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49244/web/
◆ 聯合報社論/記取抗煞經驗,不恐慌、不隱瞞是上策
◆ 聯合報黑白集/州官仍在放火
◆ 經濟日報社論/大選過後...財政紀律挑戰才開始
經濟日報社論/大選過後...財政紀律挑戰才開始
2020-01-22 23:04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選舉激情過去,但因選舉撒錢政策頻頻而破壞的財政紀律,卻是蔡政府未來要面對與收拾的爛攤子。根據媒體報導,蔡總統這次所開出與選舉有關的支票,金額高達5,300億元,大約是中央年度總預算的四分之一。在政府尚負債累累下,選前的浮濫承諾必將造成未來政府財政的莫大壓力。
這次選舉撒錢的方式,主要包括補助(含社福)、減稅,以及交通建設等三類。隨興決定的補助,表示政府錢未用在刀口,浪費而無效;草率判斷的減稅,表示政府該收的稅卻不收,稅損又不公;任意通過的建設,表示政府破壞計畫審核機制,亂紀且違法。不過,就選後的財政壓力而言,會造成即時負擔的應當是補助措施,減稅與濫建涉及後續修法及評估程序等,財務威脅可暫緩之。是故,政府只要先設法解決補助部分的財務需求,便可度過難關。然而,此亦正是歷經多次選舉之後,造成台灣稅制益愈殘破不堪以及蚊子建設到處充斥的主要原因之一。
蔡政府這次選舉所提出的補助與社福支票,琳瑯滿目,包括國旅、夜市、溫泉等;老農年金加碼;提高育兒津貼;長照經費加倍等等,幾乎把各行各業與各年齡層的選民,一網打盡。由此可知,即使政府用錢要依照法定預算來執行,不可胡亂支用,但行政機關的執行彈性還是很大。根據預算法規定,108年度原編預算中,除用途別科目的經費,在20%內,可以相互流用外,新增的施政計畫或科目,則只能由預備金支應。蔡政府這些選舉撒錢政策的財源為何?有否不符或違反預算法?選前在野黨既沒有能力有效監督,未來就只剩審計部於決算報告審查時,再追蹤考核了。
遺憾的是,審計部的存在與功能早就備受質疑。每年的決算報告,雖會針對行政機關預算執行或政策措施的效益與合理性進行評估,但根據多年來的經驗,最後大多只以「建議改善」方式結案,對行政機關或官員的不當行為,從未真正嚴厲的處以彈劾或糾正。因此,蔡政府那些在選前已經花掉的經費,大概再也沒有機會做任何檢討或究責了。目前唯一還來得及補救的是,要求蔡政府針對那些尚未付諸行動的選舉承諾,全面性的重新檢視;所有不符成本效益的計畫,就應收回成命、斷然取消,以免益愈加重其對財政的傷害。
其次,少子化與高齡化社會的來臨,已對政府財政產生結構性的影響。一方面政府鼓勵生育與養育的補助支出將不斷增加,另方面老人長照的支出需求亦會快速上升。蔡政府既然提出了「0到6歲國家與你一起養」以及「長照2.0升級版」等政策,就應該更負責任的提出一套永續、穩定的財源籌措方案。幼兒津貼的逐步提高,終將促使政府必須面對加稅的可能性;長照支出的加倍,更將提醒政府思考廢除目前「稅收制」而代之以「保險制」的必要性。凡此,皆是對蔡政府的嚴厲考驗。
109年度總預算不久前剛經立法院通過,原來的歲入歲出平衡被調整為「盈餘」預算。但這個黑字係由於一次性歲入(如5G特許費、特種基金裁併等)增加所造成,未來年度這些收入皆將消失、無法持續。尤有甚者,財政部日前才宣布今年要推動的六大財稅法案,其中就有四個,包括土地稅法、關稅稅則、證交稅條例以及印花稅等,都是減稅或廢除課稅。若再加上選前所提出「台灣南部國土區域發展條例」中的租稅優惠,蔡政府的租稅政策顯然又逐漸走回迷信減稅、戕害稅基的危險老路。
據悉印花稅的廢除將與財政收支劃分法的修正一併綜合考量,這固然是正確的做法,但將增加更多政治紛擾的風險,從而也將使得稅改的時程更加難以掌握。蔡政府選舉贏了,但國家財政紀律的整頓與挑戰,現在才剛開始。
聯合報黑白集/州官仍在放火
2020-01-23 00:19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蘇貞昌去年會見工商界代表時,順口就廢了「印花稅」。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公告地價的升降,連帶影響地價稅稅收,地方政府自應量力而為,不宜率性。但公告地價的升降,也影響民眾的負擔和觀感;盧秀燕此次調低,是為平衡林佳龍大漲公告地價三成八之過當,有助紓解民怨。賴清德在台南市長任內大漲房屋稅,引發民眾怨怒,也是個鮮明的例子。
蘇建榮要用「棍子」對付台中市,從中央政府施展官威的角度看,自可理解,但其中難道全然沒有「綠對藍」的偏惡心理?再說,地方政府擁有的利民工具不多,調整公告地價只是其中極少數之一。絕大多數財政工具,都握在中央手裡,財政部還可以動輒拿「統籌分配款」來恫嚇地方政府。這種「一把抓」的心態,才更可怕。
別忘了,蘇貞昌去年會見工商界代表,順口就廢掉了「印花稅」。但印花稅是「地方稅」,這一廢,各地財政便出現了一百多億元的缺口,行政院迄未說明要如何補足。中央可以任意廢除稅制,地方卻不能對民眾減稅;這不是「只准州官放火」,又是什麼?
聯合報社論/記取抗煞經驗,不恐慌、不隱瞞是上策
2020-01-23 00:14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台灣出現武漢肺炎確診病例,松山機場的入境旅客紛紛戴上口罩自我防疫。 記者陳柏亨/攝影
武漢肺炎持續擴散,在中國大陸確診四百多例之後,台灣一名自武漢返國的教育工作者也證實驗出新型冠狀病毒(nCoV)。日、韓、泰、美等國也都出現相關病例,且證實新型病毒會「人傳人」,就跟當年的SARS一樣。人們當年對SARS疫情的恐慌記憶猶存,因此近日立刻出現了搶購口罩的風潮。但也正因為當年有抗煞的經驗,大家對武漢肺炎便沒有必要過度恐慌,重要的是知道如何自保減少風險,一旦出現症狀則必須誠實就醫、隔離,絕不能隱瞞病史,才能避免擴散危及他人。
這次新型病毒起於武漢華南海鮮市場,一開始懷疑是海鮮惹禍,直至最近,專家才認為是該市場外林立的禽畜野味攤是真正禍源。由於錯失焦點和時機,加上當地政府未完全據實以報,資訊充滿黑數,導致疫情受到低估。直到疫情失控,甚至擴散到其他鄰近國家,武漢才宣布「封城」管制人員的進出,則為時已晚。
流行疾病的掌控,最怕的是漫不經心,更怕的是隱瞞。隱瞞多半是出於害怕承擔責任,例如:地方政府擔心中央責怪,故而低報疫情;醫療院所擔心影響其他病人求診,刻意隱而不宣。再如,有些發燒疑遭感染的患者,因擔心受到排斥或行動受限,故意不提自己去過武漢什麼地方。他們進出公共場所或搭乘交通工具任意移動,在在都可能把病毒散播得更遠,傳染給跟他們擦身而過的不知情民眾。這些,都是讓新型疾病疫情亂竄的關鍵原因。
以這次確診感染新型病毒的台灣女性為例,她在武漢工作,發燒已經九天。依照防疫倫理,她原不應該搭機返台,而應直接在當地就醫尋求治療,否則就使得同機乘員成為不確定感染對象。但至少她做對一件事,就是在機場便直接向防疫人員報告病情,由醫護人員直接將她隔離送醫;如此一來,至少避免了將病毒透過陸路在台灣四處散播。然而,她同機的四十多名鄰近旅客和乘員,則必須進行自主健康管理,並由疾管中心監控他們是否在途中近距離接觸而遭到感染。
在第一例確診病例出現後,政府宣布暫停兩岸武漢旅遊團的往來,這是必要的管制措施。接下來,仍必須密切注意,視大陸疫情擴散的狀況,決定是否要限制其他地區的觀光旅遊。這樣的管制,當然會引起民眾的不便或不快;但觀察這次新病毒的擴散速度,遠較十七年前SARS移入台灣的時間要快上許多。以上次SARS引發的社會恐慌,在六百多個感染病例中,最後有七十三人死亡,這次面對武漢肺炎來勢洶洶,我國絕對不能掉以輕心。
由於適逢春節,許多台商台幹都要返鄉過年,這波返鄉潮也將對政府的防疫工作構成重大考驗。把關的工作,除了在機場、碼頭的第一線要盡量做到滴水不漏,醫療部門更要繃緊神經,對於那些處於「潛伏期」無發燒症狀、卻在入境後才發作就醫的患者,絕對要保持最高警覺,防止他們變成「超級傳染者」。這也就是前疾管局長蘇益仁再三提醒的,如果出現「超級傳染者」,患者本身的症狀並不明顯,但病毒傳播力卻極強;就像當年和平醫院的洗衣工,他個人的症狀只是拉肚子,但病毒卻透過空調系統傳染給全院二、三十人,使和平醫院全部淪陷。
事隔十七年,新型冠狀病毒繼SARS之後,再度侵入台灣。所幸,當年的抗煞英雄都還俱在,副總統陳建仁正是當年的衛生署長,蘇益仁則是第一線的防疫專家,他們都可以繼續提供寶貴的經驗,協助防疫布局。同樣重要的是,許多民眾對於十七年前抗煞的記憶也還未減,大家還記得:每天要勤洗手、要戴口罩、避開人擠人的地方。尤其,要記得自己對其他市民的責任,有發燒症狀請迅速就醫,請誠實說出自己的接觸史,使醫師能準確研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