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8日 星期五

陳立恆/科文共融—MIT的Next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陳立恆/科文共融—MIT的Next
◆  范疇/首戰即終戰!?考驗你的頭腦
◆  方祖涵/平權運動的雙重標準?
◆  薛承泰/罕見疾病走過廿年
◆  朱宗慶/登高望遠,飲水思源

◆  王建壯/NCC懂什麼新聞專業?
◆  盛治仁/民主不該只是目的
◆  蘇蘅/操弄社媒故技 川普這次能贏嗎
◆  王文華/人生沒有「演算法」
◆  黃介正/美大選中國辯論 掃到台灣?
◆  沈呂巡/中共駐外使節印象記
◆  葉銀華/金融業財富管理2.0方案 有效嗎?

◆  陳亮恭/被疫情耽誤的全球大計
◆  趙春山/中共軍演 96年台海危機2.0?
◆  嚴震生/女性獲投票權後 賀錦麗再創歷史
◆  王正方/拜託政客不要寫論文了
◆  周行一/低成長、高風險、機會多的時代
◆  林中斌/拜登制中 剛主柔輔 漸趨調適
◆  楊志良/假如我是年輕人

◆  王健壯/大學校長集體站出來
◆  洪蘭/高齡化的銀髮商機
◆  盛治仁/國旅競爭力 EP值比CP值重要
◆  馬凱/民主一定會敗壞?
◆  方祖涵/職業運動,救贖還是獎賞?
◆  黃介正/北京 安內必先穩外
◆  范疇/美國借名片論—Taiwan還是R.O.C.?

◆  薛承泰/抄襲與造假
◆  李清志/走出天龍國







陳立恆/科文共融—MIT 的 Next


2020-08-28 00:28  聯合報 /   陳立恆(作者為亞太文化創意產業協會創會理事長)
法藍瓷展示研發的三D打印牙齒(左)與上色燒過的樣品。 特派記者陳言喬/攝影


七月廿七日,我們舉行生技新突破記者會,一同為最新通過 TFDA 認證的 3D 列印瓷冠發表共襄盛舉,更有幸得到前副總統蕭萬長、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台大牙醫學院院長林立德、交大電子工程系系主任洪瑞華等先進們致詞與肯定因為這不只是一顆小小的瓷牙,它象徵著台灣中小企業也能突圍大廠的競爭壁壘,並且未來相關技術材料的應用還有望延伸到 ICT、SOFC、航太等戰略領域。

當日沈副院長特別提及我們僅以兩年的時間成功跨界轉型開發出瓷牙列印技術,堪稱台灣的驕傲;實則是也非也,從藝術瓷器到生技醫材,這看似千山萬水的相遇,孰不知已跨越將近廿個年頭。雖然法藍瓷在民國107年(二○一八年)才成立生技公司,民國109年(二○二○年)即取得 GMP 與 TFDA 認證,然而對於 3D 列印技術上下求索,早在民國90年(二○○一年)品牌成立之初,就已啟動。

記得決定引進當時連高科技產業都少見的 3D 列印機器與相關技術時,很少人認同我們的抱負與視野,此後在各種作品製程中摸索著運用電腦建模、逆向工程掃描及 3D 列印等各項看似與藝術文化毫無關聯的精密科技,其中艱辛不足為外人道也。可是我一直相信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於是有了現在能夠自行研發列印機台材料配方,與製造流程之專利實力與底氣

除了相信沒有白走的路,我也相信科技、人文,與藝術三位一體是這個奇妙人間的底層邏輯因為科技求真、人文求善、藝術求美,有了真善美,人生何愁沒有前程十多年前,我曾為文創產業下過定義:「以創意為核心、科技為後盾、以人文藝術為訴求、以市場為導向、然後結合生產、行銷與服務所創造出來的最具優勢的價值鏈」。今天,我發現這定義應該適用於每種現代產業,無論是陶瓷杯盤,還是 3D 列印,我們總是需要在科技、人文與藝術之間取得平衡,才能求仁得仁,君不見若沒有過去四十年在花鳥蟲魚上的琢磨鑽研,哪有我們在微雕工藝3D製程上的另闢蹊徑。

回顧四十多年來的過往,我一直問自己:「What is Next?」從音樂、貿易、皮件、木器、樹脂、陶瓷,到品牌,我們不想被時代超越的唯一辦法,就是去超越時代,所以一直堅持在文化藝術土地上翻山越嶺,卻也從未忘記探尋科技的星辰大海,代工中期以後,我們也開始涉足火箭、飛船、農業、醫藥,甚至 iPhone 手機螢幕裡都有用上我們其中一家公司的專利技術。

台灣自詡科技島,但總是遺忘自己也有資格自成一個文化體,更重要的是,無論國際政治如何詭譎,廿一世紀全球競爭已是軟硬兼合、科文共融的多元格局,我由衷希望這個小小瓷牙的問世,能夠為中小企業帶來一點信心,相信科技+,或文創+絕不只是一種概念,而是一個可透過整合自身優勢,去創造與國際接軌的利器,可以讓我們雖生困世、不墜青雲,這就是 MIT 的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