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30日 星期二

經濟日報社論/解決台商設廠用地 重時效綜效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33095/web/

◆  聯合報社論/美軍台海亮劍,新冷戰開始
◆  聯合報黑白集/普悠瑪假新聞誰負責?
◆  經濟日報社論/解決台商設廠用地 重時效綜效







經濟日報社論/解決台商設廠用地 重時效綜效


2018-10-30 00:57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美中貿易戰尚未見到止戰跡象,加上受到近年大陸生產成本上揚等因素影響,企業出走大陸、重新調整生產基地的趨勢已定。全球各國都密切關注這股產業遷移潮,希望爭取對自身經濟發展有利的產業落地,我政府也嗅到了這股商機,召集跨部會舉行「加速投資台灣專案會議」,盤點土地、能源、人力與資金等面向,推動台商返台投資。
近年台灣經濟陷入民間投資不足與產業轉型不易的困境,政府把握這一波國際產業版圖重整,戰略方向正確,但從實施的戰術成效來看,卻有許多待改進之處,其中最關鍵的就是解決產業的缺地問題。
依據行政院評估,到民國111年(2022年)時,我國新增的產業用地總量是1,266公頃,政府計劃從產業用地開發與更新、輔導民間閒置土地和釋出公有土地三管齊下,提供1,470公頃的土地供產業使用
從數字來看,政府提供的用地已超出產業所需,土地問題看似並非產業投資的關鍵障礙,但從各產業公會與企業團體近年來的反映來看,土地仍是產業投資的主要障礙。以股王大立光為例,即便已是全國的知名企業,從中央到地方都多次表態願意協助,其覓地擴廠的計畫仍有諸多不順,其他企業找尋土地建廠時面臨的困難更可想而知。
要解決產業的用地問題,政府必須把握「時效」與「綜效」兩目標。企業面對變化迅速的景氣與市場變化,無不希望壓縮建廠時間,以搶得先機。政府組跨部會會議協調解決是正確的第一步產業用地問題不光只是經濟部單一部會權責,從中央的國發會、內政部、農委會、科技部與環保署等部會,到地方政府的相對應單位,均牽涉其中,政府必須加強橫向聯繫,才能為企業投資爭取到時效
鴻海決定在美國威斯康辛設廠為例,從去年市場傳出鴻海正在找地,到與威州簽約確定投資位置,不過才半年多光景,今年已正式動工興建。這項投資案並非一帆風順,期間也遇到諸多困難,像是當地環團反對、周遭交通的配套等,但威州都能與鴻海一一協調解決。如果企業在台找地動輒需要花費數年時間,在其他國家也紛紛向台商招手的情況下,缺乏效率的施政將難以吸引企業落腳。
在「綜效」上,政府應從產業的角度來思考如何解決土地問題企業選擇土地的主要考量是產業聚落現況,台商的強項是上下游整合能力強,產業鏈群聚強化了企業的競爭力。以大立光為例,其覓地擴廠不順,問題不在於沒有土地,而是沒有適合的土地。大立光希望在現有生產基地鄰近區域找尋合適土地,不單只是自身生產線考量,而是鄰近區域已是我國光學產業重鎮,在此區域擴廠,對大立光與當地現有產業聚落都可提升綜效。
日前國發會主委陳美伶談到解決企業缺地問題時說,政府絕對不會「大小眼」,但我們認為,若要讓台灣產業升級並增強台商競爭力,在爭取台商投資時,必須做好相應的評估,對不同產業的用地需求要有不同的解決方案。舉例來說,對於高耗能、高汙染的產業要在台投資,政府就應從嚴把關另一方面,對高附加價值、能提升產業競爭力與國內就業的產業,政府就應拿出更好的配套,爭取這些企業落地生根
我們建議政府,對於指標優秀企業的擴廠土地需求,在解決其土地問題時,應優先考量其產業聚落的區位條件,對於其他企業的新增投資案,則可從現有的工業區找尋合適的土地。對於部分企業長期占用工業區土地卻缺乏利用的情況,政府也應訂定更明確的退場解決機制,確保工業區的土地能有更高的使用效率。這波企業調整全球布局,對台灣來說是稍縱即逝的好機會,缺地是企業「五缺」之首,政府必須更積極應對








聯合報黑白集/普悠瑪假新聞誰負責?


2018-10-29 23:54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台鐵普悠瑪21日在宜蘭蘇澳新馬車站發生翻覆意外,台鐵人員趕工修復。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蔡總統說話了,「普悠瑪事故絕對不會是某一個基層人員的責任」。對照一周前,司法和行政調查爭相把責任推給司機員,這句話真是無限諷刺。說穿了,就是「馬後砲」,如今真相逐漸浮出檯面,誰還認為責任在「基層一人」身上?
但普悠瑪事故後,首先上場表演的宜蘭地檢署,認定司機員罪嫌重大,有逃亡串供之虞,聲押禁見。鐵路局、交通部也把矛頭指向司機員,稱他超速又關閉ATP未通報。要不是媒體揭露了列車故障,司機員全程邊駕駛邊聯絡、邊排除故障過程,還不知調查方向會怎麼發展
近來民進黨上下操作「假新聞」、「假訊息」危害的次數,用「上百次」形容都太過保守。在民進黨口中,除了政府公布的訊息,其他的資訊、新聞報導都不可信;而所有被政府認定錯誤的資訊、新聞,都可能有特殊的政治目的,只差沒用「顛覆政府」四字了。
普悠瑪事故後司法和行政部門的表現,算是重重打了民進黨一耳光:原來最大的假新聞、假訊息來源,就是民進黨政府自己依照民進黨的邏輯,在證據還沒有全面審視前,就急忙帶輿論方向,顯然也是另有目的吧這個責任,要誰來負
此事凸顯的是,民進黨意圖把「假新聞」、「假訊息」無限上綱,千方百計從動機論做政治解讀,才是有特殊的政治目的促轉會東廠論」到普悠瑪事故,揭露真相的都是內部吹哨者和媒體,民進黨還有何臉面談打假新聞








聯合報社論/美軍台海亮劍,新冷戰開始


2018-10-29 23:49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知情人士認為,美艦穿越台海將成為一種「新常態」;圖為美驅逐艦柯蒂斯魏柏號。 (歐新社)








台海情勢詭譎上半年共軍機艦繞台演訓停止後,下半年美國軍艦接續通過台海。美國太平洋艦隊也可能即將於十一月在南海與台海周邊進行一系列軍演,對中國亮劍。美中對立,從經貿蔓延到軍事,從南海推進到台海,情勢發展引人關注。
美國軍艦七月到十月兩度行經台海,加上航母同時經台灣東部海域北上,釋出的訊息很明確,就是彰顯在西太平洋,上從東海,沿著台灣海峽,下到南海,都是美國的戰略空間,美軍擁有的自由航行權,不容共軍干預。
當然這是九月底中共軍艦在南海對美艦從事危險攔截,險釀互撞事故,所引發的美國強烈反應;但是不能否認,也有針對共軍機艦繞台,給予大陸的警告。
值得注意的是,美艦過台海,雖然共軍船艦「保持距離」尾隨觀察,但大陸反應相對溫和:官媒稱「美方似乎有意將這一做法常態化」,但是「中方首先不能為此很生氣」;中共外交部也僅表示「已就此向美方表達了關切」。
中方淡化,有人認為是怕影響台灣選舉,這未免抬高了台灣身價。事實上,大陸還在評估美方一連串對抗中國的言行,是否已到達最高點;而媒體透露美軍將在南海與台海展示軍力與演習的大戲,還待演出;美國國安顧問波頓更放話,大陸如繼續挑釁,將不惜讓美艦艦長自行按交戰準則採取行動
過去幾周內,美中各方面衝突升高,貿易戰依然無解,南海對峙持續。美國以大陸購買俄國防空飛彈,宣布制裁中共軍委裝備發展部部長聯邦調查局更自比利時以間諜罪誘捕大陸國安部人員回美國
當然最引起注意的是,美國副總統潘斯十月四日的演講,全面批判中國大陸以及過去美國政府的對華政策,這被比成邱吉爾的鐵幕演說,揭開了新冷戰的序幕。
美國近日退出中程飛彈條約,並不僅因為俄國違反條約,其實美國也有違反事實真正原因是俄國研發成功極音速巡弋飛彈「先鋒」,美國目前飛彈防禦系統只能防彈道飛彈,防不了這種極音速飛彈大陸八月初也試射成功極音速的星空-2號,讓美國更緊張;川普直指,除非也把中國納入,對極音速飛彈控管,否則美國不會遵守該條約,挑明就是針對著中國。
毫無疑問,新冷戰開始了。只不過舊冷戰是美蘇對抗,中美關係正常化,中國迎來百年難得的戰略機遇;新冷戰是美中對抗,俄國反而是美國要拉攏的對象。
進入新冷戰後,中美短兵相接,都升高壓力,逼各國選邊,美國祭出「毒丸條款」,要求與美國簽訂自貿協定的各國,要與非市場經濟國家(指中國)簽訂自貿協定前,必須通報美國。
中國大陸則在與東協各國談判「南海行為準則」時,加入「各方不得邀請域外國家舉行聯合軍事演習」,以及在海洋經濟合作開發,「不應與地區以外國家的公司展開」的條款,排除美國介入
新冷戰也許短期對台灣有利,台灣重新被推到美國戰略前沿,但也恐只被當棋子。許多人主張,對於選邊問題,沒有好猶豫的,當然應該堅決站在美國的一邊;但和上次冷戰不同,也異於台灣渴望的「價值同盟」,這次冷戰看不到價值的對立:大陸已經擁抱市場經濟,美國與西方的民主弊病叢生,許多人開始反省台灣的民主,而自由與人權價值是普世的,連北京都不敢公然否定
台灣的問題在於,美國對盟國已喪失信用,動不動就要退出北美自由貿易協定,批評北約盟國出錢不夠,甚至對全球氣候協定,都要放棄作為全球最大經濟體的責任。這樣的美國,可靠嗎?
殷鑑不遠,看看日本,與美國有安保條約,境內有美國駐軍,美國是日本最重要的出口市場,但美中開啟新冷戰之際,日本首相安倍卻正是習近平座上客。台灣應可從美國盟友們的作為,找到外交方向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