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家之眼】文化部出版審查 作秀或是累死?
◆ 【專家之眼】解讀中共體制運作 政治正確還要情緒正確
◆ 【專家之眼】林文程鬧笑話 難道做官要這麼「甘苦」?
◆ 【專家之眼】大陸反壟斷法新趨勢 台商應關注避觸紅區
◆ 【專家之眼】對美外交火中取栗與勤燒冷灶
◆ 【專家之眼】若沙辛在台灣 還會有 BioNTech?
【專家之眼】解讀中共體制運作 政治正確還要情緒正確
2021-01-01 11:03 聯合報 / 張競/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
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新華社
12月30日習近平主持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七次會議,因為審議通過《關於設立北京金融法院的方案》,要求以高起點高標準設立金融法院,結合區域功能定位和特點,對金融案件實行集中管轄,推進金融審判體制機制改革,提高金融審判專業化水平;因此受到海峽此岸媒體關注與報導。
但從台灣各個媒體報導狀況觀察,顯然對於此委員會職權認識不足,不過台灣社會對於解讀大陸政治情勢或是黨政運作機制,整體說來亦缺乏深入理解意願,在此撰稿提供說明,期能有助於對大陸黨政有興趣者,理解與解讀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運作狀況。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其簡稱為中央深改委)為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所轄,針對關於黨和國家各領域全面深化改革,所設立最頂層設計之議事協調機構,其並且下設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作為辦事機構,負責相關議事幕僚作業。若依中國共產黨組織機構類型加以區分,其定位係中共中央議事協調機構,因此嚴格來說,不可將其視為具備決策實權之政策決策機制。
該委員會前身原係民國 102 年(2013年)11月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所決定成立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但依據民國 107 年(2018年)3月中共中央所頒布實施之《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偕同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以及中央外事工作領導小組均改組成為委員會;因此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就成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負責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工作之頂層設計、總體布局、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但在此還是要提醒,此項體制並未具備相關政策最終決策之權限。
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主政時期,經由習近平親自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共計召開過 38 次會議,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委員重新選出,該小組成員隨之改組後,僅在民國 106 年(2017年)11月20日開過一次會議,旋即改組成立委員會接續其工作,並重新列計會議編號,至今為止在委員會架構下,共計召開過十七次會議。
中國大陸黨政媒體在每次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會議後,都會完整公布決議事項,下級黨政機構都還要依據會議結論,展開研討與學習活動,因此可以確認此項委員會會議雖非最後決策機制,但其所通過之黨政文件,都會向下依據其屬性需求頒達到基層,作為後續黨政決策運作政策研議參考基礎。
有些不理解該委員會運作體制之中國大陸黨政體制觀察家,或是中國大陸政情評論者,曾經以嘲弄口吻指出,從該委員會前身之領導小組時期開始,直到目前委員會所達成決議事項是「提出很多意見、策訂不少方案、看過多項報告、審議數起請示、完全沒有決定」。其實光從這種評議,就可以證明提出如此說法者,從根本上就完全不理解此種共產黨內部頂層設計之議事協調機構運作模式,所以才會如此粗糙武斷地貶抑其運作功能與支援決策之議事價值。
特別是西方民主國家許多自許其為中國大陸黨政專家之學者,更是經常戲謔地將習近平稱為 Chairman of Everything,不斷質疑為何從指導政策研議之領導小組開始,循序漸進透過政務決策特設政策研擬機制,再到政治局或是政治局常委會,甚至到整個中央委員會,都是由中央領導人親自主持各層級之集會研議乃至達成最終決策。當心理上存有輕視之成見,怎有可能持平地認真理解其中決策互動奧妙所在呢?
其實若欲掌握理解中共政治體制運作軌跡,只要循著這些黨政決議,從最初提出《意見》,再歷經《草案》或是《方案》,最後不論是再由行政體系頒布《決定》,或是透過全國及地方人大成為法律規章,整個決策歷程其實證明中共黨政運作,其實不但並非完全遵循上級意圖橡皮圖章,甚至整個決策內容亦有相當透明度。
兩岸關係不睦,此案對於大陸諸多政治脈動與運作狀況,動輒加以曲解、嘲諷或是輕視,其實此種態度實在是太過膚淺,畢竟所有中國大陸黨政運作是要能統治 14 億人口所組成之國家政務。假若台灣解讀大陸黨政運作,不但要保持政治正確,還要維持情緒正確,不去認真嚴肅理解掌握其中玄機,恐怕才真是自尋死路自掘墳墓啊!
【專家之眼】文化部出版審查 作秀或是累死?
2021-01-01 12:52 聯合報 / 楊穎超/銘傳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文化部近日稱,要對於中國共產黨及解放軍的出版品,將修法「精準規範、低度管理」,若要進入台灣發行則須獲得政府許可。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延續禁止大陸兒童繪本《等爸爸回家》在台發行的氣勢,文化部近日稱,為避免不具善意的國家利用台灣的民主自由,進行文化侵略,對於中國共產黨及解放軍的出版品,將修法「精準規範、低度管理」,若要進入台灣發行則須獲得政府許可。然而,看來對「文化侵略」非常在意的文化部,卻又強調「大陸地區圖書發行申請許可及免稅審認,不影響 ISBN 的核發」,也不管簡體圖書在台的流通。這種三腳貓的管制措施,恐怕只是為營造仇中氛圍而虛晃一招的作態,不可能達到修法目的。
當初禁止大陸兒童繪本《等爸爸回家》的理由,是因為出版該書業者並未向文化部申請許可,因此政府發函該公司即刻起不得在台發行。但過去政府為維護出版自由,也沒有那麼多人力檢查,故從過去主管機關的新聞局到禁書之前的文化部,早就採取低度管理:有人檢舉才裁罰。
現在忽然要修法採「精準規範、低度管理」,這有兩解:一是文化部反省昨日之非,決定維護大多數圖書的出版自由,將陸方眾多出版書刊放寬免申請,只禁止像是「黨建讀物出版社」、「解放軍出版社」等中共黨媒及解放軍出版的作品。然而,這有個問題是,讓類似《等爸爸回家》的童書自行出版上架,這不是打臉當初爆料的民代沒事找事嗎?
二是有沾到中國共產黨及解放軍的出版品都禁,連只是配有中共解放軍運輸機插圖的童書都不行。但這事不實際。因為中共在法律上嚴控出版事業,幾乎所有的出版社都屬於國營或黨營事業,高級領導也都有共產黨員身分。例如《等爸爸回家》的出版社是長江少年兒童出版社(集團)有限公司,它隸屬於長江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這是一個國營企業,負責人曾任中共湖北省某市市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
若覺得這個出版社在台灣不夠有名,以北京大學出版社為例,其為名氣響亮的北大附屬校企,社長卻曾是「北京大學優秀共產黨員標兵」,但旗下《中外法學》期刊仍曾出版被譽為「中國法學界的暮鼓晨鐘」賀衛方教授的作品。觀察這些年他們的出版狀況,大約可知陸方出版社們如有自主意識,也會因北京政治空氣而時有鬆緊。將這些出版物限制全須獲得政府許可,不僅一竿子打翻一群人,恐怕也不是低度管理了。文化部既怕擔當思想審查罪名,也沒多餘人力徹底檢查,此路也走不通。
更何況,要上綱大陸進口圖書為「文化侵略」,為何不將審查與 ISBN 的核發及出版商進口在台流通的簡體書綁在一起呢?難道非中國共產黨及解放軍的出版品,就沒有文化侵略或統戰問題嗎?如果說是在意繁體字版本會讓更多人看到,這也太小看簡體書在文史哲及社會科學界的影響力了。
而出版商進口在台流通的簡體書,更多有關中國共產黨及解放軍的出版品,文化部為防「文化侵略」,幹嘛不一起要求審查?只不過這些圖書有很多是外界瞭解對岸內部資訊的重要材料,不僅台灣學者,包括西方國家研究中共的專家,都會趁來台交流之便,採購相關出版品,文化部如果把這些書籍都搞到要政府許可,要麼是逼這些出版社犯法,要麼西方學者找不到重要研究材料,這事傳到國外去,民進黨政府恐怕也不太光彩吧?
上述問題越到執行階段越顯得麻煩,文化部究竟會認真提案立法管理,還只是為製造仇中氣氛,虛晃一招因循舊習?這讓我們聯想到「反滲透法」立法至今近一年卻沒人遭到法辦的現象,最近連綠媒都看不下去提出批評,政府是否還在做表面功夫?讓我們繼續看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