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粹治國 難抗大陸 難救低薪
.聯合筆記/大三角與小三角
.「準」公共化托育 「準」備好了?
.文資局要升格? 先看看日本、法國做了什麼
.美軍駐AIT 美中台關係籌碼?
.願景回響/跨代合作別多說 做就對了
.想一想「大屋頂中國兩制」
聯合筆記/大三角與小三角
美國在貿易戰中處於上風,中國現在無計可施;中國原本與歐盟達成貿易初步協議,目的在聯手對華府施壓,可是執委會主席容克隨即到了華府,與川普共同宣布,雙方開始零關稅談判,取消目前對彼此的貿易制裁。換句話說,歐盟擺了中國一道,對川普妥協。
北京原本也指望對美國農產品增加關稅,好讓農業州在期中選舉前對川普施壓,想不到白宮突然提出一二○億美元的補貼農民法案,削弱了農業地區對貿易戰的抗議。
在北韓問題上,北京當然可以有些籌碼,但是北韓要開放、想要與美國修好的大方向,不是北京能夠左右的,而鼓勵北韓棄核(或至少凍結核發展),符合北京利益,不能因為美中緊張,而亂了原來的步調。
北京真正擔心的不是區區幾百億的貿易戰,而是美中關係的全面惡化,乃至對抗,是否是未來的趨勢?僅限川普,還是所有未來美國的總統都會是這樣?
赫爾辛基雙普高峰會時,北京憂慮達到最高點,主流意見是,以美中俄戰略大三角關係來看,美俄現在結盟,是為針對主要的敵人,對中國不利;在七零年代,美中開始解凍,就是為了對抗蘇聯,現在風水輪流轉,崛起的中國成了目標。聯中制俄的戰略設計者季辛吉,傳聞曾向川普獻策,現在要聯俄制中。這是趨勢,無論是誰當了總統,都會執行反中路線。
少數意見則認為,謹防戰略誤判,美中之間還沒有到主要矛盾的時候,尤其是川普本人並沒有把反華當成理念,只是為了「讓美國再度偉大」的手段之一而已;而且美俄聯盟不是一蹴可幾的,以美國國內對俄羅斯的強烈憎惡感,加上通俄門,都替美俄和解設下了障礙,原本要安排第二次峰會,現在無限期延後。
從美中俄的大三角,更可以推估美中台的小三角關係,如果假設美國已經採取全面對抗中國,就會得出美國一定會全面提升美台關係,甚至修改一個中國原則的結論。
但是如果認定川普不希望與中國對抗,就會得出川普會在台灣問題上把關,不會明知故犯,至今美艦泊台與陸戰隊駐紮,是川普仍沒有跨越的紅線,他之所以簽署台灣旅行法與國防授權法,不是因為贊成,而是怕得罪國會。
可以得到的推論之一是,如果川普不想全面與中國對抗,此刻既然在貿易戰占上風,想要中國屈服,就不會藉台灣問題,挑起中國的民族情緒。
推論之二是,既然弄不清楚美國真正意圖,大陸最保險的策略,就是連續對台灣施壓,以警告美國與台灣,紅線在此,不要妄想提升關係,這是北京正在做的。
科技追不上美國…李家同:陸缺基礎科學 台灣也是
2018-07-29 23:56 聯合報 李家同/清華大學榮譽教授(新竹市)
大陸想在晶片研發上趕上先進國家,但差距仍大。 (路透)
最近我看到了好多有關大陸半導體晶片不如人的文章,令我感到好笑的是,大陸最近掀起了晶片熱,希望在晶片上能夠趕上美國,其實中國不僅在晶片上趕不上先進國家,在所有科技上,中國都比不過先進國家,而且距離先進國家還相當之遠。我常和工程師接觸,我一直在蒐集工業上最好的科技公司,比方說光學尺、光編碼、銀膠、壓電噴嘴、工具機、磁路分析軟體等等,從來沒有一個中國公司上榜,百分之九十的高級科技公司屬於美國、德國和日本。
簡單的講,工業界需要很多儀器、特用化學品和設計輔助軟體,中國工程師一定承認,最高級儀器和特用化學品都要向外國購買,至於設計輔助軟體,中國幾乎完全沒有。當然台灣情形完全相同,我們應該承認,我們科技雖然有進步,但距離先進國家仍有很大距離。
值得問的是,為什麼距離如此之大,不妨看一下一個設計類比電路的輔助軟體,這個軟體非常重要,所有線路設計工程師都先利用這種軟體做測試,測試失敗就不會製造了。為什麼我們沒有這種軟體,關鍵不在於電腦技術,而在於對電子線路原理了解不夠。再舉一個例子,當設計馬達時,往往需要磁路分析軟體,最貴的這種軟體價格都是兩百五十萬台幣,美國和日本各有一套,能夠寫出這種軟體的人都是電磁學專家。
我們可以說中國大陸和台灣在科技上比不過先進國家,有很多原因,我要強調的是,我們不太注意非常高深的基礎科學,如物理、化學和數學,這幾乎是我們的致命傷,大陸也是如此。
就以晶片來說,大陸有野心要趕上美國,所以他們會用盡方法,設法了解某一個高級晶片的構造,這已經使得他們累得滿頭大汗,但是很少大陸工程師能夠了解這個晶片的原理,理由是他們不太知道晶片原理與數學有關,厲害的晶片設計是根據數學,晶片設計輔助軟體則和物理有密切關係。
如果我們只要生產普通規格的工業產品,的確物理、化學等都不太重要,可是要生產非常高規格的工業產品,絕對需要對基本科學了解相當徹底。我們不能成天高唱動人口號,應腳踏實地培養更多工程師在基礎科學上有深厚學識。值得高興的是,我們現在也有一些工程師能夠發展機械設計用的軟體,而且在全世界是領先的。之所以能發展這種軟體,是因為工程師在基礎科學上相當不錯,如果有更多這類工程師,我們就會趕上先進國家。
民粹治國 難抗大陸 難救低薪
2018-07-29 23:56 聯合報 黃丙喜/國家公益發展協進會理事長(台北市)
針對東亞青運被迫停辦,身兼民進黨主席的總統蔡英文在民進黨中常會上呼籲國人,一起當台中市政府跟中華奧會的後盾。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好的政府的兩個要件,一是忠誠於政府的目標,即創造人民的幸福,二是了解實現這個目標的手段,知道如何妥協求全。我們用這國際公認的標準來衡量蔡政府的治國表現,不難發現他們陷入了拿破崙講的「國家不會靠意識形態而繁榮昌盛」的迷霧。
不願意接受「九二共識」中的「策略性模糊」,是蔡政府揮之不去的意識形態。以東亞青運為例,綠營無視國際奧會相關規定和當前世界政治現實,執意推動東奧正名公投,落得東亞青運被取消的後果。
參加國際區域經貿組織也一樣,ECFA是台灣可以智取的髮夾彎,蔡政府卻不願承認,結果是僑外和東南亞對台投資今年遽降廿%以上。而陸客陸生來台人數大減一半,導致觀光、旅遊、食品、餐飲和教育相關產業低迷。外貿雖好,內銷卻冷,人民收入無法提高,生活也很難幸福起來。
蔡政府和民進黨人物不乏像美國雷根總統講的「跟個大嬰兒一樣,有好的胃腸,也有好味口,但卻很不負責任」的任性。他們濫用公家資源厚植黨派私利;而轉型正義、社會正義和世代正義,在他們刻意操弄下,也淪為強權的利益。
立法機關是人民自由與幸福的監護人,執政黨立委們卻變成行政部門的傳聲筒或橡皮圖章。希特勒曾定義議會是政黨通往目的的手段,當前民進黨的絕對執政作為何其相像!民主政治需要稱職又負責的在野黨。執政黨一味操弄東亞青運的社會情緒,在野黨媚於取悅民眾,不敢堅持是非,難辭其咎。中共對我們參與國際活動無情打壓,是該抗議,蔡政府中一些人的失職也應究責。
低薪是大部分民眾的痛。討好民眾是政客的懶惰行為,要從根本上提高國民所得卻要政治家不以意識形態和浪漫民粹治國,特別是「政府失靈」只有靠立法委員發揮監督的職責,讓政府決策透明化,才能阻斷政黨利益的不當交換。
國泰民安是政治人物的承諾,而創造就業、提高薪資和控制通膨是必經路徑。政治人物們別再口是心非了,回頭幹些國泰民安的正事吧!不然用腳出走的企業家將愈來愈多。
「準」公共化托育 「準」備好了?
2018-07-29 23:56 聯合報 陳孝平/亞洲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特聘教授、張家卉/弘光
雙薪家庭當道,不少家長有托嬰需求,但在北市要擠進公托卻是困難重重。 記者陳靖宜/攝影
少子化的問題雖在政治人物的口中,早就成了國安議題,但所受到的政策關注,與問題的嚴重性並不成比例。現在選舉將屆,行政院提出推動準公共化「建立托育公共及準公共化機制」,雖力道仍嫌不足,但總算是朝向正確方向的一步。
在「少子化已成國安問題」的思維下,幼兒具公共財的性質獲得確認,因此養育幼兒應獲國家支援,有一定共識,爭議較少。但國家如何減輕育兒家庭負擔,則爭議較多。
筆者認為,現代政府不宜過度擴大規模,動輒直接提供公立托育服務,因此完全由政府提供的免費公立托育應不是優先選項,放任尚未上軌道的托育市場自行運作而不加管理,更不可取。因此,藉由費用的部分補貼,並以此為槓桿,加強對托育品質管理的所謂「準公共化」不失為可採行方式。經濟學理論指出,這種以「特定用途折價券」的補貼方式,一方面對育有幼兒的家庭有實質補貼,一方面也避免直接干預市場,破壞自由市場所能自動形成的「伯雷托最適境界」市場效率。
但這樣的政策要能實施成功,需有主要的兩項配套措施:一是為維持自由市場的競爭性,必須確保托育市場資訊的充分性:也就是,托嬰中心或托育人員(保母)實際收費價格、個別托育人員的托育品質等,利用適當平台,以利托育供需媒合得以在資訊透明條件下進行。二是為避免在補助家長後,托嬰中心或托育人員(保母)聯合哄抬價格,政府應隨時引用公平交易法相關條文,遏止這些不法行為。
至於托嬰中心及托育人員擔心,政府藉由這樣的政策強化對於托育人員的管理,則問題應聚焦在「強化管理」是否合理?須知,托育人員這一行業若要爭取專業化地位,原本就必須有相當程度的行為準則與服務規範。當托育人員團體尚未能自行成立合乎專業標準的團體前,適當遵守政府的規範,也算是過渡時期自我提升的好事。
文資局要升格? 先看看日本、法國做了什麼
2018-07-29 23:56 聯合報 呂清夫/輔大應用美術系教授(台北市)
台中文創園區前身是台中酒廠。 圖/文化部文資局提供
升級文資園區 恐淪蚊子園區
最近台中文創園區將要改成文資園區,因為文資局將要升格為文資署。問題是從文建會到文化部,我們杜絕了古蹟「自焚」嗎?或者培養出了國際性的文化人才嗎?我們能像韓流一樣有「台流」嗎?文資局要升格,我們準備好了嗎?要升格之前總要交個成績單,像日本的文化廳就把歷年的成果寫成一本書,告訴大家做了什麼事,例如他們把從未走出過羅浮宮的「蒙娜麗莎」請到東京去,讓東京市民幾乎萬人空巷去看這個大展。
過去法國的文化部長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安德烈.馬爾侯,他主張立法保護老街,並讓民房樂於被指定為古蹟。以巴黎為例,瑪黑區的老街過去以貴族豪宅聞名,但住宅有三成欠缺供水設備,近七成沒有專用廁所,有些地方尚且沒電。瑪黑區一因有法國大革命時的破壞(地近巴士底獄),二因有產業革命時的濫建,建蔽率達八成以上,綠地面積不到兩成,人口密度高於台北數倍,可說是個歷史爛攤子。但因法國人喜歡老街的文藝復興式建築,仍舊把整個區域保存下來。
為此,他們曾在一九六二年立下一套長遠計畫的法規,他們要把後代的濫建悉數拆除,還原歷史上的綠地。現代化設備藏在室內,停車場則地下化。巴黎政府對於受保護的街區,雖有種種管制,然亦有其優裕的配套。其設備完善而又交通便捷之處,設法全部讓給傳統的手工藝業者去使用,使這一帶特有的手藝人得以安居樂業。另外,對於建築的維修,政府亦可補其四成的工程費。因之,古蹟非但不是政府由上而下指定,反而是民眾由下而上申請保護。
更重要的是瑪黑區內有棟薩雷公館設立畢卡索美術館,法國政府以藝術品抵繳遺產稅的方式取得大量畢卡索作品。
對比我們的文創園區將要改成文資園區,很多民眾逛了文創園區已經覺得沒啥東西看,現在要改成文資園區,地方人士擔憂成了蚊子園區。
大家詬病台灣五大文創園區大同小異,官方認為改成文資園區才能做出特色,問題是我們具有特色的文化資源在哪?
美軍駐AIT 美中台關係籌碼?
2018-07-29 23:56 聯合報 吳斯懷/陸軍備役中將(新北市)
美國海軍陸戰隊將進駐美國在台協會(AIT)新館。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媒體報導美國將派陸戰隊進駐AIT,必將再掀台海波濤。這是台美斷交近四十年,美國首度比照海外使領館,在台灣打造「陸戰隊之家」。陸戰隊進駐AIT並非要保護台灣,而是當戰事發生時協助AIT美國官員、美國民眾撤離台灣。AIT前處長梅健華曾表示,「我們的作法將會跟世界各地的標準作法一致」,「不會用維安措施說明或彰顯政治立場!」
美方預定派駐AIT的陸戰隊,隸屬海軍陸戰隊使館警衛隊,隊員稱「海軍陸戰隊衛兵」,人數由美國依對當地安全的評估而定,任務與以作戰為主的一般陸戰隊不同。安全評估為一般駐在國,美方大多派出十二至十五人的警衛隊員,若是安全評估狀況出現異常時,會加派人員及必要的防衛裝備,主要負責保安任務,包括對機密文件、設備與人員的安全維護,目前全球總兵力約千餘人,駐守於約一五○個海外駐點,派駐陸戰隊「政治意義大於實質軍事意義」。
派駐陸戰隊員表面是屬美國內部事務,但明顯是針對台海情勢變化而來。可視為美方對台灣的重視,同時這也是美方將這些行為視為美中台三邊關係的籌碼,重點是美國對台灣的任何動作都會造成中國大陸政治聯想。提醒蔡政府及獨派團體,不要高興得太早,陸戰隊派駐AIT,勢必引發大陸強烈反應,對兩岸關係整體發展影響有待觀察,但肯定不會往好的方向發展。
願景回響/跨代合作別多說 做就對了
2018-07-29 23:56 聯合報 楊寧茵/「銀享全球」共同創辦人
史丹福長壽中心創辦人Laura L. Carstensen教授於2016年接受銀享全球採訪。 圖/銀享全球提供
社會企業銀享全球從二○一四年開始舉辦史丹福銀髮設計競賽亞洲區大賽,今年的題目為「貢獻不分年紀、混齡合作正夯-跨代.設計.影響力」。破除年齡歧視,透過設計,創造跨世代合作的影響力,是本次競賽命題的重點;台灣社會也正熱列討論「跨代」議題,顯見跨代的確是個普世議題,值得更多關注。
「這個世界從沒有像現在一樣,同時有這個多不同世代共存,一個廿歲的青年在一百年前,只會與母親一同生活;如今,一個廿歲的青年有機會和祖母甚至曾祖母共同生活。高齡化確實帶來挑戰,但也給予我們更多時間與絕佳機會,和不同世代一起建構理想的社會。」史丹福長壽中心創辦人Laura L. Carstensen教授說。
這段話說明了社會中擁有這麼多不同世代,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這種未知往往為既定的社會架構帶來挑戰,但其實是創造新時代的機會。
了解到人口結構朝高齡化移動的這項事實是影響當代年輕人最重要的世界趨勢之一,但他們卻往往毫無感覺。隨便問問年輕人,知不知道他們這一代的人均壽命是多少?只要聽到他們的平均年齡是一百廿歲,幾乎所有人都會驚呼「不可能!」
因為沒有感覺,當然就不會去準備。因此史丹福長壽中心於二○一三年開始舉辦一項面對全球學子徵件的銀髮設計競賽,讓年輕人在嘗試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也加深他們對高齡議題的理解和想像。
以往大賽總是強調要「和長輩共同設計,而非為他們設計」,來凸顯銀髮族群在高齡設計中的角色;今年為了呼應「跨代」的主題,更直接要求團隊中要有一位「所設計對象的代表」,也就是說如果是替高齡者設計,團隊中就一定要有一成員為高齡者。
銀享全球今年更首次舉辦「跨代工作坊」,邀請50+的中高齡者和20+的青年世代共同參與,透過「運動」和「居住」兩個議題,共同對話、一起合作、找到需求、進行設計,最後提出解決方案。
我們看到不同世代透過共同目標,一起努力,貢獻所長;而過程中,他們往往驚豔另一個世代的表現。
「我們組的長輩都非常樂於分享!說到要提出五名專家,他們不只是列出相關領域而已,而是直接列出人選,真是讓我們十分佩服!」
「年輕人的想法真的很跳,給了我很多新的刺激和想法,讓我重新去思考目前做事情的方式。」
從這些互動中,我深深地感覺:其實世代差異是必然的,所以談跨代,無需一再強調彼此的不同;更重要的是「異中求同」,透過設計過的工具和溝通方式,讓大家充分對話、表達意見、尋求共識,然後找出共同願景、一致目標,自然就能共容、共榮與共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