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13日 星期五

舒國治/香港的建築

.舒國治/香港的建築
.馬凱/全球化潮流 當迎不當反
.羅智成/從荊棘到長春藤—我的大學教育想像
.薛承泰/「婚姻」與「昏因」
.葉銀華/政策沒有白吃的午餐 然後呢?
.王正方/政客愚弄歷史 愚弄「這個國家」
.嚴震生/舉重金牌與學術正義









舒國治/香港的建築


2017-01-13 00:15 聯合報  舒國治

香港給人第一印象,「高樓林立」想必是最主要者。坐在天星小輪上橫渡維多利亞海灣,除了觀海,或許更多是觀樓
以香港島上最明顯的諸多大樓言,有一共同點,皆顯得方正、經濟實用、不至太花梢。即使有幾幢設計稍顯特殊,但絕不做作爭奇鬥妍依然是主實用的。
像上環的「信德中心」(干諾道中二百號),它遠遠就被看見,是為大夥辨識「港澳碼頭」的超高建築物,它的線條似有「未來」、「太空」之意指,然整座樓仍維持方正與實用之主軸。再如德輔道中一八九號的「李寶椿大廈」,它頂端的兩支天線般突出物,加上中間夾一圓圈造形,以及它樓面的微弧形,原本很可注意它的特殊外觀,但它還是方正、實用的矗立在那兒。
主要在於樓與樓皆不免貼得頗近而建,美感表現逐漸被建築師與業主考慮再三後呈現出如今的決定。有時細賞香港一座座大樓,幾乎會看出他們建樓的智慮。
中環的「交易廣場」(康樂廣場八號),何等重要,人常常經過,且底層是巴士總站,但這樓究竟長啥樣子,我總是記不起來。但卻從沒有「難看」、「呆板」印象。旁邊的「怡和廈」(前康樂大廈),是七十年代初建築,它的牆面是一個又一個圓形窗洞,令人記憶清晰。據說七十年代它坐了幾年「亞洲第一高樓」寶座,有五十二層高。老實說,它也中規中矩,毫不張牙舞爪。
皇后大道的「滙豐銀行」,自八十年代中後期問世之後,有頗長時間一直被人激賞與討論,說諾曼.佛斯特的結構精良美學(它正面的「交叉」形骨架與長方形窗框線條之完美結合)與一樓大堂之建為開放穿堂的暢通感,是香港公共建築最優雅的典範。
皇后大道的「渣打銀行」,亦是一幢好建築主要它的角度美學很老練。樓對著德輔道與皇后大道兩面呈四十五度角。再就是它在十七樓以上,每隔六層、就內縮一段,於是愈高便愈內收,使這幢高樓顯得靈巧可人。
八十年代後期,當「力寶中心」矗立在金鐘道八十九號時,稱得上全香港最造型奇特的大樓。它太像兩個並排站立的機器人,有表情,有軀幹,有臂,有足。力寶中心,受人無數次自車上或自山頂或自別的高樓上清晰認出,應該是辨識度最高的樓。
香港公共大樓極多,居民的樓宇也很可一觀。沙田的「廣源邨」(在「小瀝源」,近大老山公路),整個屋邨可容幾萬人,其中有小學,公共廣場、餐廳,根本是個小鎮了,卻被規劃得極有條理又不壓迫。
有許多建築師說,夢想去建公共屋邨。乃把人的屋住環境與呼吸空間皆設想完備,是絕高藝術。而香港,是最好施展身手之地。
淺水灣花園大廈」(淺水灣道一○一號),剛蓋好時,大樓中間空了一個方洞,可看到後面的山,後來很多建築都用了這招。
香港建築,不只是大樓與公寓,「赤鱲角機場」在大嶼山建成後,教人大開眼界。這是建築學子可以到處找到可學之物的大建築體。也是諾曼.佛斯特的手筆。人出了機場,不久望見了「青馬大橋」,哇,馬上知道這下子真來到一個建築的大展示場了!
自中環到半山的「電動扶梯」,當然,也是建築極為靈活運用的妙筆,雖然才長八百公尺,但香港最典型風景,盡收眼裏。
(作者為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