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30日 星期五

羅智成/讀後感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羅智成/讀後感
◆  葉銀華/何謂接地氣的經濟學?
◆  沈呂巡/東奧正名,只見無擔當的政府
◆  薛承泰/那晚11點之後
◆  范疇/選舉激情過後,想想宏觀現實

◆  蘇蘅/假新聞與選舉中的媒體控制
◆  嚴震生/美國期中選舉的縮影:愛荷華州
◆  楊志良/請三人幫一起做功德
◆  陳亮恭/假新聞與偽科學
◆  王瑞瑤/廚房又不是動物園!
◆  陳立恆/菜販韓國瑜問鼎市長 期待「沒有圍牆、只有道路」的高雄
◆  黃介正/美國的台海安全噩夢
◆  盛治仁/看到台灣民主邁向成熟的曙光

◆  王健壯/這個總統非常納西瑟斯
◆  王正方/言論自由最珍貴 不可踐踏
◆  林中斌/美軍將撤離阿富汗
◆  馬凱/一個total solution—點土成金脫胎換骨
◆  李清志/諾亞方舟、飛機墳場、最美競選總部… 桃園另類景點探險
◆  劉維公/台北市文化政策治理危機
◆  楊志良/為誰效忠?

◆  薛承泰/民進黨的寒流 國民黨的罕流
◆  葉銀華/台灣股市何去何從?
◆  周行一/利他利己改善少子化
◆  劉憶如/國會制衡 不再是川普一人說了算
◆  趙春山/馬習會3周年回顧:啟動兩岸領導人會晤的3把鑰匙
◆  洪蘭/豬是被罵出來的
◆  盛治仁/川普太多,林肯太少

◆  王健壯/更高的忠誠是什麼?
◆  施振榮/打造空總基地 成為文化科技園區
◆  方祖涵/非典型亞裔新生代
◆  嚴震生/衣索比亞的政治三部曲







羅智成/讀後感


2018-11-30 00:31 聯合報  羅智成(作者為作家、詩人)
年底地方選戰與公投十案在充滿驚奇中落幕,是否更促進社會多元聲音對話?圖為政務委員唐鳳出席電子版選舉公報致詞。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川普崛起最大意義是,他徹底展示民主的局限與副作用投票不能保證更好的事情發生,不能保證文明繼續進化,多數人觀念與意見,不總是對的、善良的-而民粹猶如民主的地心引力
我們從小被灌輸民主的意義與價值追求民主甚至成為信仰。但現實經驗裡,我們不免困惑:那些被選出來的-各級政府或民代,無論在資質、品德、智慧或修養上,有許多充滿缺陷,表現令人失望,甚至荒腔走板。
每當這時,就會回望美國-一個被過度論述和話語權創出來的民主神話國度。我們看到一個個典範:開明的思想、動人的演說、幽默的言談,還有高瞻遠矚的眼光、義無反顧的擔當、周密完善的政策與方案。然後安心地想:畢竟我們的民主才剛起步,看看那些先進民主典範,假以時日,我們也可以成熟到那境界。
沒想到施行民主二百多年後,川普當選和出格言行打破這美滿劇本,讓世界失去無條件相信民主的安全感、讓美國失去嘲諷俄國或其他國家的優越感。我們才重新想到:選舉或投票雖給我們選擇的權利與責任,但是並沒附贈選擇的知識或智慧
在現階段文明裡,民主觀念並沒有太大問題。民主的好處,簡單而言,它是最文明的鬥爭形式,也是整合意見、處理矛盾、形成決定最有效方式。我更看重:一人一票的民主制度會緩和人與人的階級差異,讓人人平等概念,漸漸成為生活現實;讓各種權力得到制衡,社會資源與權益不被長久壟斷每隔幾年就有改選與修正,也會有效紓解人民壓力與不滿
民主政治弱點,包括執政視野短視、效率低落、思維庸俗化,它不確保選擇正確,不負責選後複雜因果。
在較早時期,我們需要作的決策、需要面對的世界與問題相對單純,選民容易理解問題本質與解決方案,因此多數決就是量化真理。但現在,面對的世界與問題情境遠為深奧、複雜,無法靠直覺的好惡或常識判斷政策是非或長短期效應。執政者眼界也隨著選舉節奏縮短。選民頻繁地更換不滿意的執政者,也讓投票充滿惡性循環的無力感。
此外,基本價值分歧、選舉勝負代價提高,也激化這原本「最和平的鬥爭形式」,讓它越來越充滿激情、恐懼或包括語言在內的各種暴力。這是此刻許多國家的困境
每次選舉都會產生一個暫時多數族群和少數族群,當人類不再用打破人頭來決策後,多數的武器就是投票。那麼少數的武器是什麼呢?少數憑藉什麼來抵抗多數為所欲為呢?很大一部分,取決於多數者包容與同理心。在這次選舉前,我們曾看到「民主」、「改革」、「台灣價值」被某些使用者以任性的言行扭曲:不承認大學校長選舉結果;「改革」原本是改革自我,卻只用來「改革」敵對政黨、特定族群和不支持它的人民;「台灣價值」成為血統證明書類似現象都不該只由投票來定是非的
民主不應被慣性地簡化為一票定江山、一個萬能按鈕它更像是由同等重要的普世價值,如尊重、包容、平等、善良、同理心等編織而成的生活方式,缺了任一環節就會黯然變質。
選舉不是最終救贖民主只是向更文明的文明跨出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