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4日 星期六

經濟/強化施政的主軸:拚經濟

.聯合報社論..「修好再回來」失言,林全應道歉
.聯合報黑白集.不走向山,如何登山?
.經濟日報社論.強化施政的主軸:拚經濟







經濟/強化施政的主軸:拚經濟


2016-09-24 03:37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面對今年疲弱的經濟成長,我們一直認為新政府上台最重要的任務是拚經濟,但現在看到的卻是新政府被連串金融爭議(兆豐、樂陞案)、勞資糾紛(華航罷工、七休一、七天國定假及一例一休)等事件困住;又因年金改革的過程雜音不斷,讓適用不同退休金制度的群眾互相攻擊,撕裂社會和諧。由於施政方向失序,又未提出振興經濟的可行作法,民眾耐心漸失,衝擊新政府的施政滿意度。
雖然新政府有提出一些振興經濟的「想法」,但也必須有被認同的具體可行作法。例如新南向政策,政府最重要的事是與東協、南亞各國簽署自由貿易協議、投資保護協定;而且東協、南亞存有不同的市場區隔,政府須有相應的市場拓展計畫。這些需要外交部、經濟部國貿局、外貿協會與相關機構共同努力。
當然,加入區域性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或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也是一種選擇。但這些也同樣需要行政院跨部會的合作,盯緊進度,才有可能落實。而且,要加入RCEP,可溝通的兩岸關係也是必要的,但目前兩岸關係處於凍結階段,自然綁住新南向的發展空間。此外,無論加入TPP或RCEP,亦須有具備國際經貿談判經驗團隊,並備妥配套措施,以期說服受到不利影響的產業或人民接受。
再者,新政府全力推動產業結構調整,由國發會提出綠能科技、智慧機械、亞洲矽谷、生技醫藥及國防產業等創新研發計畫,但國發會只是規劃整合單位,要一一落實,還是要回到經濟部、科技部、地方政府與相關單位。因此,行政院不是只通過計畫案,還需有落實計畫的行動方案。
更進一步,我們一直強調振興經濟的核心是擴大台灣投資,而非只靠五大創新研發計畫。目前台灣經濟急需振衰起敝之策,應嘗試整合出適用於「所有產業」的通案,例如:修改產業創新條例,提供「在台灣」之有形、無形投資的租稅優惠與行政便利,如此相對較有普及性,對提升就業機會、增加全民所得也較有助益,進而產生拉高消費等所得乘數效果。還有外國在台直接投資意願,新政府也要加把勁,例如讓外資來台設研發中心、設立公司等,都是可努力的方向。
另外,新政府端出「擴大投資方案」,希望刺激經濟成長。不過,國發會日前公布的3,400億元方案,實際推動進度有待評估;而國營事業近年來的多項重大建設投資,也因核四停建與環保問題等爭議不止而多所延宕,使去年國營事業投資金額寫下2006年以來最低紀錄。因此,新政府必須強化公共支出與國營事業投資的執行率,例如中華郵政北門郵局國有地270億元都更案、中鋼太陽光電投資案、中華電信物聯網投資案與各國營事業汙染防治項目等都須如期、甚至加速推進。
當然,最基本的還是要改善投資環境,新政府一上台就說要檢討的環評制度,應儘速交出成果;擺在眼前的「缺地、缺人、缺電、缺水」問題,也須即刻誠實面對,訂立實在的強化方案;最重要的是政策一致性,對投資者而言,這是至為關鍵的評估要素,期待新政府能於近期的紛爭中有所體會。
最後,中國大陸不僅是世界工廠、也是世界市場,台灣企業不可能繞過大陸走向全世界。目前兩岸經貿發展因新政府與北京缺乏政治共識而受到影響,但新政府仍應積極規劃兩岸協議監督機制、服務貿易、貨物貿易協議的推展步驟,為改善兩岸關係而努力。台灣人民目前對政府缺乏信心,很大部分是因為經濟成長前景黯淡、所得成長停滯,而愈無信心,經濟也愈難成長,惡性循環若成,情勢翻轉更難。因此,行政院不管遇到什麼亂流,都須正視當前經濟發展課題,以拚經濟將施政拉回正軌。

聯合/不走向山,如何登山?


2016-09-24 03:37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台灣在二○一三年以主席貴賓的身分出席國際民航組織(ICAO)第卅八屆大會,如今兩岸關係停滯,不知今年能否再坐上這個位子。本報資料照片

我國未收到國際民航組織(ICAO)的邀請函,總統、外長、立委紛表遺憾,譴責中共打壓。要問的是:這個結局很意外嗎?
如果覺得參加是很重要的事,那麼政府就應極力設法爭取,突破所有可能障礙。例如,促請口口聲聲說支持我國參加的美國務院拿出行動,不要只是口惠;或者,田弘茂隨口說出「那四個字」密碼,邀請函也許就從天上掉下來了。
現在的情況卻是,政府不斷標榜台灣是國際民航界的重要成員,也動員國際友人表態支持,但自己卻一味在那裡鬧情緒,胡亂拋棄上次順利與會的通關金鑰,又嫌上次的名稱太不漂亮等等。在這種情況下,會收到邀請函才是怪事。
如果天天說要上山,卻不走向山,要如何登山?蔡政府處理ICAO議題,就是這種態度:嘴裡喊著參加有多重要,眼睛卻投向別的地方,腳下甚至寸步不移。以這種態度,每三年大聲嚷嚷一次,其實只是純供自爽,哪裡也去不了。以這種態度,要說新政府很想與會,其誰能信?
ICAO大會三年才召開一次。三年前前民航局長沈啟代表與會,是以「中華台北民航局」名義參加,遭到綠委管碧玲批評馬政府「賣國求榮」。這像是有參加意願嗎?而「太平島是礁」風波的台大教授姜皇池,更撰文說參加ICAO是「重大挫敗」,因為我國只有「貴賓」身分。
現在,台灣連貴賓的身分也沒了,民進黨倒是津津有味地舔著這道傷口。

聯合/「修好再回來」失言,林全應道歉


2016-09-24 03:37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行政院長林全到立法院備詢。記者楊萬雲/攝影

閣揆林全不滿災後復原進度太慢,要求台電、台水派副總以上高層南下坐鎮,並撂下「什麼時候修好,什麼時候再回來」的重話。此話,不僅引起台電家屬強烈抗議,社會也一片譁然。林全要求救災者對災民要有「同理心」,但他說出「修好再回來」的話,對基層維修人員也一樣很缺乏同理心。
災民沒水沒電,生活處境當然艱難;相對的,基層工作人員在道路不通的情況下要搶通水電,則是挑戰性更大的任務。身為閣揆,林全關懷受災民眾,希望民眾的生活環境盡快恢復原貌,當然可以理解;但他將怒氣轉向水電修復人員,下達高壓式的官僚指令,則顯得頤指氣使。畢竟,若非環境條件所限,誰想故意拖延復建工作?
恆春半島雖仍有零星斷電狀況,但大致已回復到災前的九成九。倒是林全在立法院強力辯解,言談中不掩自己覺得受到委屈、遭到誤會,則暴露出其溝通方式和答覆外界質疑的應對都大有問題。林全強調,他之所以說「什麼時候修好,什麼時候回來」,是希望高層南下災區發揮協調功能,加速復原進度,如此而已。這對照他在中央災害應變中心的冷峻指令,已經變換了口氣;然而,他可能仍不了解民眾在第一時間對其「打官腔」的態度有多麼反感。
在防救災體系中,閣揆雖位居總指揮,但他的責任不是親上火線救災,而是指揮調度和統合資源,並鼓舞救災人員士氣。林全說出「修好再回來」,除有指責基層救災不力之意,更將他們的安全置之度外,已嚴重打擊了救災士氣。事實上,救災總指揮必須尊重救災人員的一線判斷,並無保留地給予支持;若以家父長姿態責怪救災人員,只會讓這些人感到挫折。
尊重救災人員在急迫中的決定,是全球防救災工作近年最大的跨步,其關鍵轉捩點是二○○八年美國卡翠納颶風中紐奧良紀念醫院「安樂死事件」的判決。當時在洪水圍困、電力斷絕、救援久候不至的情況下,該院醫師卜安娜決對廿多名安寧病患注射藥物,等於以「安樂死」的手法協助他們無痛死亡,而遭到起訴。歷經兩年爭辯,州檢察官對卜醫師提出九項二級謀殺罪的控訴,大陪審團最後全予否決。
陪審團的決定,闡明施救者與被救者間具有一種信賴關係,施救者是出於奉獻、利他的動機;若有人質疑其真誠,則將破壞施救者與被救者之間的信賴關係,打擊施救者的奉獻動機。陪審團認為,醫師為拯救病患無保留地付出,若其精神竟遭質疑,醫師要面對凶險的民刑事追訴,如何可能不退縮以求自保,而不願再積極付出?
由於這項判例,從卡翠納迄今,相關的救災事件及指揮機制,都給予救災第一線人員高度尊重。美國的防救災水準是全球龍頭,台灣各級政府官員考察絡繹於途,林全不應對此毫無所悉。
林全在立院多次抱怨媒體扭曲其談話,但是,該項談話經完整錄影紀錄,且幾乎所有媒體均有披露,以致民眾才有「林全氣急敗壞,修理第一線救災人員」的印象。林揆更該檢討的,是自己的表達方式和待人的態度,而不是一味責怪媒體;更適當的作法,則是認錯道歉。
林全近來因民調下降而備受內外壓力,因此在救災工作中力求表現,這並非壞事。然而,也正因為他是最高行政首長,他必須注意自己的高度,與行政指揮的倫理和多元面向,而不是只想表現自己的權威感,或只想討好特定的群眾。沒水沒電的災民要照顧,接水接電的工程人員也一樣需要照顧和尊重!
甫獲教廷封聖的德蕾莎修女曾說:「要時時刻刻以聽眾為念,檢視、思考你釋出的訊息。它需要同理心,需要敏感地從聽眾感受來察覺。」大儒孟子所言更直白「反躬自省、反求諸己」,值得林全咀嚼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