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39088/web/
◆ 聯合報社論/郭台銘參選有助將大選主軸拉回經濟
◆ 聯合報黑白集/政府心態停在四十年前
◆ 經濟日報社論/資金匯回投資減稅 有三個問題
經濟日報社論/資金匯回投資減稅 有三個問題
2019-04-18 02:1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行政院院會日前通過《境外資金匯回管理運用及課稅條例》草案,個人及企業於條例施行日起,若無法區分本金與資本利得,將境外資金匯入專戶時,第一年按8%稅率、第二年按10%稅率扣稅,並排除所得基本稅額條例(即最低稅負制)、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及所得稅法規定的適用,等同於給予兩年的「租稅特赦」。
但是,政府又怕大量資金匯回時流入股匯市而引發泡沫,因而要求匯回資金必須存入金融機構專戶控管,限制資金用途於70%的實質投資、25%的投資與5%自由運用三方面;不得用於購置不動產,但經過經濟部核准,投資用於興建或購置供自行生產或營業用建築物者除外,並應符合洗錢及資恐防制相關規範。如果違反規定自專戶提取資金,或名為實質投資卻移做他用,或是用於購置不動產等,即應補繳稅額至20%的稅率。另外,若未從事金融或實質投資者,應於專戶內存放達五年,自第六年起分三年提取。
上述規範尚屬合理、公平而且必要,因為專法本就屬於針對無法交代本金或所得性質者給予租稅特赦,給予匯回資金低稅率的優惠,這已比美國總統川普民國106年(2017年)底實施海外資金匯回的特赦稅率15.5%低了許多,如此可使匯回資金者不必擔心被追溯補稅、計息甚至受罰,當然有必要給予專戶管理、限制用途等約束,以免讓台灣資金氾濫的困境雪上加霜,更何況銀行界和金管會、央行等單位也要付出沉重的監督、稽核成本。
但是,令人納悶的是,該專法對於直接投資產業,或透過創投、私募股權基金投資重要政策產業的實質投資,在完成時可退回50%稅款,亦即最終稅率可以低至4%或5%,這種優惠早已超過財政部長念茲在茲的「公平合理」範圍。
專法的問題之一,就是對於過去將海外所得誠實申報納稅者和資金留在台灣的一般民眾而言,非常地「不公平」。海外所得誠實申報並繳納最低稅負者,資金未匯回也要繳納,而且個人高達20%,企業也有10%的稅率;資金留在台灣的納稅人,最高還適用40%的稅率,如有短漏報而遭國稅局查獲,除補稅計息還要處罰,這些納稅人投資於經濟部指定的產業,也沒有特別給予減退稅的優惠。專法卻對無法交代匯回資金的所得占比者,在超低稅率的租稅特赦之外,還給予投資所得減半的優惠,如此豈不是軟土深掘,吃軟怕硬,欺負乖乖納稅的老實人?
專法的問題之二,就是針對境外資金匯回的處理措施,財政部在1月底發布解釋令,將遊戲規則明確化,提升各區國稅局認定的一致性,只要匯回資金者提供對自己有利的合理證明文件,區分本金或所得性質,國稅局專責小組從寬認證排除海外所得後,若有應稅的十類海外所得,過去七年內未依最低稅負制申報者,只要現在主動申報補繳稅款,除加計利息外免予處罰。因此,對於聽信財政部1月底所發布的解釋令,從而用高達20%稅率補稅計息的納稅人而言,稅負較重,資金後來投入實質投資,也不能適用租稅優惠;可見得後來的專法變成「差別待遇」,只會讓他們後悔太早行動。這也正是前行政院副院長施俊吉當初對於訂定專法提出的「499之亂」疑慮。
專法的問題之三,就是實質投資租稅優惠限於經濟部指定的政策推動項目或5+2產業,這些項目或產業早就已經有政府挹注資源或租稅優惠,專法再給予租稅優惠,不只是錦上添花,更加歧視其他未獲經濟部青睞的產業。
因此,建議財政部,身為主管機關,不能對專法違反公平正義的部分視而不見,立法委員們更有為納稅人把關的責任,「實質投資減半優惠」的規定實有必要刪除。
聯合報黑白集/政府心態停在四十年前
2019-04-17 23:49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蔡總統指示,宣揚一國兩制或武統者,應拒絕入境。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中共的策略是利用民主政治,顛覆民主政治……利用言論自由與選舉,惡意攻訐醜化政府……用民主自由的口號,鬆弛我們的國防與安全,使台灣成為一個不設防島嶼。」
若不說破,許多人很難想像,這是民國68年(一九七九年)國防部總政戰部編印《顯微鏡下的台獨》的內容。四十年後,蔡政府的反共台詞似仍然是同一套公式,只是書名可改稱《顯微鏡下的統戰》。
蔡英文參加鄭南榕追思活動時說:對岸假訊息正如恐怖主義侵蝕台灣,造成社會不安,絕不容許利用言論自由侵蝕現有自由。她更指示,宣揚一國兩制或武統者,應拒絕其入境。請看,反共台詞照抄一遍,主旨從「反獨」變成「反統」,這就是台灣「四十年不變」的怪現象。
言論自由的要義,就是認為沒有任何主張天生就比別的主張更正確。因此,它要保障的並不是社會的普遍共識,而是主政者或社會主流看來刺耳又不正確的「謬論」。言論自由不是為了「真理」而設,而是為了「歪理」而發;至於誰是真理、誰是歪理,不是當權者說了算。
當今台灣,統一確實難以成為民意主流;但當年鄭南榕鼓吹台獨,也驚世駭俗到讓民進黨和他劃清界線。如果當年法辦鄭南榕是不對的,而民國87年(一九九八年)大法官四四五號解釋認定主張「共產主義」與「分裂國土」一樣不該被限制;那麼,今天蔡政府高喊轉型正義卻又不斷對言論自由設限,難道不是開倒車?
聯合報社論/郭台銘參選有助將大選主軸拉回經濟
2019-04-17 23:48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鴻海董事長郭台銘昨接受國民黨致贈榮譽狀。 記者陳柏亨/攝影
鴻海董事長郭台銘表態參選總統,並宣稱一定要通過初選,絕不接受徵召。此一變化,讓國民黨好不容易底定的「民調徵召」制度,又增添變數。根據最新民調,郭台銘支持度僅小輸韓國瑜兩個百分點,打平柯文哲,可見其實力不弱。重要的是,無論他是否通過初選贏得提名,都有助於將民國109年(二○二○)的大選主軸拉回經濟民生,避免被民進黨又打成「統獨對決」。
郭台銘和韓國瑜背景各不相同,但兩人具有一些共同特徵,被形容為「最番薯化的芋仔」。兩人都是外省第二代,卻長期在台灣基層生活中歷練,和本土融為一體;兩人均非名校出身,沒有傳統藍軍的書生或貴族身段,信仰和語言都很接地氣。韓國瑜去年能在高雄締造翻天覆地的「韓流」,即得力於此。郭台銘昨天到他曾隨父親棲身多年的板橋媽祖廟參拜,形同將他從寒微走向跨國鉅富的歷程演示了一回;而媽祖託夢之說,更增添了幾分民俗色彩。
正當韓國瑜還在美國參訪,郭台銘亦挑選一個國際會議場合,打響其參選起身砲之預告。在美台共同舉辦的「印太安全對話」研討會上,他提出「台灣經濟發展的關鍵鑰匙在中國還是美國」的發問;但綠委蕭美琴回答時並未面向他,主持人陳唐山又拒絕他繼續發問。郭台銘當即以未受到「禮貌對待」,拂袖而去,並怒斥這是民進黨的「一言堂」。這次事件或許純屬意外,但擦槍走火後,顯然更強化郭台銘的參選決心。
關於郭台銘參選的傳聞,早先即一直未曾間斷。民國105年(二○一六年)底川普當選美國總統,次年他赴美投資並赴白宮拜會川普,各界對於他出馬角逐總統即曾有過一番臆測與討論。主要原因是,企業家出任國家元首的禁忌已被川普跨越,事實也證明,川普能有效提振美國的經濟。然而,當時蔡英文剛執政未久,郭台銘參選的議題最後也就僅止於淺嘗,未再持續發酵。
這次,就在綠營蔡賴爭鬥不休、而藍營眾望歸趨「韓流」之際,郭台銘突然興起參選的意願,立刻使藍綠白的「三腳督」形勢變得更為複雜。對藍營而言,郭台銘尚未正式表態參選前,支持度即與韓國瑜拉成伯仲之間,當然也是一支好牌。問題只在,已經九彎十八拐的國民黨初選或徵召,要再怎麼改換台詞重來?
事實上,和韓國瑜就任市長才三個月若轉戰總統極可能受到道義責難一樣,郭台銘要代表國民黨披戰袍出征,也有一些主客觀的障礙必須先清理。首先,是郭台銘的黨籍問題。連日來,國民黨對於郭台銘是否擁有黨籍,說法一變再變。先說他「無黨籍」,後改口說是「失聯黨員」,又稱他是「資深黨員」。若是失聯黨員,在補繳黨費後,要四個月後才具有登記參選的資格。但國民黨迅即為他找到「巧門」,以他曾以母親名義借貸四千五百萬元供國民黨無息周轉為由,向「郭台銘同志」發出榮譽狀,等於使其黨籍「就地合法」。
另一個郭台銘需要克服的障礙,則是如何說服外界——尤其是企業界對他的支持。郭台銘可能參選的消息曝光後,企業界傳出一些不同的聲音,有人認為政治和企業經營是截然不同的領域,郭董的企業治理經驗未必能全然移轉到治國,政經分離的原則,也會引起議論;有人則擔心台灣政治太險惡,他參選可能未蒙其利,先受打壓。這些因素,郭台銘未必沒有考慮過,以他在「印太安全對話」中的提問為例,其實已是更高層次的戰略思維。重要的是,如何兼顧台灣的安全與經濟發展,他是不是有更佳的答案,並用以說服民眾?還有郭台銘的性格,也尚未經政治的檢驗和洗禮,這也引起外界的好奇。
但從正面看,郭台銘參選,有助於將總統大選主軸從民進黨的「國安牌」拉回拚經濟;這點,和韓國瑜的「台灣安全,人民有錢」可以相互呼應。不論最後誰出線,這都是兩人可以合作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