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報:假日,udn 垃圾,欠缺。
◆ 全力拚搏 為所有東奧國手喝采
◆ 老將築夢育才 啟迪桌壇新秀
◆ 畫中有話/疫苗荒不能光靠友邦
◆ 大屋頂下/開腦洞…拒絕被統一 想像互統一
◆ 星期透視/大陸與美國互動的新常態
◆ 名家縱論/我看到更多的是承擔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名家縱論/我看到更多的是承擔
2021-08-01 04:50 聯合報 / 蘇永欽(作者為政治大學講座教授)
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向行政院申請延任一年,將著重在加害者調查及威權體制的究責。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感謝促轉會贈送,由幾位中青年學者合作完成的「奉命釋法:大法官與轉型正義」。本書以九案未曾公開的司法院檔案為基礎,包含軍事審判四案,萬年國會五案,照主委說法,學者們分析指認大法官解釋如何守護威權,以及黨國體制對這些解釋的影響。資料公開確有高度歷史價值,怎麼評價,就要看你站在什麼位置。現在到處都在燒轉型正義的火,真要認真起來,恐怕沒有哪一個世界級博物館還值得保存原貌,恕我魯鈍,就不跟了。
我只說說自己讀到過去仰望的大法官們,許多還是大學親炙的老師們,如何面對憲政上棘手爭議,反覆衡量,不放過每一個憲法解釋的可能性,一票一票投出來,那種心悸感受,我看到的,更多是承擔。法律人不能選擇國家環境,就像戰士不能選擇戰場。在整個政權朝不保夕時期,能把憲法內含的理念,盡可能留在保住家國和政權的決定裡。萬年國會確實是第三十一號解釋開的頭,但大法官們真的只想到守護威權嗎?
年輕一輩的法律人沒辦法想像中華民國能在戰火中從訓政走到憲政,對那一輩法律人的深刻意義,因此即使在促轉會認定的絕對威權時期,第一屆大法官為落實憲法分權,做出第一、三、四、十四、十五、十九、二四、二五、三十、三三、七四、七五等號解釋,落實黨政分離做出第五、七、二十等號解釋,以及為彰顯人權所做第九、三八等號解釋,還都是乾淨俐落的,完全不像有受到什麼黨國體制影響。事實上,所謂的黨國體制,在行憲後立刻想到的就是舉辦過去沒辦過的中央和地方選舉,第三十一號解釋要處理的不是可以繼續辦理的台灣縣市政府和議會的選舉,而是選民大多留在大陸的中央民意機關選舉,同樣的問題也曾經在二戰中的英國、法國發生,都變成了憲法問題。法律人要為處於這種特殊狀態的國家和選區,找到憲法的出路,常常只能依賴想像力的飛騰。
事實上,在把問題丟給大法官之前,行政院已經三度以某種憲法契約方式,由總統核可咨請立法院立法委員繼續行使立法權,等監察委員也要到期了才聲請司法院做解釋。當我讀到教民訴的蔡章麟老師竟萌生用民事委任和情事變更,作為立監委繼續任職的法理基礎,不禁聯想到一九四八年西德制憲時,為提供未來推動統一的全德國基礎,竟在前言中公然擬制「基於全德國人民制憲力發動」的事實,當時社民黨重要領袖Schmid也是以民法「無因管理」為其法理,相形之下,我們的大法官還有據得多。德國基本法的擬制,實際上成為後來兩德和約西德單方保留和統主張,以及十八年後東德果然「加入」的憲法基礎。而立法院辦理次屆選舉的困難,當然也是因全中國的國家前提才會發生,但只要知道當時的中華民國仍代表中國占有聯合國席次,並因此才能在國際的冷戰結構下圖存,還有誰能說這樣的憲法解釋只是為了守護威權?
即使在檔案資料比較能看到黨國體制不當影響的第六八、一二九號解釋,我們其實還是看得到蔡章麟、曾繁康、李學燈、林紀東等老師對法理的堅持,更不要說在第二七二號解釋中,楊日然老師最後成功守住憲法基本原則。我在三十年前觀察大法官作合憲性解釋的方法時,即已注意到此一解釋的特殊用心。先於憲法的戒嚴制度,本以對民眾實施行政、司法的軍管為其特色,因此直接和憲法第九條非現役軍人不受軍事審判的原則衝突,這使得戒嚴法第十條人民得於解嚴翌日上訴到普通法院的規定,應被視為保障的底線,此所以縱有與戒嚴法同屬法律位階的國家安全法,所設上訴權限制也當然違憲,只是考量長期戒嚴造成案件審理上的實際困難,以及再審與非常上訴之路並未阻絕,始例外認其合憲,並在解釋文最後明確的說:「至戒嚴非屬於此次特殊情況者,無本解釋之適用」,讀到這裡,他的音容笑貌彷彿又浮現眼前。資料也顯示多位第三屆大法官自始相挺,奉命釋法,從何說起?
星期透視/大陸與美國互動的新常態
2021-08-01 04:54 聯合報 / 邱坤玄(作者為政治大學東亞所名譽教授)
中國外交部副部長謝鋒(右三)上月在天津和美國常務副國務卿薛曼(左三)舉行會談。(新華社)
在一片烏雲籠罩的中美關係中,最近出現了一道曙光,美國副國務卿薛曼於七月廿六日在天津與大陸外交部副部長謝鋒會談,之後並會見了大陸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美國國務院在薛曼訪問大陸之前還舉行了吹風會,說明天津會談的目標是要維持雙方高層溝通管道的暢通,搭建「護欄」以防範雙方激烈和持續的競爭轉變為衝突,並強調美國要憑藉實力與負責任的管理雙邊的關係。
當前中美關係的發展,其實是權力形勢變化的結果。本世紀初,大陸還以貧窮的開發中國家身分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現在大陸的經濟總量已達到美國的七十%,內心深處的歷史屈辱感,已經有了宣洩的基礎,急需揚眉吐氣。美國稱霸世界已久、習慣於創立與支配國際秩序,而當前面臨到前所未有的挑戰,情感上非常不自在,也夾雜著難掩的失落感,決定致力於壓制並打敗大陸的崛起與威脅。
此次會談顯示出雙方互動模式的新形態,大陸對美國進行「平視外交」,美國則不改其一貫的道德制高點姿態,批判大陸的民主與人權狀況,刻意在會後新聞稿只提會談對象為王毅,而不提謝鋒,顯然美國也需要面子的支撐。未來雙方互動將會是爭取平等、維持霸權的競爭新常態。
從權力政治角度分析,大陸有爭取與其權力相應的國際地位,理想狀態應該是大唐盛世的氣度與包容,要達此境界,首先要拋棄歷史屈辱的悲情,其次要避免頭腦發熱的民族主義言論與行為。
國際政治學大師摩根索主張,政治現實主義不能把一般的道德原則以抽象的、普遍的形式應用於國家行動,拜登政府對大陸政策存在內在的矛盾,憑藉實力、聯合盟邦與建立雙方關係的「護欄」,都是符合現實主義的手段,但是將美中競爭提升為民主與專制的意識形態零和決戰,可能造成嚴重的政治後果。
在現實主義的國際政治中,大陸已經是一百廿多個國家與地區的最大貿易夥伴,它是這些國家繁榮的主要來源,美國如果強迫盟邦與友邦以民主價值為由選邊站,也有可能造成這些國家選擇了大陸。
當前中美關係最需要的,是正確判斷對方的意圖與目標,溝通就更為重要,即使在冷戰時期,美國與大陸尚未建立外交關係,但是雙方仍有大使級的談判,作為溝通與危機處理的管道,提供後續中美和解的基礎。
天津會之後,美國與大陸都表達後續會談的可能,雖然此會並未談及「習拜會」議題,但是可以預期主管經貿與外交的高層會晤將持續登場,循序漸進的累積成果,達成行禮如儀的兩國峰會。
國內政治將是未來一年多中美關係的重要變數,明年秋季中共將召開「二十大」,美國也將舉行期中選舉,雙方都需要強硬政策,作為內部交代與鞏固執政的工具。雙方在高科技、地緣政治安全、人權等領域將持續競爭與對抗,制裁與反制裁仍會時常出現。但是雙方會致力於避免發生比制裁更實質惡化的情況,特別是在南海與台灣地區擦槍走火,高層建立溝通與管理的機制益發重要。
大屋頂下/開腦洞…拒絕被統一 想像互統一
021-08-01 05:02 聯合報 / 黃年
艾森豪威爾擔任美國總統後,在1954年12月與台灣簽署了《中美共同防禦條約》承諾保衛台澎金馬。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灣的兩岸戰略一直陷於兩個體系的糾纏:一、中華民國體系。二、台獨體系。
多年糾纏,這兩個體系其實有許多交集。例如傾美,現在只見台獨傾美,但中華民國曾與美國有《共同防禦條約》,連《台灣關係法》亦建立在國民黨執政時期的中華民國。又如對抗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獨主張「在家當兵」,中華民國則拚過了古寧頭、八二三,甚至還曾想造原子彈。再如守護台灣的主體性,則「中華民國是主權國家」尚遠較「台灣是一主權獨立的國家」真實可靠。
那麼,兩者的主要差異何在?容本文繞過複雜的演繹,只歸結到一個節點上。就是:台獨主張割斷「中國」,所以在其體系中絕無「統一」的思考。而中華民國則因停留在「中國」的範疇中,所以必須處理「統一」問題。
台獨無統一,刀切豆腐,乾淨俐落。但中華民國卻必須處理「統一」問題,只是愈說愈糊塗,撐不起,也甩不掉。
解嚴後,國民黨執政的中華民國,即使由李登輝主政,在法理上仍保留統一的議題。例如,修憲以「因應國家統一前的需要」為前提,《國統綱領》標舉「三階段統一」,九二會談則主張「共謀統一/一中原則/一中各表」。其間,隨著兩岸情勢變化,「目的論」漸降,「過程論」漸升。跨過陳水扁,到了馬英九的「一中各表」,已是「不統/不獨/不武」。
馬英九主張「任內不談統一」,但畢竟留住了「統一」這個懸浮的概念,只是存而不論。但是,到了習近平「元二談話」,宣示「共謀統一的九二共識」及「和平統一/一國兩制」,九二共識與一國兩制掛鉤;如此一來,遂使統一在台灣無地可容,甚至出現「懼統容獨」的社會氛圍。統消獨長,洞如觀火。
連國民黨也出現內訌,有人甚至主張丟掉「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經過激盪,國民黨如今停留在「基於中華民國憲法的九二共識」,不再凸出「一中各表」,而有走向「華獨」的傾向。對比之下,馬英九時還說「任內不統」,但現在統一儼然已是國民黨的禁忌語,避之若浼。
但是,若不處理「統一」的議題,前述「中華民國體系」就無以站立,因為脫離了憲法。而「中華民國體系」若不能站立,台獨的氣焰就愈來愈強烈。這就不只是國民黨能否存活的問題,而是一個「完全消滅統一議題」的兩岸關係將如何維繫?
兩岸可以不統一,但不能完全丟掉統一議題。保留了統一議題,雙方至少可將統一作為一種「待處理」的「懸浮議題」,不撕破臉。
卜睿哲說:「台灣不要讓大陸對統一絕望。」這是戰略語言,可謂即是將統一作為「懸浮議題」。
台灣可使統一不易實現,但不必使大陸對統一絕望,這應是台灣以小事大的戰略智慧;此與美國的「一中政策/和平解決」也若合符節,因為這也是「不使大陸絕望」的「懸浮議題」。
因此,若主張「台獨體系」,當然就必須丟掉「統一」。但兩岸關係若要採「中華民國體系」,雙方就要重新處理「統一」議題。台灣不必使大陸對統一絕望;而中共也應知道,一國兩制使台灣對統一絕望。以下,話分中共與台灣兩頭:
先說中共。統一若是一國兩制,以「消滅中華民國」為目標,台灣不能接受,因此就生「懼統容獨」的氛圍。於是,中共的統一新思維,就應從「被(中共)統一」,轉向「(兩岸)互統一」。亦即,放棄「中華民國已經滅亡論」,轉向「共同締造論」、「不消滅中華民國的統一」。
因此,中共對九二共識,也必須回到「求同存異/一中各表」。亦即,朝向「現在進行式的一個中國」移動。因為,沒有了中華民國,也等於在台灣終結了統一議題。惠台讓利都沒有用,唯有「中華民國體系」才能聯結兩岸。
再說台灣。在「為因應統一前需要」的中華民國憲法下,應當堅持:「如何統一」必須先於「是否統一」及「何時統一」。反對「被統一」,力爭「互統一」(不消滅中華民國的統一)。也就是,不主張以「台獨體系」來排除統一議題,但堅持必須以「中華民國體系」來處理統一。只要維持「統一公投」的保護手段,中華民國就有了對「如何統一/是否統一」的自主權。
因此,本文認為,以「互統一」做為「懸浮議題」,可以是兩岸新思維。
台灣不能在「一國兩制」下「被統一」,不是只為台灣想。倘若台灣落到香港那樣的下場,不啻就是宣告中國永無進入自由民主的可能。這將是整個中國的悲劇,更是人類歷史與文明不可承受之重。
倘若中共真有「共議統一」或「台灣方案」的空間,則「不消滅中華民國」的「互統一」,即是可以發展的概念。「互統一」的「大屋頂中國」,可以為中華民族保存一個自由民主的念想與蘊蓄;但中共若要消滅中華民國,就是給民族造孽,台灣不答應,「大屋頂中國」也不能答應。
中華民國應當自信,只要能夠堅持「如何統一」及「統一公投」,就不必怕被中共及台獨糾纏於「是否統一」。以戰略眼光操作「互統一」,統一議題反而能成為台灣的自我防衛機制。
台獨與一國兩制,都使統一陷於絕望。因此,出路應是在「大屋頂中國」下探索「互統一」的可能性。你不台獨,我不消滅中華民國。也就是,兩岸都回到「中華民國體系」,這是使兩岸雙方互不絕望的唯一路徑。
最近,大陸涉台智庫也警覺「統一」這個概念在台灣消失,兩岸關係已質變。若欲在台灣保留「統一」議題,唯一的方法就是導向「互統一」。「互統一」跳脫了「被統一」,存此「懸浮統一」之念,應可防止兩岸關係繼續惡化滑坡,以維持和平競合,使中華民國免於變質異化流失。
中共說「統一不是誰吃掉誰」,那麼這種「不是誰吃掉誰的統一」,排除了一國兩制,應當就是「互統一」。
如果不用「互統一」這類概念來維持,「統一」議題就很難再存在,那就是絕望。
台灣應思考,中華民國曾主張「三民主義統一中國」,正因相信中華民國擁有「如何統一/是否統一」的主體性。反觀中共,中南海許多人現在恐怕也巴望能再聽到中華民國高喊「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因為這顯示台灣對「統一」尚未絕望。
統一,不是你吃掉我,不是我吃掉你,第三條路就是互統一。開腦洞,想想看。
畫中有話/疫苗荒不能光靠友邦
2021-08-01 05:24 聯合報 / 記者曾學仁
記者曾學仁/攝影
正當疫苗覆蓋率超過三成二,部分地方傳出疫苗不足,需延後或暫停接種;陳時中更坦承有供貨吃緊現象。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在APEC視訊峰會上直言「台灣需要更多疫苗」,暴露採購短缺的問題。去年努力推銷「Taiwan Can Help」,或許政府該在疫苗取得上多用功些,不能光靠友邦「I Help You」解決問題。
老將築夢育才 啟迪桌壇新秀
2021-08-01 05:25 聯合報 / 邱世長/教(新北市)
今年40歲五度參與奧運的桌球國手莊智淵。路透
「老兵不死,只是凋零」,這是麥克阿瑟將軍留給後世的名言。看到這次奧運桌球老將莊智淵,感觸特別深!正當全台瘋迷東奧首面的金牌得主郭婞淳,「桌球教父」莊智淵奮戰落敗走下桌球舞台,令人唏噓。莊智淵為台灣桌球奮戰廿年,雖沒有獲得奧運獎牌,但他對台灣桌球界的付出,不應抹殺。
四十歲的莊智淵,五度征戰奧運,在二○○四年雅典奧運進男單八強,一二年倫敦奧運打入四強,他雖然沒有得獎,但已經激勵後進,勇於挑戰自我,創造自己的傳奇。
筆者從教育角度觀察,我們不可能要求學生都能有獲獎能耐,但要教導學生,勇於邁向自己的目標,即使跌倒了,也不放棄。莊智淵這次東澳對上埃及選手Omar Assar,雖然落敗,但是不認輸態度,讓看轉播的筆者感觸良深。
電影《永不放棄》描述一個弱勢單親媽媽,永不放棄,靠一己之力要給女兒最好教育;莊智淵成立桌球館,教導桌球後輩,替國家作育英才,傳承薪火,同樣值得佩服。不以成敗論英雄,莊智淵即使奧運落敗,他勇於築夢,培育後起之秀的胸懷,令人折服,在教育上具啟迪意義。
全力拚搏 為所有東奧國手喝采
2021-08-01 05:25 聯合報 / 戴遐齡/前體委會主委
李洋(左)/王齊麟再下本屆中華隊第二金。圖/新華社
東奧開幕至今,賽程進行至一半。中華隊截至目前,榮獲二金二銀三銅,已創下了台灣在奧運史上最佳的戰績。中華隊選手們拚搏的精神、堅持的活力和優異亮眼的成績,充分展現不屈不撓的運動精神。無論對戰選手強弱,盡力拿出最好的表現,追求完美的過程,深深打動人心,發揮超強的激勵作用,一掃因疫情而低沉的氛圍,台灣全民為之振奮!
尤其是年僅十九歲的跆拳道、桌球選手,充分展現「英雄出少年」的魅力,博得眾人喝采,為未來台灣體育的發展帶來更多的新希望。
「十年苦練無人曉,一舉成名天下知」!要栽培一個選手站上奧運競技場上的舞台,何其不易啊!每一位選手都是經過多年的努力,本著對運動的強烈熱愛,對勝利目標的執著,以過人的毅力和決心,接受一次又一次反覆且苦悶的日常訓練;忍受一回又一回受傷、康復又受傷的痛苦,努力再努力的突破各種困境,才能站上那世界級的殿堂。
在那漫長艱辛的過程中,多半只有家人或教練的陪伴,長期無人聞問的酸楚,時而必須逆風飛行的孤寂,誠非他人所能體會和感知的。因此,無論是否順利奪牌,我們都要為所有中華隊選手掌聲鼓勵,為他們的盡力表現喝采。感謝他們為我們做出不斷突破,持續努力、永不放棄的典範!感謝他們透過每一場盡力追求完美的精彩比賽,讓全世界再次看到台灣!
看著選手們的優異表現,為他們站上頒獎台上歡呼,注視著代表台灣的旗子冉冉上升,聽到熟悉的國旗歌於世界殿堂上響起,讓全民為之動容,甚至激動。那種穿透力超強的感染力,似多少反映出一個嚴肅的現象。多年來,國家(包括中華民國、台灣及其他稱呼)在外交及兩岸上所受到的打擊,使得國人為在東奧取得的「有限成就」,整體反應更為強烈。若從這個角度,運動員們所背負的責任,可能超過比例原則!更可能對選手們的心理,造成無形的莫大壓力!因此,我們應要用全部國家、社會的力量,鼓勵成名奪牌的選手;我們也千萬要更珍惜所有中華隊選手們,給予平等的重視,同樣的禮遇。至少,未來的召見、拜會、遊行、慶功宴,千萬不要忘了邀請未得牌的選手!
不可否認的,體育是人類的一種社會活動,它與政治、經濟、科學、文化、教育、軍事等,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追溯奧運的源頭,早在希臘時期,人們便已透過體育競技的過程,鍛鍊增強人的體質,提升人的道德素質,並以所屬成員的優異成績,作為城邦強大的象徵,以促進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從這次選手們在奧運場上的表現,更可確知體育發展是台灣另一個耀眼於國際舞台的窗。
目前,「運動發展基金」已經累積相當可觀數字。若想要發展運動,應使基金充分發揮基金的投資功能,沒有短缺不濟的後顧之憂,那麼五年、十年之後,我們將可以在運動方面取得更好的表現。總之,我們應更有計畫地培育更多的好選手,也讓運動成為全體國人的好習慣,這是台灣永續發展另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