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24日 星期五

蘇蘅/從日本看大學國際化的想像 ( 除夕 )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蘇蘅/從日本看大學國際化的想像
◆  范疇/兩黨有無共同的朋友?威脅?底線?
◆  朱宗慶/從親身實驗喚起「換位思考」
◆  方祖涵/靜待下一個球季的來臨
◆  楊志良/失敗的團結

◆  陳亮恭/世代觀點與政策決斷
◆  葉銀華/大聯大可改公開收購條件?
◆  馬凱/一場「青年+媒體」革命之後(解讀大選系列 完 )
◆  薛承泰/蔡總統會留給台灣什麼樣的教育?(解讀大選系列 5)
◆  盛治仁/2020後的台灣路線(解讀大選系列 4)
◆  黃介正/國家安全危機總評估(解讀大選系列 3)
◆  趙春山/因應兩岸形勢,發球權在誰手中?(解讀大選系列 2)

◆  王健壯/台灣從此將進入威權民粹年代(解讀大選系列 1)
◆  陳亮恭/東京大飯店
◆  王正方/下一代的事怎可以不管?
◆  洪蘭/邊改考卷邊煮飯的鬱卒
◆  周行一/投資人應很關心地緣政治風險
◆  嚴震生/新的一年 新的論文
◆  馬凱/滄海桑田卅年兩岸驚夢

◆  盛治仁/了解自己、理解別人的最好方式
◆  楊志良/寧可骯髒勝選 不可乾淨敗選
◆  方祖涵/棒球名人堂的全票通過危機
◆  趙春山/盼兩岸關係回頭是岸
◆  薛承泰/成見、偏見、歧視









蘇蘅/從日本看大學國際化的想像


2020-01-23 23:33 聯合報  蘇蘅(作者為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
日本近年積極推動大學國際化,訂定二○二○年達到卅萬名外國學生的目標。示意圖為外籍人士體驗和服。 (美聯社資料照)

茱兒是牛津大學高材生,到日本東洋大學交換一年,無論去居酒屋喝酒、到新宿逛百貨,在抹茶店喝下午茶聊天,她都學到更多書本以外的知識和文化經驗。
日本近年推動大學國際化,像茱兒這樣來自歐美,甚至非洲的國際學生愈來愈多,他們還可住進公私立大學新建的國際宿舍
過去日本,宿舍很少見,因為大多數日本學生都以通學為主,甚至單程長達兩小時以上也甘願。外國學生更必須自己找住處,但近年大學紛紛興建國際宿舍填補空白。
去年我到日本筑波、早稻田和慶應大學訪問,早稻田大學副校長說,他們正加大重點目標國家的推廣力道,成績斐然:碩士班六千六百名學生中,二千二百人是國際學生;博士班一千八百多名學生中,近六百人來自境外,細數來源竟然包含全球八十八國。
慶應大學雖然自謙「非常不國際化」,但是鎖定商業管理、經濟,和傳播治理,與法國義大利頂尖大學簽訂多個雙聯學位協議,吸引國際生就讀。
日本這些大學積極推動國際化,和民國103年(二○一四年)推出全球頂尖大學計畫息息相關。日本頂大計畫提供卅七所大學連續十年經費,以提高全球排名。政府更評選出十三所A類頂大,要求躋身全球前一百名也挑選廿七所B類大學,推動日本社會整個國際化,為日本教育科技化奠基,培養下世代全球領袖人才
日本政府並訂定民國109年(二○二○年)達到卅萬名外國學生目標占總學生數十分之一),將使國際生比例接近德國和法國;民國112年(二三年)希望十所大學晉升全球百大行列。
不過到去年為止,日本約廿七萬多國際生,九成三來自亞洲,主要是中國大陸,美國僅百分之一政府要求開拓更多非洲和中南美洲的生源
國際化是一種先進時代潮流,或浪漫膚淺殖民主義,在我國學界一直有爭議
倡議國際化者認為,國際化應使教育機構「提高所有學生和教師的教育及研究品質,為社會做出有意義的貢獻」。但也有學者深感矛盾,擔心國際化只是華麗的空談,不但無益教育品質提升,還排擠資源分配,反而掏空原有基礎,失去自己的主體性。
東京大學一位教授也說,國際化可用在研究所,但是大學生要用本國語言打好基礎,不要為了國際化忘了自己腳下泥土的芬芳
至於台灣,幾個指標可以看到台灣國際化的滯後:民國107年(二○一八年)海外留遊學文教機構EF連續七年發表全球英語能力指標,在全球八十八個受調查國家中,台灣成績位居第四十八名,屬於「中間偏後」,在亞洲排名第十,落後南韓、越南和中國大陸。
事實上,國際化概念已非往昔認為的全盤西化,進入跨領域的創新教學和研究,更致力於把各種創新有效引入在地社會體系,讓這些新知和新技術有效用於解決本地問題,更重視如何因文化、社會、經濟和金融狀況制宜。
過去四十年來,國際化作為高教的概念和發展策略,已從不為人知、片段和邊陲主題,變為世界各國政府和高等教育機構的主要核心議題。國際化如今不是只要全球,而忽略在地。
我們看大學國際化,不是只看對QS排名的效用。大學國際化的核心意義,在於使一個作為最高知識殿堂的大學,無論自然科學還是人文社會,都增添無盡的動力,並讓文化更多元更豐富更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