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6日 星期二

名家觀點/歲末回顧GATT 70周年


名家觀點/歲末回顧GATT 70周年


2017-12-26 02:47 經濟日報  陳冲(作者是東吳大學法商講座教授、新世代金融基金會董事長)


從經濟意義而言,今年有幾個重要的週年回顧:亞洲金融危機20周年、次貸危機十周年、智慧手機問世十周年,還有GATT簽署70周年
亞洲金融風暴、次貸危機、智慧手機,均影響重大,過去一年也有廣泛的討論,唯獨GATT70周年,似已被人遺忘。但對中華民國而言,GATT的成立、演進及未來發展,都具有深遠的意義。
民國36年(1947年),為因應戰後的保護主義氣氛,23國共同發起並於10/30簽署GATT(關稅貿易總協定),意圖挽救1930年代的大衰退,當時中華民國是23發起國之一。及至政府遷台,因為外交情勢考量,在民國39年(1950年)3月1日行政院院會通過外交部建議(據說是駐美大使建議),授權該部退出GATT。外交部遂通知聯合國,並於5月5日正式退出。當時意想不到的是06/25日韓戰爆發,美國轉而支持中華民國,同時也支持中華民國在若干國際組織(包括國際貨幣基金、世界銀行)的地位。
所以九0年代,我國積極努力加入GATT時,不少參與談判筋疲力盡的同仁曾埋怨,「當初如果不退出就好了」,其實回顧國際情勢,縱使當時中華民國能忍耐數月,俟韓戰爆發,也最多在GATT再待20年,因為民國60年(1971年)聯合國事件後,中華民國在各國際組織的地位相繼不保。
二次戰後,台灣的經濟發展階段,由戰後重建、漸次穩定情勢後,即著手經建計畫,由發展輕工業的進口替代,繼而採取出口導向,轉進工業社會,一路下來,受惠於自由貿易的氣氛,體認到2,300萬人本身內需動力不足的經濟體,只有拓展國際貿易,才有一展身手的機會。尤其離開聯合國後,飽受外交失利的積辱,了解重返國際社會不易的現實,經貿或許是重行融入全球運作的良好切入點。
所以在民國78年(1989年),於多數國家已接受「一個中國」的劣勢下,中華民國改以務實的態度,「抗議下」重回亞洲開發銀行,也重新以中華台北名義參加國際運動賽事,當年年底更宣布要申請加入GATT,開啟漫長談判。次年美國更宣布APEC(亞太經合組織)歡迎三個中華經濟體以正式會員同時加入(民國80年(1991年)正式入會),凡此種種,都是以忍辱負重的態度,為國家經濟命脈的永續拓展做奠基堆疊的工作。
至於GATT,於民國84年(1995年)改設為世界貿易組織即WTO,我國的入會談判依然持續,好不容易在民國91年(2002年)再演與大陸同時入會的戲碼,只是各方寄望WTO訂定嶄新貿易規則的多哈回合談判在民國92年(2003年)觸礁,各國了解在164國間達成共識決已不像當年23國來得單純,因此一系列雙邊或多邊自由貿易協定的競爭起跑,我國當時因兩岸緊繃,幾乎繳交白卷,所幸民國97年(2008年)後採取兩岸關係和緩策略奏效,各國在兩岸均已簽署ECFA的情況下,紛紛表達與我協商自貿協定的興趣,乃有新加坡、紐西蘭兩項協定接續達陣,另有三項協定亦積極籌劃,惜因服貿卡關引發學運,對外經貿關係重回民國92年(2003年)的情景。
GATT70周年,英國媒體感嘆英國脫歐的不智,美國媒體則檢討川普政府有違民國36年(1947年)規劃的初衷,而中國大陸卻成為捍衛自由貿易的代表,這些在世界貿易各領一片天的國家,對GATT均有所省思,唯獨對自由貿易倚賴最深、理論上也應受惠最多的中華民國,對70周年竟未置一詞,對攸關國家命運的大經貿環境,或換句話說,對「經貿的前瞻基礎建設」居然沒有方向、沒有計畫,連對美國的TIFA談判,竟也在GATT70大壽時託辭因美方副代表缺任而難產,罔顧老美今年已與17國完成TIFA(或類TIFA)會談的成果,這絕不是GATT發起國紀念/慶祝的方式,行政院及經濟部如此輕忽,又如何對得起自詡為GATT專家的蔡總統?


長期觀察台灣金融與經濟發展的陳冲,擁有業界與官場豐富的負責人資歷,評論時事旁徵博引,常有發人省思的獨到見解,尤其對於金融事件的剖析精闢,素有「金融才子」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