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6日 星期四

趙春山/談判代替對抗 突破兩岸僵局

.趙春山/談判代替對抗 突破兩岸僵局
.黃介正/美台國防工業會議十五年
.周行一/培養創造力 從改變考試開始
.盛治仁/當「真相急先鋒」在台灣
.王文華/和醒著的同學一起努力
.方祖涵/沒有虎爸虎媽的亞裔孩子
.劉維公/共事比共識重要!









趙春山/談判代替對抗 突破兩岸僵局


2016-10-06 00:20聯合報  趙春山

繼上月廿九日蔡英文總統以民進黨主席身分發表公開信,呼籲黨員「要力抗中國的壓力」後;本月五日,蔡又以國家元首身分接受華爾街日報專訪,強調政府不會在中國大陸的壓力下屈服。由於訴求的對象不同,前者旨在凝聚民進黨內部共識,對抗的是來自「中國」的壓力,而不是要對抗中國大陸;後者則是要對國際社會發聲,強調政府施政不會因外在壓力而有所改變。
五二○以來,蔡總統感受的內外壓力是可以理解的。雖然她自認在就職演說中,已對大陸政策做了相當程度的調整;但對岸並不領情,而陸續在宣傳、外交和經濟各個戰線上,不斷推出各項近乎具制裁性質的強硬措施;在台灣內部,不僅在野黨對政府的大陸政策強烈抨擊,深綠人士也紛紛站出來責難「自己人」向對岸示弱;最後,就連當初對民共關係發展持審慎樂觀看法的國際人士,也開始擔心民共雙方會在各持己見下,使兩岸關係出現擦槍走火、一發不可收拾的局面。
不可否認,蔡英文承受壓力的主要源頭,還是離不開「九二共識」這四個字。儘管蔡在華爾街日報的專訪中刻意對此避而不談,但弦外之音是希望以「談判代替對抗」,來破解這個「通關密語」。但剪不斷理還亂,「九二共識」似乎已經不再成為那扇「模糊的紙門」了。
從語意學的觀點看,「九二共識」確實有其模糊性的特質。國共當初雖存在「一中」的共同政治基礎,但卻以各取所需來進行表述。時至今日,國民黨內部也因「各表」或「同表」的各執一詞,而幾乎搞成兄弟鬩牆。至於民進黨方面,自始就否認兩岸之間存在著「九二共識」的共識。總統大選結果雖不能視為對「九二共識」的公民投票,但國民黨當初手中握有的這張王牌,並沒有在選戰中為它發揮「定海神針」的關鍵效果。
蔡總統在專訪中強調,她將保證避免對抗,並敦促北京與民進黨政府進行談判。不對抗當然是明智之舉,因為第一,兩岸力量對比懸殊,台灣沒有與大陸對抗的本錢;第二,對抗不符合國際社會的期待,因為沒有國家願意捲入一場涉及中共眼中「核心利益」的台海戰爭;第三,對抗只有助長大陸強硬民粹的聲浪,迫使中共當局不得不以「安內」為重,對台採取非理性的舉動。
避免對抗不能一廂情願,蔡總統因此才會接著提出與對岸談判的訴求。我們認為談判是必要的,但在壓力下談判就如同投降,是任何一方都不能接受的。我們期待,對岸也認真看待蔡總統此時提出「以談判代替對抗」的這個訴求。
中共領導人習近平曾經指出,「兩岸長期存在的政治分歧問題終歸要逐步解決,總不能將這些問題一代一代傳下去」;他並認為,「兩岸中國人有智慧找出解決問題的鑰匙。」誠如大陸的某些評論所說,「這一重要論述,展現了大陸方面願意為破解兩岸政治難題做出努力的決心與誠意,也體現了大陸方面願意推動兩岸雙方開展對話,逐步累積共識,為破解難題創造條件。」我們認為習近平是以立足全局,站在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的高度,來思考兩岸問題。
就此而論,重開兩岸協商大門,應同時具現實的必要性和前瞻的理想性。
(作者為淡江大學榮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