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23日 星期四

范疇/兩黨有無共同的朋友?威脅?底線?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范疇/兩黨有無共同的朋友?威脅?底線?
◆  朱宗慶/從親身實驗喚起「換位思考」
◆  方祖涵/靜待下一個球季的來臨
◆  楊志良/失敗的團結

◆  陳亮恭/世代觀點與政策決斷
◆  葉銀華/大聯大可改公開收購條件?
◆  馬凱/一場「青年+媒體」革命之後(解讀大選系列 完 )
◆  薛承泰/蔡總統會留給台灣什麼樣的教育?(解讀大選系列 5)
◆  盛治仁/2020後的台灣路線(解讀大選系列 4)
◆  黃介正/國家安全危機總評估(解讀大選系列 3)
◆  趙春山/因應兩岸形勢,發球權在誰手中?(解讀大選系列 2)

◆  王健壯/台灣從此將進入威權民粹年代(解讀大選系列 1)
◆  陳亮恭/東京大飯店
◆  王正方/下一代的事怎可以不管?
◆  洪蘭/邊改考卷邊煮飯的鬱卒
◆  周行一/投資人應很關心地緣政治風險
◆  嚴震生/新的一年 新的論文
◆  馬凱/滄海桑田卅年兩岸驚夢

◆  盛治仁/了解自己、理解別人的最好方式
◆  楊志良/寧可骯髒勝選 不可乾淨敗選
◆  方祖涵/棒球名人堂的全票通過危機
◆  趙春山/盼兩岸關係回頭是岸
◆  薛承泰/成見、偏見、歧視








范疇/兩黨有無共同的朋友?威脅?底線?


2020-01-22 23:45 聯合報  范疇(作者為跨界思考者)
大選結束,兩岸關係仍是台灣的關鍵議題。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民國109年(二○二○)後,台灣的政黨生態進入了「三隊競爭」的狀態:傳統的民進黨國民黨之間的競爭,兩大黨和冒出小黨之間的競爭,以及小黨與小黨之間的競爭。若再細分,大餅包小餅,還可分離出兩場次級競爭:民進黨內部的派系競爭,以及國民黨內部的世代競爭。
按照民主政治的常理,這種多層次競爭應該會帶來多元社會的紅利,但是這原理不適用於台灣,因為台灣社會在最基本的國家利益方向上,都還找不到最大公約數。
投票已經結束,政黨利益的格局已定,但國家利益的大方向,卻遠遠未達共識。選後不過兩周,大小黨在檯面下就展開了國家方向的鬥爭。民進黨在辯論,對國民黨應該是斬草除根還是窮寇莫追國民黨內則開啟了「本土化、年輕化」逼宮運動。小黨之間則在相互摸索,究竟誰跟誰的國家方向才相合。
這場註定還要進行許久的國家利益定位之爭,還是擺脫不了「藍綠」、「統獨」的二分法。多年來我多次為文,指出「藍綠」、「統獨」雖然在情緒好惡層次都是真實的,但在理性層次都是虛偽的。因此引申出的各種命題都不可避免的是偽命題,基此所展開的各種論證也都不可避免最終會走進邏輯死胡同。但台灣許多人似乎有一支魔術卡通筆,頭撞邏輯死牆時,魔術筆一畫,就可穿牆而過回到原始的情緒好惡點,如斯循環,永不得超生。
不可諱言,情緒好惡也是必要的社會動力。但是,如果一個國家、社會區分不開情緒好惡和理性,就會誤判形勢,錯過時機;當前國際大局下的台灣,就處在這樣一個關鍵時刻。
抱歉地說,你我當下在台灣報紙、電視、臉書、LINE等社交媒體所看到對政黨或政治人物的說三道四,不管表面上看起來多理性,九成以上若一兩年後回頭看,都不過是時代的噪音罷了
因為台灣已經身處數十年來未有的大局變動當中,在國家利益方向這問題上,任何脫離大局的思考方式,都只能是不理性的。這大局是,美中對衝已成定局,一定打出輸贏為止,但最終徹底的輸贏點會落在政治上、經濟上還是軍事上,過程需要多久,目前沒人知道。但我們百分之百知道的是,美國和中國都會用台灣作為主要槓桿點之一。
在這段不可知的時間中,台灣要選擇做被動的棋子,還是有若干意志的棋子,還是有若干影響力的棋手?什麼情況下做什麼角色,才最符合國家利益?角色選擇的要素是什麼?要素出現的標誌是什麼?只有在想明白了這串問題後,再去評價台灣各政黨、政治人物的動態,才是理性的、有意義的。否則,台灣的政治生態無論多熱鬧,也不過是茶壺裡的風波罷了,無關台灣的命運。
以民、國兩黨為例,若拋開情緒好惡延伸出的虛偽命題,為了國家利益最大化,真正的理性問題只有三個:在上述的大局之下,兩黨有無共同朋友?有無共同威脅?有無共同底線?
用白話重述這三個問題:兩黨是否都視美國為朋友?兩黨是否都視中國共產黨為威脅?兩黨是否都視「反併吞」為本黨的政治底線?
台灣社會、選民,請用這三個問題追問兩大黨,請他們直接答覆,不要用偽概念、偽命題繞圈子。其實,每個政治記者都該追著每個政治人物問這三個問題,那可以測出台灣的真實團結度。不清楚回答這三題,用其他問題或命題來搪塞的,應該說都屬於無關台灣命運的扯淡。
(作者為跨界思考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