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16日 星期四

聯合筆記/必也改名乎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51948/web/

◆  漫畫/拚命甩鍋
◆  機場超前防疫 提早健康聲明
◆  守住港口前線 檢疫先人後貨
◆  口罩拚外交 先管好網軍
◆  酷碰無感 不如現金和消費券
◆  抗疫解方:回歸基礎醫學
◆  聯合筆記/必也改名乎
◆  想一想「大屋頂中國兩制」







聯合筆記/必也改名乎


2020-04-15 23:28 聯合報 /   林河名
華航因英文名稱「China Airlines」常被誤以為是中國的航空公司,近日民間發起連署改名,交通部長林佳龍表示,尊重華航公司治理,同時聽社會的聲音。 記者鄭超文/攝影


新冠肺炎疫情蔓延,有國人認為我們國名「吃了不少虧」,不少政治人物近日頻催華航及護照「正名」。

改名是人民的權利之一,大法官曾在第三九九號解釋說,「姓名權為人格權之一種人之姓名為其人格之表現,故如何命名為人民之自由,應為憲法第廿二條所保障。」

早在最近這波「正名」之前,陳水扁總統任內就曾表示「台灣是我們最美麗的名字,一些名稱或名號會與中國混淆的,都要區隔」,「正名不只是華航及中華電信,其他部分政府也會積極來做」。事隔十多年,中華電信名稱依舊,「華航正名」捲土重來。

民進黨想「正名」者,僅只華航?已故立委蔡同榮當年列出台獨七主張」,還包括「外來政權遺留下來的國旗、國歌、國父,甚至忠烈祠的中國烈士等,都應由本土政權重新制定來取代」。

華航難以改名,除了眾所周知的兩岸因素,航權重簽、貸款換約等更是不得不面對的現實難題。陳水扁當年說華航正名會面臨很多困難,「但對的事就要堅持下去」,如今連作家苦苓都大澆冷水說是「假議題」,還套用扁的話:「嘸可能就是嘸可能!」

在兩岸特殊歷史背景下,國人追求成為「正常國家」,確實必須付出加倍努力。但就像行政院長蘇貞昌與國民黨立委陳玉珍日前舌戰「台灣是不是國家」,若把華航或護照改名稱為「正名」,恐怕又要引發一陣論辯。

因為,連民進黨台灣前途決議文都承認,台灣依目前憲法稱為中華民國」。既然國名叫中華民國」,則國家出資、握有股份的中華航空,有何「名不正」而必須「正名」的問題

對於「正名」一詞,論語裡孔子說「必也正名乎」,大家耳熟能詳。名不正、言不順,可能讓人民「無所措手足」,但他還說:「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翻成白話,就是正名不能隨便亂說,一定要行得通

如今帶頭喊華航改名的人,除了民粹、即興的主張,有誰負責任地提出影響評估來說服人民呢本土社團敲邊鼓說正名成功是蔡總統連任最大賀禮」,更令人迷惘蔡總統是準備連任哪一國總統呢

台灣要被世界看到,其實有許多管道。彰顯台灣也絕非只有改名一途。尤其,疫情期間拚改名,恐怕不少國人會跟新加坡總理夫人何晶一樣,發出Errrr…(…)」的疑惑








江啟臣的不可能任務


2020-04-15 23:44 聯合報 /   黃瑞明/靜宜大學法律學系教授(台中市)
國民黨世代交替,認為不必再替民進黨背黑鍋。圖左為國民黨主席江啟臣。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江啟臣當上黨主席後,就馬不停蹄開展改革行動。令人憂心的是,即使「打掉重練」,大勢還是難以挽回。

蔡英文在九合一選舉敗後,竟還能大贏總統選戰,除韓國瑜個人因素外,這卅年來的史觀翻轉,也讓國民黨慘遭滑鐵盧。

隨便問個大學生,你很可能會聽到:「日本人苦心經營台灣五十一年,蔣介石卻橫刀奪愛,趕走這個大恩人。國民黨毫無建樹,我們能有今天都要靠日治。」該怪他們無知嗎?從李登輝開始,台獨人士就知道操弄史觀能夠擺布選民。阿扁用了杜正勝,更是有計畫地修改教科書。到了馬英九卸任時,在教育、媒體與網路聯合摧毀下,兩蔣苦心經營的大中國意識形態,如僅存鋼筋的海砂屋。

不只年輕人,很多四、五年級生的國族認同也早變了樣。民進黨能在台灣人染色體中成功植入仇中DNA,國民黨高層其實居功厥偉。這幾年來,綠營把火力瞄準蔣介石,藍營天王、天將全都吝於說半句好話。即使蔣被誣衊為世紀殺人魔,他們也奉行沉默是金。這讓民進黨得以明目張膽地竄改歷史,全盤抹煞蔣在台灣的數十年建設,日本人的殖民統治,則是皇恩浩蕩的極致。國民黨失去統治正當性,民進黨也不客氣地自封為轉型正義化身

幫蔣說話一點都不難,要找國際認證也很容易:自從哈佛學者陶涵「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奮鬥」在民國98年(二○○九年)問世以來,蔣在國際史學界就聲勢看漲。陶認為蔣奠立台灣的民主基礎,民進黨刻意不引用這一經典著作,國民黨也不敢提。

荷蘭學者馮客去年發表如何成為獨裁者」(「經濟學人推薦年度好書),從毛、希、史超級大魔王談到海地的迷你小暴君,就是不說蔣介石。這位以毛暴政三部曲著稱於世的中國當代史權威,當然知道所謂白色恐怖,但也清楚時代背景,所以對蔣毫無惡言。

韓國瑜不了解年輕人仇中反蔣,尤其低估他們的投票興致。他彷彿活在二維世界,不知三度空間的存在:遊戲規則早換了,很多不參加造勢的只等LINE群組發號施令。這些人深信國民黨會出賣台灣,韓國瑜對反送中風潮的揶揄冷淡,坐實了他們的疑慮。

民進黨早把台獨邪教化,信徒們深信天國近了,不在乎何時獨立四年後,新一批基因改造選民會湧進投票所。任何風吹草動,「亡國感」就會發酵。一個香港殺人犯竟然可以引發台灣人的仇中熱潮(新冠病毒是最新的引爆源),可見國民黨往後將如驚弓之鳥:香港必然再度出事,民進黨也穩開紅盤。

國民黨的問題,不在吳敦義這些人年紀太大而在懦弱無知,幻想對自己的歷史裝聾作啞,就能討好親綠選民,以至連日據罪行都噤聲不語。既然對歷史選擇失憶,就休怪它反目相向。無論是換新領導班底、搞數位行銷,還是推動投票年齡下修,江啟臣須知:歷史形象太差,痛恨貴黨的人只會愈來愈多。

蔣介石逝世四十五周年時,馬前總統在慈湖謁陵後說「對於蔣公的貢獻不應選擇性地視而不見,甚至汙衊」。話是沒錯,然而,太遲也太少了!








機場超前防疫 提早健康聲明


2020-04-15 23:43 聯合報 /   周文軍/前中正航空站主任(台北市)
因應疫情,機場入境檢疫應加強。 記者鄭超文/攝影


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全球死亡人數已逾十二萬人,超過二百萬人感染。大部分國家與地區未見疫情緩和跡象。

我國因防疫得當,確診人數三九五人,百分之八十五為境外移入。三月三十日自美國紐約返台班機已累積十二人確診。
多名旅客於入境時申報有相關症狀,經採檢確認。顯示疫情嚴重地區防疫措施有需要前移,減少機上感染機率。

衛福部入境檢疫系統,已建立網路填寫旅客入境健康聲明功能。建議疫情嚴重地區班機旅客,提早於班表時間前廿四至四十八小時網路填報,以提早資料審核,知悉旅客身體狀況,有助機場檢疫處理;高風險旅客通知航空公司機上採取必要措施,降低機上旅客、工作人員感染風險。必要時參考類包機運作,協調將高風險旅客集中載運,返國後集中採檢、隔離。

本次疫情為全球性,各國解除時間不一,為防止境外疫情輸入,機場嚴格檢疫措施將會長時間執行。疫情和緩放寬管制措施後,大量入境旅客所需作業空間、設施,各機場應檢討規畫因應。為減少入境檢疫擁擠,方便入境旅客入境登機前網路填報旅客入境健康聲明,建議各航空公司、航空站參考桃機公司網站於首頁顯著處增設入境檢疫系統連結。








守住港口前線 檢疫先人後貨


2020-04-15 23:40 聯合報 /   丁漢利/中華民國船長公會理事長(高雄市)
上月一艘貨輪上的菲律賓船員(梯上中間者)因在海上發燒、咳血,經我方人道考量,允許這名船員上岸就醫。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戰國策趙策一: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對海島台灣來說,面對新冠病毒,海線防疫重要性實不亞於機場。

海線防疫的特性有: 一、事涉國計民生之物質供應鏈;二、日以繼夜的船舶進出(不像機場有固定航班時間);三、地方性版面較不引人注目。

船舶管制因涉及貨物之流暢,因此有必要隨著疫情發展制定其「管制節奏」。目前國際主流港口管制原則是「先人後貨」,因此台灣港口就地緣及船種特性來說,管制次序應該是:一、兩岸直航之客船(最直接的傳播);二、亞洲區之郵輪(最大量之傳播);三、直航之貨船;四、近洋航線之貨船(十四天潛伏期內曾掛靠過疫區港口之船舶);五、遠洋航線之船舶(十四天內未曾靠泊過任何港口的船舶)。

有鑑於平時船舶檢疫,為增進港口進出效率,多採用「無線電檢疫」,即由船長填具「健康申報書」及相關防疫物品,經港口檢疫單位許可而直接進港。

但船長受雇於船東,立場上不無扞格之處。為抗疫效果起見,宜:一、經由船聯會與船代會發文(中英)告知船長「對不實之申報應負刑事責任」,以解除船長猶豫;二、對於兩岸直航客船、兩岸直航貨船、近洋線之貨船,應增派港口官員,回復到以前「親自登輪逐一點名檢查」做法,這是海線中的前線。

港口檢疫,是一種雙向管制,要防止由境外輸入之病毒,同時也要考慮到由岸際向船舶「輸出」之病毒。因此除因法規需要的「洽公」者,如引水人、海關、移民局、檢疫官員、保全單位、代理行之外,非經船長同意其餘人員一律禁止登輪。

在各輪碼頭邊設立「白色遮陽帳棚」。無登輪必要性人員,接洽事物,如船舶供應商點交、加油加水之簽單、卸貨工人之洽公,一律在此「船/岸介面」中進行,以取代住艙中的「ship office」。

將港口中的「保全等級」升至第二級(Level 2)。病毒傳染,事關船舶與岸上人命關天之大事,港口之保全等級仍保持在「風和日麗」時的Level 1 ,是與實情不符且對船員無感的警示。








口罩拚外交 先管好網軍


2020-04-15 23:37 聯合報 /   張鐸/大學兼任副教授(高雄市)
我國日前透過華航運送口罩捐贈歐洲。 圖/取自歐洲經貿辦事處臉書


傳統外交重視的是政府間的官方關係公眾外交外交部稱為全民外交則以外國民眾為對象,以影響其民間的輿論為目的,進而由人民影響該國政府政策。我國國際處境特殊,尤其需要發揮、營造公眾外交優勢。

冷戰期間,美國政府的公眾外交讓美國贏得冷戰勝利,但隨後就被淡忘。九一一事件後,美國發現和伊斯蘭世界的問題,必須用公眾外交才能從根解決。正如民國68年(一九七九年)美國和我國斷交,政府不得不改採對美全方位的公眾外交,意圖透過美國的民意來影響美國政府的對台政策。

馬英九總統在九十八年國慶談話中曾指出,公眾外交是台灣活路外交一條出路。其實,公眾外交經營是困難的,且都是在做一些政府機構在國際間無法做到的事情。公眾外交必須由下而上執行,必須是漸進的、緩慢的,只求能在我國主權爭議制限之外,補一部分的不足。而在推動公眾外交的同時,政府必須放棄意圖形塑他國民意的角色及掌控力量,否則就會有負面印象。

蔡政府在疫情大流行期間,對疫情重災區送出超過一千六百萬個口罩倫敦金融時報認為台灣用口罩來打外交戰,芬蘭政府也表示不接受任何國家的官方捐贈,即是一例。問題是多少的口罩或防疫物資才能換得他們放棄「一中原則」?

另外,以「被孤立」及「主權」等非軟性的政治訴求在紐約時報登廣告,是否脫離公眾外交範疇?是否會因意圖形塑美國民意,卻更加深美國人對「一中」問題的認識?

由於科技進步及數位外交的出現,可即時和外國民眾互動,像臉書外交及推特外交等方式,也愈來愈為世界各國領導人或外交官使用。但接連的譚德塞何晶事件,凸顯在資訊無國界、流通快速時代,蔡政府已失去對媒體及網軍的掌控能力。台灣想走進世界舞台,但在社群媒體如脫韁野馬般發展的時代,公眾外交要能發揮功效,必須做好整體性規畫,並落實風險管制,設立停損點。

要做到美國國務院國際關係術語詞典中對公眾外交的要求:「減少其他國家政府和民眾對該國產生錯誤觀念,避免引起關係複雜化,提高該國在國外公眾中的形象和影響力,進而增加該國國家利益的活動。」因此,蔡政府以口罩作為公眾外交手段,是否能創造形象和影響力,端視有無明確計畫與目標,才能收預期之效。

網軍及一四五○們也必須要有識見,並努力嘗試學習為公眾外交作強力後盾,學習正向地運用社群媒體,讓世界認識台灣國際處境艱辛。否則發動罷免譚德塞,引來非裔族群及聯盟的謾罵,國內府院高層因騎虎難下,也被動回嗆,確實讓台灣在國際媒體增加負面的曝光度,這對四十年來辛苦經營的公眾外交造成多大傷害?又該如何挽救?









酷碰無感 不如現金和消費券


2020-04-15 23:31 聯合報 /   佘通權/中華工商研究院副教授(台北市)
經濟部將推出「酷碰券」,但學者質疑可預見效果會非常不理想。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受新冠疫情影響,國際貨幣基金最新報告:假設疫情今年第二季退燒,全年世界經濟成長率(GDP)將大幅下調六個百分點,即從三%下修至負三%;台灣GDP也由去年的一.九%下修至負四%,若疫情延燒第三季,則世界GDP會再萎縮三%,屆時將邁入經濟衰退,景氣可能出現L型發展。

經濟部待疫情穩定之後,預計將推出刺激消費的「酷碰券」,原預計要發廿億元,已加碼到一百一十一億元;經濟部沈部長說,實施酷碰券預計能誘發四倍消費效果,初步規畫酷碰券搭配行動支付、敬老卡消費使用,才可享有廿五%的折扣,且預計每人每月折扣上限為新台幣一千元,換言之,若要拿到一千元的折扣,須先消費四千元,民眾普遍認為無感,不如直接發放現金或消費券

反觀各國撒錢不手軟,發放現金直接補助,美國紓困方案主要是避免失業潮,對於低收入家庭將發給每人高達一千二百美元到二千九百美元(約台幣三萬六千至八萬七千元)補助、日本政府向國民派發一點二萬日圓現金(約台幣三,三六○元)、新加坡刺激經濟方案,也是直接發放現金六百新幣(約台幣一二,六○○元)。

馬政府時代為因應金融海嘯帶來的消費緊縮效應,於民國98年(二○○九年)發放消費券,不限年齡、收入與身分,每人三千六百元,任何商家均可消費。

立法院十四日朝野協商特別條例修正草案,藍營建議增列新台幣一千億元預算、訂定排富條款,用來發現金紓困,比起馬政府的消費券更精進;惟民進黨團主張行政院已提紓困,不應該「人人有獎」,最後雙方協商破局。

抵用券不是消費券,民眾要搭配交通部陸續推出的國民旅遊方案使用,日前的夜市券就是一種例子,必須要能同時刺激住宿、運輸、餐旅業的夜市、商圈、餐廳抵用券;去年發放性質類似的夜市券,有近三成未使用,這次酷碰券還要綁行動支付,能發揮多少效益,令人質疑。

政府對於不可抗力的災害,財政補助政策應排定優先順序,第一階段最迫切需要的是生計紓困,給予現金補助才是正辦;第二階段才考慮刺激消費,否則這一百多億的「酷碰券」,可能看得到吃不到;而消費券直接用於消費,同時有助於台灣GDP的回升。









抗疫解方:回歸基礎醫學


2020-04-15 23:30 聯合報 /   許英昌/中正大學生命科學系兼任助理教授(台北市)
對抗新冠肺炎是一場全球科技大戰,全球科技紛紛投入開發疫苗、新藥、舊藥新用及檢驗試驗。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對抗新冠肺炎就是一場全球科技大戰一月十日當中國一公布病毒定序資料後,全球科技馬上投入開發疫苗、新藥、舊藥新用及檢驗試驗等

製造疫苗的技術平台,包括以RNA、DNA、重組蛋白、活滅毒或去活性病毒為抗原。RNA疫苗不用活病毒,故生產速度快,Moderna公司核心技術乃製造RNA疫苗,三月十五日已開始臨床試驗。Inovio藥廠以DNA技術為主,四月六日已打入成年人體內。目前尚未有一RNA或DNA疫苗經FDA核准上市。Johnson&Johnson以腺病毒為載體,將冠狀病毒表面蛋白基因送入體內,預計九月初開始臨床試驗Novavax則以含病毒表面蛋白基因奈米顆粒輔佐劑,五月中旬將在澳洲進行臨床試驗

另一方面,在治療藥物上,則採用舊藥新用開發新藥為主前者原則上可分以下三大類,以抑制病毒的生命周期為主:第一、阻止病毒入侵細胞(例如umifenovir、奎寧或干擾素)。第二、阻止病毒複製(例如洛匹那韋和利托那韋、ASCO9及Darunavir/cobicistat)。第三、抑制RNA合成(例如瑞德西韋、favipiravir及ribavirin等)。

在新藥研發上,Alnylam公司利用霧化干擾RNA,經由肺部吸收,阻止病毒生長;Apeiron公司用重組ACE2酵素蛋白,阻止病毒入侵。許多公司也紛紛製造單株抗體以對抗病毒、補體5a、IL-6或ACE2接受體等。

西方一開始在短缺及延遲下錯失良機;台灣則在天時地利下,掌握先機,更創造百年來最值得驕傲的一刻。西方國家在其強大厚實基礎科學的後盾下,已開始展現實力。而當台灣口罩、呼吸器等逐漸滿足需要時,我們下一波的持續競爭力又在哪裡呢?回歸基礎醫學研究,方是對抗新冠病毒的最佳策略

四月十四日全球一流醫學研究中心紐約洛克菲勒大學尼亞科斯基金會(Stavros Niarchos Foundation)合作。十八個實驗室將研究主題導入和新冠肺炎有關,計畫內容包括:短期目標以阻止第一線醫療人員受感染及減少病情嚴重性;長期目標則以開發新藥及治療為主。內容包括,一、開發並測試將恢復後病人的血清,打入醫療人員及高危險群組。二、從先前開發對抗HIV的經驗中,生產中和抗體以對抗新冠病毒。三、開發類似抗體的分子以中和病毒,並開發藥物抑制病毒複製所需的酵素。四、以基因研究為主,從對此病毒有抗性的人中,找出製藥新目標。

抗疫需要靠實力,並非口號,我們很慶幸能守住第一線也絕非偶然,然而如何面對未來第二波、第三波或新病毒的威脅呢?唯有回歸基礎醫學研究,整合台灣在基礎醫學研究上的優勢及競爭力,學習獨立自主海納百川,方能在國際舞台上持續發光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