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6日 星期日

經濟/大量國人赴海外工作 是福是禍?

.聯合報社論..「還權原民」掉進了大話陷阱
.聯合報黑白集.兩岸監督條例是假新聞
.經濟日報社論.大量國人赴海外工作 是福是禍?






經濟/大量國人赴海外工作 是福是禍?


2017-03-26 04:4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主計總處日前首次公布,赴海外工作的國人在2015年達到72.4萬人其中赴大陸工作者約45萬人,約占六成;出國工作者在過去六年呈現逐年上升狀態,從2009年66.2萬人增加了6.2萬人,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
在一個全球化日益普遍的世代,交通和通訊的速度愈來愈快、成本愈來愈低,即使其他情況不變,也會讓跨境工作的人數增加。而跨境工作的結果,對原生地的正負影響其實是複雜的;因此,跨境到其他經濟體工作人數增加的現象到底是好是壞,可能不是輕易可以判斷的。對於這種現象,值得進一步深入探討以發現真相,並視結論來擬出適當對策。
試想,如果國人出國工作,是因為在國內找不到理想工作機會,被迫離鄉背井、拋家棄子地異地工作的話,那只是為了「混口飯吃」或「養家活口」,於公於私都不是件值得炫耀的事。唯一的好處,可能是讓國內的失業率下降,負面批評減少、政府壓力減輕而已。而如果出國工作,是到先進國家去「賺美金」或「賺港幣」,則雖然兩地乖隔,但因收入頗豐,年年可以回鄉探親,也可以濟助親人異地造訪兼旅遊,就不見得是壞事;而如果能賺取「外匯」幫助國內親人,甚至學得超世絕活、貢獻國家社會的話,那麼這種「人才外流」,還真是求之不得呢!
因此,主計總處或國安單位如果真有心,就必須深入調查研究,弄清楚到底出國工作的國人,其前因和後果到底是甚麼,而不是僅僅調查有多少人出國工作。雖然調查並公布這個數字本身是值得嘉許,但只有弄清楚前因後果,並提出適當政策建議,才是一個負責任、有作為的國家機構。
目前,台灣的總就業人數約為1,120萬人,所以出國工作的72.4萬人,約占總就業人數的6.5%。這意味著,若這些人無法在海外工作,而且也無法在台灣找到適當工作,或將會排擠掉其他人就業機會的話,那台灣的失業率將會增加6個百分點,也就是從目前接近4%提高到10%,這將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後果。美國目前的失業率只有不到5%,只有少數負債的的歐洲國家如希臘、西班牙,才會超過這個水準,我們熟悉的亞洲國家失業率都在4%以下。這難道不值得重視,弄清楚國人出國工作其原因、可能的變化和後果嗎?
主計總處的資料顯示,國人在大陸工作的有40萬人,赴東南亞者有11.1萬人,合計53.1萬人,占全部赴海外工作人數的73%,這些人絕大多數應該是為當地投資的台商工作。但是,根據媒體報導,由於大陸本身幹部逐漸趕上,台幹赴陸工作的待遇相對上愈來愈差,已經接近台灣本身的待遇。如果這個趨勢繼續,可能在很近的未來,赴大陸工作來獲取高待遇的機會就會完全消失;加上離鄉背井的痛苦,這40萬人屆時有很大部分會回來在台灣找工作。而在東南亞,因為語言、文字和文化的差異大,隨著發展程度提高、少用台幹的速度將會更快;兩種因素相加,對台灣本身就業市場的衝擊之大是可以想見的。
看的悲觀一點,在幾年之內,海外工作的國人回流,極可能就會成為嚴重的「國安問題」。而如果兩岸關係,在新政府不「維持現狀」下持續惡化,加上密切往來兩岸者將面臨日益嚴重的「匪諜」嫌疑的話,台商赴陸投資者將進一步減少,赴陸工作者也將隨之減少,會進一步加速這個問題的惡化。居高位者能不思考,並尋求對策嗎?
不管海外工作是好是壞,若無法讓國人到歐美「賺美金」,那麼如何改善台灣的投資環境,讓國人在此安居樂業,已是執政者極嚴峻的挑戰了。

聯合/兩岸監督條例是假新聞


2017-03-26 04:55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民進黨立委本月13日上午召開記者會,主張應訂立「反滲透法」,引進國會監督,但與會的綠委陳明文(右2)表示,「現在假新聞很多,內容包含婚姻平權、年金改革等,影響政府施政,未來也應透過反滲透法作出相關規範」。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記者周佑政/攝影


綠委主張修法處罰媒體報導假新聞」,但恐怕首先應從制止政治人物發布「假新聞」做起。
像「台灣有五千共諜」這類假新聞就別提了。蔡英文從大選前就再三宣示「兩岸協議監督條例是優先法案」,但如今竟事隔一年始由國民黨立委排案開審,且此案在民進黨居絕對多數的立法院竟受到再三阻擋。這是不是「假新聞」?
蔡政府的「監督條例優先法案」,變成假新聞,主要是因陷在進退兩難之境。當初指定為優先法案,是想表態蔡政府上台後兩岸關係不會陷於絕境,待監督條例通過,兩岸互動即可恢復正常;但後來變成假新聞,則是怕在時代力量版及尤美女版的包夾下,變質成「兩岸協議封殺條例」,即是宣告兩岸互動陷於絕境。這是蔡政府一直不敢啟動審議此案的原因。
蔡政府懦弱到行政院不提版本的地步,是因不敢正面挑戰時代力量的《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協議處理條例》。但時代力量的「兩國協議版」或「公投協議版」顯然也撐不下去,所以柯建銘說三一八學運已走到盡頭
最新的發展很勁爆,民進黨竟與時代力量聯手,想用「聯席審查」來杯葛審查,暴露了大綠小綠都是色厲內荏,就怕一旦攤牌,恐是兩敗俱傷。若說三一八學運已經走到盡頭,但民進黨在監督條例上怎麼還逃不出三一八的手掌心
為何「打假球」?要從大綠小綠的假新聞」說起。

聯合/「還權原民」掉進了大話陷阱


2017-03-26 04:55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原住民團體呼籲蔡英文政府要落實轉型正義,就要廢除「原住民族土地或部落範圍土地劃設辦法」,並公布原住民傳統領域面積。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記者董俞佳/攝影

台東縣政府去年動土闢建知本棒壘球場,但球場位於原住民傳統領域,遭部落反彈,縣府無奈宣布停建。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記者尤聰光/攝影

蔡英文以總統身份向原住民道歉,隨即要求立法及行政部門修法或頒布行政命令照顧原民。這一系列「還權原住民」的設想雖立意良善,但過度標舉理想的結果,落到現實卻見各部門只顧政治正確、不惜扭曲行政常規的舉措。如此一來,未必能照顧原民權益,反可能埋下汙名化原民文化的因子。
原民會稍早發布「原民傳統領域劃設辦法」,要輔導部落及地方政府劃設原民傳統領域但台東阿美族都蘭部落搶先公告傳統領域管理原則,挑戰原民會私人土地不劃入傳統領域之決定原住民團體並隨即在凱道長期紮營抗議,要求政府收回成命
除土地權之外,一些牽涉原民文化、行為的「除罪化」修正,也可能有破壞法治之虞。以立法院甫完成朝野協商的《野生動物保育法》為例,重點在開放原住民族狩獵但立委不顧主管機關實務上的不同意見,強行完成協商。由於《原基法》已開放非營利的自用狩獵,立委因而要求《野保法》配合修正原民得以「自用」需求狩獵;對可狩獵的物種、區域、獵具全面放寬,違法狩獵行為也排除《刑法》之適用,僅處以行政罰如此一來,等於全面除罪化,也引起動保團體的異議
剛出行政院的《礦業法》,也有類似情形。現行台灣礦業的問題,是對於不當開採無法徹底禁制,礦業需做的政策環評也仍缺乏法源。明知仍有一堆問題未解,但行政院的修正案卻只增訂了原住民採礦「除罪化」條文,以為如此即可了事。
一連串的原民除罪化之舉,其實是陷原民於不義試想,台灣山林盜獵從未消弭,這是原民所不樂見。原民在傳統上講究與山林共生,「不時不獵」,嚴格要求繁殖期禁獵、抓大放小、捕雄棄雌……,以資源永續、生生不息的思維守護山林和祖靈。如今,若盜獵保育類動物除罪,獵場不限、獵具不限,最終得利者其實是漢人主導的盜獵集團。若把山上的問題全推給原民,豈不汙名其山林文化?
《礦業法》的修法原有其必要,遺憾的是,行政院僅處理原民採礦除罪化條文。事實上,礦業開採需要龐大資本,原民通常無力獨自採礦;因此,為原住民採礦除罪,沒有任何實質意義。現行礦業法一面倒地包庇礦權所有人,對礦權屆期的展延原則核可、例外再議」,等於允許永久持有更嚴重的是,採礦幾皆規避環評,設定礦權的礦場有二四六座,僅廿五座通過環評試想,一個礦場動輒五千坪,改變地貌、排水等,卻無須環評,豈非匪夷所思?修改礦業法本應補上這個缺口,結果卻只在原民採礦除罪化上著墨,根本是避重就輕
追根究柢,原住民族希望他們的傳統領域及山林智慧受到尊重,這是漢人需要學習及尊敬之處。但是,蔡政府「還權原民」的政策仍需審視台灣社會的各種主客觀現實,而不能將之變為「政治正確」的教條,甚至流於潦草「除罪化」的形式主義。否則,如果現實上無法實現政治大話,不僅將增加法治的困擾及利益的糾葛,也將使原住民的處境更加為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