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後太陽花,上演民眾黨與時力的槓桿
◆ 聯合報黑白集╱卡神的「業主」
◆ 經濟日報社論/台灣已看不到區域經濟整合車尾燈
經濟日報社論/台灣已看不到區域經濟整合車尾燈
2020-01-23 23:28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參與區域經濟整合可說是全民共識,但是蔡政府第一任期卻幾乎繳了白卷,目前已經是遙遙落後。
歐盟、亞太及美國是全球區域經濟整合的三大板塊。受到歐債危機影響,歐盟在篩選新成員變得更為謹慎,近年來並沒有新血注入;反觀歐盟東進政策卻頗有成效,與韓國、日本及新加坡的自由貿易協定(FTA)均已生效,與越南 FTA 已經簽署。
亞太地區則是以包括11國,以日本為首的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以及共有15國,由東協十 國與中、日、韓、澳、紐形成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為主軸。其中 CPTPP 已生效,而 RCEP 將會在今年簽署。另外各國也在積極尋求FTA新結盟對象,並也將原有FTA 內容更新升級以擴展版圖。
美國則是自成體系,主張美國優先,並挾其經貿優勢打造符合美國利益的貿易協定。目前和中國大陸、日本、加拿大、墨西哥的貿易協定都已簽署或生效。
台灣在上述區域經濟整合是完全缺席,甚至連邊都搆不到,迄今只與十國完成FTA,甚至比台灣邦交國數目還少。其中馬政府時期與中國大陸的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 ,雖然涵蓋不到二成的對中國出口,卻是台灣目前最具成效的FTA;但是服貿協議仍懸而未決。馬政府時期也與新加坡與紐西蘭兩非邦交國完成FTA,算是重大突破。其他時期台灣則陸續與七個邦交國完成FTA,但經濟效益是微乎其微。特別是目前FTA 除了數目大幅增加,內容也不斷翻新,對台灣影響也加深。再加上台灣仰賴的世界貿易組織(WTO)功能迅速萎縮,對台灣拓展經貿空間更為不利。
維持兩岸關係穩定,是台灣未來突破區域經濟整合困境最重要關鍵。台灣必須降低中國大陸阻力,以減輕各國疑慮,才有可能會有進展。台灣當然厭惡中國大陸的干擾,但這是台灣必須面對的國際現實。未來如果無法化解兩岸關係的僵局,台灣將永遠停留在紙上談兵、口號治國的階段,很難開疆闢土。
台灣參與區域經濟整合受阻,但政府先前卻提出目前出口的資通訊產品,許多已是零關稅,所以FTA影響不大的荒謬言論;因為關稅只是FTA其中一環,目前FTA主要強調供應鏈連結,深化產業合作,朝向建立經濟共同體的方向。台灣八成出口是中間產品,屬於供應鏈的中上游,當然會受到FTA的衝擊。而且如果參不參加FTA無所謂,那麼為何各國均投入了區域經濟整合的競賽?
台灣對內也需建立完善經貿談判機制,近年來國內對於自由化仍有雜音,特別是對中國大陸開放爭議更大。這其中除了政治因素外,社會大眾參與公共事務意識提高,也是主要原因。未來避免重演ECFA服貿協議引發的社會動盪,有必要建構參與經貿談判的民主程序。
由啟動談判前的全方位評估、談判授權、簽署及批准程序,以及後續執行落實等每一階段,都要有縝密的設計。
未來我國如果有機會上談判桌,還需解決談判人才不足的窘境。近年來台灣因為很少有機會參與FTA談判,人才養成已屬不易;而且在人事更迭下,過去參與FTA的官員,幾乎都已不在其位,目前具有實戰談判經驗的人才是少之又少。但是台灣未來不但要面臨FTA多元複雜的議題,更要與談判經驗豐富的各國對手過招,培育談判人才更是刻不容緩。
在四年空轉下,台灣被風起雲湧的FTA浪潮所淹沒,已經看不到區域經濟整合的車尾燈。未來蔡政府對外將面臨全球區域經濟整合持續升溫,台灣加速被邊緣化;對內則要解決談判機制不全,能量不足的問題。台灣沒有本錢再蹉跎四年,必須急起直追。
聯合報黑白集╱卡神的「業主」
2020-01-23 23:55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卡神」楊蕙如。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卡神指揮網軍,各種作戰指令,或推、或噓、或酸、或幫高調,有令則行、有禁則止。從帶風向到讓記者抄,攻守有序,進退有據。蘇啟誠的犧牲,根本就像平民百姓慘遭武裝游擊隊狙殺。
不過,卡神網軍也有作戰不力的時候。楊蕙如曾質疑下線網軍,「業主說好像上面那些都沒有處理」。這是在大阪辦事處事件前的質疑,因此,這名「業主」到底不滿意什麼事沒達到要求?
真讓人嚇出一身冷汗!幸好網軍「沒有處理」,否則還有多少蘇啟誠們會淪為楊蕙如及其業主的祭品?
楊蕙如拿政府資源建立的黯黑產業鏈,不知道已經為業主「處理」了多少人和多少事,但事發後,民進黨上下撇清到底。蔡英文說沒私人交情也沒交往,徐國勇說看圖說故事沒意義,謝長廷和蔡易餘都說只是朋友,林飛帆更說從卓榮泰到羅文嘉到他自己,「哪個人不是楊蕙如網路霸凌的受害者?」
最經典的操作是謝長廷。不但乾淨切割網軍,還指楊蕙如被妖魔化是藍營搞出來的,甚至反擊指楊蕙如和韓國瑜之妻李佳芬「一起」看棒球賽。帶風向讓記者抄的手法,爐火純青。
現在卡神臉書復出,更展現「就在你身邊」的法力;但重點仍在業主是誰,司法加油!
聯合報社論╱後太陽花,上演民眾黨與時力的槓桿
2020-01-23 23:43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台灣民眾黨初試啼聲突破一百五十萬得票,在國會成為第三大黨,支持者雀躍落淚。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中共因素被公認是今年大選最重要變數,尤其「一國兩制台灣方案」,讓執政黨大打主權牌贏得政權。然而,主權牌效力僅在總統選舉發酵,立委部分則出現「第三勢力」的新板塊。值得注意的有二:一,新板塊源自太陽花學運,其基因仍具反中成分;二,這次板塊運動的動能除了反中,「討厭藍綠」的成分不小。這也為政黨政治與國家走向埋下伏筆。
在區域立委選舉,民眾黨與時代力量遭到藍綠夾殺而全軍覆沒;但在政黨票方面,則各有十一%和七.八%的斬獲。與民進黨分道揚鑣的柯文哲,意圖結盟郭台銘、王金平及宋楚瑜等藍營分裂勢力,最後功敗垂成,四面楚歌中仍衝出一百五十八萬票。選前被民進黨支解報復的時力,則仍有破百萬票的成績。民眾黨和時力突破百萬的成績,顯示不滿藍綠的政治能量,連「亡國感」都壓不住。
與上屆相較,泛藍的國親新三黨的政黨票總合,幾無變化。泛綠陣營加計時力,則消減逾五%。由此可知,民眾黨過半的支持是來自上屆的中間小黨。從地區看,掙脫藍綠綁架的民意,過半集中在六都。民眾黨和時力的大票倉,主要在新竹科學園區一帶,在中小企業群聚的台中市也表現亮眼。
相較上屆選舉,泛藍傳統選票明顯歸隊,但因改造失敗遠離中間民意,板塊無法擴大。民進黨在立院獨大,霸凌小黨,又不積極處理民生經濟及社會分配等議題。也因此,國會淪為總統府立法局,失去監督功能又大搞利益分贓,導致民進黨政黨票衰減一成以上,流向力爭出頭的新舊小綠。民進黨在六都的消退趨勢,大於全台平均,連桃、竹兩市也傳警訊。
「討厭藍綠」趨勢成形,第三勢力成長空間可期;這對兩年後將在地方選舉世代交替的兩大黨,勢必構成威脅。
就國會席次而論,「務實中間」的民眾黨與「進步左獨」的時力,談不上是關鍵少數,但它們對立院生態將具有「破壞式創新」效果。民進黨壓縮法案審議空間的鴨霸行徑,勢將面臨兩黨的積極挑戰,連帶對消極監督的國民黨產生競爭壓力。民眾黨已拋出「在野大聯盟」,國民黨積極回應,時力有所保留。但在民生議題上,過去「一例一休」兩度修法,國民黨均跟進時力抗爭;未來這類分進合擊受到民意激勵,將翻攪國會黑箱,政黨政治才可能掙脫兩極對峙的死結。
此外,第三勢力也可能改寫統獨光譜。時力與新興小綠的基進黨,將牽制民進黨往溫和兩岸路線修正。儘管蔡英文欲將現況定錨在「華獨」,但台獨民意在八一七萬票鼓舞下,是把民進黨往深綠地帶推,或促使接班世代反思擴展中間板塊,有待觀察。
民眾黨對國民黨改造的潛在影響,則是第三勢力一大懸念。蔡英文暗助柯文哲拿下台北市長,戰略布局就是切割淺藍選民,創造「新中間」,將國民黨壓制在深藍端。國民黨大敗後若往中間改造,在統獨光譜上的位移,首先就碰上民眾黨。
宣稱綠底的柯文哲「遵憲友中」,守住國家主體性,「兩岸一家親」的務實交流主張,足以滿足經濟選民。民眾黨如何維繫兩岸關係,及在藍綠紅三方矛盾中扮演槓桿種角色,在在影響國民黨兩岸新論述的再定立。兩黨在國會合作又競爭的關係,也是藍營路線改造的變數。
觀察後太陽花的影響,除了世代問題,不能忽略蔡英文執政也是運動的產物:當時她與第三勢力結盟,擺平派系重返民進黨,拉下國民黨。如今,握有八百萬票的總統,對「更好的國家」的企圖心,無法靠一黨獨大實現。蔡英文要內馭派系避免跛腳,維持過半民意,從體制鞏固新國族認同,乃至兩岸關係的調節,第三勢力是不可缺的政治槓桿。至於如何應對招安誘惑及支解威嚇,則是第三勢力的功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