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8日 星期四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How can I help?我能為你做什麼嗎?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63540/web/  

◆  超賣票、事故多、救援慢 台鐵心中有旅客嗎
◆  災難管理 減災最重要 資源給多少?
◆  廢核加三接 最終誰得利?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How can I help?我能為你做什麼嗎?
◆  多元、平實…當族群媒體遇上災難新聞
◆  願景回響/參考美國 配方添加糖 標示清楚
◆  各說各話 疫後兩岸如何春暖花開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How can I help?我能為你做什麼嗎?


2021-04-08 05:03  聯合報 /   侯勝宗(作者為逢甲大學公共事務與社會創新所特聘教授)
「紐約新醫革命」劇照。圖/福斯傳媒集團提供


我很少追劇,但最近卻迷上了一部 Netflix 影集《紐約新醫革命》。影集係改編自《12病人貝爾維尤醫院的生死》這本書,講述一位醫生到美國第一家公立醫院擔任醫療主任,致力於對這所不被重視的機構進行改革,消滅其官僚體系,為病人提供優質的治療。影片中最讓我動容的是這位醫療主任打破傳統收費思維,改以病人為中心,致力於滿足沒有保險的社會底層弱勢者仍可以接受醫療服務,回應身為一家公立醫院的照顧使命。影集中麥克斯.古德溫醫生這位帶領醫院轉型的靈魂人物最常掛在嘴上的一句話就是How can I help?
這句話讓我反思許久,也應用在我的學生教學和社會實踐之中

日前參加新北市衛生局的一場偏區長照機構聯繫會報對象是平溪、雙溪和貢寮三個偏鄉的一線長照服務夥伴,主辦單位希望我分享如何在老弱貧殘的偏鄉地區,聯結、引動各方資源,長出照顧服務來。長久以來,全國長照機構工作者,都被規範只能執行政府長照2.0所允許的照顧碼別服務,其他額外多做的,均無法向政府核銷請款。這樣的制度,社區內許多不符合補助資格者,只能自求多福。

我問了幾個問題,請教在場的偏區長照服務夥伴:一、你覺得你是在做長照工作嗎?還是做社區關懷?二、如果看到社區有需要,就算不符合長照補貼資格,你會主動協助嗎?三、你有看過《紐約新醫革命》這部影集?有何感想?可以如何應用在工作上?

在收集夥伴的回饋後,我就開門見山挑戰這群習慣以執行衛福部計畫的夥伴,有無可能改以民眾端角度來想可以為社區與個案多做一些什麼。接下來的討論,我就打破長照規範,改以「社區照顧」與「地方創生」思維分享逢甲大學團隊如何用長照交通接送,投入新北市偏區的社區弱勢服務工作。

會議結束後,一位長期在平溪服務的夥伴來找我,描述一位在地中壯年,與家庭關係不好,一個人獨居,如今生病沒有人照料,生活陷入困難;但因不符合長照與社福補助身分,無法獲得就醫接送的交通協助。當地里長貼了幾次車錢給他去看病後,已無以為繼,問我們有無可能出面協助。

我們隨即連絡負責在地交通接送的一粒麥子基金會,討論如何由他們出車和司機,我們團隊來想辦法募款,供應後面所需的就醫車資;大家想辦法用我們幫新北市衛生局研發出來的長照交通系統為平台,一起來接住偏鄉就醫出行的需要。這位夥伴很高興去協調後續工作,希望接下來可以順利進行。

在雙北都有這樣邊緣戶急難需求,更何況廣大的偏鄉呢?看得見的需要,政府補貼制度並不一定可以幫忙,但我們能視而不見嗎?更難的是,有更多看不見的底層需要,我們願意主動迎上去幫忙嗎?

邀請大家和我們一同發動這一場 How can I help 運動!










各說各話 疫後兩岸如何春暖花開


2021-04-08 05:03  聯合報 /   黃健群/工業總會大陸事務組組長、文化大學兼任助理教授(台北市)
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取自人民網


大陸領導人習近平日前到福建考察時,再次強調對台要「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陸委會一方面回應,大陸推動的各項對台措施都是「利中」為核心的單向思考作為;另一方面則認為陸方應放棄對台軍事威脅與政治框架限制,才能真正探索出兩岸關係的發展新路。兩岸迄今各說各話,為疫後兩岸關係的「春暖花開」平添隱憂。

事實上,大陸對台政策一向明確,民國 108 年(二○一九年)大陸「習五點」即揭示「通惠情」的對台政策。「」是「經貿合作暢通、基礎設施聯通、能源資源互通、行業標準共通」的兩岸「應通盡通」;「」是對台「卅一條」、「廿六條」、「十一條」及「農林廿二條」等所謂「惠台措施」;「」則是指兩岸同胞心靈契合。

台灣對於大陸「通惠情」的看法高度分歧。部分民眾認為基於兩岸經貿高度互賴的現實,兩岸即使不是「應通盡通」,至少也不該形同陌路;但也有民眾認為,大陸諸多舉措是對台灣社會的分化與統戰。然而,無論看法為何,台灣都必須超前部署,思考疫後兩岸關係。

大陸學者日前提到,如何推動構建疫後時期兩岸交流的新型態與重啟兩岸關係新局面,已成為推動兩岸關係的當務之急。誠然,疫後兩岸關係「由易到難」必須面對幾個問題:

首先,兩岸交流往來。台灣目前有數十萬企業仍在陸投資,大陸也有數千家企業合法來台投資,再加上跨境婚姻、就學,數以萬計民眾有往來兩岸的需求。但兩岸施打疫苗種類不同,兩岸疫苗是否應推動相互認證?如依照目前方式,兩岸交流光是檢疫和居家隔離,將耗費大量時間。

其次,兩岸產業競合。去年立法院通過《反滲透法》,今年立委又提出《境外敵對勢力影響透明法》;日前政府也表示將強化「紅色供應鏈」對台灣產業滲透及衝擊的查緝。誠然,國家、經濟安全固然重要,但兩岸產業並非只有競爭,也非零和博弈,大陸目前仍是台灣最大貿易順差來源地,只看到威脅不但不現實,還容易將經貿問題政治化。

最後,兩岸對話共識。兩岸目前困境在對於「兩岸對話的政治基礎」認知完全不同;面對目前僵局,朝野紛紛提出「破冰」的方式。而無論是「民國 111 年(二○二二)新共識」亦或「九二共識 Plus」,都是台灣政治菁英的努力與嘗試,台灣應努力且「操之在己」的,是由增加與陸方的善意開始,進而創造對話空間,最後讓陸方理解並體會台灣民意。

值得注意的是,當大陸認為對台釋出善意就是「通惠情」,而台灣部分網民卻嗤之以鼻為「養套殺」,陸方也必須思考,所謂的「惠台」相關政策,是否有過度宣傳?抑或執行不力問題?無論如何,疫後的兩岸要如何透過有序交流、互惠合作,以及善意對話,避免陷入敵意螺旋,考驗的不但是兩岸當局智慧,更是兩岸人民對和平的企盼。












願景回響/參考美國 配方添加糖 標示清楚


2021-04-08 05:10  聯合報 /   許惠玉/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台北市)
市售成長配方品牌選擇多,父母難以發現隱藏的甜蜜危機。記者許詩愷/攝影


日前看到聯合報的專題報導,市售的成長配方高達九成五都有額外添加糖,WHO 等多個權威機構均表示,成長配方並非幼兒成長過程中的必需品,不但無益且無必要。事實上,幼兒滿一歲後即可開始正常飲食,其營養應源自於均衡攝取六大類新鮮食物,其中乳品類每天需攝取二杯,建議可選擇繼續哺餵母乳或讓幼兒嘗試鮮奶、保久乳、優酪乳、全脂乳粉等。

民國 109-114 年(二○二○ - 二五年)美國飲食指南就建議應避免二歲以下嬰幼兒攝取含添加糖食品及飲料,包含乳製品。由於基金會之前的調查亦發現,成長配方中多添加了乳糖、果糖、蔗糖、葡萄糖、玉米糖漿、葡萄糖漿、麥芽糊精等精緻碳水化合物,除了會養成幼兒喜愛甜食的口感,若過度仰賴會導致對天然健康食物的排斥,亦無法培養味覺、建立健康的飲食習慣;攝取過多添加糖恐導致蛀牙、腰圍增加、體重過胖、增加未來罹患慢性疾病的風險,如心血管疾病、第二型糖尿病、中風和某些癌症。

台灣現行法規營養標示僅要求業者標示產品的總糖量,但成長配方裡含有乳品原有的乳糖及額外添加的糖,一般民眾是完全無法分辨的,父母極可能讓幼兒吃下過多的添加糖卻毫不知情。

根據 WHO 的定義,添加糖是添加到食品和飲料中的單糖(如葡萄糖、果糖)和雙糖(如蔗糖或砂糖)及天然存在於蜂蜜、糖漿、果汁和濃縮果汁中的糖,只不包含新鮮蔬果和牛奶中自然存在的糖。

為了分辨天然糖及添加糖,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在民國 105 年(二○一六年)五月廿日定案必須標示添加糖的新規定,於今年下半年起全面實施,如此一來,從產品中吃進了什麼東西、有多少添加糖全都一目了然。因此成長配方是否應該比照美國的作法,增加添加糖的營養標示,家長才能為幼兒把關,選擇合適、健康的產品!












多元、平實…當族群媒體遇上災難新聞


2021-04-08 05:24  聯合報 /   章俊博/博士生(台東市)
台鐵408次太魯閣號事故造成50人死、逾200人傷。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鐵事故造成許多家庭瞬間破碎,透過媒體平台呈現,令人鼻酸。面對如此重大交通事故,包括電子、報紙及社群網路媒體,都提供多元且豐富的訊息,這是多元媒體時代,民眾也需要強化媒體識讀,如果未能查證訊息來源,可能會被假訊息牽著鼻子走。

在族群媒體從事媒體工作多年,族群媒體扮演的角色及設立宗旨,即是針對族群服務。台灣的原住民媒體機構「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旗下經營的主要媒體包括「原視」(TITV)和「Alian廣播電台」,是原住民重要發聲平台基金會設置的目的主要是傳承族群文化、語言,落實族群傳播權。這些年原住民電視台的報導取向及報導形式,本來就不同於主流媒體,尤其主流媒體強力播送及透過新媒體操作,已將台灣媒體帶入新的競爭境界。

族群媒體預算、人力有限,在這樣的結構下,如何創造出族群媒體的價值,有其值得思考的地方。如何做好新聞報導,其報導面向:一、族人想從族群媒體獲得什麼訊息?二、族人關心什麼新聞?三、當事故發生在族人身上,族群媒體要如何報導?四、族群媒體工作者的論述如何強化?記者能給族人什麼訊息?五、族群媒體的立場如何?相信這些問題意識,是當前族群媒體必須趕緊建構的核心,也是不斷磨練記者的地方。

這次火車事故,族群媒體固然關注災難的發生,但也必須掌握整個新聞的後續發展,事故當事人也有族人,因此在報導面向上就比較多元了。回顧民國 98 年(二○○九年)莫拉克颱風,造成台東、屏東、高雄等原住民地區族人家園受洪水肆虐,當年原民台記者記錄保留了很多珍貴畫面,對一個剛成立電視台,是一次很大的挑戰。

這幾年來發生大小災難,原住民媒體不斷參與實踐,也漸漸展現族群媒體存在價值,從這次災難事件的新聞報導,族群媒體的投入是繼莫拉克之後一次經驗,應該好好把握並謹守新聞報導原則和規範,不作誇張不實報導,儘管沒有即時的新聞平台呈現,但可以透過新媒體的規畫進行多元平台匯流的方式,彌補族群媒體在新聞時段的不足,同時以足夠的時間製作更完整的新聞和專題,多思考族群媒體能給予大眾什麼樣新聞、節目,讓族群媒體在台灣有機會被欣賞。











廢核加三接 最終誰得利?


2021-04-08 05:00  聯合報 /   戴世瑛/律師(台北市)
長賜號事件與潛藏戰事危機的南海路線,有「斷氣」的風險,中油已準備「避開南海」及美西的彈性路線。圖/取自經濟部網站


前日閱報,讀及我對美大幅提高天然氣採購量(六日聯合報頭版中油防斷氣 擬避開南海」)。將之與近期國內電業相關爭議連結推敲,不由驚心。

眾所周知,為實現「非核家園」,既要關廢核電廠,又要提升天然氣發電比率,從而衍生出三接工程與珍愛藻礁公投事件。但多數國人可能不知道,受影響的還有中油在卡達、澳洲、俄羅斯之外,對美國採購天然氣,明年將從原先占總進口量的五點九八%(中油一○九年統計數據),一舉躍升至十三至十四%。

這筆交易利益有多大?搜尋新聞,民國 107 年(二○一八年)六月間中油曾宣布與美最大液化天然氣出口商 Cheniere 公司簽署「液化天然氣購售契約」。約定以廿五年為期,每年向後者採購二百萬噸液化天然氣,總金額約二五○億美元(約七千五百億台幣)。合理推估,其中半數以上,都是上述未來暴增的採購量。這還不包括中油為購入美國海恩斯維爾頁岩氣礦三成權利所砸下的四點七五億美元(約一四二億台幣),及現與加州 CRC 公司合作鑽井探勘油氣,金額尚不明的支出。

始終令人不解的是,堅持「抗中保台」的執政當局,卻選擇無法自給自足,運輸與供應易遭對岸封鎖切斷的天然氣,作為最大宗的電力能源。如此一來,豈不是「拱手讓敵」?

若從戰略視角以觀,似不難理解。蓋因對美增購與投資,看似有利環保、平衡貿易逆差、符合多元採購與分散風險。但此舉實係嘉惠該國能源業,為其紓解因生產過剩導致企業破產、勞工失業等問題。另方面亦可藉此拉近台美關係,甚至為其出兵保台,提供誘因與正當性。至於是否因政治扭曲專業,可能付出能源配比失衡、發電成本劇增、缺電、斷電或調漲電價衝擊民生消費與經濟發展等高昂代價,恐不在操作「油氣外交」的主事者擔憂之內。

為何執意蓋三接?為何急抽燃料棒?為何公投甫上路便定調核四重啟「不能也不該」?誰能得利?誰在護航?迄今仍為護藻礁、重啟核四擾攘不休的國人,八月廿八日投票前是否能想清楚?












災難管理 減災最重要 資源給多少?


2021-04-08 04:59  聯合報 /   符凌斌/急診醫師、台灣災難醫學會理事(台南市)
季青漫畫


台鐡太魯閣號意外事件之際,筆者正在急診室上班,心情非常難過,一直在思考,為何這類的悲劇會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國人面臨此事當然氣憤,紛紛要求究責、問責。然而,該關的人關起來了,該下台的人下台了,這些問題解決了嗎?

在此提出兩個想法。首先,美國聯邦緊急事務管理局把災難管理分成四個階段,分別是減災、整備、應變以及復原。而這四個階段中,並非個別獨立,而是環環相扣,每一環節都很重要,且緊密連結。其中最重要的,是在減災中的法令規畫與標準以及風險分析與評估。

目前任教於美國安柏瑞德航天大學張賢龢教授就舉出一個很好的例子:若要解決火災發生時,救災人員傷亡的問題,最好的方式應該如何呢?把經費投入到救災人員個人防護設備,或是建立法規,規定所有建築物必需設有灑水系統。前者經費的投入會有很好的新聞效果,對救災人員也是士氣大振;而後者,則是可以根本的避免火災的發生或惡化,進而避免救災人員傷亡。何者是最佳的選擇,顯而易見。

第二個想法是筆者這幾年工作上常遇到的問題,就是所謂的工安事件,嚴重的被漠視或被低估或被蓄意隱瞞。什麼意思呢?在工地自鷹架跌落的工人,頸椎受傷,老闆請急診更改病歷,說傷患是自己到工地逛,不小心摔倒。急診不同意,老闆立即請病患家屬辦理離院,到下一家醫院就醫;在地下室昏迷的病患,因一氧化碳濃度過高,要住院做高壓氧。老闆在急診待病患清醒後,立即辦理出院,不願意留下住院紀錄。

為什麼這些勞工都聽老闆的指示呢?因為不聽從就沒有工作做了,因為若是留下工安的紀錄,很多承包商就無法接到大企業的工程委託,因為這些大企業公司內規就是委託工程不能發生任何事故。這些勞工為了生計無法維護自身的權益錯了嗎?這些承包商為了能讓公司生存,隱瞞了工安事件錯了嗎?那些有名望的企業塑造無工安事件的形象錯了嗎?這些問題的答案其實是很沉重的。

然而,這些不通報與蓄意隱瞞在災難管理中會引起什麼的問題呢,最重要的就是在風險分析與評估中會造成嚴重低估。因為沒有被報導出來,或是沒有被通報,讓分析者對其發生危害的發生頻率與嚴重度被低估了,最終是錯誤的風險分析。

因此,筆者提出兩點建議。第一,主事者應該注重災難管理的四階段,尤其是減災,應投入最多的資源,從源頭上避免災害的發生或是減少災害發生所帶來的衝擊。第二,比照兒少保護法,立法規定工安事件,可由醫事人員通報,確保勞工權益,並提供有關當局正確資訊。最後,如何避免醫事人員在通報時受到壓力,或是避免企業為了形象而一層層的壓力使外包廠商不敢通報工安事件呢?這就要有賴於我們社會,是「問責」的社會,還是有志於「提升安全文化」的社會了。













超賣票、事故多、救援慢 台鐵心中有旅客嗎


2021-04-08 05:18  聯合報 /   莊振輝/台北大學會計系副教授(新北市)
台鐵太魯閣號2日發生出軌事故,造成重大傷亡。圖/本報資料照片


關於近日發生之太魯閣號不幸罹難事件,政府主管機關以及台鐵應有深刻之省思,避免再度發生。

台鐵為求盈餘,除八個車廂座位三七二人外,另外加賣一百廿張站票,平均每個車廂站票十五人。每一節車廂扣除座位後,所剩餘空間極為有限,站立十五人非常擁擠。閱讀搭乘太魯閣號劫後餘生之倖存者描述:「每個能塞人的角落都已經坐滿、站滿了人。他及同學擠在二號車廂的茶水廁所空間。」擁擠到如此程度,是否加賣站票張數已超過台鐵對外所宣稱之一百廿張,應加以調查。

站票超賣結果,除了使乘客感受空間非常擁擠之心理壓力外,現在疫情嚴峻,是重要防疫關鍵時刻。車廂內人擠人,面對面,絲毫無安全距離可言,對於疫情之控制非常不利。若其中有任何一人是帶原者,全車四九二人外加工作人員,全部五百人非常有可能遭集體感染。大眾運輸工具是防疫重要之一環,台鐵於此時此刻能夠加賣站票嗎?應予追究責任。

依據倖存者所敘述,最早出現之救護人員是慈濟,約於一小時左右抵達現場筆者必須質問:當時台鐵工作人員在哪裡?依據交通部台灣鐵路管理局綜合調度所辦事細則第九條之規定:綜合調度所應設三個行控室,其中「行控三室」負責台南至台東站,以及台東至蘇澳新站之行車控制。列車發生意外時,行控三室應該於第一時間立即知悉。人命關天,必須緊急派員前往事發地點進行人道救援,結果卻是慈濟功德會救護人員最早抵達現場。

台鐵若是能於第一時間抵達現場,死亡之五十人中,或許其中有部分並非當場死亡,而是身受重傷,若能迅速施以及時、緊急之救助可能得以生存。台鐵之應變能力何在?行車控制室於何時知悉發生事變?何時派出救援人員?政府相關機關應該迅速展開調查。

殷鑑不遠、重蹈覆轍、前車之鑑等成語均在警惕「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依據維基百科「台鐵重大死傷事故列表」,自民國五十年迄今,共發生五十三起重大死傷事故,平均幾乎每年一次。台鐵因循苟且,完全未記取教訓。

台鐵指責肇事之民營公司工程車之施工疏失,表示將向廠商求償。但是台鐵有深刻反省自己嗎?是否有監督其發包工程之施工,符合應有之安全規範?顯然沒有,才會釀成此一重大不幸傷亡事件。

超賣車票不能影響應有之服務品質。雖然購買站票的都是自願者,但是站票超賣結果勢必影響購買座票者之基本權益。筆者於大年初二時購買座票,闔家搭乘火車前往南部之岳家,台鐵年年超賣站票,車廂內所有空間都是人群,根本無法前往洗手間,生理機能受到嚴重影響。台鐵有檢討過旅客基本之權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