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家之眼】拜登主政下 對中戰略的新近觀察
◆ 【專家之眼】修憲工程啟動 為何不見台獨?
◆ 【專家之眼】尊重專業 善用海巡
◆ 【專家之眼】港府修入境條例 自由港地位動搖
◆ 【專家之眼】抵抗立委增席次 別讓政客「不小心」自肥
◆ 【專家之眼】兩句名言 拜登定調美中競大於合
◆ 【專家之眼】杜特蒂挾美菲軍隊互訪協議 抓住美國痛腳
【專家之眼】修憲工程啟動 為何不見台獨?
2021-02-19 10:53 聯合報 / 陳一新/淡江大學外交與國際關係學系榮譽教授
來自美國呼籲兩岸促談的壓力,迫使民進黨處理黨內涉「獨」修憲案特別審慎。路透
今年立法院各個黨團啟動修憲工程,各政黨一共提出 38 個修憲案,但奇怪的是,民進黨立委提出的3個涉及台灣獨立的修憲案,不是因國民黨反對而退回程序委員會,就是提案立委主動撤案。難道這次民進黨轉了性,決定當家不鬧事?
中華民國憲法已有 16 年未曾修憲,今年立法院決定重啟修憲工程,民進黨兩位立委也趁著修憲浪潮在去年先後推出3項涉「獨」修憲案,分別是蔡易餘提出的「刪除國家統一」修憲案與「剔除西藏、蒙古為我國固有之疆域」修憲案,以及「正國會」派系陳亭妃提出將「台灣」正式納入憲法文字的「國家正常化」修憲案。
問題是,目前已在立院付委完成一讀的 38 項修憲案中,竟然沒有一件是涉「獨」修憲案,原因何在?
陳亭妃提出不啻是改國號的「正常國家化」修憲案與蔡易餘提出的「剔除西藏、蒙古為我國固有之疆域」修憲案,連內政委員會都未送進去審查,就在國民黨立院黨團反對下退回程序委員。有趣的是,民進黨似乎與國民黨頗有默契,不僅悄悄放行,而且連假裝反對的「假動作」都付諸闕如。
更有意思的是,在國民黨故意不反對的情況下,蔡易餘提出的「刪除國家統一」修憲案本可輕騎過關,未料蔡大立委竟然主動自行撤案。
難道民進黨這次真的不想讓涉「獨」修憲案在修憲浪潮中「參一腳」,甚至冒著被國民黨譏諷的風險也要讓涉「獨」修憲案「胎死腹中」,還是別有隱情?
首先,民進黨的解釋是修憲門檻過高,且與國民黨在涉「獨」修憲案無法形成共識,就是付委討論也是浪費時間白花功夫。
然而,依照民進黨的一慣做法,就算大綠、小綠立委人數未達四分之三的修憲門檻,也會以人多勢眾的方式強行付委,好歹也要造個勢,為台獨運動打打氣,以示台灣建國大業永不止歇。
因此,綠委的說明顯然只是推托之辭,不足採信。
其次,國民黨立院黨團認為從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到民進黨立院黨團總召柯建銘都在「打假球」,雖然直指民進黨要害,但只是對現象的描述,還是未觸及背後的原因。
第三,兩岸最近緊張情勢升高,並未因美國總統拜登上台而緩解。總部設在紐約的「外交關係協會」(CFR)、華府的「美國之音」(VOA)與德國的「慕尼黑安全會議」(MSC)都提出警告,直指台灣海峽已成為全球戰爭風險的最熱點,呼籲相關國家及時採取對策,妥適因應。
這當然是迫使蔡英文總統與民進黨在處理黨內涉「獨」修憲案必須特別審慎的重要原因之一。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則是來自美國促談的政治壓力。早在今年1月「美日台三邊安全論壇」視訊會議中,美方主席前亞太助卿坎伯就勸告蔡英文盡快與對岸建立基本溝通管道,以免因誤判而造成兩岸衝突。
拜登就任美國總統後,美方促談壓力更大,國務院發言人普萊斯最近除要求北京不要在軍事上對台灣施壓之外,也呼籲大陸與台灣「民選代表」(democratically elected representative) 展開對話。
對於美方來勢洶洶的促談壓力,蔡英文當然不敢輕忽其事,這從她計畫23日與台灣七大工商團體舉行會議共商如何提出兩岸新論述承接「九二共識」,以重啟兩岸溝通管道,並重新展開疫情後的兩岸交流互動可看出一般。
在美國促談壓力與蔡政府計畫重啟兩岸溝通管道的氛圍之下,綠委在此時此刻提出涉「獨」修憲案當然非常「不合時宜」,只是 7 年之病欲求 3 年之艾打開兩岸「死結」,恐怕真的不太容易呢!
【專家之眼】尊重專業 善用海巡
2021-02-19 09:58 聯合報 / 張競/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
海巡署將陸續把所屬艦艇塗上明顯的TAIWAN字樣,成為社會焦點,圖為靠泊在高雄駁二碼頭的海巡署艦艇。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海巡艦艇因為新增艦體標示塗裝,再度成為社會新聞焦點;但在此時海上執勤殉職之海巡弟兄悼念公祭,卻未受政治人物關注,只有海巡體系首長出席,再加上向來關切軍警海巡之立法委員葉毓蘭遠赴台東致祭,人情冷暖真是讓人寒心。
今年1月22日中國大陸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廿五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海警法》後,其中動用武力條款受到日本關注與質疑,並且聲稱將採取同樣方式對抗,釣魚台海域對峙態勢儼然具有升溫跡象。
國內政治機構與多位學者專家附和日本論調,紛紛將矛頭針對北京修法,但遍讀各方論述,就是沒有任何分析是將原始法條拿出來說文解字,持平論斷問題究竟出在何處?多半都是扈從東京觀點加以唱和呼應,但卻未曾理解該法條規範為何,不啻招認發言論斷擊鼓而攻只有立場而無是非。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海警法》具體文字,涉及動用武力部分之基本原則為該法第 22 條:「國家主權、主權權利和管轄權在海上正在受到外國組織和個人的不法侵害或者面臨不法侵害的緊迫危險時,海警機構有權依照本法和其他相關法律、法規,採取包括使用武器在內的一切必要措施制止侵害、排除危險。」因此就法論法來說,此項動用武力原則是具有嚴格前提要件,在既定狀況下才會以被動方式動用武力。
而如何動用警械與武器,則是詳細規範於該法第六章「警械和武器使用」;該章自第46條至第51條,分別對於使用「警械或者現場的其他裝備、工具」、「手持武器」以及「艦載或者機載武器」之情況加以規範,並且對於緊急情境直接使用武器、約制過度使用武器以及該法未作規定時所需參照適用之其他規定法條,運用法條文字具體予以律定。
最後該法在第74條第四款,針對海警機構工作人員在執行職務中「違反規定使用警械、武器」,明確表述將「按照中央軍事委員會的有關規定給予處分」。第75條:「違反本法規定,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更是規定違法使用武器除面對行政懲處外,還要承擔法律責任。
就法條文字來說,其實該法並無不當之處,對比各國相關法條,恐怕亦未見得特別強勢;只不過東京是作賊心虛,明明是打算是要偷盜他方財產,還要刻意加以曲解,擺明是要警察去抓賊還不准使用警械,根本就是厚顏無恥強辭奪理。
其實我國依據《海岸巡防法》第14條:「海巡機關人員執行職務時,得使用武器及其他必要之器械;其使用辦法,以法律定之。」(108年6月21日修法前為第13條)因此制定《海岸巡防機關器械使用條例》,對比中國大陸《中華人民共和國海警法》,其實基本原則與法條細節規範都相當類似。
日前針對駐守東南沙使用火炮規範,海岸巡防機關有意修訂增補《海岸巡防機關器械使用條例》,其中草案條文甚至詳細到第一擊權責歸屬之細節,筆者接獲數位立法委員與海岸巡防機關袍澤來電請教時,不禁感嘆當初行政院高層決定派遣海巡官兵接替海軍陸戰隊駐守東沙南沙,就是希望淡化領土爭議,彰顯治安維護。
如今政治環境被兩岸互動搞到如此惡劣,在海峽武力對峙最為嚴重,雙方武力真槍實彈交鋒年代,東沙南沙從未落過一槍一彈,甚至還在兩岸和緩時期,能夠在東沙設立國家公園,如今卻被搞到要考慮用火炮加以防禦,到底這個政府執政下,國家安全是否愈來愈糟,大家都是心知肚明。
假若真是具有國防安全威脅,就應當斷然由海軍陸戰隊接替防務,若是需要海洋治安巡護,就派遣海巡官兵執行勤務,兩者並不衝突。金馬外島保持駐軍,海巡單位照樣執行治安勤務,大家各司其職,證明相當恰當。假若真是情勢緊張,而非政治炒作,為何東沙南沙非要堅持讓海巡官兵打鴨子上架,實在讓人難以理解。
海洋與海岸巡防是充滿專業性之治安任務,對於海巡官兵所具備專業未受尊重,反而去炒作「第二海軍」話題,實在是糟蹋海巡袍澤日積月累所建立之專業信譽,在此真是要為海巡官兵叫屈。而為彰顯營建「第二海軍」能量,所浪費之投資預算,更是讓人搖頭。
如何運用海巡官兵既有艦艇與專業素養支援海上與江河內陸軍事作戰,戰史上不乏先例,非要逆勢而為硬是搞出個四不像,只證明主其事者專業素養太過低劣,只能靠依附討好當道憑著威權辦事,而不願認真研讀海軍戰史。
至於對《海岸巡防機關器械使用條例》如何修法?與其東扯西加將接戰規定細節規範都寫在法條中,毋寧只要加註「海巡機關負責執行國土防衛任務時,使用武器不受本條例規範。」其實就能解決所有問題!外行領導內行,讓海軍出身者領導海巡,若不尊重專業善用海巡法律素養特長,必然是讓本身被困在死胡同中。
【專家之眼】拜登主政下 對中戰略的新近觀察
2021-02-19 19:54 聯合報 / 盧信昌/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副教授
美國總統拜登。美聯社
美國商會(U.S. Chamber of Commerce)於本周三所發表的研究報告,就中美脫鉤的總體走向與產業的分門影響,明確指出:撇開國家安全項度的考量,無論撤出在中國大陸的企業投資,或是美、中之間的高關稅,美國企業因此面臨的損失,都將高達數千億美元。
自不待言,南海與東海的對峙風險,正逐步走升;而拜登國安團隊於就任之後,則重複演練川普政權當時的軍情部署與外交動作,像四方聯盟(Quad)的關係與定位得緊急磋商、航空母艦集結與路徑軌跡的公告,帶起擴大聯想。就在稍早的新聞發布,由美國、日本、印度和澳洲外相所舉行的視訊會談,針對南海、東海的島嶼糾紛,與會者關切中國大陸新修海警法的開火授權,可能會有進一步改變現狀的作法。
此番的四方安全對話,鎖定「自由且開放的印度太平洋」構想,主張要持續強化民主陣營的集體韌性;兼及於新冠疫情、反恐和假訊息、氣候峰會,以及緬甸政變的後續該如何善了等具體議題。不僅由美國國務卿親自主導,也是總統拜登上任以後的頭一回。
反觀,美國商會於此際的呼籲,一旦全球經濟體走到脫鉤的總成本,與在替代方案上鎖可以有的替補與作用力,諸如:在中國直接投資如果減少一半,美國出口受損的 GDP 減少,約在 5,000 億美元之譜;如果不做全面性的脫鉤,而只就危及美國國安與軍事實力的提前布防,尤其要協同盟邦應對中國事務,而不要採取單方面的攻勢行動。
川普於接手政權初起,即抱著不惜漫天烽火的戰術威逼,希望讓各方心生懼畏而能屈人之兵。此際,國務卿主導的四方會談與美國商會報告的推出,前後只差一天;若舊議題範圍與應對細節來看,拜登政府針對中國崛起的作法,是要政經分離、擴大包圍、保持耐性和確保能在多方架構之下,做成有長遠規則可依據的決議遵循。
誠然,錯判全球的發展需要,自然要損害到美國的生產出口和在知識創新的應用報償。美國商會雖然只做成在經貿角度的評估計算;何況在有些時候,形勢硬是比人強啊!然則,應對中國大陸興起的戰略,應該採取的「平衡且理性態度」,不僅能打擊中方企業的侵權意圖,也能應對其於周遭局勢所被迫採取的一意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