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11日 星期四

經濟日報社論/疫情對精實生產的衝擊與改變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53867/web/

◆  經濟日報社論/疫情對精實生產的衝擊與改變
◆  聯合報黑白集/游錫堃的無用之言
◆  聯合報社論/失衡的天平:政府開放移工,卻堅拒境外生






經濟日報社論/疫情對精實生產的衝擊與改變


2020-06-11 03:17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年初以來,多數國家為了控管新冠肺炎疫情,紛紛祭出停工、人員管制手段來防止病毒擴散,頓時讓全球生產銷售價值鏈的串接及流動受到阻礙。就在廠商因庫存有限而無法出貨之餘,也開始反思過去因厲行「精實生產Lean Manufacturing)」而追求的即時庫存方法,是否應該有所調整,因而有所謂多區域分工、大庫存,或者上游長鏈、下游短鏈等因應對策的提出。究竟應如何面對這樣的改變,相信廠商都很關心。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幾位工業工程的學者,曾於民國80年(1991年)發表《改變世界的機器》一書,其中全面探討豐田汽車製造現場所發展出來的「精實生產模式。書籍出版後精實生產幾乎成為全球工業製造的典範,尤其強調降低生產的「七種浪費」來提升生產效率、降低冗餘與成本的觀點,更進一步定義了現代生產與管理體系。這七種浪費的類型,分別是生產過剩、等待、運輸、庫存、過度加工、移動與瑕疵,其中又以庫存引發最多討論,甚至進一步發展出即時生產Just in Time, JIT)」的管理方法,希望儘可能降低產品、零組件的庫存存量,以降低營運成本
然而,新冠疫情卻對這樣追求低成本的生產管理體制帶來重大的衝擊。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世界經濟論壇皆針對精實生產模式提出反思,這些反思包括疫情對於建立在跨國生產體系的精實生產,究竟帶來了什麼樣的變化?以成本為主要的庫存管理思考,能否面對即時出現的風險?強調專業化、標準化的生產模式,面對疫情衝擊是否反而失去彈性?
基本上,疫情帶來的供應鏈不穩定,企業首先要面對的是跨國產業鏈重組,並且重新檢討物料、零組件的安全庫存。
另一方面,必須面對組織型態、生產流程的轉變,前者包括全球人員的編組與管理,後者則意味著製造生產線的重設計。由此不難瞭解,此次疫情對於以跨國生產體系為基礎的精實生產,其影響與衝擊層面相當廣泛,不同的影響因子之間也可能呈現出互相牽引而需要進一步調適。
綜合而言,疫情對精實生產預期將帶來四種變化:第一,低及零庫存思維將轉型成為最佳庫存的設定。這並不代表即時生產將被全然推翻,而是企業對庫存的估算,將不再單以庫存成本為考量,必須加入風險管理與更精準的客戶需求預測來計算;第二,零組件的採購方法,將從少量轉向多元化採購,藉此來確保整體供應鏈的穩定性。
第三,生產所對應的組織管理型態,從強調中心化決策體系來控管整體工作流的組織模式,朝向水平化發展。意即面對疫情風險,水平層級所強調的點對點協作溝通,相對於中心化決策可能更為重要;第四,精實生產強調每一個流程都必須標準化、專精化,但這可能會導致生產線無法配合突如其來的需求,未來生產流程將朝向彈性化發展。原先強調生產特定產品的生產線,將具備彈性化設計的特徵,這也代表生產線將增加更多原先被視為是冗餘的設計,如因應彈性化生產預備植入的設備
精實生產是當代經營的重要哲學之一,但面對疫情挑戰的企業必須提出變通之道
無論是最佳化庫存、採購來源多元化、水平式組織及生產流程彈性化設計,都凸顯在後疫情時代允許生產流程保有適度冗餘,可能是組織因應疫情衝擊以及其他不穩定因子所必須擁有的思考。
我們認為精實生產不會被全然推翻,但疫情確實提供了企業一次很好的反思機會,讓企業可以在以效率為核心的主軸思考之外,加入安全、風險等其他視角,來檢視長久以來的生產思維,讓企業的永續發展策略能夠更為周延。














聯合報黑白集/游錫堃的無用之言


2020-06-11 00:13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立法院長游錫堃呼籲台日擱置爭議,「共同開發」釣魚台。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擅長大內宣的蔡政府,遇到日本要變更釣魚台地名,突然全都啞口無言了。沖繩石垣市議會要把釣魚台更名登野城尖閣」,除了宜蘭縣和民間保釣團體在抗議,蔡政府則低調到不行,總統不發一語,唯恐觸怒吳釗燮口中的「大哥哥」。
當過宜蘭縣長的立法院長游錫堃說話了,畢竟釣魚台在行政上屬於宜蘭頭城管轄。游錫堃呼籲,台日應擱置爭議,「共同開發」釣魚台。「共同開發」是廢話,日本此舉是要藉片面改名搶主權,合作開發釣魚台之計怎麼打動對方?游錫堃之議,可能是連他自己都不相信的空話。
儘管如此,游錫堃強作解人,比起外交部的空話連篇,也不算太遜。外交部重申,台灣擁有釣魚台主權的事實不會因更名而有所改變,並呼籲石垣市勿因地方事務影響台日友好關係。陳腔濫調的台詞,外交部一再回收循環使用,不覺得膩嗎?釣魚台事關主權,外交部不積極交涉突破僵局,卻去向石垣市喊話,會不會太輕鬆?
外交辭令之可貴,在於它可以隨意組裝使用,只要作高大狀,即使言不及義,也不損其華麗。駐日代表謝長廷便是此中高手。民眾看到的,都是他在臉書發文,寫給專供內部消費用的「主權在我」等堂皇詞令。他還說,主權主張都是各自表述」;若真如此,蔡英文為何不接受一中各表」?
退潮之後,才知誰沒穿褲子大浪來時,便見滿朝都在打高空










聯合報社論/失衡的天平:政府開放移工,卻堅拒境外生


2020-06-11 00:07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對境外生仍暫不開放來台。 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高雄市一處營區六月起有大批國際移工入住,進行集中檢疫,市府對此卻毫不知情。經揭發後,當地議員痛批中央引進移工卻把地方蒙在鼓裡,萬一出現防疫破口,誰要負責?疫情指揮中心隨後說明,集中檢疫移工不會與社區接觸,民眾毋需過度擔心。如此輕描淡寫的說明,很難消釋社會大眾的疑慮。
外界的質疑有幾:第一,陳時中日前才宣稱出入境風險仍大,因此邊境現不考慮解封;何以卻悄悄放入大批國外移工,豈非瞞天過海?第二,許多原本在台求學、就業的境外人士,都因疫情受阻境外,無法來台繼續學業或事業;相形之下,首度來台的國際移工卻能在防疫期間長驅直入,豈非兩套標準?又在滿足誰的利益?第三,如果引入移工是正大光明且合乎正常防疫準則,中央何需瞞著地方權責單位,偷偷摸摸進行?
根據疫情指揮中心近日的新聞稿,一月底以來,全國廿七個集中檢疫所共收住了四,九四○人,其中移工為一,一六○人,所有移工無一確診,民眾毋需擔憂防疫破口這是指揮中心首度公開坦承移工持續入台的事實,其人數之眾,超乎人們想像。原來,在蔡政府用一隻手阻擋武漢台胞、「小明」和各國境外生返台時,它的另一隻手卻大量開放移工入境,讓他們入台工作。
即使是疫情中心公布的數字,也未必是最後的真相。根據勞動部發布的訊息,僅三月十七日至廿六日應辦理居家檢疫的勞工,即有二,七五八人;其中產業類一,七三二人,社福類一,○二六人,人數之多遠超乎想像。勞動部四月間更宣布,已有三千多名移工入境後接受檢疫隔離,因檢疫期間未支領薪水,因此將發給每人每日一千元補償金由此看來,國際移工不僅在防疫期間源源不絕地引進,也獲得良好的照顧和補償
只要防疫工作謹慎得宜,民眾當然無需擔心移工將新冠病毒帶入台灣;畢竟,比起引發新加坡第二波疫情的外籍移工,台灣的移工密度要低得多。但大家的困惑是如果政府可因少數產業或部分家庭看護之需開放移工來台那麼,對於曾經在台居留求學或就業的境外人士,陳時中卻強以防疫為名將他們阻擋在國境之外,豈不雙重標準且絕不合理
陳時中領導防疫固然表現穩健,但他的階段性任務似乎也該告終;原因是,接下來台灣要面對的複雜解封工程,已非其專長和能力所及。台灣自認是「防疫模範生」,但這樣的自我認知,卻無助台灣重新參與世衛大會(WHA);更有甚者,在國際間第一波邊境解封的優先開放名單中,台灣幾乎全告落空。其中癥結,除了台灣缺乏外交運作能力,更嚴重的,是蔡政府缺乏互惠的思維,不知如何慎選國境開放來爭取有意義的國際認同,當然也無法得到他國回饋
台灣境外生有十二萬人,扣除短期研習者,攻讀學位的學生約有六萬人,是台灣高教產業的重要資源。因疫情衝擊,本學期有許多外籍生無法來台,他們的求學權益大受影響,尤以應屆畢業生為最。大學更擔心的是,再不利用暑假將境外生的「斷鏈」接起來,往後學生來台的意願會大受影響。教育部先前不斷誇口,台灣因為開闢「新南向」而招徠許多「南向生」;但如今政府大舉開放移工入境,卻把青年學生擋在門外,這豈不諷刺而矛盾
試想,如果移工來台可以由雇主或仲介安排居家檢疫,或由政府集中檢疫;那麼境外生來台難道不能採取同一模式,由政府和校方合作讓他們分批經由檢疫隔離返校?暑假將屆,學校宿舍有更多空間作相關安排,境外生是台灣交好栽培的境外友人,蔡政府強將他們「阻絕境外」,豈不是愚昧之至?
移工來台,究竟便宜了誰?境外生不能入境,又卡在誰的腦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