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1日 星期日

經濟日報社論/碳權交易市場應加速建立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假日,udn 垃圾,欠缺。

◆  聯合報社論/藍營主席之戰:不問黨再造,如何談造王?
◆  聯合報黑白集/樂見新國球誕生
◆  經濟日報社論/碳權交易市場應加速建立






經濟日報社論/碳權交易市場應加速建立


2021-08-01 00:08  經濟日報 /   社論
近期世界各地出現的災難性天氣,例如河南鄭州的洪災等,更凸顯解決氣候變暖問題刻不容緩。圖為鄭州民眾在暴雨中涉水前行。(路透)


世界極端氣候的現象愈來愈頻繁,台灣年初乾旱與大陸鄭州強降雨都凸顯地球溫度上升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已到了不容忽視的地步。我們現在能緩和地球暖化的溫差愈來愈小,面對氣候變遷的挑戰也就愈益嚴峻。

為處理氣候暖化嚴肅且急迫的課題,歐盟執委會最近提出「55套案」(Fit for 55),並將在11月於蘇格蘭格舉辦的聯合國氣候大會中積極鼓吹。「55套案」目的是要落實《歐洲氣候法》設定在2050年達成碳中和目標,承諾在2030年歐盟溫室氣體淨排放量要比1990年減少55%。

歐盟減碳措施中特別引人注目的,就是自2023年起試行的「碳邊境調整機制」;要求進口高碳排量產品申報碳排放量,並在2026年後根據碳排放量繳費。所以未來出口歐洲的高碳排量產品,須依照審核後的碳排放量,乘以歐盟碳權交易均價繳交「碳關稅」。出口產品若要避免歐盟設定的「碳壁壘」,則需證明出口國已課徵約當的含碳量費用,或是設有比歐盟更為嚴格的碳排放標準。

歐盟是台灣第四大出口市場,未來的「碳關稅」必然影響我國出口產品在當地的競爭力。而歐盟減碳作為也會影響其他國家的碳排放政策,使得台灣產品將面臨各國減碳的嚴格要求。面對國際局勢發展,政府理當提出轉型過程平順的減碳對策,而企業更要有生產成本增加的準備。

台灣處理減碳課題並未落人後。我們在2015年聯合國《巴黎協議》簽署前便已通過《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簡稱溫管法);設定溫室氣體減量目標在2050年達到以2005年為排放基準量的50%以下,並且開始排放源的盤查及登錄等前期工作。2017年行政院核定「行動綱領」,要以2030年減少排放基準量的20%為中期目標。最近配合全球領袖氣候峰會,蔡總統在社群媒體貼文更表示「2050淨零轉型也是台灣的目標」。

台灣不缺乏減碳的宣示,但如何落實則讓人憂心。首先,政府推出「先緩後速」的減碳路徑從開始就遇到施展困境。根據「行動綱領」,去年溫室氣體排放量應減少基準量的2%,約為5.32百萬公噸CO2當量。可是今年初環保署在立法院模糊的表述,卻暗示未來公布的統計恐怕是靠挪湊來達標。如果現在減碳已十分困難,試想2025與2030年我們如何能再減少排放21.28及26.60百萬公噸的CO2?

其次,政府目前採取「抓大放小」減碳策略是有瑕疵的。政府找大廠管控生產過程中CO2總排放量,並想實施碳費或碳稅,可是其中缺乏客觀計算的「碳權」價格就無法通過考驗。政府僵硬而不適格的角色會讓廠商無法滿意付出的碳權使用費而抱怨不斷。至於政府想從碳費或碳稅取得資金,發展低碳技術及低碳產業更是「政府萬能」的過時想法。畢竟節能減碳的創新技術唯有透過市場機制發展才更有保障。

溫室氣體減量勢在必行,而市場機制才是減量設計的核心。政府應與社會充分溝通,強力設定逐年減縮溫室氣體的總排放量。企業每年在被核實准許碳排放額度後,逐次按比例減少碳排放的實際配額,譬如前兩年為98%,次兩年為96%,依序遞減。政府則另將各年總排放與企業實際配額間的CO2差量公開拍賣,建立起碳排放權的初級市場。等日後碳排放權的拍賣量夠大且頻率夠高時,還可以順勢構建與國際接軌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

減碳工作經緯萬端但重點還是在執行力。政府宣稱年底前會將《溫管法》修正案送交立法院審議。我們期盼新版本能以碳排放權的交易機制為設計主軸,而且未來通過後要能真正的落實。減碳工作攸關國家經濟發展,但時間已愈來愈急迫。我們呼籲政府當下除了做好防疫工作外,應花更多心力在溫室氣體減量工作的推動上。










聯合報黑白集/樂見新國球誕生


2021-08-01 04:32  聯合報 /   黑白集
黃金男雙王齊麟(右)與李洋(左)奪得我國在奧運史上第一面羽球金牌。特派記者余承翰/東京攝影


中華隊在東京奧運已拿下歷屆最多獎牌,並可望繼續創新高。今年更是台灣羽球風光年,不僅世界排名第三的男雙王齊麟、李洋率先創下奧運奪金紀錄,世界球后戴資穎今天也將繼續搶金。就像麟洋兩人闖進決賽後寫下「我台灣人我驕傲」、「我來自台灣」被更多世人看見,體壇正是如此:唯有成績才是大聲的本錢。

近幾年許多運動協會因扯選手後腿或成績不佳等原因遭到口誅筆伐,協會甚至被諷為「邪會」,但羽球協會卻翻身有成。這除歸功於戴資穎、李洋、王齊麟、周天成等選手的傑出表現外,也應與羽壇人事更迭有關。

羽協曾接連爆發戴資穎球鞋爭議等影響選手權益事件,並在國民體育法修法前夕疑為鞏固舊勢力執意改選理監事,卻上演大驚奇選出首位選手出身的理事長張國祚,他為貼近選手還邀請戴資穎參選運動員理事並高票當選,更希望羽球能成為台灣的國球。

台灣羽球近年來在國際賽場上表現優異,在東京奧運更拿下史上最佳成績。選手在奧運開花結果當然要靠自身努力,但協會及政府是否有「從選手角度出發」的改革與作為也是重要因素。隨著羽球選手揚威世界,樂見台灣運動人口達三百萬的羽球成為名實相副的「新國球」,只不知戴資穎等心心念念、屬於政府作為的羽球專屬競技館,是否能跟得上腳步?













聯合報社論/藍營主席之戰:不問黨再造,如何談造王?


2021-08-01 04:39  聯合報 /   社論
國民黨主席江啟臣曾說要當造王者。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因疫情推遲的國民黨主席選舉,終於確定在九月廿五日投票。一場疫情下來,民進黨失德失能失政,國民黨也缺乏議題主導能力,黨中央領導弱勢,黨內人士把個人政治前途置於政黨生存發展之上,窘狀畢露。疫情讓主席參選對象重新洗牌,但洗不去「內鬥內行、外鬥外行」的形象;疫情警戒才降半級,黨內逼宮之說已經升級。這場主席之戰,能讓國民黨振衰起敝嗎?

此波疫情前,國民黨主席選戰有「造王者」之論的交鋒;疫情冷卻了選情,二個月後再擂戰鼓,造王或當王的假議題可以暫歇,黨的再造才是核心關鍵。

先前各種「造王者」之論,都不過是以自己的條件量身打造承諾而已。江啟臣是中生代,在黨內論資排輩文化下,參選下屆總統機會不高,說當「造王者」沒有損失。連勝文沒有公職,參選總統可能性低,加碼「主席專任不兼公職」沒有影響,如今考慮不選主席,也不堅持主席專職了。趙少康不能選黨主席,劍指總統大選,訴求「在野專任,當選總統兼任黨主席」,既增加自己高度,又卡住未來黨主席選總統,提高自己黨內出線機率。至於朱立倫瞄準總統選戰,強調不為自己設框架,也不為他人設限,同樣有清理戰場的考量。說穿了,「造王者」之說,只是各陣營合縱連橫、買空賣空的武器。

其實解決國民黨困局,造不造王無關宏旨。雖然民進黨支持率因疫情重挫,但在全面掌控國家機器以及操弄意識形態下,一黨獨大趨勢日益明顯;國民黨的支持基礎則被民眾黨蠶食鯨吞,在年輕族群的支持率更是每況愈下。民眾對民進黨執政不滿,卻不願支持國民黨,正是國民黨的最大難題。

到下次總統大選前,國民黨至少有兩道大關卡要過:一是延到年底的四大公投案,二是明年的九合一選舉。兩道關卡都攸關藍綠消長,國民黨並無必勝把握,甚至可能因為自我損耗而折戟沉沙。期間還會不斷爆出各種議題,考驗國民黨的應對能力,並影響民眾對國民黨的認知。

以防疫為例,國民黨握有多數執政縣市,本有機會凸顯優於民進黨的執政能力,但藍營縣市各行其是,只能讓民眾黨主席柯文哲主政的台北市成為民進黨的「對照組」;縣市首長怪黨中央沒給支援,黨中央則怪縣市諸侯難以駕馭。國民黨對各項議題保守多慮,缺乏格局,也無戰略縱深,好似戰場只剩下立法院。而即使在立法院,國民黨的表現也乏善可陳。

國民黨內部也問題重重。「準主席們」把檯面下的合縱連橫,看得比提出黨的願景與生存發展策略還重要。距離主席投票不到二個月,仍不見參選人提出國民黨發展的改造計畫。難怪在討論主席選舉時程的中常會,會發生「烏龍逼宮大會」的鬧劇。

國民黨前主席吳敦義日前出書大爆二○二○總統提名與輔選內幕,外界難知真假,興趣也不大;但吳敦義所陳,卻是國民黨「內鬥內行,外鬥外行」縮影。如今有意參選黨主席或總統者,連贏得黨內團結共識都不容易,如何面對綠大藍小的政黨競爭態勢?如果新主席只是「下一個吳敦義」,國民黨前景堪憂。

參選國民黨主席,先講清楚選不選總統,不是件壞事,但更重要的還是提出國民黨生存發展乃至贏的策略。讓支持者相信自己能帶領國民黨打贏選戰,讓民眾相信國民黨會是稱職的執政黨,才是準主席們最應關切的事。否則就算贏了主席選戰,卻因一己之私輸掉大選,甚至讓國民黨更加沉淪,又有何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