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2日 星期日

經濟/所得稅宜調降稅率 讓內外一致

.聯合報社論..李進勇質疑六輕,鄭文燦卻不挑戰大潭?
.聯合報社論..蔡英文的一中承諾書
.經濟日報社論.所得稅宜調降稅率 讓內外一致











經濟/所得稅宜調降稅率 讓內外一致


2017-03-12 02:29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我國於2015年實施「富人稅」,將股東股利所得可扣抵稅額比率減半,綜合所得稅最高級距稅率提高至45%,也增加薪資及身心障礙特別扣除額各2萬元,以「回饋」薪資所得者及特殊境遇家庭,減輕其租稅負擔。實施以來,確實造成所得稅稅收短期內增加,回饋措施也略微改善所得分配狀況。
但是從長期角度思考,專業人才(高薪者)的所得稅稅率提高至45%,國內投資人的所得稅稅負最高甚至將近50%,加上新政府即將提高遺產及贈與稅稅率至20%,未來可能造成人才和資金的不斷外移,影響經濟成長和稅收,反而得不償失。
因此從去年起就有重新檢討所得稅制的呼聲,行政院長林全今年初也曾表示綜所稅最高稅率45%和營所稅率17%差距很大,造成本國投資人變成外國人,指出「要兼顧人才問題,不會只考慮股利所得問題」,因此主張2017年登場的稅制改革主軸在所得稅制,將在總稅收不變前提下,適度增加營所稅收、減少綜所稅收。
目前業界的意見大多主張應當調降綜所稅的稅率以利攬才和留才,並將股利所得恢復全部稅額扣抵,或對股利所得分離課稅,以免資金繼續流出。學界則有正反兩種意見,有些認為降稅會使稅制不公,營所稅和綜所稅並未重複課稅,以致許多國家廢除兩稅合一,因此台灣不但不宜恢復稅額全部扣抵,甚至應全面廢除稅額扣抵;也有學者認為應當審時度勢,參考競爭對手星、港的低稅率作法,或配合國際趨勢的減稅潮流,例如川普擬降低公司所得稅率至15%、中國大陸可能降低個人所得稅至25%。
其實,站在國際化觀點,台灣屬於小型經濟開放體系,人才和資金很容易在國際流動,所得稅制不能和大國相提並論,沒有高稅率的本錢,其次則應當追求內外一致,也就是符合國民待遇原則,才能發揮中立性和公平性。
因此,就股利所得的稅負而言,營所稅和綜所稅是否重複課稅的爭論都不打緊,重點還是在於外資的稅負最高只有33.6%(營所稅17%,加上股利匯出83元x20%扣繳率),遠低於內資稅負最高達50%,對國內投資人是明顯的不公平;同時導致家族型企業傾向不分配盈餘(保留盈餘加徵10%,營所稅的最高稅負只有25.3%),影響企業公開上市、上櫃的誘因。所以稅改首先應處理此問題,能將內資稅負與外資拉近的具體又簡單的作法,就是將股利所得改為分離並分級課稅,最高稅率20%,對於稅率則可分級至最低5%,或提供定額免稅的選擇,以免增加小股東的負擔。
其次,行政院近日審查外國專業人才延攬及僱用法草案,針對外國人才給予雙重租稅誘因,包括年薪超過200萬元部分可享三年減半優惠,海外所得也免納入最低稅負制等,則令人難以苟同。因為該草案只有外國人才可以適用,給人「胳臂往外彎」的反感,也和林院長的想法相左。
事實上,國內專業人才的最高稅負可達45%,遠比南韓的38%、新加坡的20%和香港的17%高出許多,已經難以留住人才;政府只想到要攬才進來,難道不知道厚外薄內的作法只會讓國內人才更忿忿不平地加速離開台灣?
因此,我們建議所得稅制應大魄力改革,最上策還是將綜合所得稅的最高稅率降至38%以下,愈接近小型開放經濟體的平均稅率愈好。如果能降至25%以下,則上述的股利所得、攬才內外不一的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還可能吸引外資、人才乃至於富人的進入,從而擴大稅基而增加稅收,可挹注於社會福利,更能務實地實現公平。

聯合/蔡英文的一中承諾書

2017-03-12 02:43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蔡政府對大學的「一中承諾書」窮追猛打,殊不知蔡英文自己也有一紙「一中承諾書」。
大學的「一中承諾書」,原是一頂無中生有的「紅帽子」。各校相關文書的內容及性質不同,但最「嚴重」也只是約定不讓陸生涉及「兩個中國」、「一中一台」或「台獨」的「政治活動」。
此一約定形同具文,因為陸生來台每天其實都泡在台獨言論的醬缸裡。何況,蔡政府正立法禁止退將赴陸參加「政治活動」,則約定不讓陸生參與「政治活動」,豈不也只是禮尚往來而已?
最離譜的是,蔡英文自己其實也有一紙「一中承諾書」,卻竟然還對全國大學亂扣紅帽子。
蔡英文自就職演說起就不斷重複:「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處理兩岸事務。」眾所皆知,中華民國憲法即是「為因應國家統一前的需要」之憲法,蔡英文在此承諾了「憲法一中」。
《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的全名是《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總則第一條規定「國家統一前……特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又稱:「大陸地區:指台灣地區以外的中華民國領土。」在此,蔡英文又承諾了「國家統一前」、「一國兩區」的「一中條例」。
況且,蔡英文更反覆強調「承諾不變/善意不變」,這正是再三重申「一中承諾書」。詎料,如今竟以「一中承諾書」找各大學的麻煩,蔡英文何不先照照鏡子,即知那頂紅帽子其實正戴在自己頭上!


聯合/李進勇質疑六輕,鄭文燦卻不挑戰大潭?


2017-03-12 02:53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環保署長李應元(左起)、行政院長林全與經濟部長李世光向立委王惠美說明經濟部的「大潭燃氣單循環緊急發電計畫」。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記者洪哲政/攝影



為度過今年缺電危機,政府要求台電緊急採購兩部單循環燃氣機組安裝在桃園大潭電廠。本案在今年一月送審時,環保署環評專案小組認為此案最初規劃採用汙染較低的「複循環燃氣機組」,送審時卻改為汙染較高的「單循環機組」,因此要求台電重做環評。不料僅隔半個月,環評大會卻大逆轉,通過此案。有立委批評,環保署高層已有定見,引導環評大會通過此案,質疑環保署在此案中未做好把關。環保署正副首長李應元、詹順貴則強調,環保署並未讓步,「該捍衛的,都會捍衛。」
大潭電廠是我國北部最重要的燃氣發電廠,目前有六部發電機組。台電原先規劃新增四部複循環燃氣機組,作為將來北部核電廠除役後的主要替代電源。新政府去年上台後,加速推動非核家園,不但核四確定不啟用,核一、核二各有一部機組歲修完畢後也不允許併聯發電,導致去年供電急遽惡化,台電董事長朱文成形容情勢是「驚心動魄」。為避免今年重演面臨供電懸崖的噩夢,經濟部要求台電緊急採購兩部單循環燃氣機組,暫時取代上述的四部複循環燃氣機組,以度過眼前缺電的燃眉之急。
單循環燃氣機組的發電效率與排汙表現,均劣於複循環機組。以國人關心的二點五微米細懸浮微粒(PM2.5)為例,若採用複循環機組,PM2.5日平均值為0.4μg/m3;但採用單循環機組後,PM2.5日平均值將提高至0.61μg/m3,其他如氮氧化物等排放濃度亦升高。這是最初環保署環評專案小組要求台電重做環評的主要原因。
發電量少但汙染增加,政府與台電卻要花六十餘億元採購單循環燃氣機組,這是因為這兩台單循環燃氣機組設計是供緊急發電使用,組裝時間短,可在今年夏季用電高峰來臨前投入供電。去年,我國供電備轉容量最低只剩五十六點四萬瓩,而上述這兩台單循環發電機組發電量共六十萬瓩,對當前台灣供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經濟部長李世光在此案審查前就說:「若環評未過,我們問題可大了。」
如今大潭新增機組的環評過關,今年供電的問題或可暫解。但是,此案不僅暴露出新政府推動的能源轉型方案不如早先向國人保證的那麼穩當,也凸顯民進黨在處理供電議題的雙重標準:一邊在雲林、台中等執政縣市限制燃煤火力發電以降低空汙,另一邊卻在桃園裝置汙染較高的燃氣機組,頗為矛盾。
新政府推動能源轉型困難重重,大潭電廠案即是明證,原應是降低排汙的能源轉型,卻在轉型過程中採行了更高汙染的過度方案。美國商會在二○一六年台灣白皮書中即質疑,蔡政府的再生能源發展路徑不明,並可能因此反而更仰賴火力發電取代核能發電,這使得台灣之前承諾在二○三○年前實現較二○○五年減碳二成的目標,顯得更加荊棘難行。
為達成能源轉型的目標,蔡政府大力護航大潭案,即便李應元強調大潭案的環評公正透明,但此案爭議不斷。除了環團反彈,企業亦質疑大潭的單循環燃氣機組的效率與排汙等,甚至比六輕等現役發電機組還差,如此的審查方式將讓企業無所適從。今年美國商會在最新的景氣調查報告就指出,我政府對法規詮釋的不一致,是企業在台經營的一大顧慮
同是綠色執政,雲林縣長李進勇與台中市長林佳龍不斷質疑六輕與台中火力發電廠帶來的空汙,甚至施壓當地公民營電廠必須減量發電;在大潭案中,卻未見桃園市長鄭文燦有任何表態。難道雲、中兩地擔憂的PM2.5空汙,到了桃園就煙消雲散?環保署官員所說的「該捍衛的,都會捍衛」,究竟是在捍衛蔡政府不缺電的承諾,還是在捍衛台灣的空氣品質?若用李進勇與林佳龍同樣的尺,鄭文燦對大潭案豈能毫無聲音?


林政忠/盲腸再造 先看監委搞多少烏龍


2017-03-12 13:03

察院究竟是要端正官箴的「御史大夫」?還是要除之而後快的「政治盲腸」? 報系資料照



監委被提名人陳師孟把監察院定位為「廢物利用」,讓向來是冷衙門的監察院一時火熱。很多人卻搞不清楚,監察院究竟是要端正官箴的「御史大夫」?還是要除之而後快的「政治盲腸」?

打不死又廢不掉

監察院成立於1931年2月,今年剛過86歲生日,歷史可以回溯到國民政府時代。民進黨一向主張廢除監察院,20多年前,葉菊蘭當立委時,就曾譏諷監院是「蒼蠅院」、「盲腸院」。蔡英文總統最近補提名監委時,也重申廢除立場。扁執政時期,監察院一度停擺三年,打不死、廢不掉,最後又死灰復燃。
監察院存廢吵了幾十年沒有結論,關鍵在於監院是憲法保障機關,除非修憲,否則純屬空談。但監察院畢竟不是走味的戀情,想斷就能斷。民進黨既然廢不掉,於是考慮安排自家人入駐,至少可以藍綠平衡,避免監院「辦綠不辦藍」。

也曾有正面功效

監委職權包括調查、糾正、彈劾、糾舉、巡察、監試與審計。其中,彈劾失職公務員與糾正行政機關是兩大尚方寶劍,讓監院發揮正面功效,近年最為人稱頌就是沉冤多年的江國慶案撥雲見日。可是監察院烏龍辦案也不是沒有,國防部防彈頭盔案造成許多人受冤屈,後來監委只是道歉了事,但是事過境遷,受誣陷官員被監委損壞的名譽,無從補救。
監委在陳水扁總統時期對拉法葉艦採購案進行調查,以為有舞弊與內情,透過向特定媒體放話,抹黑退役海軍官員,這些官員經過法院審判後,都還給他們清白。拉法葉艦案也是監委另一個政治烏龍。

監委可說沒天敵

監委若濫權,也可能成為政治怪獸。過去就有人老把監委當立委,愛對時政高談闊論。也有人濫用調查權,浮濫約談官員,有監委為了調查北捷文湖線,入總統府訪談總統。也有監委調查報告推測前總統李登輝是日本人的私生子。
在當前憲政架構下,監委只有一個檢驗關卡,就是總統提名、立法院同意。只要頭過身就過,監委可說沒有天敵,不受任何憲政機關監督制衡。

6年內無人可管

雖然憲法增修條文規定,監察委員若有失職或違法,可由監委制衡。但在官官相護下,監委的退場機制形同虛設,除非有人犯下滔天大錯,否則監委在6年保障任期內幾乎無人可管。
監察院前院長王建煊卸任前,形容監察院是「殘害忠良院」,希望將監察院早點關門。他說,權力使人發瘋,有些形象還不錯的監委,剛進監察院中規中矩,不到半年就有發瘋現象。監委每月收入20多萬元,有車,有秘書,獨立辦案,無人能管,一幹6年。

馬缺蔡提 結果是…

蔡政府現在補提名11席監委,起於2014年7月立法院行使同意權,立委刷下馬英九總統提名的11位監委,蔡政府如今才有補好補滿的空間,補提監委的剩下任期,還可做到2020年7月31日。
「馬缺蔡提」結果,現任18位監委是馬政府提名,另外11人由蔡政府提名,未來監察院將出現藍綠共治局面。
陳師孟揚言要讓恐龍法官、迫害綠營政務官得到應有懲罰,似乎提早埋下伏筆。民進黨這場盲腸再造工程,將決定監察院會不會成為下一個政治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