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9日 星期二

經濟日報社論/台幣升值帶來的壓力與契機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60553/web/

◆  聯合報黑白集∕掩耳盜鈴的豬標章
◆  聯合報社論∕綠委拋出的紅色血滴子
◆  經濟日報社論∕台幣升值帶來的壓力與契機






經濟日報社論/台幣升值帶來的壓力與契機


2020-12-29 00:31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本報資料照片


新台幣兌美元匯率是被美國關切超過 30 年的老問題。最近,美國財政部又舉起《2015年貿易便利及強化法》大旗,把台灣列入匯率操縱國觀察名單,如果匯市環境依舊,半年後我國如被列為匯率操縱國,又該如何因應?「新台幣升值」顯然成為央行及企業的共同夢魘。

嚴格地說,美國把貿易失衡歸諸於他國操縱匯率且概括性地以三項指標評斷,並不公允。就以今年11月來說,短短一個月內,我國央行外匯存底就增加超過121億美元,增幅達8.3%。如果新台幣匯率隨著國際熱錢移動而巨幅波動,勢必會衝擊企業日常營運,嚴重影響經濟成長。央行依法進行動態穩定調節匯率,無可厚非。

美國對外貿易逆差的原因不一而足,但與美元國際支付角色、美國各類產業競爭力,以及政府財政和貨幣政策急速擴張有關。所以,美方只是以要求他國貨幣升值來解決本身貿易失衡問題,顯有以鄰為壑之嫌。更何況縱使新台幣升值至新高,也無法有效平衡台美貿易逆差。畢竟工業生產製造與供應鏈調整都需要時間,但可以確定的是,台灣經濟在過程中必然會付出高昂代價。

新台幣這波升值已有十個月,這段期間新冠疫情肆虐,幸好電子業成為新生活型態的受益者,但傳產、機械及化學業遭受負面衝擊。最近新台幣再次大幅升值,可以想見已受傷害產業未來仍會持續低迷。另外,即便是出口獲利的企業,若受新台幣波動衝擊而未能有效規避風險,也將出現帳面與實質兌換損失。因此,新台幣走勢影響到企業的穩定經營,並不利於國家均衡發展。

這次美方質疑新台幣價位而施壓,正是啟發大家在企業、銀行與央行三角關係中重新思考新台幣匯率所需扮演角色的契機。美國未來半年財政與貨幣政策仍會高度寬鬆,美元資金過剩將會繼續壓迫新台幣升值。更長遠地看,全球區域經濟崛起,美元弱化已是長期趨勢。因此,無論央行或企業,都有必要重新審視在匯率操作上是否只看住美元。

企業若要克服新台幣兌美元匯率波動的風險,就不宜再堅持由央行獨守新台幣價位而企業只專心降低生產成本的營運模式。廠商可調整產品的美元報價,改以包含美元波動風險,或其他幣別、甚至是由情境決定等不同方式來進行操作。產品競爭力納入財務風險成本考量,才是企業經營的常態。當然這對中小企業極具挑戰性,政府也有必要強化輔導。

銀行也不宜僅是扮演廠商外匯交易的平台,而要提升成為外匯避險顧問的角色,對廠商匯率操作提供必要的避險建議。銀行若能推出不同幣別客製化的避險組合,特別是針對廠商貿易對象國的貨幣,必然可提升金融服務品質。台灣的銀行業過去被批評缺乏國際競爭力,未來國銀應進一步提供匯兌風險管理服務,朝向現代化金融機構發展。

至於央行管理新台幣匯率,建議要以降低企業避險成本做為重點。央行可以規劃開放更多不同幣別的避險管道,滿足廠商在實際貿易上的需要。央行面對國際資金巨額進出,被迫在外匯市場增加調節力道與頻率,卻無法以托賓稅遏阻熱錢對台灣實體經濟的傷害。所以,央行需要另闢蹊徑紓解廠商的匯兌風險,開放銀行多元幣別的避險交易則是值得推動的方向。

眾所周知,投資者的智慧是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同樣地,台灣的外匯交易也不宜再以美元做為唯一的焦點貨幣。美國使用貿易法監控他國匯率政策已行之多年,未來我國仍會面對這樣無情的政治施壓。要降低央行在外匯市場上防守新台幣匯率的壓力,就只能採取疏導之策。我們應以正向態度面對挑戰,透過廠商、銀行及央行共同的努力,或許就是開創台灣金融國際化的契機。













聯合報社論/綠委拋出的紅色血滴子


2020-12-29 01:10  聯合報 /   社論
我國學生將畢業論文授權給線上論文資料庫「華藝線上圖書館」,但轉到中國大陸的「台灣學術文獻數據庫」後,「我國」都被改成「台灣」。圖/取自華藝線上圖書館、台灣學術文獻數據庫


民進黨立委范雲最近質詢,對一家民間資料庫華藝」窮追猛打,稱該公司「配合中國審查」,資料庫中「國立」字樣被刪,有關「天安門事件」文章全被剔除,「全國」一律改為「台灣」,台灣認同被消失,質疑該公司有中資。兩天後教育部公布調查結果,指華藝有違反《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之嫌,將傳喚說明。綠營立委出手修理、教育部配合演出,嚇得華藝趕緊停止所有「國立」大學的授權,公司將面臨經營危機。

華藝公司所做的資料庫,其實就是英文學術資料庫中文模式例如總部設於紐約的 JSTOR 掃描許多英文期刊論文,做成PDF 唯讀檔,然後詢問學術機構要不要簽約。如果某大學簽了約,該校師生即可免費下載文章,省下跑圖書館的麻煩;大學則付費給 JSTOR 公司,支應掃描及人事支出,若有剩餘則成為公司利潤。華藝依樣畫葫蘆的操作,為何在台灣會產生爭議呢?

原因在,英文圖書期刊電子化巿場早已被西方企業瓜分,華藝只能走繁簡體中文電子資料庫路線,以兩岸文史、社會學科研究為主;但一碰到兩岸政治的敏感神經,就招來麻煩。華藝掃描的是台灣出版品的「唯讀檔」,對岸自然無法修改;對岸於是在搜尋索引動手腳,先刪除六四、天安門有關的敏感文章,然後,再就其餘文章在目錄欄修改標題、作者服務機關的敏感文字,例如國立成功大學刪除「國立」二字。范雲控訴華藝「配合中國做文章審查」,緣由在此,但這樣的指控有道理嗎?

第一,中共進行網路審查已非新聞,六四、天安門早就是敏感關鍵字,搜尋不但不會跳出結果,還可能被往上呈報,甚至停止網址連線。中共如此綿密的監控,范雲期待它會對華藝資料庫網開一面嗎?華藝資料庫的敏感文章被阻,分明是中共作祟,怎能把帳算到台灣廠商頭上?

第二,中共長期在全球壓制含有中華民國主權意涵的名詞,諸如國立、國防部等詞皆不准出現,每年爭議不下數百起。我外交體系傾洪荒之力奮戰,往往敗多勝少;范雲難道期望一家未上市、未上櫃的小公司能單點突破中共封鎖?而立委和教育部合力對它扣上紅帽,公平嗎?

第三,華藝的資料庫在全球許多國家都有連結,除在中國大陸會出現目錄刪改,在其他國家上網出現的都是完整資訊,目錄也沒有修改。亦即,中共所做的刪改,只對其「境內上網」有效。中共政權在其境內從未承認過中華民國,難道范雲認為對岸會給華藝特權,在中國境內對它「放棄管制」?中共未給華藝特權,就說華藝「配合中國」,合理嗎?

第四,華藝全球網站的期刊文章近六十一萬篇,被對岸完全封鎖的僅約五萬篇;因此,仍有五十六萬篇完整呈現台灣作者的觀點與批判的文章能被十幾億中國人讀到。台灣最大的價值是自由民主,學者的多元觀點被對岸人民看到,對台灣有什麼損失?范雲若認為只要有一篇文章遭刪改,台灣就不准所有文章被看到,難道要這樣瘋狂才叫「愛台」?

第五,范雲稱學術資料庫必須「公共化」,但往公共化邁進,並不表示要先把已存在的私人公司抹紅、掐死,再由政府接手。華藝成立已廿年,其董監事及其持股狀況都可在經濟部查閱;范雲絲毫未查,就直接指控「懷疑是中資」。立委在國會公開抹紅一家台灣人的小公司,隨手一拋就是紅色血滴子,這是多麼囂張的氣焰。

范雲的質詢見樹不見林,以愛台之名戕害有益的交流,何其可悲!












聯合報黑白集/掩耳盜鈴的豬標章


2020-12-29 01:06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明年元旦即將開放萊豬進口,市場端卻出現「台灣豬標章貼紙之亂」。圖為農委會的台灣豬標章。本報資料照片


蔡政府送給全民開放萊豬當耶誕大禮,因拒絕強制標示萊劑,民眾分辨之道只剩貼台灣豬標章一途。但「豬標章」能信嗎?看「豬標章之亂」延燒的態勢,民眾恐怕只能自求多福。

陳吉仲曾信誓旦旦說,店家要「百分之百用國產豬」,才能貼台豬標章;但不久即改口說,只要「主原料」是國產豬即可,香腸的腸衣頓成缺口。腸衣以往就多靠進口,未來如何防堵「萊豬豬腸」變成「台豬香腸」的腸衣,農委會沒有答案。

接著,又爆出使用進口豬的連鎖餐廳也被核發標章;有的部分產品使用西班牙豬,有的是若干分店使用丹麥豬。這到底是政府標章「灌水」強銷,還是業者有意欺瞞,雙方各說各話。農委會說全面清查,一樣拿不出辦法。

豬標章之亂不止於此。除農委會,衛福部也發「台灣豬標章」,兩者外觀大同小異,為何要「一豬多表」,人們一頭霧水。消基會說「不會相信豬標章可信度」,直接一語道破。政策除摧毀民眾健康,也摧毀業者商譽。

萊豬還沒進口就亂成這樣,很難想像未來會亂到什麼地步。連立法院訂便當都要求業者標示來源,蔡政府卻要用不可信的「豬標章」讓大家辨識,簡直自欺欺人。掩耳盜鈴至斯,唯一能被認證的台灣豬,大概只有剩蔡政府的官員民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