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1日 星期日

經濟/檢討3P指標 帶台灣走出困局

.聯合報社論..她關上一扇門,卻打不開一扇窗
.聯合報黑白集.小英敢得罪阿扁們?
.經濟日報社論.檢討3P指標 帶台灣走出困局







經濟/檢討3P指標 帶台灣走出困局


2017-05-21 02:17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蔡政府上任屆滿一周年,總統蔡英文19日於臉書發文表示,改革的腳步不會停。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記者王騰毅/攝影


蔡英文總統上任一年,表現各界褒貶不一,但爭議政策不少,導致民調直直落。展望未來三年,內外挑戰有增無減,小英總統應該認真以政府管理的3P原則自我檢視,以求在未來一年帶領台灣走出困局。
政府運作績效指標很多,但多不脫離「政策」(Policy)、「程序」(Process)及「人選」(People所謂3P指標。3P指標各有不同功能,更重視指標間的整合程度,也就是除了政策間要整合調和,更需要對的程序及合宜的人選予以落實。而這三點正是政府最欠缺之處。
先看政策方向。從5+2產業創新、新能源、一例一休、年金改革、新南向、不當黨產到前瞻計畫,過去一年小英政府推動的政策確實不少,但彼此間的協調整合程度卻有很大的改善空間。以5+2創新計畫與新南向為例,一個是對內的產業發展策略,一個是帶領產業走向區域的平台機制,二者間不但有互補性,卻也有潛在的衝突性(例如投資出走),但目前看起來似乎是二條獨立存在的平行線。再如前瞻計畫,不但與5+2高度相關,也應該放入新南向(例如吸引投資、產業研發)的平台下思考。同時這些政策的執行缺乏具體的評估指標,對就業、所得成長的意義也不明確,因此是否達標,基本是「各自定義,隨人解釋」。因而強化政策整合程度,制定出合理的成效指標,是在政策領域第一個要處理的問題。
再者,目前政策多半屬於「台灣小經濟」的性質,未來需要更多回應國際經貿情勢的「宏觀大經濟」視野。自2009年金融風暴後至今,全球經濟從未能回到過去的發展速度;甚至對高所得國家而言,這種疲弱不振、成長緩慢不但可能成為「新常態」,繼而造成的所得分配、就業不足等問題,更是川普當選、英國脫歐、保護主義興起的原因。對外貿易是台灣經濟的引擎,這種新常態反映出全球化及網路化帶來的結構改變,對台灣是最直接的衝擊。因而我們不能停留在「本季出口表現比上季稍好」就沾沾自喜,更需要針對其對產業結構、就業、所得衝擊提出有效的政策。另外,面對川普政策加速產業出走、中國崛起對參與區域整合的衝擊,都是急需提出對策的「大經濟」政策問題。
再看政策推動的「程序」問題。過去一年許多政策爭議,不僅是政策本身,更多起因於欠缺事前評估,未能廣徵意見,因此在未掌握不同面向的衝擊影響下就貿然提出,面對反彈也任意以「政治對抗」解釋。過去馬政府時代常講的「利大於弊」被民眾嘲笑,現在更常常退化到「只講利不知弊」且不重程序、不問意見的程度,更是造成日本食品、一例一休或前瞻計畫爭議的主因。這種只憑感覺或按指示推動政策的程序,造成的傷害極多,除了有損民主程序顯示權力傲慢外,更重要的是造成政策不完整、不周全、喪失民眾對政策的信賴感。這種不重視程序、不在意事前評估及意見徵詢的問題,一直是歷來政府最落後的一個領域,應是小英政府要極力改革的對象。
最後是「人選」問題。目前執政團隊有一種「團結有餘、戰力不足」的感覺,對於政策欠缺協調、沒有評估,更缺乏政策論述溝通能力,凡事都要勞駕行政院長出馬辯護,長期不免有捉襟見肘的困擾。同時團隊中幾乎都是上個世紀台灣還處在黃金年代就出道的政務官,在理解年輕世代的困擾、數位網路的衝擊等經常有所隔閡,更無法反映出台灣社會、產業的新動能與新需求。因而如何在人選上帶入新世代思維及能夠與社會、產業界溝通的能力,是第三個挑戰。
過去一年小英政府或以清理舊案打好基礎為重點;但基礎是為了迎來新局,我們希望總統能強化政策整合、重視政策形成程序及增加符合21世紀需求的人選,帶領台灣走向新境界。

聯合/小英敢得罪阿扁們?


2017-05-21 02:17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前總統陳水扁(右二)19日進入凱達格蘭基金會舉辦的12週年感恩募款餐會,違反中監「不得進入會場」的五不原則。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記者蘇健忠/攝影


台中監獄為陳水扁畫了五道紅線,但阿扁毫不猶豫就直接踩上去。他還公開反問蔡總統:「讓我講話,政府就會倒嗎?」陳水扁挑戰的,其實不是中監的紅線,而是蔡英文的能耐。
同一天,蔡英文面對海外華文媒體還夸夸其言,說她做事不是「為民調」,而是「為台灣」,還說「只要對改革有利,不怕得罪人。」此話聽似鏗鏘有聲,但有幾分真實?不錯,蔡英文為了她宣稱的「改革」,不惜得罪萬民;但面對陳水扁的挑釁,她真的敢得罪「阿扁們」嗎?
這次,如果蔡政府只會讓法務部去向中監施壓,叫他們裝聾作啞,甚至編出一些歪理來承認阿扁「挑戰有理」;那麼,蔡總統推動的司法改革,也就可以提前收攤了。
陳水扁因貪瀆被判刑繫獄,而以「健康」為由特許其保外就醫;如今,他竟公開煽動人心、踐踏司法尊嚴、挑戰政府威信。這樣的鬧劇,蔡英文若還甘之如飴,甚至配合演出,她今後還有什麼顏面誇稱改革?
一年來總統推動各種改革,大刀揮舞,毫不手軟;萬民哀號,她亦不為所動。然而,這樣的勇氣和魄力,遇到阿扁,卻全都變成聾啞。原因無他,「自己人」和「外人」畢竟有別。
更可笑的是阿扁的醫療團隊,他們堅稱參加這類餐會屬於「社區職能治療」,有助於扁的身心。以此邏輯,他們不如建議:蔡總統不想講的周年演說,乾脆由陳水扁代勞;如此,阿扁應很快就霍然痊癒了!

聯合/她關上一扇門,卻打不開一扇窗


2017-05-21 02:09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蔡英文總統未見就職周年談話,而是提前一天在總統府內接見賓客發表談話。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記者王騰毅/攝影


昨天五二○是蔡英文總統就職滿周年,各界原本期待聽到她的演說,對過去一年的種種作為作個總結與反思,並對未來提出新的思考方向和戰略。未料,對這個重要的日子,蔡總統卻選擇沉默以對,不作任何公開演說,當然也沒有回顧與前瞻,也談不上國家戰略的轉進。這樣的沉默,是意味蔡英文決定「維持現狀」,或是她仍在思索應對之道?
維持現狀」是蔡英文上台時對兩岸關係的詮釋,但現在這個詞卻變成了她的困境。事實上,當她拒絕承認九二共識,這個兩岸維持了八年的和平「現狀」,即已遭到破壞。日前蔡總統提出兩岸「新問卷」之主張,也意味她明白「現狀」已不復存在;問題在,她仍未想好要如何作答,甚至可能還不準備應答。
這個進退不得的處境,正是蔡英文民調重創的主因之一。一開始,她拒絕接受九二共識,主張維護台灣的尊嚴,並矯正經濟上對大陸的過度依賴;從呼應國內大選「新民意」的角度看,這些似乎言之成理。因此,她更把新世代形容為「天然獨」,認為自己擁有堅實的支持。然而,她急急關上兩岸大門,重創了觀光產業,外交戰線也大受影響,RCEP、一帶一路和TPP之路皆受阻斷。與此同時,她極力倡導的「南向政策」卻不見進展,最近越南與北京發表聯合公報,更形同為南向設置了新路障。
簡言之,在兩岸關係上,她為台灣關上了一扇門;但在南向政策上,她卻遲遲無法打開一扇小窗,這讓台灣在經濟、外交上都備感窒悶。近年來,許多民眾都明白台灣經濟不能過度依賴大陸;因此,如果只是陸客及陸生減少,對觀光、教育產業造成一些衝擊,一般人仍覺得可以支持政府政策。但如果兩岸關係陷入無止境的對抗,例如,從聖多美普林西比斷交到斐濟撤館從國際民航組織大會到世界衛生大會被拒門外乃至大陸台商遭到查帳和李明哲之類被逮捕;在這種情況下,民眾當然會懷疑這種不計代價的兩岸政策是否明智。
在蔡英文的思考天平上,在觀光、外交、國際參與上付出一些疼痛的代價,卻爭得台灣的尊嚴和發聲機會,或許覺得相當划算。如此,至少增加了台灣的國際能見度。但是,讓國家的對外關係時時處於緊繃的凶險,讓民眾不時迎接外交上的挫敗,讓觀光餐飲業者的生計難以為繼,讓兩岸人民的敵意不斷升高,能說這些都是人民「必要的犧牲」嗎?
蔡英文似乎相信,維持現狀就是很大的善意,北京執卷追問,反而不具善意。蔡英文也相信,台灣加入全球議題的價值同盟,便可以構築力抗中國的軟長城。蔡英文更相信,如果把兩岸關係放進區域發展的範疇,對台灣的安全將更有保障。這些想法,當然不是純屬虛構,卻絕非合乎現實。尤其,如果放在國際政治的現實中衡量,再對比兩岸政經實力近年的消長,不免顯得虛弱而自不量力。否則,為何「川蔡電」只是一次餘興演出?而台灣以健康人權要求參與世衛大會(WHA),各國的支持最後也僅剩口惠?
蔡英文認為,台灣可以繞過中國,進入世界;新南向政策便反映了這樣的思維。但是,要繞過中國,豈是那麼容易的事?早年的台灣,曾經在孤立的環境下,靠著勤奮的商人一步一腳印,打開了通往世界的貿易之路。今天的台灣,政府卻以為只要大聲呼喊「南向」的口號,芝麻就會主動開門,只能說太過天真。更危險的是,南向至今看不出任何具體成效,但兩岸關係的變調,卻拘礙了台灣參與一帶一路以及TPP之路,得不償失。
關上一扇門,不過是舉手之勞;但要開啟一扇窗,卻是費盡九牛二虎之力也難以成事。對此,蔡英文應深有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