







經濟日報社論/共富是大陸體制特殊亮點


2021-12-11 00:30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新華社)



民國 105 年(2016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了「共同富裕」的口號,引述論語》中「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的說法,指稱共同富裕就是中國人的理想。這句話,印證到當代亦無不可,當今之世,全球兩百多個國家,政經體制殊異,莫不以追求快速經濟成長為首要目標,對分配問題則相對忽視,更鮮有以之作為國家目標來重視者。

中國大陸自民國 68 年(1979年)改革開放走上市場經濟以來,百姓生產力獲得充分的釋放,生活普遍獲得改善,GDP 總量已從全球排名第15位躍升為第二位,然而與此同時,貧富差距急速拉大中國總理李克強去年公開表示,中國有6億人平均月收入也就1,000人民幣左右中低下收入族群,遠比想像來得多。

市場經濟運作下,導致貧富差距拉大是邏輯之必然,因為市場經濟的效率來自於充分競爭,而充分競爭根據的是邊際生產力法則,換言之,生產力愈高貢獻愈大者所獲愈多。各國政府必須通過政策以財富重分配的方式矯正此一現象,以確保社會與政治的穩定。根據分配理論,每一個人的收入是由三次分配決定的。一次分配即市場運作的結果,依據的是每一個人的生產力。如前所云,這必然出現明顯貧富差距,這個差距,將由二次及三次分配來進行適度矯正。次分配的矯正,由政府通過租稅與社會福利方式進行;三次分配則依賴社會的公益與慈善行為。一般情況下,多是以二次分配為主,三次分配為輔。所以,政府這隻看得見的手對市場那隻看不見的手起到的是關鍵性、輔助性的矯正作用。

但必須看到,中國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國家,在體制的運行與摸索中卻另闢蹊徑,中國的「共同富裕發展策略,除了依賴政府在二次分配中的傳統作用外,更是極大地發揮了政府在一次分配新角色新作用

這種新分配理論的邏輯是,傳統的二次與三次分配能起到的作用最多只是「治標」而無益於「治本」,也就是只能在分配已經惡化時做事後補救,而不能在分配尚未惡化前就先做事先預防。分配之所以會出現惡化,其源頭即在於一次分配市場競爭時,參與競爭者的競爭力或生產力不同,有的強有的弱,而強與弱之別,除受先天條件影響外,其實更多的是後天因素差異,包括環境,教育,醫療,基建等方面。這在中國這一個幅員廣袤、人口眾多的國家中尤其明顯嚴重,如未能從此著手,在市場經濟運作貧富差距問題必然十分嚴重,而且以再多的二次及三次分配加以矯正補救亦收效有限,且根治不了

針對此等特殊的國情,中國採取針對性的策略,由政府擔負積極角色,直接從一次分配切入,通過對環境、教育、醫療及基建的投入改善,從根本上為廣大的貧弱地區注入新的生命力提高他們競爭力與生產力。以基礎建設為例,幾乎已達到每個鄉村都有電力和網絡,每個城鎮都有公路和鐵路的地步,再輔之以環境、教育、醫療等公共產品的提供,貧窮者的生產力很快就可以獲得大幅提高,可以預見,中國大陸的吉尼係數將比一般預期更快地降低。

海內外頗有一種論點,認為中國的共同富裕政策導致殺富濟貧,特別是近來針對一些特定行業採取的強制手段更增添了此一疑慮。我們的看法,這應該是一個認知誤區,政府的作為更多地是為了管理資本無序擴張健全市場秩序。關於共同富裕的另一誤區則是忽略了中國在分配理論與政策上的創新做法,當然也必須看到,此等創新做法也只有在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府方能落實推動,就此意義而言,以「共富作為國家目標,也不妨視之為是中國體制的一個特殊亮點了。













聯合報黑白集/只聞抗中,未見保台


2021-12-11 00:37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尼加拉瓜昨天第二度與我國斷交。圖為蔡英文總統(左)2017年出席尼加拉瓜總統奧蒂嘉(右)就職典禮。圖/總統府提供



當全台把焦點都放在政權剛輪替的宏都拉斯,沒想到,昨天傳來斷交消息的,卻是其鄰國尼加拉瓜。接下來的事,大家都很熟悉了:外交部表示痛心與遺憾,宣布停止援助該國;蔡總統則稱外長吳釗燮「沒有請辭的問題」,並稱走向世界的決心不會改變。

少一個邦交國,也許不必太緊張;斷的是尼加拉瓜,也可推給美國對該國影響「不夠力」。但蔡政府五年多來,台灣斷了八個邦交國,使邦交數從廿二國減至十四國,降到歷史最低水位。蔡英文不斷揮霍我們外交資產,卻未能建立任何新邦交,此刻還在那裡袒護吳釗燮,這個政府還有任何「責任政治」的精神嗎?

蔡英文的文青語言大家聽多了,但所謂「走向世界的決心不變」,到底在說什麼?幾十年來,台灣時時刻刻不都在走向世界?十月間駐尼加拉瓜大使吳進木申請退休,其實就是一個警訊;果然,新大使李岳融上月才就任,台灣就「被斷交」。其間奧妙,吳釗燮有掌握嗎?

中共在拜登召開「民主峰會」之際奪我邦交,時機當然是刻意挑選。問題是,蔡政府高唱「抗中保台」,人們看到的卻只有不斷的「抗中挑釁,而未見有效的「保台防衛,才會使外交陣線一再被攻破。這只抗不保外交政策,台灣難道要以「零外交」走向世界?













聯合報社論/華航新客機塗裝,揭穿蔡政府打假球的騙局


2021-12-11 00:35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2020年華航引進波音777F全貨機。記者陳嘉寧/攝影



華航最近自德國迎回首架 A321neo 窄體客機。新機交機一向是航空公司行銷的絕佳時機,必定敲鑼打鼓昭告天下;但這回華航卻僅以一紙新聞稿低調說明,更罕見地未公布機身塗裝。華航何以選擇「錦衣夜行」?原來,這架新客機事先取得政府高層默許,仍維持舊有標準塗裝,未增加「台灣意象」設計,因此不想張揚。這也狠狠拆穿了蔡政府去年喧嚷一年的「華航正名事件,不過是一場打假球鬧劇,折損的卻是華航競爭力與投資大眾的權益。

去年新冠疫情爆發後,台灣因為防疫得當,蔡政府展開援助各國防疫物資的「口罩外交」,並由華航協助載運。當時,華航機身上的「China Airlines」字樣,加上華航援例在貨櫃上掛著企業識別標誌的外布,「China」這個字讓行政院長蘇貞昌覺得刺眼,認為易遭國際誤認成「中國」。當時的交通部長林佳龍立刻機敏表態,支持華航改為「台灣航空」。蔡總統隨後也要求,華航要有足夠的辨識度,綠委更大敲邊鼓。當時全球疫情延燒,各國航空業都在滅頂邊緣,蔡政府卻把心力全放在華航正名,把意識形態看得比人民健康及經濟還重要。

華航因名字的「原罪」,每逢民進黨執政,就會被要求正名。扁政府時代也上演過正名運動,但因涉及航權航約將使華航「飛不出去」,最後才作罷。民進黨把「正名運動當成選票提款機,時不時就要演一次,其實早被看破手腳。去年林佳龍要改名時,國民黨還設計了「華航改名計時器」揶揄他,就是「笑你不敢」。果然,蔡政府口頭上喊得震天價響,實則民進黨團卻一再拖延去年四月即已逕付二讀的「華航正名公決案」,直到七月立院臨時會最後一天,才表決通過要求強化華航「台灣意象」的國際識別,露出首鼠兩端的真面目。

為因應這項要求,華航去年底引進三架波音777F貨機,在機身 CARGO 的「C」字加入台灣圖形,卻被綠營嫌「不夠台」,黨內派系湧言會還痛批這是「大C吞台灣」,搞得華航裡外不是人。防疫期間,不論蔡政府要打口罩外交,或派遣包機載回染疫國人,多由華航協助運送,蔡政府藉此營造「Taiwan can help光環。然而,執行國家任務華航連企業識別標誌都挨轟,動輒得咎,也難怪內部瀰漫不平之氣。

面對全球大疫,身處海嘯第一排的航空業幾乎全倒;在此情況下,華航得以續命還能創造不錯的營收佳績,就是靠著廿一架貨機夜以繼日全球派飛。去年華航好不容易新增三架貨機,卻因擔心機上新塗裝的「台灣意象」過於敏感,遭陸港澳等地禁飛或遣返,只好避免派這三架貨機飛大陸及香港等黃金航線;如此一來,不僅造成機隊調度困難,也造成巨額營運損失。這些問題,都是政府推動正名前即可預見,但蔡政府為吸納抗中保台」的選票犧牲華航利益也在所不惜。

但別忘了,華航雖是具公營色彩的企業,也是一家上市公司,政府動輒以政治利益意識形態介入經營,不僅違反公司治理原則更罔顧投資大眾權益平白耗損華航競爭力

經過去年華航貨機新塗裝事件,蔡政府總算認清國際現實,決定「默許」華航新客機維持「紅梅揚姿」的標準塗裝不再堅持添加台灣意象。即使如此,卻又怕被外界發現,因此要求華航低調再低調。這不就是另類的「大街罵人、小巷道歉」?華航新客機維持舊塗裝,讓人看清政府的正名運動不過是一場自欺欺人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