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60590/web/◆ 聯合報黑白集/表姊夫如何監督表妹?
◆ 聯合報社論/陳部長,醫療資源這樣用對嗎?
◆ 經濟日報社論/極寬鬆貨幣環境 明年經濟主調
經濟日報社論/極寬鬆貨幣環境 明年經濟主調
2020-12-30 00:09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本報資料照片
隨著今年第 3 季美國高頻數據透露景氣出現反彈跡象,疫苗又於年底問世,經濟復甦貌似在望,金融市場遂期待聯準會在12月17日的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會議,能針對未來利率及購債政策走向提出更清晰的前瞻指引,亦即是否會釋出2021年有無升息或減慢購債步伐的可能性。但聯準會最終仍在關鍵之處,打了迷糊仗。
首先,在利率政策方面幾無變化,依然在勞動市場狀況符合最大就業量、物價上漲年增率升至2%,且適度超過2%達一段平穩期間之前等三項標準下,維持利率目標區間於0~0.25%。同時,聯準會認為美國經濟已從谷底爬升,並在2021年邁入復甦階段,全年成長年增率預測中位數可望達4.2%(有低基期效應加持),且再次強調寬鬆政策之目的,是為達到最大就業與物價穩定,即其既有的雙重職責。而從未來兩年聯準會物價的預測區間分別為1.2~2.3%、1.5~2.2%,排除極端預測值後的集中趨勢區間則僅為1.7~1.9%、1.8~2.0%的情況可知,與會官員們認為物價顯然還不到需要警戒的範圍,因此不傾向急於升息。既然如此,近一、兩年聯準會的政策重點,將落在盡力促進就業,設法消弭經濟產出缺口。
至於量化寬鬆政策部分,聯準會承諾將延續今年6月以來的購債策略,即每月購買至少800億美元的政府公債及400億美元的房產抵押證券。而市場關注的購債政策,其前瞻指引內容則由原先的「未來幾個月」,改為直到經濟「朝著我們的法定目標出現實質顯著進展」。對市場而言,這回聯準會將未來購債機制的執行與經濟表現相連動的敘述,算是有提供更進一步的訊息。但若對照利率政策有明確的量化指標作為指引,新的購債政策前瞻指引表面上看來有政策高度,卻為自己預留了許多解釋空間。
聯準會在此處之所以不願說得更具體明確,實有其難言之隱。主要是未來美國經濟成長仍充滿著不確定性,諸如新冠肺炎疫情能夠得到控制、2021年底疫苗已有效並廣泛使用,以及美國財政與貨幣政策後續發展路線等景氣復甦要件未必能適時具足。再加上具免疫力的人口比例上升、社交距離與集會限制等規定鬆綁,大眾願意投入戶外經濟活動,失業率亦相應降低從而填補產出缺口等,讓經濟活動得以達到較均衡復甦的情境,也仍有達成難度,導致與會官員對來年經濟表現的看法高度分歧。這點從12月會期公布2021年經濟成長率與失業率預測分布的全距範圍,分別落在0.5%~5.5%、4.0%~6.8%,即可得見。
不過,即使購債政策的前瞻指引欲語還休,但其與經濟表現相連動的說法,仍提供市場偵察其改變作法的方式。也就是從利率政策的前瞻指引可推測,當三項就業、物價條件滿足之刻,便是經濟朝著法定目標出現實質顯著進展之時。屆時,聯準會將開始考慮減碼。
展望2021年,聯準會在量化寬鬆政策結束前,大抵不會啟動升息循環。因此,在聯準會不願明言減碼指引,甚至保留加碼購債彈性下,升息應還不在FOMC的政策討論清單中。反之,若未來經濟不確定性消除,美國真的實現全面性景氣復甦,按照聯準會目前的指引看來,也不排除啟動減碼量化寬鬆。
至於2021年聯準會是否會考慮升息?答案是不太可能。理由是物價預測已暗示通膨問題暫時無須顧慮,利率點陣圖也透露出絕大多數官員皆認為極低利環境將持續到2022年,是以可預期2021年底之前升息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換言之,當前聯準會的政策立場仍是偏鴿派,低利政策在物價與就業市場出現顯著改善前,應該都不會結束,極寬鬆貨幣環境仍將是2021年全球經濟的主風貌。
聯合報黑白集/表姊夫如何監督表妹?
2020-12-30 01:34 聯合報 / 黑白集
吳明鴻將接任最高行政法院院長。圖/最高行政法院提供
台灣民主很魔幻寫實。行憲紀念日前夕,民選大總統在國會逆抗民意,開放萊豬;翌日亞洲週刊封面出現身著龍袍的蔡英文,揭示台灣的「民選獨裁」。更巧的是,司法院發布總統特任最高行政法院院長,總統表姊夫吳明鴻堂堂出線。「民選獨裁」有「家天下」背書,真是諸法皆空,自由自在。
萊豬加表姊夫,共震效應強大。府院黨趕緊滅火,強調表姊夫是因資歷與專業出線。法界卻反譏,「用膝蓋想也知」。民眾看到的,則是吳明鴻功在黨國,對罷韓程序違法、黨產會對婦聯會、中廣申請假處分等,盡皆賣力捍衛表妹立場。
最高行政法院的職權,在確保政府行政權「依法行政」,人民權益若遭公權力侵害時,有司法管道可以救濟。司法院長許宗力曾形容,行政法院有如法治國穹頂的「拱心石」;但他薦舉皇親國戚掌理「民告官」的衙門,在人民看來,卻有如正義的「擋路石」,是為民選獨裁保駕。
許宗力就是總統無懼違憲爭議欽點的院長,如今他再護送小英表姊夫上位,憲政的「五權分立」又倒一支柱。蔡英文干預司法早有先例,比起扁馬可謂絕對超前部署;差別只是,她第一任使刀叉,第二任用手抓。表姊夫上座是「一葉知秋」,遙指民主凜冬;表姊夫如何監督表妹,令人無從想像。
聯合報社論/陳部長,醫療資源這樣用對嗎?
2020-12-30 01:33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我國首班自英返航班機加強檢疫,百餘名乘員中有三人確診。陳時中說,台灣目前「醫療能量」可以負擔,沒必要禁飛英國航班。圖/指揮中心提供
英國傳出變種新冠病毒後,我國首班自英返航班機加強檢疫,百餘名乘員中有三人確診,至於是否變種病毒仍在比對中。這次返航待遇被外界拿來與武漢包機相比,因而有「小明不能、大明可以」的批評,認為雙重標準。被問到為何不暫停飛英航班,陳時中說,台灣目前「醫療能量」可以負擔,沒必要禁飛,不必「鎖國」。
陳時中錯了!暫時停飛英國航班,就像戴口罩一樣是為了保護國人安全,避免引進新疫情;稱之為「鎖國」,完全是黑白講。全球四十多國禁止英人入境,難道都在鎖國?再說,暫時停飛可爭取我們的部署時間,待全球對新病毒有更多了解後再行開放,更能避免國人無謂地感染喪命,也減少醫療資源虛擲。因此,華航和長榮昨天相繼自行宣布取消下月所有往返英國航班,倒顯得明智。
外界的「小明不能、大明可以」之譏,原因是二月初首架武漢包機返台後發現一台商確診,蔡政府便怒而叫停後續包機。為此,不少台商包括年幼的「小明們」滯留武漢達兩百多天,到八月才獲准返台。那名「禍首」的例十一確診台商二月四日驗出確診,但從十八到廿一日連續四日卻驗出陰性;但指揮中心仍以「陰陰陽陽」為由,拖著不許他出院。這正是外界質疑的雙標:對待滯陸同胞嚴苛無比,對待英國來台旅客卻寬大體貼。
蔡政府因為反中,從而冷眼對待滯陸台胞,將他們拒於國門之外,這是赤裸裸的歧視,也是心胸褊狹的表徵。若以同樣的人道角度看,基於協助國人返台的立場,政府或許沒必要完全禁止台英之間的航班,但在檢疫及乘員的管制上絕對必須嚴格把關。迄今為止,全球已有四十多個國家對英國航班或旅客下達禁令,日本和印尼為防疫情惡化甚至禁止所有外國旅客入境,韓國和菲律賓則宣布禁航到明年元月。但台灣卻遲遲才宣布「減班」,而且在接運本國旅客時,對英籍旅客入境亦無任何限制;相對來看,便顯得大意。
正因為如此,這次華航班機返台後驗出了三人確診,其中一人就是英國籍人士。這點,從國家醫療資源運用的角度看,其實是不必要的風險與浪費。陳時中宣稱,目前台灣的「醫療能量」尚可負擔,因此無須禁飛。然而,台灣的醫療人力或許足以應付目前相對平緩的疫情,但每名確診民眾要耗費的醫療費用平均為二一○萬元,每名移工耗費的則為八○萬元;這些都是全民健保的民脂民膏,經得起這樣的虛擲嗎?再說,衛福部有資格幫全民這樣任性撒錢嗎?
進一步看,加強重災區的旅客檢疫管制,目的是為了保護相關乘員的安全,避免健康的旅客在密閉的機艙中受到少數未知染疫者的感染。以這次自英返台班機為例,有一名十餘歲確診者發燒達卅九度,Ct值為十五・七,處於病毒量高、感染力強階段。其餘乘客或機組人員和他共處機艙達十多個小時,稍一大意,即可能受到感染。這樣的風險,比武漢回台包機還要危險數倍,但指揮中心的隔離和檢疫安排卻反而顯得鬆散,怎不令人擔心。例如,這百餘名旅客大隊人馬行經航廈,對比先前武漢包機停在維修機棚、國軍派化學兵伺候的景象,明顯天壤有別。
每一次出現不同的檢疫待遇,都是陳時中對自己的打臉;每一次巧言改變說詞,都使蔡政府露出更多馬腳。「小明不能、大明可以」,反映了陳時中的前後不一與「重洋輕陸」。萬一英國變種病毒肆虐全球,他要不要把「武漢病毒」改稱「肯特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