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台灣應從川普彈劾調查案學到的事
◆ 聯合報黑白集/廿五億補償蘭嶼的真相
◆ 經濟日報社論/進不了RCEP 應尋找自救之道
經濟日報社論/進不了RCEP 應尋找自救之道
2019-11-23 23:17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本月初印度退出「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談判,剩餘15國隨之宣布將在明年完成簽署。這個比CPTPP參與國家更多的自貿協定,對台灣當然有造成衝擊,但解決方法不宜也不應停留在是否應爭取加入一途。
RCEP是一種「東協加六」的架構,亦即以東協十國為核心,再加上中、日、南、紐、澳及印度六國共同談判簽署。東協與這六國分別都有自貿協定,因而RCEP的加值性在於消除不同協定間的差異、進一步擴大開放,以及建立六個外部夥伴間的「失落連結」;印度退出後,RCEP建立的新連結仍包含了「中-日自貿關係」及「日-韓自貿關係」(中韓自貿協定已生效近五年)。
先看衝擊。過去討論多將RCEP包裹觀察,但由於兩岸經貿占比過大,這樣討論就會出現RCEP衝擊判斷被兩岸經貿壟斷的問題:我國A產品出口中國的關稅不高,就會得出RCEP影響不大的結論。實際上若將中國隔離再觀察,就可發現我國出口越南及泰國時,都有接近或超過三成的產品面對超過5%的高關稅。印尼更誇張,光是10%以上超高關稅的產品就超過三成。這樣的結構不但不利台商競爭力,更使得因美中貿易戰考慮遷移東南亞的台商,從台灣進口原物料的成本飆高。
再者,RCEP的自由化內容不只是調降關稅,還包含了服務業及投資的開放,檢驗簡易合作、投資保護強化,法規透明及中小企業合作等條款,都會提供同樣因美中貿易戰想要遷移東協的中、日、韓廠商更多的幫助,從而加大對台商的衝擊。最後,隨著中-日以及日-韓之間在藉由RCEP擴大開放市場後,台灣也需擔心對日本、韓國出口被取代的風險。
至於兩岸經貿關係,眾所周知最大的變數其實是美中貿易戰,而非RCEP。研判未來在美中貿易及科技對抗的持續惡化下,兩岸貿易與投資關係恐怕只會持續下滑,就算台灣加入RCEP也無解。再者,美中貿易戰給亞太供應鏈帶來了結構調整的壓力,而且至少在吸引投資、科技與人才三方面,中國未來與東協間可能只會有更多的競爭關係。日前大陸宣布的惠台26條,大幅增加對5G、金融業的誘因,就反映出北京不但會持續自主開放,更會增加對台灣的優惠。無法加入RCEP的衝擊,會被中方單邊優惠陸續抵銷。簡言之,RCEP不是解決兩岸問題的機制。
將RCEP拆解分析,目前在於能更精準地掌握解決之道。特別是面對當前的兩岸處境,加入RCEP現實上幾無可能。過去馬政府任內兩岸關係來到高峰,北京也只同意跟星、紐兩個重要但經貿意義有限的國家洽簽協定。如今隨著從兩岸及美中台關係都已經產生本質變化,無論明年哪個政黨執政,恐怕都很難爭取到北京的同意加入RCEP。因而探討解決之道應將無法加入RCEP作為基本情境,才是合理的設定。
無法加入RCEP還有很多解法。除加速產業升級、提升附加價值等基本功外,上上策當然是推動與東協十國一起或個別洽簽經貿協定。美中貿易戰後大量台商投資與貿易轉向,導致東協各國對協定的態度也可能有所改變,尤其是愈有利於東協的項目(如投資保護、中小企業合作、原物料降稅)愈有可能。全力加入CPTPP也是一解,因為馬、越、日、澳等RCEP成員也在CPTPP中。最後新南向政策不但需要持續推動,更要擴大深度及廣度。經貿協定畢竟只是法律工具;真正的成功關鍵,是藉由新南向重建台灣形象及長期的夥伴關係。
聯合報黑白集/廿五億補償蘭嶼的真相
2019-11-24 00:15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蘭嶼核廢料貯存場。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灣早年隨著經濟發展,能源日益重要;全球石油危機發生,台灣該不該使用核能,更是當年面臨的重要抉擇。至今台灣已用了四十年核電並帶動經濟起飛,現在還在享用其果實。
政府的政策與責任本該有延續性,民進黨先後執政十二年,蔡政府把問題全推給當年決策者,不覺得心虛?何況當時蔣經國、孫運璿只是批文核准興建,這也能扭曲成兩人「未經蘭嶼人同意」的事證?
且不論半世紀前並無政府於公有土地置放廢棄物須經居民同意的法律或機制,依此邏輯,別說火力發電廠、垃圾焚化爐,就連高速公路、水庫都不符合正義。
說穿了,廿五點五億補償蘭嶼的真相是,蔡政府無力也不想解決核廢問題,就用大撒幣,能拖多久算多久,並且掠正義美名、扣前人大帽。選舉在即,一石四鳥:卸責、安撫、買票、去蔣。
蔡政府的轉型正義,清朝劍斬明朝官,只見選擇性真相。蔡英文曾把開放探親竊為民進黨之功,遮蓋蔣經國的決策與擔當;如今對蘭嶼核廢搶功卸責,還要醜化蔣經國和孫運璿,除凸顯自己的醜陋嘴臉,改變不了人民對蔣經國和孫運璿的懷念。
但蔡政府以為撒幣遮羞,蘭嶼人就看不到核廢料嗎?
聯合報社論/台灣應從川普彈劾調查案學到的事
2019-11-24 00:10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美國總統川普(右)與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左)。(路透)
美國眾議院正式開啟川普總統的彈劾調查程序,在第一階段調查中,共傳喚十幾位國安、外交官員作證,說明川普是否有濫用職權,以白宮訪問、巨額軍援為條件,施壓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交換其民主黨政敵前副總統拜登父子涉及不法的證據。台灣隔岸觀火,應在其中學到幾件事。
看過聽證會轉播的人,答案毫無疑義;絕大多數官員,無論是親耳聽過川普與澤倫斯基電話或是看過相關文件的人,乃至派駐歐洲或烏克蘭、實際與基輔政府辦交涉的外交官,都認為川普的作法不妥。
但這些官員都是常任文官,會被認為對川普有偏見,唯一例外是駐歐盟大使桑德蘭。他因為捐了一百萬美金政治獻金,被委派為駐歐盟大使,他算是川普自己人,在對烏克蘭的施壓運作中,川普律師朱良尼也往往透過他傳話,指示駐烏克蘭大使與烏克蘭事務特使如何交涉。
可是自己人卻窩裡反,桑德蘭作出了迄今對白宮最具破壞性的證詞。他確認川普與烏克蘭之間存在交換條件,而且包括副總統潘斯、國務卿龐培歐等高官早就心知肚明。
當然共和黨在參院多數,即使眾院通過彈劾案,也難獲參院三分之二多數通過。不過我們可從川普彈劾調查案學到幾點教訓:
首先,公共政策與個人政治私利應有區別。共和黨最重要的辯護策略是:川普難道不能過問美國人的海外犯罪?即使貴為副總統,也應該受到調查,即使必須動用外交工具,也是理所當然。
但是動機出於牟取政治私利,或是調查海外犯罪,有很清楚的分界。民主黨已經不再使用容易混淆的「交換條件」說法;眾院議長波洛西直指,川普的罪名就是「賄賂」,這是美國憲法中明確規定可以彈劾總統的罪名。
其次,不要以為有鐵桿支持者,政治上就可以百毒不侵。過去川普有鐵弗龍(Teflon Don)之稱,號稱在大街上開槍殺人,都沒有人認為不對,鐵桿支持者高達三成五,他們如果對川普的印象不動搖,要彈劾就很難。
眾院之前已進行過秘密聽證,現在改為公開,目的就是影響公眾觀感。而且目前僅是調查的第一階段,未來有權要求潘斯、龐培歐等人作證,還會有第二、第三階段,政治風暴越來越大,共和黨希望快刀斬亂麻,明年初就解決,恐難如願,民主黨控制的調查程序再延長,就可能影響明年總統大選前的選民觀感。
第三,小國千萬不要陷入大國政爭。現在最可憐的不是川普,反而是烏克蘭,隨著彈劾案的進行,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左右為難;美國國會將來可能索取兩國總統的電話紀錄,或潘斯在華沙與澤倫斯基的會談紀錄,如果提供,得罪川普,不提供則得罪未來可能執政的民主黨,簡直不知怎麼辦。
最近CNN記者詢問相關問題時,被激怒的澤倫斯基抱怨說:「烏克蘭每一個人都受夠了!我們有自己的國家、自己的獨立性和自己的問題。就是這樣。」接著對記者翻個白眼,迅速離開記者會現場。
最後,我們要提防外交突變。川普因為國內政治風暴,顧此失彼,在對外政策上判斷失誤,甚至可能為達成外交勝利,以沖淡此事,而做出意想不到的事。
近日美國對北韓低聲下氣,平壤一抗議就暫停軍事演習,苦苦哀求在十二月底北韓限期前召開第三次川金高峰會,外界擔心川普會大讓步,達成讓北韓保有核武器的協議;又或者,參眾兩院雖已通過香港法案,但川普對是否簽署卻含糊其詞,只說:「我們必須和香港站在一起,但我也和習主席站在一起。」
川普彈劾調查案雖然是美國國內政治風暴,但台灣應該從中得到警惕:不要混淆公共政策與個人政治私利,不要以為有鐵粉基本盤就不會翻船,也不要介入大國政治,更不要輕忽美國國內政治的外交外溢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