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3日 星期二

經濟日報社論/振興券發放 需要更多科學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67206/web/ 

◆  聯合報社論/誰將護國神山推入地緣政治的漩渦?
◆  聯合報黑白集/正名風暴又來了
◆  經濟日報社論/振興券發放 需要更多科學







經濟日報社論/振興券發放 需要更多科學


2021-08-03 01:24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今年振興券如何發放備受關注。本報資料照


針對新冠疫情對經濟的衝擊,行政院正進行最後評估紓困5.0,以發放振興券來達成紓困和振興的效果,預期8月就會做出最後決定,並在9月開始執行以爭取時效。

各方對這次產業激勵補貼的發放模式,有不同的建議。在野黨建議廣發現金,被行政院再三拒絕,理由是會被拿去儲蓄而減弱循環消費所產生的乘數效果。但即使外界建議,對儲蓄率較高的有錢人「排富」,只對相對較窮、儲蓄率低的國人普發現金,政府還是回拒,就讓人難以理解;好像普發現金的外國決策者都腦袋有洞,只有台灣政府素質超高,才能看出這個嚴重的問題。事實上,國內就是有些經濟極弱勢的高風險家庭,不僅沒有電子能力和資訊管道,要他們拿出1千元現金來購買三倍或五倍券,還真的會有問題;而許多沒做商業登記但受疫情嚴重衝擊的地下經濟商家,也無法在政策設計下獲得紓困或振興。在冷氣房討論、設計政策的政府高官,大概都不瞭解這些社會情況。

暫且不談發放現金模式,就以發放消費振興券而言,迄今的坊間討論和政府回應,顯示我們對施政效果研究粗略,故後續施政還是只能「摸著石子過河」,大體上照著去年的版本宣科,不是一個精益求精的政府該有的施政態度。事實上,對去年發放「三倍券」如有更詳盡的消費統計效果評估更為完整深入政策設計就可以更加精準,讓產業振興的效果符合社會需要

民國 97 年(2008年)發生金融海嘯,馬政府舉債858億元,對民眾每人發放3,600元消費券,預期可增加 GDP 的0.66%。當時在野的民進黨批評該政策遲緩擾民易錯,不如發放現金。事後,經建會在民國 98 年(2009年)底委託的嚴謹評估發現,對 GDP 產生的效果只有0.28~0.43%,大約產生了六到七成的替代性消費,顯著低於原先對激勵經濟的效果評估。去年新冠疫情爆發,蔡政府改變振興模式,以民眾自掏腰包1千元購買3千元的「三倍券」來激發更多消費。今年7月經濟部針對去年7月發放的三倍券進行績效評估,估計至少達到1,349億元的經濟效益。其實,這個評估簡單且粗糙,除了總消費額中,有三分之一是民眾自掏腰包的錢以外,另外的消費額中也沒評估扣除了「替代效果」後真正的激勵經濟效果。

國發會對外界質疑的回應,說「三倍券」每1元可以激發的經濟效果最高可達1.99元,遠高於馬政府「消費券」最高可激發的0.7元,但卻沒有公布詳細的評估模式,無法確定是否可以直接比較但就算的確如此,並未考慮發放過程中的混亂脫序,以及民眾為瞭解如何取券和實際取得所耗費的大量時間成本,也未考慮百貨公司和大賣場可能會拿到高比例的激勵資源,導致更需要協助的微小型企業實際上難獲振興的問題。此外,大賣場和百貨公司獲得激勵的銷售極可能集中在價格相對較高的製造業產品,導致最後獲利的是景氣狀況原來就相對較好的製造業,而非更需要協助的服務業。如果對這些狀況不加探究思索,就以「三倍券」效果良好而要加碼實施「五倍券」的話,上述問題不僅都被掩蓋住,而且更高倍數的振興券將會讓問題更加惡化

要解決上述問題,不只有必要對「五倍券」的適用範圍限定在受疫情衝擊最重的行業,更需對可購買商品做細緻的規範,才能避免實際上激勵的對象不是原來設定的目標。













聯合報黑白集/正名風暴又來了


2021-08-03 03:32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東奧正名公投提案發起人紀政(前左三)表示,明年將再發起2024巴黎奧運正名公投,圖為3年前推動東奧名運動的公投催票活動。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中華隊在東奧取得空前佳績,趁此風潮,又有人再提「巴黎奧運正名公投」,讓當前「東奧正名公投」的陰影再度浮現。這場「正名風暴」,勢將撕裂甫因奧運而團結的台灣民眾,並打擊希望在奧運殿堂一展身手的運動健將。

三年前的東奧正名公投,主張「以台灣為全名」參加所有國際賽事和東奧;尚未投票,民眾即已爭論不休有些選手擔心正名會導致我國無法參賽,表達反對意見,竟遭到網軍霸凌。此次奪金的舉重女將郭婞淳即深受其害,甚至有人嗆她「趕快歸化中華人民共和國」,極盡羞辱。當然,支持正名的選手也不乏其人;於是,本應團結在一面旗幟下的運動員也被迫對立。

儘管公投未過,但直接的影響是,次年台中市舉辦的東亞青運主辦權便橫遭取消。正因如此,國人對於「中華隊」、「台灣隊」名稱之爭也日趨劇烈。此次東奧,民進黨就要求必須稱呼為「台灣隊」而非「中華隊」;藝人瑞莎臉書寫中華隊加油」,也慘遭圍剿所謂正名,徒勞之餘,更導致社會撕裂

在國際大環境下,「中華台北」並非讓人滿意的名稱。但當運動員奪金升起我奧會會旗,現場我國旗歌響起時,多數國人的感動其實無分軒輊。政治蹭熱者須適可而止,「巴黎奧運正名公投」到此為止吧!












聯合報社論/誰將護國神山推入地緣政治的漩渦?


2021-08-03 03:35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台積電。報系資料照


台積電去年五月在川普政府的壓力下決定赴美投資,今年四月則宣布投資廿八億美元擴大其大陸南京廠的產能,以求平衡五月間,傳出台積電與 Sony 在日本熊本合資計畫已近成熟七月間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鬆口承認,正在評估赴德國設廠。台積電這一連串海外設廠的部署非同小可,《金融時報》形容這是半導體產業「一個時代的結束」,認為各國在地緣政治壓力下競逐晶片自給自足,極可能造成整個供應鏈的破壞,也會堆高成本

台積電因為幫全球產業代工而成為台灣的「護國神山」,如今卻因為美中爭雄地緣政治連鎖擠壓被迫須赴海外設廠。所謂「一個時代的結束」,究竟是吉是凶,令人關注。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日前代表出席 APEC 會議,即公開表達了對經濟強國要求半導體在本地製造的憂慮,他認為這個趨勢「會相當可怕」。張忠謀這話,顯然是說給美日元首拜登和菅義偉聽的

身為全球第一的半導體代工廠商、台灣市值最大的企業,台積電跨出台灣的布局,原應被視為企業擴張的美事。但關注半導體業的各國智庫及西方媒體卻多持不同看法,認為在原料供應鏈不完整及勞動條件不同的國家設廠,將大大墊高生產成本。張忠謀即警告,花費了數千億與多年時間後,有些國家可能發現晶片仍無法自給自足。

美日德等國掀起這波半導體本土製造風潮,有其遠近因素。美國是半導體業製造的發源地,後因不敵日本製造的成本優勢,逐漸放棄晶圓製造,間接促成台灣晶圓代工業的興起。川普任內與中國大打貿易戰和科技戰,除壓縮大陸晶圓空間,也希望藉政策補貼重振美國本土的晶圓製造。兩年前張忠謀即預言台積電將成為地緣政治兵家必爭之地,果然,台積電去年即宣布赴美設廠。因新冠疫情引發的晶片荒,更激發各國建立自身晶片產能的決心。

台積電目前已分別在大陸與美國投資設廠,日本與德國也積極向台積電招手;其中,在日本投資的腳步又較德國為快。這些,顯示台積電的海外布局,愈來愈受到地緣政治的牽動,也必須在自己的發展腳步市場需求之間求得平衡

台積電面對這些海外投資的壓力,必須謹慎以對,因為其中有三重隱憂:第一,如張忠謀所說,各國都要建置半導體供應鏈是不切實際的想法,讓供應鏈最佳化的方式是強化自由貿易環境,而非競相在各國設廠。第二,電子通膨的疑慮升高,根據美國半導體產業協會研究,在美國設置晶圓廠的成本較在亞洲高出二成五到五成,這些成本勢必轉嫁到消費者身上,民眾購買相關電子產品的負擔勢必加重。第三,一旦產線橫跨亞洲、美洲乃至歐洲,台積電能否維持目前生產的高效率,頗受質疑。

更值得關注的是,台積電在這些對外投資中,究竟掌握了多少主動權?在美中貿易戰中,蔡政府對台積電赴美國投資顯比鼓勵它在國內投資更熱中;在民間購捐疫苗時,台積電被政府拉來作為稀釋郭台銘的槓桿,可能更藉它作為與德國及 BNT 廠交涉之籌碼。蔡政府吃盡台積電豆腐,在乎的只是自己的政治利益,而不是台積電的自主性及對台灣經濟重要性,這是惡劣的政治干預

台積電在台灣,具有人才、專業經理人及供應鏈完整便利等優勢;一旦分散海外,所有條件都要大打折扣,效能即難保證。台積電受各國爭攬,固然可喜;但護國神山被政府拿去當外交運作籌碼,則令人可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