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6日 星期日

名家縱論/簡立峰:川普效應下的矽谷人才移動\星期透視/前瞻計畫的政治經濟分析

.兩岸三張沒有完成的答卷
.名家縱論/簡立峰:川普效應下的矽谷人才移動
.星期透視/前瞻計畫的政治經濟分析
.奇兵變陣 國民黨唯一生機
.看電影,看見國軍的悲哀
.台灣醫療讚 南向絕不難
.台灣能採陪審團制?
.發票難中 小確幸也沒了
.畫中有話/不要22k


.港特首選後 民主路仍遠
.前瞻,更要世代責任
.招聯會豈能一意孤行 強渡關山
.兩岸三張沒有完成的答卷(下)
.走入民間 檢座抬媽祖
.聯合筆記/俄烏衝突波及歐洲歌唱大賽
.國軍拍片前 先重振士氣吧

.「到處」都是高麗菜






名家縱論/簡立峰:川普效應下的矽谷人才移動


2017-03-26 04:37    聯合報      簡立峰


矽谷是美國的科技重鎮,擁有來自全球各地的菁英人才。然而美國總統川普保守的移民政策,可能造成矽谷難留外籍人才,產生一波人才遷移。政府推動亞洲.矽谷方案,可以藉此機會吸引矽谷人才來台。
美國總統川普保守的移民政策,不僅美國境內的非法移民擔心不已,連在矽谷工作的外籍人才也惶惶不安。川普就任後突然發布暫時禁止伊朗等穆斯林國家公民入境的決定,造成矽谷科技圈的不小混亂。目前包括Apple、Facebook、Google等矽谷企業都已公開表示不支持這項政策。
矽谷高度仰賴外籍人才根據非營利組織Silicon Valley One World統計,二○一○至一五年間,在舊金山與矽谷幾個城市就湧入約廿四萬外籍移民人口根據二○一三年的一項統計,在這區域工作的軟體人才約有七成並不是在美國出生,其中又以亞裔為主亞裔只占美國人口六%,但矽谷的工作人口就有五十二%具備亞裔背景,其中又以印度與華人移民占多數亞裔人才對矽谷的重要性由此可見
隨著大量人口移入,矽谷也飽受高房價、 高物價、上下班交通壅塞之苦,呈現出矽谷居大不易現象。不少人出現移居他地工作的想法,同時許多矽谷科技公司也面臨人才競爭,薪資負擔高漲,加上川普的新移民政策,讓矽谷開始擔心人才不足。一些公司也開始在他州或者海外另闢研發基地。一股矽谷科技人才大遷移正在醞釀中。
矽谷人才的移動走向,也將牽動全球科技業研發版圖的變化為數眾多的中國大陸與印度為首的亞裔科技專才,很有可能回流母國加上亞洲市場興起,美國企業在亞洲的研發佈局必然加重。台灣是硬體科技重鎮,也是部分企業設立研發機構的選項。我們已經可以看到一些跡象,矽谷的半導體業研發重心,已逐漸移至亞洲包括台灣連英國科技領導品牌Dyson,隨著英國脫歐也大舉在新加坡徵才成立研發中心。地處亞洲樞紐位置、希望從亞洲連結矽谷的台灣,更要把握這波變動。
台灣科技產業轉型壓力已非常迫切台灣須要減少低階代工生產,更積極發展技術附加價值高的產業根據歐盟產業研究與創新經濟聯合研究中心二○一六年度全球產業研發投資報告,人口有限的台灣就有台積電、鴻海與聯發科躋身全球百大這三家公司各自以晶圓代工、IC設計、電子生產製造成為國際數一數二的領導企業,在台灣形成完整產業鏈。以此基礎台灣應該具備相當條件吸納更多海外人才。
台灣半導體產業的營收高居世界第二,從晶圓代工到IC設計,擁有完整而強大的供應鏈半導體業雖然面對中日韓競爭,但台灣至今仍能保持優勢,絕對是值得支持的產業然而,這幾年來台灣幾乎沒有新興的IC設計公司,大學人才投入IC產業也趨緩,產學連結不若以往緊密。加上中國大陸的磁吸效應進一步瓜分人才,少子化的台灣要繼續堅守堡壘,須要更積極吸納海外人才。
矽谷企業布局亞洲的力道本來就在加強,川普效應下或許將出現矽谷人才出走潮,連動造成研發中心轉移,正是台灣吸納矽谷人才、發展高階科技產業的新機會
(作者為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


星期透視/前瞻計畫的政治經濟分析


2017-03-26 04:37    聯合報      林祖嘉/政大經濟系教授、國發會前主委

行政院推動「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由院長林全親自說明。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記者胡經周/攝影



日前,行政院推出超過一兆元新台幣的「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其中軌道建設是最重要部分在經費來源方面,有八千多億將採特別預算匡列,剩餘金額利用這幾年超收稅收來支應
另外,這些投資將在未來八年內完成,也就是說,政府的主要投資將完全著重在這部分,因為資金都已動用了,未來其他建設可能就不容易再支應了。
首先要說的是,近年來經濟成長慢,政府想用擴大支出刺激經濟,我們並不反對,就如同現在包括美國在內的國家,把經濟政策主軸,從貨幣政策改成具實質需求的財政政策。但是,要提醒的是,台灣是一個小型開放經濟體,政府支出對於經濟貢獻是有限的,這與美國主要依賴內需來帶動經濟很不一樣。
比方說,台灣對外貿易依存度(即進出口總和占GDP比例)達到一百卅%以上,而美國大約不到五成;另外,台灣政府支出占GDP約十三%,美國則占兩成,因此我國財政政策對於經濟成長的力道,相對會比美國小很多,這是必需先了解的
其次,要指出的是,這次的基礎絕大多數都投資在軌道建設上面,顯然未來八年的基礎建設,將會完全集中在軌道運輸。不知道行政院以軌道工程建設,做為國內基建的主要理由為何?因為過去聽到企業部門最憂心台灣五缺的問題,即「缺水、缺電、缺土地、缺工和缺技術」,政府如果真的想要拚經濟,應該大力投資在能夠改善這些投資環境的基建上面,才是正確的經濟戰略思維。
然而,現在行政院決定要大量投資在軌道建設,且是由各地方政府自行提出,再由中央挑選,感覺中央是想要改善地方縣市的交通方便性。這思維固然沒錯,但是這是否是現階段最需要的經濟建設?或是,政府應該利用有限資源做更有效率的投資?不知政府相關部門是否做過整體發展的評估,或是至少在行政院層級有做過相關討論?
第三,行政院長林全說,因為這些計畫有很多是新推出的,所以稱為「前瞻計畫」。但是,新北市副市長候友宜立即反對說,新北市早已規畫的「三環三線」卻只有一部分被列入,跟本不能說是前瞻計畫。其實為爭取預算,各縣市本來就會提出許多計畫,尤其是現在政府提出一塊這麼大的大餅;再說,如果現在不爭取,未來八年可能就完全沒有機會了。
只是,面對各縣市提出的這許多龐大計畫,中央政府應該如何去選擇,或是應該由「政治考量」決定呢?在這次卅八項軌道建設計畫中,新北市的三條已規畫的捷運和輕軌被列入外,其他卅項新興計畫中,藍營執政的八縣市完全沒有任何一項在內至於列入的新計畫中,幾個較大項目包括,高雄捷運延伸環狀計畫(1,450億),大台中山手線600多億及捷運藍線800多億,桃園鐵路地下化964億,台南市先進運輸系統藍綠線約400億及基隆輕軌等等
其實,依過去推動重大建設過程來看,每項重大建設都要先做經濟效益評估和自償率評估等等。上述許多動輒近千億的軌道投資案看,人口密度、人口成長率和經濟發展狀況等因素,是幾個最基本的評估標準,從這幾個標準來看,可能只有新北市和桃園的軌道建設符合投資要件,而其他城市的軌道建設,未來可能都會臨虧損。因為軌道建設支出,不是只有現在的建設經費而已,以後的維護費用是很高的,未來如果沒有足夠需求和人數支持,高雄捷運系統長期虧損,就會是一個標準的結果
至於現在的前瞻計畫是否具有前瞻性?或是,行政院是經濟考量或是政治考量比較多?就由國人自行去判斷了。


台灣能採陪審團制?


2017-03-26 04:37    聯合報        吳漢仁/退休人員(彰縣員林)


在刑事訴訟法當中,不管是英美法系或大陸法系,無罪推定原則是所有被告都應享有的法定權利。亦即,任何人在被判有罪之前,都應當以無罪視之。
司法國是會議分組昨天討論人民參審制,那麼陪審團制度在台灣可行嗎?看看媽媽嘴咖啡廳的老闆、梁姓小模、宅急便送貨員下跪事件。有那一件不是被部分網民們未審先判而破口大罵?
陪審員的工作,可不是看圖或看影片再想故事,更不需要情緒化的反應,而是要具備很精銳的專業與冷靜的判斷能力。如果陪審團的陣容當中,有這種只看表面就作判斷的成員存在,真不曉得是原告或被告的不幸?
現階段,我還是寧願相信檢察官與法官。畢竟,公平正義的審判必須建立在基本的知識、學識與冷靜的判斷能力之上

兩岸三張沒有完成的答卷(上)


2017-03-26 04:37    聯合報        黃年/評論工作者(台北市)


我最近出了一本書,書名是《獻給天然獨/從梵谷的耳朵談兩岸關係》。我將這本書做為給大會的書面報告,現在我再做些口頭補充。
蘇起教授為書寫的序說:「兩岸關係的精神病,像最後幾年的梵谷一樣,已經是愈來愈嚴重了。」
蘇起兄說,「兩岸關係還真的很有梵谷的悲劇性格」。他並舉出了兩種精神分裂症狀」。
一種是「統一只能說,不能做」,另一種是「台獨只能做,不能說」。這都是精神分裂
其實,兩岸的「精神分裂症狀」不僅是這些。還有:北京一方面說「中華民國已經滅亡」,另一方面又主張台灣要維護中華民國」。蔡英文一方面說,「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處理兩岸事務」,但另一方面「憲法一中」及「一國兩區」卻說不出口。洪秀柱一方面說「在中華民國憲法下,深化九二共識」,但另一方面又想丟掉「一中各表」。這些都是某種「只能做/不能說」或「只能說/不能做」,也可說都是某種「精神分裂症狀」。
上個月,人民大學的王英津先生接受訪問時說,中華民國對大陸、國民黨及民進黨三方面,都帶來困擾。他說:對大陸言,具有「否定與捍衛的糾結」;對民進黨,有「推翻與接受的無奈」;對國民黨,有「延續與挑戰的尷尬」,我認為也可說是有「資產與負債的尷尬」。這三種說法,也正是三種精神分裂症
中華民國,對藍綠紅來說,似乎都是一種「莎士比亞命題」,那就是: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所以,我認為,兩岸需要建立一個「可以說/也可以做」的共同政治架構,不要精神分裂。
我的想法是:大屋頂中國。
在大屋頂中國下,中華民國是民主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社會主義中國,兩者皆是一部分的中國,共同屬於並共同締造「一個(大屋頂)中國」。
只要藍綠紅三方都守住中華民國,就不致精神分裂。
這也就是我說的「杯子理論」:台灣是水,中華民國是杯杯在水在,杯破水覆
把黑桃叫做黑桃,就不會精神分裂。明明是黑桃,卻不叫它黑桃,就會精神分裂。
就過程論來說,大屋頂中國就是汪道涵先生所說的現在進行式的一個中國」。就目的論來說,大屋頂中國就是汪道涵先生說的共同締造論」。
如何建構「大屋頂中國」?我在書裡提到「兩岸三張沒有完成的答卷」。
北京指蔡政府有一張「沒有完成的答卷」;其實,北京也有兩張「沒有完成的答卷」。雙方都不能只出卷子給對方,而不答自己的卷子。這三張「沒有完成的答卷」是:
一、台灣如何面對大陸:民進黨必須淡出台獨路線。民進黨喜言「轉型正義」,而台灣最重大且最必要「轉型」的「正義」,就是不能再以台獨作為國家生存戰略,台獨必須轉型,台獨必須淡出,不可繼續作繭自縛。這是一張未完成的答卷。
二、大陸如何面對台灣:中共十八大政治報告說:「探討國家尚未統一特殊情況的兩岸政治關係,作出合情合理的安排。」所謂「尚未統一特殊情況的兩岸政治關係」,就是「中華民國明明沒有滅亡的兩岸政治關係」;至於說「作出合情合理的安排」,就是北京不能再以「中華民國已經滅亡論」待之。這個十八大的政治命題,迄今仍是未完成的答卷。
三、大陸如何面對中國夢及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在書裡說,一條可能的路徑,就是「從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到有普世價值的中國方案」。如此,就能使內部治理、世界角色,及兩岸關係兼籌並顧,同步理順,相輔相成。
這三張答卷若能皆有正向的答案,大屋頂中國就會有過程,也會有目標
我希望,紅綠藍三方面皆以大屋頂中國為現在進行式的一個中國,並以大屋頂中國為共同締造論的努力目標
所以,大屋頂中國是現在進行式,大屋頂中國也是未來式。銜接現在與未來的是兩岸和平協議
兩岸為什麼不能進入談論「統一」的深水區,是因為兩岸都不談「如何統一」。如果兩岸能談「如何統一」,自然就有可能談「統一」。
如何統一?我不認為會有「天然統」,我也反對「武統」。因此,「如何統一」的問題,必須在「天然統」與「武統」之間找到方法。
大陸方面可能會說,如何統一?就是和平統一。但是,統一如果是「消滅中華民國的統一」,也不會有「和平統一」。
書中說,統一,如果不是「你吃掉我/我吃掉你」的「被統一」,而是「不消滅中華民國」的「互統一」,統一當然有可能成為「可以說/可以做」的議題。
為免精神分裂,我在書裡說:「北京愈要依靠中華民國來保全未來和平統一的條件,也就愈不可能在統一時甩掉中華民國。」
因此,「不消滅中華民國的統一」或「互統一」,就是「共同締造論」,也就是以大屋頂中國為歸趨。
兩岸關係的精神分裂症狀如何治療。一、民進黨不能一邊說「正視中華民國的存在」,一邊操作「借殼上市」。二,國民黨若要維繫「九二共識」,就不能拋棄「一中各表」。三、北京須正視中華民國沒有滅亡的事實,作出合情合理的安排。
所以,這三張沒有完成的答卷應當同步作答,相互呼應,相向而行。台灣要給大陸正向作答的條件,大陸也要給台灣正向作答的餘地。

兩岸三張沒有完成的答卷(下)


2017-03-27 03:50    聯合報         黃年/評論工作者(台北市)


最後,我想再提出兩點看法。
一、我在書裡強調,武統不可能發生,也不應該發生。我說出了一些理由,其中的一個理由是:
如果是和平統一,是兩岸自己的事。
但如果是武力統一,那就是國際道義的事,也是人類文明的事。
武統,台灣會很痛苦,大陸也會很危險。這些危險或許會包括:一、可能受到國際聯手抵抗的危險,那種抵抗,可能不僅止於美國和日本的聯手而已。二、可能增加中共在人類文明及中國歷史上的負債,那種負債可能與文革不相上下,甚或可能超越文革。三、武統也許拿到了土地,卻拿不到「心靈契合」。
今天,想拿掉一個釘子戶都不容易,何況是要用武力消滅一個二千三百萬人的民主政體
所以,我認為,武力或許可以嚇阻法理台獨,但不能用來統一
二、我在整本書的核心概念,就是主張不要輕易拋棄「一中各表」。我認為,在過去、現在、未來,一中各表都是兩岸之間最重要的議題
目前兩岸都出現要揚棄「一中各表」的聲音,認為「中華民國」既保不住了,就應直接朝向「一中同表」。
但是,放棄了「一中各表」,更將助長「中華民國失敗論」及「中華民國無望論」;不僅使台灣更失凝聚「中國意識」與「中國連結」的架構,尤其可能更增強台獨意識的合理化
主張放棄「一中各表」者應當警覺我說的「杯子理論」:台灣是水,中華民國是杯杯在水在,杯破水覆
放棄一中各表,也許是台灣有些人的一種孤臣孽子的悲憤,也許是「寧給大陸,不給台獨」的悲情,但這卻是破罐子破摔的情緒性反應
如果連「一中各表」在台灣都站不住,就絕無可能將台灣一步推向「一中同表」。所以,不能將策略建立在情緒上
北京也當警覺:沒有一中各表,兩岸的路只會更不好走,甚至走不下去。這也是:杯在水在,杯破水覆
一中各表是兩岸之間最重要的平衡架構因為它兼顧了連結點」與「主體性」。失此,難以和平發展,亦難和平統一
在台灣的外省人,有一種梨形結構」。像梨子的形狀,幾十年來,在台灣真正成為獲益者的外省人,只占梨子的上半部,其實是外省人的少數;相對的,多數外省人,都是,或都自認為是梨子的下半部,付出多,得利少,甚至最後走進榮民之家,癱在床上。所以,當中華民國在台灣受到挫折,中國在台灣受到挫折,他們就很可能出現「寧給大陸/不給台獨」的悲憤。
放棄「一中各表」的情緒,就是在這種思考下發生的但是,這種思考與情緒,是一種梨子底部的思考,比如黃復興它並不是台灣的最大公約數,也不是台灣的主流思考,這種論調是台灣的少數,不可能帶動風氣與潮流
我們看,如果新黨作這種主張,可能還符合台灣政治的比例原則但如果是國民黨作這種主張,這就是自己拆自己的台
等到國民黨變成一個放棄一中各表的黨,國民黨就會變得更小、更弱、更邊緣化,國民黨也就失去了作為台灣泛藍及反台獨、非台獨的最大平台的效用。國民黨新黨化,這是一件非常非常嚴重的事
在座諸位可能有人還記得,在二○一六年台灣大選的前一年,也就是二○一五年五月,我到上海來,也是在這個論壇上我就說過,即使國民黨有人要放棄一中各表,大陸也不能輕率跟從。但是今天已經出現了這樣的情勢,我請兩岸再認真思考,要不要丟掉「一中各表」,能不能丟掉「一中各表」
「一中各表」不是沒有用,而是「一中各表」做得不夠
把台灣問題看成台獨問題,是一個角度把台灣問題看成「中華民國保不住」的問題,則是另一個角度台獨,就談如何化解台獨中華民國保不住,就談如何保住中華民國如此,就會發現,台灣問題看似台獨問題,其實是「如何保住中華民國」的問題
我說這些,或許會被認為不靠譜。但如果諸位能從汪道涵先生的「現在進行式的一個中國」和「共同締造論」來思考我的論點,就知道,我只是不希望汪先生的悲天憫人和先知先覺成為絕響
以上,也許說得不夠周延,但皆出自真誠,請各位指教。

看電影,看見國軍的悲哀


2017-03-26 04:37    聯合報        張鐸/樹德科大副教授(高雄市)


好萊塢電影「怒火特攻隊」,故事背景是二戰歐洲戰場,布萊德彼特飾演中士車長,車上另有二位老兵及一位因個人因素而不殺生的新兵。某次,該坦克車擄獲一德軍戰俘,車長決定就地槍決,並堅持要新兵執刑;新兵拒從,車長強行抓起新兵的手扣下扳機,並丟下一句話「作好你的工作!」該幕場景,車長完全未考量新兵內心的衝擊,換成在台灣,是「違反人權」的。
電影「赤壁之戰」另一場景,周瑜在赤壁練兵,有一老農來申訴說田裡的水牛被偷了,懷疑是營區士兵偷的,在旁的將軍甘興提醒周瑜說偷牛者的鞋應是沾滿田裡泥巴,正當大家開始注意眾人鞋子時,周瑜突然下令叫士兵們去繞樹跑一圈,跑回來每人鞋上全沾滿泥巴。諸葛亮與友人在旁見狀,友人說:「這隊兵,難帶。」諸葛亮則說:「這隊兵,能用!」
可惜洪仲丘案的沈威志旅長,沒有像周瑜一樣的長官照顧他,他不但要獨自出庭,還要重話反擊說:「不要因為要把我入罪,就把國軍形容為黑幫!」沈旅長所作的不就是寄望他的部屬,未來在戰場上能作好分內工作嗎?結果卻變成罪犯被告上法院,還被媒體形容成「惡魔」。
軍官與魔鬼」電影中,湯姆克魯斯扮演的軍法官,奉命調查海軍陸戰隊新兵遭受不當管教致死案,片中湯姆克魯斯在法庭上表明,他是奉命來調查真相的,傑克尼克遜扮演的上校指揮官大聲回嗆:「你無法處理這個真相。」因為真相是,倘若將指揮官入罪,會影響其他指揮官,為了顧好官位、怕出事,從此不再要求,則全體國民的身家性命誰來保護,將軍官定罪的律師嗎?
美國海豹隊員歐文斯在葉門軍事行動中不幸捐軀,歐文斯父親對媒體表示,遺體被送回家時,他拒絕與前來致哀的川普見面,並要求徹查此事。這要是在台灣的民粹氛圍裡,不鼓動民眾把「國防部」搞成「國防布」,讓執政黨難堪才怪。
但川普總統在第一次向國會聯席會議發表演說,不但邀請歐文斯遺孀並在全體國會議員面前給予該遺孀最高的表揚與尊榮,讓她感動涕零川普很清楚,軍隊士氣的維護是馬虎不得的
世界列強國家的政軍DNA結構中,政黨再怎樣的互鬥,政治再怎麼樣的操弄,也不會笨到拿軍事來當競選的調味品台灣的民粹政治,為了奪權執政,不惜以人權為塗料將國防部」當成「國防布」塗鴉,而今執政後,「國防布」已無法轉回「國防部」。那個無法處理的真相,就是講人權的軍隊是上不了戰場,因為敵人才不跟你講人權
二戰英國名將蒙哥馬利曾說:「指揮官與他的部隊之間的相互信任是無價之寶」,因洪案而修法增設國軍人員對於懲處不滿時,得向法院提出訴願、行政訴訟;此後,勤訓苦練的指揮官可能要經常上法院,不會再為「真相」而奮鬥了,這是國家之福嗎?

台灣醫療讚 南向絕不難


2017-03-26 04:37    聯合報        李明吉/網路新創產業產品總監(台北市)


關於政府的新南向政策,提供一些建議供參考。
長年旅居香港和新加坡,這幾個地方雖然進步,但醫療方面就是沒有台灣那麼便利。個人有胃食道逆流病史,香港就診經驗不是緊急狀況下就醫,你需要先看普通科(類似台灣家庭醫師制度)再由普通科幫你轉診至專科醫師,不論是公立或私人體系都是一樣的。
以香港經驗,如果要照胃鏡就需要先看普通科,並取得轉診單再前往專科看診,如果公立醫院專科還需要先預約排期,方能見到醫師。依過去經驗在香港公立瑪麗醫院類(等級如台大醫院),光是拿轉診單並預約專科醫師,依科別需要至少十個月以上,這是香港公立醫療的制度。除非你是急診血流如注,不然就是等、等、等。
在台灣,老人家更換人工膝蓋或是開白內障手術非常普遍,但香港公立醫療體系下,就不知道要等到何年何月,曾聽說有位老婆婆走了,還排不到更換人工膝蓋手術。
筆者想表達的是,台灣的醫療競爭力在整個亞洲是非常好,如筆者因為胃食道逆流需要照胃鏡追蹤胃的狀況,在台灣自家附近的專科診所就可以安排照胃鏡、超音波等檢查。以自己經驗來說,上述幾個地區根本不可能的。給政府的建議是,台灣不應將新南向定位走製造業的老路。
家人最近在新加坡才因小腳趾頭骨折前往當地私人醫院急診,醫院安排了醫師看診並照X光,開了一個禮拜止痛藥,花費大約是台幣八千元,然而台灣因健保體制和血汗的醫療人員,對比下我們的醫療實在是太廉價了。
台灣應該擺脫代工宿命,新政府應該領頭將我們良好的醫療體系,結合周邊產業,例如醫材、製藥、醫院管理、人員培訓等,並將產業整合成良好的醫療產業供應鏈,和東南亞一些二、三線城市或區域醫院合作,帶領台灣良好的醫療體系和產業鏈一起走出去。
過去台灣靠工業、農業和其他國家交朋友,趁台灣醫療產業在大東亞仍有領先地位,應可將台灣的人才和資金結合協助友邦的醫療產業需求,台灣也可以藉由產業的交流進一步促成人才和產業界的新陳代謝。

發票難中 小確幸也沒了


2017-03-26 04:37    聯合報        余立龍/文字工作者(台北市)

統一發票開獎了,但聞「罵聲連連」,為什麼?因為太難中獎了;沒有「狗屎運」還怪人家?不,是增開陸獎太少了,只有一個!抓著一兩百張發票對了半天,能不嘔死嗎?
現在百物驚驚漲,薪水節節低,每兩個月開獎一次的發票,算是給小市民帶來一點「希望」,哪怕只中兩百元,也勉強可擠出一絲笑容。現在連這點小確幸也沒了?
自己頭尖尖,沒這個偏財命,幹嘛怪政府?當然要怪呀!以往陸獎都增開好幾組,以上一次(去年十一、十二月)為例,即增開四組,中獎機會自然大增,這一回卻剩一組,為何?
索取統一發票與經濟是否活絡、財政是否充裕息息相關,財政部難道不了解?主事者是否為了少發獎金而緊縮獎項,真可謂「明察秋毫,不見輿薪」,盼慎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