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黑白集.四個字分兩半處理
.經濟日報社論.台灣不能再「觀望」TPP
經濟/台灣不能再「觀望」TPP
2016-09-25 05:08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TTIP談判名存實亡,TPP今年國會闖關成功機會也十分渺茫,凸顯美國總統歐巴馬的歐亞貿易布局遭遇大挫敗。 美聯社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二個月,選情也因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希拉蕊.柯林頓的健康問題而變得撲朔迷離。川普與希拉蕊在多數立場上南轅北轍,唯獨對反貿易自由化這點上,似乎高度有共識,導致「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的前景愈發黯淡。不過,TPP確實可能胎死腹中,但也可能在幾個月內迅速生效,台灣不能不有所防備,準備工作仍應持續進行。
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川普自始至終重複強調其「毫無保留」的反對TPP;在受到各種壓力下,民主黨希拉蕊也在上月中表態,說其「現在反對、選後反對,作為總統仍然反對TPP」。許多分析認為,這敲響了過去30年來美國將貿易自由化視為基本方針的喪鐘。確實,有愈來愈多研究顯示,貿易自由化導致各國中年勞工被迫轉業或失業;幸運轉業者也愈轉薪水愈低。爭取民主黨提名失利的桑德斯參議員,在競選過程中一直將其稱為「扼殺美國工作的TPP」,獲得了許多支持,也是促使希拉蕊轉向的原因之一。
假設川普當選,對全球經貿自由化衝擊的不可預測性,實在大到無法研判,川普甚至說要退出世貿組織(WTO)及解散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屆時就算TPP胎死腹中,可能也只是大混亂中的小漣漪了。但若是希拉蕊當選,則比較可能的情境是TPP的部分內容要予以調整。這是因為從希拉蕊的發言可以發現,在高調反對TPP之餘,其實已經暗中布了一個下台階,就是她反對的是「現在的」TPP(TPP in its current form)。因而若TPP不再是眼前的模樣,是否就意味著希拉蕊不再反對?十分耐人尋味。
特別是TPP對美國的意義,遠超過經貿自由化的層次。美國防部長卡特在今年4月時便指出,對於美國的「亞洲再平衡政策」而言,TPP實際上有如同航空母艦在亞太巡航的意義:亦即透過TPP的存在,得以展現美國在本區域的承諾及決心,進而產生區域穩定及安全的效果。因此,雖然無論誰成為下任美國總統,恐怕都會經過一段政策盤點的震盪期,從最高層的戰略意義觀察,美國並無放棄TPP的空間。
更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討論與臆測,時間點都以明年1月20日新總統上任為準。但別忘了,歐巴馬總統的任期還有近四個月,而且過去一個月的發展顯示,其有意利用選後國會的「跛腳鴨會期」(亦即新當選者尚未就職前)表決通過TPP的企圖愈來愈強。這個跡象不僅在於歐巴馬總統多次公開表示支持這個計畫,且這幾周也陸續有好幾場重量級企業代表及橫跨老中青三代的前任美國貿易代表(USTR)在不同場合呼應這個想法的會議。也就是說,若一切照歐巴馬總統的規劃走,新總統上任前TPP就會完成批准程序。
這個險招不是沒有風險。例如「跛腳鴨會期」通過高爭議性的TPP是否符合民主程序?國會議員為了選舉的反TPP語言,是否能迅速的轉彎改變?都是變數。由於TPP是按照國會通過的貿易授權法案所簽署,因此雖然政治敏感,但法律程序上並無太大問題,時間也足夠(2011年時美韓FTA僅花費一周就完成批准)。再者,TPP是歐巴馬總統在位八年能名留青史的重要政績,意義重大。
歐巴馬總統的挑戰,在於能否利用二個月的時間,爭取到過半數的議員支持。難度極高,但一旦成功,則TPP便會在2017年生效。這對於積極爭取加入的台灣而言,目前準備的進度似乎受到選舉語言影響而呈現趨緩觀望。若要真的準備到位,則必須把TPP半年內生效的變數納入考量,而不能只有長期抗戰一種時間表,以免有千金難買早知道之憾。
聯合/四個字分兩半處理
2016-09-25 05:08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新任海基會董事長田弘茂日前受訪,對於媒體提問有關九二共識的問題,一度以「你提到那四個字」來迴避記者。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記者黃仲裕/攝影
田弘茂就任海基會董事長,連「九二共識」都不肯說,卻稱「那四個字」。
蔡英文也不提「那四個字」,好像唯一說漏嘴的一次是說「九二共識不是唯一選項」。蔡英文迄今的相關論述,仍以五二○演說為準:「一九九二年兩岸兩會……達成若干的共同認知與諒解,我尊重這個歷史事實。」
也就是說,蔡英文不說「九二」,而說「一九九二年兩岸兩會」;不說「共識」,而說「達成若干的共同認知與諒解」。她把「四個字」延伸到五、六十個字,躲掉「九二」與「共識」。
但是,最近陸委會副主委林正義在華盛頓演講卻說,「九二會談」所指的「九二」,與「九二共識」的「九二」是一樣的,不僅文字相同,雙方也有共同認知。如此一來,對「九二共識」四字,蔡政府似已接受了「九二」兩字。
剩下「共識」兩個字,是否也就是指蔡英文所說的「若干共同認知與諒解」?雖然文字不相同,但雙方有無可能達成「共同認知」?也就是說,蔡政府若說「九二共同認知」,能否就此化解了「九二共識」的僵局?
林正義還說,蔡政府不再稱「中國」而改稱「中國大陸」,「這個很小的地方表達的善意,希望北京能夠放大一下去感受。」
林正義既承認了「九二」二字已經「相同」,接下來,就等著「共識」二字能否以「共同認知」來化解,且也期待北京對蔡政府的善意「能夠放大一下去感受」。
聯合/梅克爾卡在人道和現實之間
2016-09-25 05:08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德國總理梅克爾十九日召開記者會承認難民政策有錯。 路透
全世界最有權力的人也許是美國總統,但目前執政最久、最有影響力的政治人物,則非德國總理梅克爾莫屬。但梅克爾此刻身陷政治困境,右翼民粹的德國另類選擇黨(AfD)來勢洶洶,不僅可能阻斷梅克爾明年的連任之路,還可能顛覆她開放難民的政治遺產。
九月初,AfD在梅克倫堡─前波莫瑞州贏得百分之廿一的選票,外界並不以為意,以為這只會發生在經濟相對落後的前東德地區,該黨將在排斥右翼民粹的柏林踢到鐵板。未料,這次AfD竟在柏林得了百分之一四.二的選票;相對的,梅克爾的基督教民主聯盟得票率則由百分廿三滑落至十八,這創下該黨歷來在首都的最低得票。AfD成立才三年,如今竟直追主流政黨,不僅連贏兩場地方選舉,更可能在明年聯邦議會選舉中跨過百分之五的門檻;可見,梅克爾開放難民的政策已出現了嚴重負作用。
對梅克爾來說,可謂成也難民,敗也難民。去年梅克爾以「我們可以做到」(Wir schaffen das),鼓勵德國人幫助新難民融入主流社會,讓舉世肅然起敬。但一百萬難民進入德國社會,卻引起宗教、文化上的各種摩擦,元旦期間科隆等地的性騷擾事件更引爆了社會不滿。與梅克爾組成執政大聯盟的社民黨已開始搖擺,企圖改搭民意順風車,認為政府應為移民人數設限,並批評梅克爾低估了難民流入德國的衝擊。
對梅克爾來說,社民黨本來就是她的假想敵,如果一對一,該黨並非其對手;但有了AfD與社會浮現的排外情緒,情況即不可小覷。梅克爾認清了問題的嚴重,她原來根本不屑提到AfD,但在首場落敗後,她開始警告人民:AfD的出現,對所有人都是威脅。她的批評其實只觸及表面,反對難民的聲音不僅來自AfD的右翼群眾,主流社會也有類似不滿。儘管梅克爾採取了一些補救措施,如邊界管制、與土耳其達成限制難民的協議等,但選民仍不滿她未就此道歉。
在德國一帆風順的時候,民眾是完全信賴梅克爾的;她的政治外號是「媽媽」,民眾相信「她知道什麼對我們最好」。但在國家出狀況的時候,民眾就開始對她有意見,認為她傲慢,脫離民意。最近兩次選舉挫敗,就是對她的不信任投票,她的支持度也首度跌至五成以下。
梅克爾更大的隱憂來自黨內,上次黨大會時,就有人醞釀罷黜梅克爾黨魁職位,但她憑著政治手腕化險為夷,反而以超高票連任。然而,面對明年秋天的聯邦國會選舉,黨內是否擔心梅克爾不再是政治資產,而想要甩掉這個包袱,便可能是值得正視的隱憂了。
梅克爾向來是精明的政治家,在福島核災前,她以科學家的理性,在減排的要求下,選擇了核能發電;但福島核災後聯邦議會補選大敗,她立即轉向,宣布德國為廢核國家。科學家的理性,立即被其政治家的冷酷所取代。
同樣的,遭到兩次挫敗,也讓梅克爾理解選民的憤怒。在選後記者會上,她謙卑承認「我們可以做到」已成了「一個簡單的口號」、「一個空洞的公式」,低估了融合挑戰的艱巨。但梅克爾仍不承認接納難民是個錯誤,只說「如果可以的話,我寧願時光倒流到很多、很多年前」,這樣可以讓政府為難民危機做更好的準備。
六十二歲的梅克爾頗有自知之明,她常說,柴契爾夫人與她的政治啟蒙導師柯爾都幹得太久了。她出任總理已經十一年,也許不在乎退出政壇,但目前的德國、歐洲乃至世界,都還需要梅克爾。對德國選民而言,除了梅克爾,他們沒有更好的選擇。
梅克爾在全世界有許多仰慕者,他們未必直接受到她的政策所影響,但都佩服她的毅力和理想。無論如何,梅克爾是政治人物,政治求生是她的第一本能;至於如何認清現實、體察趨勢,也是全球梅粉所要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