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5日 星期日

名家縱論/美中制度競賽:美國篇\星期透視/大學不能成為防疫缺口

◆  建立疫情下的新生活節律
◆  高齡長輩身上的歧視困境
◆  星期透視/大學不能成為防疫缺口
◆  名家縱論/美中制度競賽:美國篇
◆  大屋頂下/回應人性本質 回歸文明方向 兩岸統一是條件命題
◆  畫中有話/堵不如疏
◆  超前部署別變「狼來了」
◆  別停下守護弱勢的腳步
◆  漫畫/台式紓困
◆  【書評‧小說】王德威/問世間,琴為何物?
◆  【書評‧散文】林妏霜/金剛不壞之心的盟誓
◆  【聯副空中補給:為你朗讀 53】鴻鴻/鈕來鈕去
◆  想一想「大屋頂中國兩制」







名家縱論/美中制度競賽:美國篇


2020-04-04 23:49 聯合報 /   蘇起(台北論壇董事長)
美國總統川普(左)和中國大陸主席習近平上月底通電話談疫情。 (美聯社資料照片)


多年前筆者在美國博士論文口試時被問到,「如果外星人大舉攻擊地球,你覺得國際關係會有什麼變化?」我回答,「要看外星人實力如何。如果人類會毀滅,各國可能合作。如果不會,有的國家或許還結合外星人打擊對手國。」到今天我都不敢確定老師臉上的笑容是讚許還是嘲笑

新冠肺炎來襲,像外星人入侵,充滿不確定。還好美中兩強經過兩個月口水戰總算展現些許合作意願。但疫情處理方式不同可能也凸顯一個更深層的課題:美國民主與中共社會主義制度,何者為優?本文先試析美國

過去多數人都深信民主制度民有、民治、民享的優越性。筆者任職政府期間常跑國外,驕傲地宣揚台灣民主如何難能可貴。不少大陸人也表達真誠艷羨之意。但這十幾年氛圍逆轉,不僅三成民主國家變得「形民主,實獨裁」,連歐美都有人開始質疑民主正當性。怎會如此?

首先要看經濟。如果說中國大陸是政治決定經濟,美國就一直是經濟主導政治。現在關鍵是:資本主義病了!自民國69年(八○年)代起資本主義過度追求利潤忽視工資社會福利,以致全球財富日益集中僅僅廿六個超級富豪財產總值就相當全球一半人口即卅八億人財富。在美國零點一趴頂尖人士坐擁全國廿趴財富,零點九趴人享有另廿趴,九趴人再占四十趴。貧富差距已嚴重到矽谷選出的眾議員向媒體坦承,他的鉅富選民非常擔心美國爆發革命

底層九十趴人怎麼分配剩下廿趴財富資料顯示,中低技術人員平均工資四十年不漲五十趴沒有儲蓄,更沒有退休準備四十趴人是月光族十趴人沒有任何健康保險。只有三成高中畢業生付得起昂貴學費念大學。這些教育程度偏低、就業困難的「窮白人占白人人口四十七趴,多住在小州、小城或鄉村,只有遷離老家才有機會向上提升。

沒機會的就嗑藥借酒澆愁。專家統計,近幾年「絕望自殺」人數飆升,民國106年(二○一七年)接近十六萬人,等於「一整年每天摔掉三架滿載的七三七班機」。其中「嗑藥過量」七萬人,超過越戰陣亡人數。據某退休美軍將領說,肥胖、嗑藥、酗酒、與行為不檢等原因讓符合募兵標準年輕人數降到四分之一。試想,民享信念怎不動搖?

民治呢?由於人口流動,小州愈小,大州愈大。但每州不論大小都有兩位參議員,所以任何人只要掌握占全國十六趴人口的廿五個小州就有五十名鐵衛軍在參議院可以否決另外八十四趴人喜歡的任何法案,影響官員任命,還足夠阻擋總統彈劾案。聰明的川普先生緊抓這基本盤,輸了總票數仍贏了白宮;上任後儘管信口開河,為所欲為,也不必擔心民主制衡。

民主黨參議員桑德斯老想針對資本家開刀,當然緣絕白宮川普不僅不得罪資本家,還把中高收入所得稅調降二至四趴,把「窮白人」怨憤全部推到中國大陸墨西哥穆斯林移民身上

民治如此,難怪蓋洛普最新民調顯示,美國人對幾個民主支柱的信心普遍低落,如總統(卅八趴)、國會(十一趴)、最高法院(卅八趴)、大企業(廿三趴)、報紙(廿三趴)、電視(十八趴)、宗教(卅六趴)、銀行(卅趴),都遠低於廿年前。

既然民享民治受傷,美國「制度自信」自然打了折扣。不少專家甚至開始憂慮「數位革命」到來將進一步對美國分權制不利,因它不但決策緩不濟急,而且很難調動民間科技力為國家所用。

不過美國的潛力仍不容低估。它的地緣安全性讓它與任何大國競賽一起跑就領先一截。聯邦混亂,州政府及私部門仍有活力。它家大業大(GDP是中國大陸一倍半,總財富則是兩倍),經得起虛耗。如保持開放多元,它還能吸引別國菁英投效。所以美國雖病了,病得不輕,但還是一頭大老鷹。

如果美國能及早對症下藥,民主再生當可預期。如仍撕裂內鬥,任由病情惡化,則長期競爭力堪憂

作者為台北論壇董事長











星期透視/大學不能成為防疫缺口


2020-04-04 23:52 聯合報 /   戴遐齡/台北市立大學校長
台師大一名學生確診新冠肺炎,校方除緊急公告全校各系所六日至十七日課程採遠距授課外,校門口也豎立公告,禁止非教職員工及學生進入校園。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新冠肺炎全世界傳染開來,成為肆虐全球的殺手級病毒。隨著疫情升溫,台灣大學院校也因陸續出現確診病例,或因近距離接觸確診者,出現人心惶惶氛圍。各項防疫工作必須刻不容緩落實,才能有效遏阻這種不安。雖然防疫工作千頭萬緒,但重點是,大學絕不能成為台灣防疫缺口!

回顧二月三日,教育部宣布大專院校延後開學,各校可自行調整行事曆,符合授課時數十八周;同時擬定安心就學措施,包括註冊、學籍、修業方式等彈性規定,協助學生完成學業,提教育部審查。教育部堅守《大學法》,宣布延後開學,讓各校爭取更多準備時間,避免群聚感染,也強調學生的受教權益,是妥當做法。

不過,二月廿日,教育部訂出各級學校停課標準,規定大專校院十四天內,若有兩位以上師生被列為確診者,則該校(區)便須停課。而學校遇停課情形,得縮減上課周數,採一學分十八小時彈性修課,於周間或線上課程補課。基本上,此標準與高中以下學校並無差異,是值得進一步討論的。

事實上,各大學多為開放校園,不但和各研究機構、社會大眾有緊密頻繁的互動;另學生跑班修課、跨校選修、企業或機構實習、課後校外打工、集體住宿,以及兼任教師於各校間授課等,都使得大學比起高中以下學校,面對更多元且複雜的問題和挑戰。不但學生面臨更高的風險,一旦有學生為確診病例,需匡列的隔離或觀察對象,將遠比想像的複雜且數量眾多。

此外,學校規模大小、學制班別多寡、學校城鄉差異、學生來源分布、學校空間設備、課程開設機制等條件之差距,皆衍生出難以評估的問題。因此,若以同一標準原則,規範各校停課補課及復課等因應措施,恐不太適當,甚至可能造成更大防疫漏洞。

由情勢看來,當前重中之重防疫工作,是全力對抗新冠肺炎在校園中快速擴展,以保護學校師生安全,同時確保學生受教權益。由於各大學校院面對的挑戰與問題不盡相同,教育部應採取更尊重和支持立場,讓各大學自主研擬具體措施,甚至包括因應實際需要訂定停/復課標準、實施遠距教學時機等,並以最速件且簡化流程方式,處理並補助學校配合防疫,以及協助學生彈性修課所需要的設備和經費,以利各大學落實更有效率的防疫工作。

至於大學端,除了採取主動積極和負責態度,根據疫情指揮中心指示,研擬校園相關配套措施;亦應隨時透過分析大學生確診案例,從多角度自我檢討學校防疫缺漏,研擬適合本身的完善措施,調整修業規定以保障學生學習權益,校、院、系所層層把關,每天定時召開校級防疫會議,當場解決問題,絕不拖延,以強化自主管理的自治精神,才是真正接地氣的有效作法。











大屋頂下/回應人性本質 回歸文明方向 兩岸統一是條件命題


2020-04-04 23:54 聯合報 /   黃年
中共國防部《新時代的中國國防》白皮書指出,解決台灣問題,實現大陸國家完全統一,是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 (新華社資料照片)


中共兩岸統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掛鉤。

習近平:祖國必須統一,也必然統一。這是七十載兩岸關係發展歷程歷史定論,也是新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

事實是:兩岸關係似乎愈來愈難「定論」,且如兩岸統一就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吃掉中華民國」,這真的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嗎?

再者,究竟統一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計代價達成)的「必然要求」?或者,應先確定「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可體現人性本質文明方向,來為統一創造天與人歸趨勢?
本文試探究統一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意涵及關聯

一、什麼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大屋頂下》曾期許中共走向「足食,足兵,民主之矣」。這也許可做中華民族是否偉大復興指標。

中共改革開放成就,誠為人類歷史僅見。但這種以「專制紅利」壓制「民主負債」體制,只是「專政體制的維穩機器」。政權雖帶動社會發展,但也成阻擋社會解放的障礙。
而且,中國是十四億人口大國,如果永遠是「低人權/低民主」國家,對人類文明當然是傷害。亦因此,中國愈「強大」,國際也愈疑懼。中國若永遠成為國際疑懼、國內人權得不到解放的國家,這樣的復興,偉大何在?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應當回應人性本質,回歸文明方向。

眾人皆知馬斯洛需求層次論」,人生需求自「生理物質需求」,逐次晉至「自我實現」。這就是人性本質,就是自由。相應而言,政治社會體制發展,自君權神授、朕即國家,至節制王權,到契約論、主權在民、自由民主,此儼然也有個與馬斯洛人生需求層次論對應的「政治需求層次論」。這就是文明方向,就是民主。

人生需求層次論自由)」與「政治需求層次論民主)」交集處,或許就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應有歸趨。

人性發展文明發展皆是「層次論」,則中共或中國今日做不到自由民主是可理解的,但不應放棄追求自由民主的終極心志。此可謂「有宏遠價值導向民族主義」。否則,就與人性本質相違、與文明方向相悖,絕無可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復興與偉大。

二、統一是一個條件命題因為反統一勢力在台灣愈來愈強,所以中共應特別珍視「條件對,才可能談統一」的台灣少數觀點,亦即尊重「台灣方案」。

習近平倡議心靈契合的統一」,是指統一應有「心靈契合」條件。其實,就是把統一看作「條件命題」,也就不能說統一是「歷史定論」或「必然要求」,還要看能不能「心靈契合」再說。

這句心靈契合的統一,提升思想境界,也限縮手段選擇,中共應當據為圭臬,並視為誓言

因為,這對中共好,對兩岸好,也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好。

若以心靈契合統一為歸趨,就一定不是「武統」,而是「和統」。若是和統,就須經台灣民主機制,即是「民主統一」。若是民主統一,台灣就不會答應「吃掉中華民國的統一」(連台獨都捍衛中華民國)。《大屋頂下》多次演繹此因果。

亦即,若要「心靈契合/民主統一」,就應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內涵上保留「民主/自由/人權/法治」終極嚮往。是可謂「遠人不服,則修民主自由以來之」。中共雖暫時做不到,但仍應懸的以赴。倘如此,即不應吃掉中華民國。因中共若對民主仍有追求,最具體保證就在不消滅中華民國;反過來說,若中共偉大復興不能做到「民主之矣」,就更應為中華民族保存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中華民族五千年首見且唯一民主政體,多麼艱難,多麼珍貴,不可抹殺,必須保全消滅中華民國者,就是中華民族罪人

就此論,為中國的民主之矣,中共應為中華民族保全在台灣的中華民國,並在香港做好做滿「一國兩制」,而不應有要消滅台港民主的想法。使台港自由民主成促進及豐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資產與動能。

而且,一國兩制畢竟治標不治本。因做不到「一國良制」,權採一國兩制;若採一國兩制,恐就再無一國良制可能。就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言,若中共永遠不能進化至民主境界,台港民主政體恐皆無所憑藉,而中國亦成為國際疑懼、國內人權不得解放維穩機器,難道這是偉大復興?

若在中共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看不到民主自由,且持守「中華民國已經滅亡論」,容不下一中各表的台灣方案,非要吃掉中華民國;這應是台灣反共拒統主因,因為這做不到心靈契合的統一,也做不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所以,若要實現心靈契合統一,就要以不消滅中華民國為歸趨。以一中各表為「現在進行式的一個中國」,以大屋頂中國兩制、共同締造論、大一中架構、互統一為統一的思考架構。

如果中共是永遠否定「民主/自由/人權/法治」政權,莫說偉大復興做不到,甚至將與自救背道而馳。然則,如文首所問:中華民國如果被這樣的政權吃掉,這真的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嗎?

因此,統一條件命題。亦即,必須心靈契合

疫情肆虐全球,防疫控疫,各國相互攀比「制度優勢」(雖然,主要區別戴不戴口罩文化差異)。但說到底,應不會有民主國家人民會放棄自由民主體制;也不會因此使專制國家人民,放棄對民主自由的嚮往與追求吧?因為,自由人性本質民主文明方向

《大屋頂下》曾說,兩岸終極方案,應當人類文明建立典範,為兩岸人民創造救贖」。如真是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了心靈契合統一,中共就不能放棄對「民主/自由/人權/法治」的終極追求也不能以消滅併吞中華民國為統一手段

統一條件命題,為的是體現中華民族宏遠利益正義











畫中有話/堵不如疏


2020-04-04 23:55 聯合報 /   記者潘俊宏
記者潘俊宏/攝影


面對新冠疫情,防疫措施愈來愈嚴,民眾的生活與社交也逐漸轉變中;假日踏青的家庭,戴著口罩共享大自然

為了阻絕疫情傳播,之前已禁止辦大型活動;連假前疫情指揮中心要求國人保持「社交距離」。但一些景點出現大批人潮,讓防疫指揮們憂心,昨強調疫情若爆發,不排除下「禁足令」。

只是禁、禁、禁,可能忘了電影「侏儸紀公園」裡的名言:「生命會找到自己的出路 。」沒有適當導引,疫情破口或將如影隨形。












建立疫情下的新生活節律


2020-04-05 00:13 聯合報 /   倪家珍/心理諮商師(新北市)
新冠疫情重創經濟,消費市場萎縮,撐不下去的店家只好貼出「結束營業」公告,希望能爭取客源。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四月二日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布魯克斯撰文,談新冠疫情時代的心理健康,探討人在恐懼與尋找新的安定感間如何調適。
作為一個心理/社會專業工作者,深有共鳴。

疫情帶來經濟衝擊,美失業人口大增,和消費活動劇減,許多行業面臨營收銳減,或結束營業,人心焦慮、恐懼。台灣也面臨這些危及生存感的變化,都成疫情下新的壓力源,對原本社會弱勢更是雪上加霜,同時也創造受影響新群體,和醫護人員巨大工作量。

美國的身心健康機構提出,失業率每增加一個百分點,使用酒精與藥物調適壓力比例顯著攀高心理工作者面對這些存在深層焦慮感,而又有敘說需求的人,提供管道安撫。

我在臨床工作與生活觀察中,目前看到下列影響,需要大家一起思索面對:一、個人受雇者,因為無薪假帶來收入的減少,與失業的可能性,開始影響睡眠;二、小型商業,例如餐飲、美髮…,廣泛性的收入銳減,造成個人或家庭的憂慮;三、害怕自己可能得病的焦慮;四、居家隔離,帶來的無力感,以及鄰里關係的緊張壓力,導致憂鬱;五、長時間在家的心理、生理影響與家庭關係的緊繃;六、生存焦慮與恐懼帶來持續性的身心、人際壓力,與社會歧視投射。

日常改變了,我們需要建立新的習慣與生活節律,增加身心的安定感與穩定性。一種有韻律感的生活,或是加入這種性質的活動,如唱歌、跳舞、瑜伽,與遊戲活動。危機中,我看到大家的創意與提取內在資源的能力,和互助的行為,令人深深感動與充滿希望。










高齡長輩身上的歧視困境


2020-04-05 00:12 聯合報 /   陳乃菁/神經內科醫師(高雄市)
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將在五一勞動節上路;然而社會對快速要求無形壓力,對高齡就業的歧視,很隱微卻似乎隨處可見。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疫情連續好幾個月,讓大家的身心都感覺到壓力,在醫療現場更是糾紛難免,前幾天我去眼科診所幫孩子拿眼藥水就看到這樣的景象。

「阿伯,你口罩戴錯了!」櫃檯的護理師大聲的說:「沒有蓋到鼻子、只有蓋嘴巴,這樣不行啦!」

阿伯滿臉為難:「我有蓋到嘴巴就很不錯了。」為了加重語氣,他特別把口罩拉到下巴:「你看,我騎車都只戴這樣的喔。」

診所護理師很嚴肅的說:「如果不戴好,你就不能看病,我要請你出去。」

阿伯驚嚇大叫:「妳知道我是一個85歲、有心臟病的老人嗎?我呼吸已經很喘了,還要掛個口罩,根本就不能呼吸啊。」他轉頭看看同在診所內等待的民眾,像是尋求我們支持般地說:「我蓋住嘴巴已經很給面子了,你們這些年輕的不要看我這樣,等你老了就知道了。」

那天阿伯還是順利見到醫生,只是他遭遇戴口罩困難,我也不是不能理解;特別是疫情下,以醫療為業的我,幾乎是口罩都脫不下來,要掛一整天口罩真的很辛苦啊,好幾次爬完樓梯氣喘吁吁,或是在炎熱天氣裡快步之後,我也好想把口罩拿起來,當下真像是缺氧一樣。

當然,戴口罩重要性,我也是理解的。為了防疫,除洗手外,戴口罩是重點,高齡者更需要注意,畢竟從統計數字看來,高齡者若是感染了往往就重症了。

上周剛巧又到郵局辦事,大概有十幾個人在等待,有位中年大姊不耐煩的說:「怎麼這間郵局的辦事員都這麼老?動作慢,難怪我要等好久。」

聽到她的碎碎唸,我觀察負責儲務的工作人員,確實是有點年紀了,但對於以高齡醫學為專業的我來說,看見他說話溫和、瞇著眼睛看著電腦的樣子,其實心頭很溫暖呢。當下的我沒有焦慮,就想著人到這年紀還沒退休、還能好好工作,真是好。其實這現象在國外不少見啊,我朋友就提過,美國速食店常見高齡者重回職場,顧客也漸漸接受他們的「慢慢來」服務。

從不想戴好口罩的阿伯,一路想到社會各行各業,我不能撇除疫情讓社會人心浮動,但集體焦慮下多少顯示,社會愈來愈要求快速,不知不覺間是不是給高齡者帶來壓力呢?對高齡就業的歧視,很隱微卻似乎隨處可見,或許我們可以給年長者多一點包容;因為啊,就像阿伯叨念著的:等你們到了那個年齡就知道了!













超前部署別變「狼來了」


2020-04-05 00:14 聯合報 /   張炎銘/退休人員(台中市)
清明連假第3天,警方估計墾丁湧入7萬旅遊人潮,但遊客多未保持「社交距離」且部分未戴口罩。記者潘欣中/攝影


連假景點爆人潮,若不是戴口罩,也難相信這是疫情下的台灣。

不過這可以理解。連假、天氣好、防疫表現優,病例多是境外移入,不會那麼倒楣被傳染;即使染上,也不是患有慢性病老人,死亡率也不高。

疫情指揮中心才呼籲要保持社交距離,看到這景象一定搖頭。但民眾一定也有疑惑,不是防疫優良嗎?怎麼防疫措施越來越嚴,何時才能恢復「正常」生活?

新冠病毒無症狀感染者,各國資料雖都不同,但至少有百分之二,這些無症狀帶原者到處趴趴走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雖有幫助,仍難完全防堵。

以前施作防洪工程,民眾都要求「不再淹水」,後來才了解任何保護都有其極限。防疫要真能滴水不漏?那要何時、達成何種可接受的平衡呢?

英國起先「佛系防疫」是順其自然的平衡,但要付出龐大人命代價,如同回歸自然,不做防洪工程的防災思維。而戴口罩、勤洗手等都是壓低傳染風險,如同拉低洪峰量的防災策略,爭取抗疫時間,尤其醫療體系不能倒,若瞬間有大量病患,將如洪水沖毀堤防一樣可怕。

在疫苗問世前,民眾要有「與疫共存」的心理準備,犧牲一點自由是難免的;疫情指揮中心要在「超前部署」與「經濟護命」間取得平衡,超前太多、太久,就變成「狼來了」,好不容易建立的「順時中」威信不要因此被毀了。













別停下守護弱勢的腳步


2020-04-05 00:10 聯合報 /   王如玄/華夏社會公益協會理事長(台北市)
疫情期間,社會對弱勢兒少的關注轉移,社會安全網關懷扶助的腳步不能因防疫而疏漏。圖為示意,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先前邀請醫師、律師共同討論兒少保護相關工作。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新冠疫情百業蕭條之際,每月負擔租金的早餐店夫妻持續捐款,只因弱勢孩子助學不能等!疫病不會只有人際隔離的疏遠,社會互助網絡珍貴且迫切。

年初以來,國家社會聚焦於口罩、防疫、確診感染源調查,幾起妥瑞症國中生、兒虐、街頭殺人、國中生開學日跳樓、失婚婦女不堪經濟壓力攜子走上絕路等事件,被疫情淹沒。

記得政府「強化社會安全網計畫」嗎?這是小燈泡事件後的政府承諾啟動社區防治、協助脆弱家庭的成效如何呢

衛福部統計民國107年(二○一八年)兒少受虐致死十五人,強化社會安全網計畫上路後,民國108年(一九年)受虐致死兒少廿三人,除因嚴重虐待或疏忽外,殺子自殺十三人,弱小兒童宛如生活在不定時炸彈身邊;稍具抵抗能力的少年,逃離家門後,卻可能成中輟生觸法少年

例如有個十五歲少女,生活在父親失業酗酒、重症及照顧祖母的單親隔代教養家庭,有憂鬱症傾向,幸學校社工及師長關懷輔導,方穩定身心狀況。這事提醒我們鮮少人關心卻日趨嚴重的隱憂:多少未來主人翁生命蒸發

民國107年(一八年)國人死因統計,自殺死亡高居十五歲至廿四歲死因第二位,十五歲至十九歲青少年自殺死亡率(每十萬人口)攀升到四.四。青少年的情感、家庭教育和心理衛生資源有落實嗎?學生輔導法民國103年(一四年)通過,雖強化學校三級輔導機制,但輔導人力不足

社會安全網永遠有不足處,尤其疫情洶湧而至,多少家庭生計斷炊,社會重建工作須及早因應。國家資源有限,會不會有自營作業者、獨資小商家、網路接案,或全家依賴路邊攤維生、承攬勞動等非典型工作弱勢者被遺漏?在疫情持續、緩和後回歸職場、融入社會,更是長期戰役。

今年二月失業給付申請人數創十年來單月新高,協助中輟青少年劇團團長語重心長說,資源擁有者只在乎他們想做什麼,卻遺忘社會真正需要的是什麼。疫情恐加劇弱勢家庭處境,孩子吃不飽、被疏忽虐待、情緒得不到支持,助人劇團無法演出,循環著深層難解的社會問題。呼籲政府必須嚴肅面對:

一、請重新檢討社會安全網缺失及「強化兒少保護跨網絡合作實施計畫」,面對統計警訊原因

二、建構學生心理安全網改善輔導人力勞動條件制度支持自殺防治法公布後,就學、就業及經濟等網絡合作與自殺關懷訪視員完備,都有待精進。

三、政府將投入大量資源紓困,但諸多非典型勞動者漏網,勞政及社政要立即接上,補貼之後需檢討法規不足,心理重建亦不可忽視。資源用罄後的財政缺口社會秩序維持,不能不慎

四、請建置跨部會權益資源地圖:例如勞工被隔離、失業,從請假工資、防疫補償、薪資補貼、勞保傷病給付、失業給付、子女就學、社會救助、勞工訴訟扶助,到心理調適等,必須將分散資源整合成簡要地圖,一目了然。

社會安全網有賴民間團體機構協力之處。短期經濟復甦不易,應防患未然,避免社會安全體系癱瘓。新冠肺炎改變生活及工作樣貌,雖可採遠距方式,但數位隱私暴力未有具體對策,呼籲一併納入社會安全網因應

魯賓遜漂流記作者狄福大疫年紀事提到瘟疫人性的舞台,也是社會問題縮影制度缺失印證。這都是民眾的生活日常、生命安全,不能因此停下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