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8日 星期四

【重磅快評】蔡英文「宣示台鐵改革」 原來也有公式

◆  【即時短評】少了改革魄力 文青體誰聽得懂?
◆  【即時短評】該被體檢的,其實不只台鐵?
◆  【重磅快評】築牆收編甩鍋 蘇貞昌閣揆保衛戰三部曲
◆  【重磅快評】蔡英文「宣示台鐵改革」 原來也有公式

◆  【重磅快評】還在吹噓「要命的改革」 蔡總統沒睡醒?
◆  【重磅快評】趁夜點火 真是蔡政府的藻礁公投對案?
◆  【重磅快評】改善不了台鐵 蘇貞昌何來怒氣批人帶風向
◆  【重磅快評】假改革、真要命 蘇貞昌還要欺神騙人嗎
◆  【重磅快評】生還者照片 揭發太魯閣號慘案的巨大黑幕







【重磅快評】蔡英文「宣示台鐵改革」 原來也有公式


2021-04-08 16:46  聯合報 /   主筆室
台鐵太魯閣號意外造成嚴重傷亡,蔡英文總統在民進黨中常會發表談話,宣示「改革台鐵勢在必行」。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鐵太魯閣號意外造成嚴重傷亡,蔡英文總統在民進黨中常會發表談話,宣示「改革台鐵勢在必行」,話說得斬釘截鐵魄力十足,可惜的是,幾乎完全一樣的話,她兩年前在普悠瑪事故時就已經說過。這也讓人發現,原來蔡總統的「改革台鐵宣示」,也有公式。

在中常會的談話裡,對於台鐵改革,蔡總統先是強調台鐵改革得必要性,「這的確是台鐵的責任,也是政府的責任」;接著提到2018年普悠瑪號事故後,2019年1月,行政院針對台鐵提出144個改革事項,2年下來已經處理109項,其餘的「我們一定會逐步完成,這些改革要按部就班處理」。

而蔡總統認為改革台鐵的「當務之急」,是徹底解決台鐵組織文化問題,並解決台鐵長期虧損問題。最後她說,在改革看到成果前,難免被質疑,但是大家「不必懷疑政府改革的決心」。「請大家信任政府,和我們一起努力」。

兩年多前普悠瑪事故剛發生後不久,蔡總統在一場車站的落成啟用典禮上,也曾宣示「台鐵改革」。而且最具諷刺的是,當時站在蔡總統身旁的,就是後來擔任交通部長的林佳龍。當時蔡總統是這麼說的,「事故的發生,絕對不會只是某一個基層人員的責任」;「事故的調查、普悠瑪和台鐵的總體檢,都必須徹底地進行,全面找出台鐵系統性的缺失」。

接著她說,「台鐵的改革沒有上限」,「每一件改革目標,我只接受一個結果,就是改到好為止」;「該增加的人力、該強化的防錯機制、該補強的硬體,一項也不能少」;最後她說,「最近這兩年,台鐵已經啟動改革」,但是這樣還不夠。「安全」是鐵路運輸最根本的要求。「面對台鐵累積多年的問題,我們一定會大刀闊斧,用改革來重建社會的信心」。

儘管段落不同,兩次談話,說的是差不多的內容。第一個重點,是談自己的「改革成果」;接下來,是談「台鐵的沉痾與系統性問題」,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成,但政府的改革絕對沒有上限;最後,是向民眾喊話,要民眾相信政府的改革決心,並且重拾對台鐵的信心。這個「宣示台鐵改革三段論」,大概就是蔡總統的「台鐵改革公式」。

不過,同樣的招式,用一次新奇,第二次再用,就顯得索然無趣而且缺乏誠意。普悠瑪事故時,政黨輪替剛滿兩年,談「台鐵沉痾」可能還可以引發共鳴,但如今已經執政5年,而且又歷經的普悠瑪事故後所謂的「總體檢」,再來談系統性問題,要向人民信心喊話相信所謂「改革決心」,是把民眾當傻子嗎?

最重要的是,綜觀兩次談話,儘管話說得漂亮,卻都不約而同忽略一個重點:政府的責任在哪裡?台鐵本身就是政府的一部分,而且這次意外牽動的還有上次「總體檢」沒有落實、甚至是該做的工程不確實的政府責任問題,難道改革和應該負責的對象只有台鐵和包商?這套公式的最重要關鍵,其實就是把自己包裝成「改革者」來推卸責任。

一如既往,蔡總統的幕僚準備了一篇漂亮的演講稿,但漂亮的演講稿和落實到政策上,有一段非常大的差距。當務之急除了改革,還有負責,身為台鐵、交通部和行政院的頂頭上司,蔡總統的表態在哪裡?











【重磅快評】築牆收編甩鍋 蘇貞昌閣揆保衛戰三部曲


2021-04-08 19:06  聯合報 /   主筆室
台鐵太魯閣號事故枉死50條人命,交通部長林佳龍難逃政治究責,行政院長蘇貞昌則迅速超前部署,高築防火牆。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鐵太魯閣號事故枉死50條人命,國人同聲哀戚。交通部長林佳龍難逃政治究責,只能力拚維持比較好看的下台姿勢;行政院長蘇貞昌則迅速超前部署,高築防火牆,三部曲展開閣揆保衛戰。

台鐵發生半世紀以來最嚴重的傷亡慘劇,林佳龍首當其衝,很快表明絕不會逃避責任,請求各界給他一點時間進行善後工作。在各界壓力下,林佳龍又表示已先後向總統和行政院長請辭,但蘇貞昌當時回應說,「現在搶救、搶通最重要,後續責任問題現在還未討論」;一直到今天,蘇貞昌還電話交代林佳龍做好善後工作,「現在不談這個(請辭)」。

林佳龍飆高的負面聲量顯然已經燒向總統府和行政院,這樣的林佳龍非走不可;但如果現在就讓林佳龍下台,誰來做人肉盾牌,為蘇貞昌和蔡英文擋子彈?因此蘇貞昌閣揆保衛戰首部曲「現在還未討論」、「現在不談這個」。

在此艱難時刻,轉移社會憤怒炮火的最好辦法,就是「情緒收編」。台鐵事故明明不是天災,而是人為肇禍,交通部和行政院也有無可推卸的責任,但與台鐵事故無關的衛福部卻主動出面設立愛心帳號,接受各界捐款,雖然目的還講不清楚、用途也說不明白,但幾天內已經收到6億元捐款,說明蔡政府積極收編社會情緒,巧妙轉移究責焦點的脫身手法,已達到一定效果。這是蘇內閣保衛戰的二部曲。

接下來,當然就是再度展現已經講過無數次的改革決心。蔡英文昨天就在民進黨中常會上提出了台鐵改革三大方向,蘇貞昌今天也在行政院會上做了11點說明;不過,蔡英文的改革方向看不到切中問題的根本解決辦法,而蘇貞昌的說明更是往下加碼甩鍋卸責。

林佳龍不希望下台姿勢太難看,昨天終於在立法院表現了一些與府院不同調的「擔當」。他說當初就任部長時就有提改革方案以及公司化的配套,甚至喊話府院一同支持改革,而外界詬病台鐵局長懸缺三個月,顯然也是卡在行政院。不過,府院對於這些問題都沒有具體回應。

尤其,蘇貞昌迴避對林佳龍建議成立台鐵改革推動小組與台鐵局長人事「已讀不回」的問題,除再度細數台鐵總體檢144項,已經完成109項,更強調去年已責由副院長召開會議檢討。既然蘇貞昌如此往下甩鍋,不論去年六月前的副院長陳其邁,或六月後接任副閣揆的沈榮津,都應該出來說清楚講明白。

閣揆保衛戰三部曲熱烈上演中,各界不能小看蘇貞昌最後一支掃帚拚到底的決心。











【即時短評】該被體檢的,其實不只台鐵?


2021-04-08 22:53  聯合報 /   記者陳熙文
太魯閣號事故造成嚴重傷亡。圖為發生事故的太魯閣號,駕駛座被變形的車體擠壓,整個車頭被削掉一半。本報資料照片


台鐵太魯閣號事故,令人恐懼的不只是嚇人的傷亡數字,而是當民眾對普悠瑪事故普遍餘悸猶存;悲傷的殘溫仍記在心上,政府高喊的檢討與改革猶言在耳,卻攔不住新的悲劇發生。一份無力感油然而生。

明明在災難之後,政府已經提出「台鐵總體檢報告」,要痛定思痛,行政院甚至說,報告所提的一四四項改善建議中,交通部已完成解除列管一○九項,但這樣漂亮的數字,對於一再發生的悲劇,純是無意義的數字。

到底是改革無用?還是改革沒有被落實?民眾想問的問題,得不到答案,見到的卻是不同的風向在輿論之中吹來吹去。

有人說,交通部提出台鐵總體檢報告,行政院卻沒有核定;行政院立即澄清,體檢報告的執行根本無須被核定。又有報導說,行政院理當啟動改善推動小組,卻毫無作為;行政院再度解釋,蘇揆早指示副院長針對改革舉行專案會議,別在意名稱不叫「推動小組」。

如此唇槍舌戰、你來我往,實有互踢皮球之嫌,本質上都只是政治辯護,卻沒有觸及核心的問題:如果一個體檢報告沒有用,那第二個體檢報告會有用嗎?還是該被體檢的,其實不只是台鐵?

如今,蘇貞昌已明言要拿出魄力,親自緊盯改革,那當然是以政治生命擔保類似的事故不會再度發生。不過,也許該檢討的不只有台鐵本身,更該檢討當初檢討的方法,真的有辦法做出改革嗎?













【即時短評】少了改革魄力 文青體誰聽得懂?


2021-04-08 23:20  聯合報 /   記者林河名
太魯閣號事故撞擊最嚴重的第八節車廂,左側車身削掉一半,右側車身也刮到見骨。本報資料照片/記者邱德祥攝影


台鐵太魯閣號事故造成50死、上百人受傷,蔡英文總統昨天宣示「改革台鐵勢在必行」,行政院長蘇貞昌今天也說「台鐵改革更要加速」。但這些話,國人都不陌生,重大事故仍一再發生;少了改革魄力,徒然成了虛應故事的場面話。

蔡總統前天在民進黨中常會前,針對太魯閣號事故發表改革談話。對照她在2018年10月普悠瑪號事故後的發言,儘管同樣帶著感性,但對改革台鐵所提訴求,幾乎是「複製、貼上」,也難怪國民黨痛批「讓大家猶如聽錄音機重放」。

比起普悠瑪號的18死,這次太魯閣號多達50人罹難,災害不但極為巨大,而從工程、台鐵到政府的漠視安全或無積極作為,更凸顯結構性問題的嚴重。蔡總統雖提出台鐵改革方向,卻對社會呼籲「台鐵公司化」等建議未置一詞,例如,所謂「徹底解決台鐵組織文化」,如果不作組織變革,如何改變「組織文化」?民進黨前副秘書長游盈隆更直言,「這是一篇很抽象的、冰冷的、象牙塔式的台鐵改革宣言,誰聽得懂?」

擅長文宣的民進黨政府,在面臨公共安全環境亟待改革的此刻,縱使再從蔡總統口中吐出文青式的詞藻,仍未免顯得詞窮;但另一方面,對於外界質疑行政院長蘇貞昌未成立台鐵改善推動小組,行政院卻還顧左右而言他,甚至有魚目混珠、甩鍋責任之嫌。

面對重大事故,執政者若還文過飾非,談何改革可能?更不用提,每逢外界追究政治責任,涉及人事去留,民進黨內總會因為派系之爭,充斥各種超乎專業的派系考量或陰謀論,反更形成改革的阻力。

太魯閣號事故震驚國人,總統作為「安慰者」的角色,無可厚非;但要避免憾事一再重演,總統更該扮演「 改革者」。而在這麼重大傷亡的時刻,拿不出具體改革行動的執政者,憑什麼要大家「不必懷疑政府改革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