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10日 星期一

經濟日報社論/美中貿易戰 台商面臨大挑戰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31258/web/

.聯合報社論/一場選舉狂撒七千億,民進黨揮霍無上限
.聯合報黑白集/謝長廷的兩個不及格
.經濟日報社論/美中貿易戰 台商面臨大挑戰






經濟日報社論/美中貿易戰 台商面臨大挑戰


2018-09-10 01:16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美中貿易戰緊張情勢持續升高,美國總統川普7日揚言,可能很快就會對自中國進口價值2,000億美元商品加徵關稅,另準備好對額外2,670億美元中國進口商品加徵關稅;此舉等同將對所有中國輸美商品加徵關稅,可說是川普對中國全面開戰的強烈警告。儘管美國科技業者聯名反對川普擴大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稅,但川普不為所動,還呼籲蘋果公司盡快把生產線遷回美國,以避免因大舉對中國加徵關稅而受苦。
美中貿易戰不僅對中國大陸造成衝擊,而且對眾多在中國設廠的跨國企業,都造成龐大壓力及恐慌心理。據外媒報導,一旦2,000億美元關稅措施付諸實施,很多外商包括飛利浦、蘋果,韓商三星、樂金(LG),日商索尼(Sony)、松下、夏普、東芝等,都將考慮將生產線撤出中國大陸或大幅減少投資
台商可能受到的衝擊更高於美、日、韓商。首先,台灣經濟高度依賴「台灣接單、大陸生產、出口美國」的三角貿易,尤其是資通訊(ICT)產業,在兩岸建立龐大代工體系;去年台灣對中國大陸出口逾1,302億美元,占總出口逾四成,其中近七成是中間財及零組件,在大陸加工或組裝成最終產品後,再出口到以美國為主的海外市場;因而美中貿易戰對兩岸台商都構成強大威脅。
其次,從大陸相關出口統計來看,去年中國對美國出口百大企業中外資占七成,其中台資企業就占了四成;對美國出口前20大企業中,有15家是台資企業,主要都是生產ICT產品,在美中貿易戰持續擴大下,台商的巨大壓力可想而知。
再加上,眾多國內廠商包括龍頭企業台積電、鴻海、大立光等都是美國蘋果供應鏈主要廠商,川普又特別點名蘋果公司,如果貿易戰延燒,蘋果可能首當其衝,台灣勢必成為重災區。
在美中貿易衝突開始的時候,多數台商抱持觀望態度,但隨著川普態度愈來愈強硬,7月6日美國第一波關稅措施正式生效後,多數台商已警覺貿易戰升高恐難避免。更令台商擔憂的,美國不單是針對貿易逆差問題,而且上綱到未來尖端製造領域的龍頭之爭,從而貿易戰走向長期化、常態化是大勢所趨,ICT產業也勢將成為主戰場之一,在這樣情況下,台商在兩岸所建立的龐大分工體系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嚴苛挑戰;為避免被高關稅及貿易戰所擊垮,台商將輸美產品生產線從中國大陸移轉至其他地方,恐怕是不得不的選擇。
台商移轉生產線的選擇,不外是遷返台灣,或遷到美國及新南向國家等其他地區。
先說遷廠美國,如鴻海集團已經配合川普重返美國製造政策,在美國威斯康新州投資設廠,規模預計達100億美元,6月27日富士康「威斯康辛谷科技園區」破土動工,川普總統還親自出席
然而,這項投資著眼於8K面板廠等高資本密集、具未來性的產品;相對而言,鴻海在大陸組裝的蘋果公司產品,卻屬高勞力密集生產線,遷到美國生產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這也是台灣多數ICT業者遭遇的共同問題。
台商要遷廠新南向國家,因當地多數國家客觀條件不足,尤其ICT產業發展更需賴產業聚落,所以,短期間要大舉遷廠新南向國家,更是知易行難。
至於要將在大陸規模龐大的生產線遷返台灣,先不說土地、水、電等限制,要到那裡去找那麼多勞工,就是無法克服的最大難題。
面對遷廠的重重困難,台商若不坐以待斃,就必須調整在全球供應鏈的角色,並在生產模式上作出根本改變;而政府也該好好思考,如何調整台灣經濟發展模式?如何有效協助台商的遷廠及轉型升級?坦白講,藉美中貿易戰吸引台商回流台灣,是很表面的想法,如果沒有長期、完整的規劃,對因應台灣面對的巨大挑戰,幫助是很有限的。








聯合報黑白集/謝長廷的兩個不及格


018-09-09 23:54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日本先後發生水災、地震,我駐日代表處因應消極被罵翻。圖為駐日代表謝長廷。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日本發生關西水災及北海道強震,我駐日代表處因應消極,被民眾罵到臭頭。國人赴日旅遊人數眾多,駐日代表謝長廷卻在那裡噴口水、找藉口;相形之下,對岸使館主動出動大巴無分港澳台民眾一律接送,謝長廷當然就被比下去了。
駐外機構主要功能有二:一是外交事務的交涉,二是服務本國民眾。就這兩點而言,我駐日代表處的表現皆不合格,謝長廷難辭其咎。在慰安婦議題上,謝長廷砲口向內;在漁權談判上,他貶抑台灣漁民;在國人受困關西機場時,他不見蹤影;在民眾求助時,大阪館員冷漠以對。對外交涉失卻立場,這是不及格;協助滯日民眾不力,也是不及格。
由於這兩項失格,謝長廷被網民譏為「助日代表」,確實點出了他的盲點。謝長廷留日亦知日,原是理想的駐日人選。問題在他政治性格太強,一心一意站在日本的角度思考,又錯誤地把自己定位為「綠營」代表,動不動對在野黨開砲,卻忘了自己代表中華民國
更嚴重的,是謝長廷的「大老」心態。他自恃口才過人,每每貪圖口舌之快,完全忘了駐外機構最基本的「服務」功能。正因為缺乏這樣的訓練,駐日官員接到民眾求助電話,才會冷漠說出「住哪裡是你們自己的事」。如果事後洽租五間民宿供免費住宿的事能早一步設想,豈不是可以贏得掌聲?
我國職業外交官大量被政治任命者所取代與稀釋,其結果就是如此








聯合報社論/一場選舉狂撒七千億,民進黨揮霍無上限


2018-09-09 23:54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國民黨立院黨團指控,賴揆兩個多月開出七千多億政策支票。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距離選舉僅剩兩個多月,執政黨加速政策買票的腳步。蔡總統和賴揆的輔選列車每開至一地,便提出龐大的建設計畫來利誘地方。國民黨立院黨團指控,賴揆兩個多月即開出七千多億的政策支票,且皆集中在民進黨執政的高雄、台南、彰化、桃園等縣市。蔡政府利用選舉煙硝來掩護其政策買票,掏的是人民的口袋,大家能不憤怒嗎
對於國民黨的指控,行政院回應稱,這些大型建設不分藍綠,連國民黨地方民代也都支持與肯定,不會有債留子孫的問題。這種說法,是強詞奪理的話術。試問,如果建設真的「不分藍綠」,為何那麼多大型基建都集中在綠營執政縣市?何況,撒大錢卻未經專業評估的建設,其實是一種迷幻藥;以台灣預算大權掌控在中央手中的現實,就算在野地方民代也只能接受裹脅,誰敢說不?但輿論和在野黨在國會反對的聲音那麼大,執政黨卻置之不理,這不是選擇性裝聾嗎?
根據國民黨羅列的賴揆政策支票清單,從七月底到九月初,總計洋洋灑灑高達七,四三一億元。其中金額最大的五項,包括高雄市第三條捷運系統一千四百億元,彰化汙水下水道、交通及文化古都計畫一千億元,桃園綠線捷運一千億元、鐵路地下化九百億元,以及台南藍、綠、紅三條捷運七五○億元,全都在綠營執政縣市如此充滿赤裸裸私心的建設分配,竟能自稱「不分藍綠」,何其厚顏
蔡總統就任以來,藉著「完全執政」的優勢,對各項預算和法案予取予求,毫不靦腆。對於外界的批評或諍言,執政者更從無愧色,十足展現了「我的政府,我的國庫,愛拿就拿」的霸氣。然而,目前中央政府舉債已高達五.五兆,全台還有五百多座蚊子建設不知如何收拾,政府竟還可以如此濫開建設支票,動輒一揮千億而面不改色。為了一次地方選舉,短短兩個月開出七千多億元的政策支票,如此瘋狂揮霍的政府,真的是認真在擘劃台灣長期的未來嗎?
真正有益於地方的建設,應該是點點滴滴的積累,必須摻入扎實專業的用心,才能醞釀為地方行政與民間社會交融的成果。但蔡政府的建設,卻是急功近利溢於言表;其倉促和粗糙,更是超乎人們想像。僅以前瞻建設計畫的編列為例,蔡英文只有四年的執政任期,卻要耗用國家八年的經費,去執行它幾周之間拼湊出來的建設項目。試想,當蔡政府提前花光了未來政府所能支配的預算,一旦國家有不同的建設需要照顧,或者未來的執政者有新的需求與規劃,要到哪裡去借錢來用?
蔡政府以「政策買票」方式推動的建設,最大的特徵是金額極其驚人,卻僅具局部的地區性效益,缺乏外溢的產業帶動效果更糟糕的是,這類動輒千億的大型建設,就像塗抹了大量蜜糖的蛋糕,只會吸引利益集團如蒼蠅般盤旋爭食最後的結果,就是政商利益分贓,肥了某些有門路的商人,民眾卻未必能受益於建設
事實上,一切都能「花錢解決」,已成了民進黨政府應付所有問題的萬能公式。例如,南台灣淹水,每戶發給兩萬五千元的補助金;鼓勵生育,每人發放托育補助;選舉在即,政府全面發出綜所稅減稅紅包,綠營參選人更提出老人「裝假牙補助」的口號。政黨輪替的真正意義,是「有權斯有錢」;反正政府幫你把錢花掉,債則留給子孫後人去擔。正因為如此,民進黨對「八二三泡戰」災情毫不在意,秘書長洪耀福更自信滿滿地說「淹完水,災區民調都上升」。箇中三昧,他了然於胸。
諷刺的是,蔡政府得意洋洋的軍公教年改,不過是「年省四百億」;但為了年底選舉,賴內閣兩個月即揮霍七千多億。蔡政府不會在乎這筆帳,因為它掏的是你的口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