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30日 星期二

陳立恆/只有粉飾太平的同溫層民主,怎麼能叫民主?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陳立恆/只有粉飾太平的同溫層民主,怎麼能叫民主?
◆  葉銀華/我們都會老!又如何預先安排?

◆  薛承泰/中華民國,好久不見
◆  范疇/普悠瑪出軌 台灣國運也出軌?
◆  楊志良/三無總統
◆  王正方/國語日報70歲 只值458.75元的轉型正義?
◆  沈呂巡/只是川普貨架上的商品?
◆  王文華/變老的初學者
◆  蘇蘅/媒體看選戰 眼裡只有馬戲團

◆  王健壯/羅秉成維權本色的政治考驗
◆  陳亮恭/電玩遊戲防老的產業契機
◆  盛治仁/選舉一時 做人一世
◆  方祖涵/計畫經濟的體育計畫
◆  洪蘭/棉花糖實驗新啟示
◆  林中斌/以色列最大港交中國
◆  黃介正/「辜汪上海會晤」廿年

◆  葉銀華/大陸經濟怎麼了?
◆  薛承泰/兒虐尤烈於恐攻
◆  趙春山/兩岸也有「第三選擇」的空間嗎?
◆  楊志良/選民易冷
◆  周行一/美國到底要什麼?要得到嗎?
◆  嚴震生/實至名歸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  蘇起/美國會來救嗎?

◆  王健壯/監委得不到大法官的關愛眼神
◆  施振榮/財團法人法 衝擊財團法人業務推展
◆  馬凱/兩岸賽局 誰能勝出?
◆  盛治仁/別把子女成就 當自己的桂冠
◆  劉維公/一座生病的城市
◆  沈呂巡/從諮議引起「滋議」說起
◆  范疇/台獨與台灣中性化(Neutralization)







陳立恆/只有粉飾太平的同溫層民主,怎麼能叫民主?


2018-10-30 00:14 聯合報  陳立恆(作者為亞太文化創意產業協會創會理事長)
政治影響經濟、經濟影響生活、生活就是你我,因此政治、選舉與人人有關。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在我成長的時代背景裡,對於政治是嗤之以鼻的,總覺得那就是一座權力與文字的鬥獸場,於是從大學開始,一路玩音樂、做生意,年輕氣盛的我自詡可以過著歲月不驚、天地不怕、「帝力於我何有哉」的逍遙人生。孰不知隨著閱歷增長,漸漸領悟到政治固然麻煩,卻是一個無所不在的存在,因為政治影響經濟、經濟影響生活、生活就是你我,放眼天下的各個角落,有幾個角落的生活能夠自外於政治與經濟,能夠真的做到「帝力於我何有哉」?
所以日前拜讀到陳長文先生《談或不談「政治」?》一文時,頓時覺得心有戚戚焉。因為我也遇到過相同的情景,正值當前九合一選情日益緊繃,在我某個校友會LINE群組裡,某位校友分享了一則時事評論,而另一個意見不同的校友立刻請他不要公開分享政治議題,後者的理由居然是因為民主社會裡大家各有所好,既然政治觀點不同,應該私下交流,不應該互相影響;前者並未多加辯解,迅速撤下相關文章,於是我們的群組又重新回到原本旅遊、美食、養生、投資等等看似船過無痕的昇平景象。然而,我們彼此心知肚明,現在每一位身在台灣的人民無論政治觀點如何,或多或少都有著對於現狀的不滿以及對於未來的惶恐,卻因為不能任意分享,只能在這片昇平景象下波濤洶湧。
這不就是台灣社會的縮影?基於某種粉飾太平的以和為貴,大多數人在公共場合上對自己的政治傾向惜字如金,甚至有些人表示自己不關心政治,可是私下卻在各自政治同溫層的媒體、社團與群組裡同氣連聲。長此以往,造成某些陣營的政治觀點只會在固定領域內近親繁殖,於是所有貪汙腐敗、背信忘義、抹黑鬥爭與無能失德都可以在意識形態的基因複製下野蠻生長,最終演化成現在這樣畸形殘缺、面目猙獰的分裂與對立
誠然,分裂與對立絕對是民主社會的副產品,而另一方面,思辨與論證也應該是民主社會的必需品。既然我們身在民主社會,享受著民主的光環與權益,同樣也承擔著民主的責任與義務,吾人以為,思辨與論證就是民主社會裡公民的責任與義務之一;是而我無法理解如果遇到不盡相同的政治觀點,為什麼不願意彼此深入了解、對比推敲、歸納總結之後再提出看法論述?千萬不要說這屬於知識分子的工作,面對政府績效與政策制定做出跳出同溫層的探討與辯論,這其實也是普通公民的工作,因為如果連最基本的好奇心、思辨力與論證力都付之闕如,那麼活在威權時代與民主社會又何來區別之有?
民國107年(二○一八年)的台灣是一個民主國家,卻不是一個民主典範,並不是因為真的藍綠政客一樣爛,而是躲在同溫層裡選出這些政客或乾脆放棄投票的公民們,沒有善盡我們公民的責任與義務,如果我們可以在公開平台或各類群組裡一起打破養生迷思或是分析產業方向,為什麼我們不能在上面一起打破政黨迷思或是分析政策方向經歷幾十年「對立式」假民主的你我,必須開始學習欣然面對所有政治同溫層外的思辨與論證,畢竟我們的柴米油鹽與風花雪月並不存在於我們彼此的同溫層,而是存在於這個我們所選出的政府治理下的真實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