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9日 星期一

經濟/百日經濟新政的危機和轉機

.聯合報社論..除了痛心,能從兆豐案學到什麼?
.聯合報黑白集.謙卑再見,鄙視來了!
.經濟日報社論.百日經濟新政的危機和轉機






經濟/百日經濟新政的危機和轉機


2016-08-29 02:15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新政府上任屆滿百日,最新民調顯示,民眾對蔡英文總統表現的滿意度明顯下滑,不滿意度大幅上升;對行政院長林全更出現不滿意度超過滿意度的死亡交叉;多數民調也顯示,民眾對百日新政最不滿意的是經濟施政。民意所傳達的訊息,對新政府是一大警訊,也反映出執政面臨的深沉危機,但危機也是轉機,新政府必須深刻反省問題關鍵,迅速作出調整再出發。
當前台灣經濟面對的是結構性、長期性問題,新政府上任後,致力推動以「創新、就業、分配」為核心理念的經濟發展新模式,並以五大創新產業作為施政主軸;為實踐非核家園目標,積極推動新能源政策;在勞工政策及處理勞資爭議上,展現和馬政府時代截然不同的思維;為體現對弱勢者照顧,大力推動新住宅政策;為因應年金破產危機,啟動年金改革國是會議等。從這些新思維及新做法,我們毋庸懷疑新政府試圖改革現狀,解決結構性、長期性問題的企圖心,這也是多數民調對蔡英文總統信任度還能維持過半的重要原因。
但改革的理想和現實之間存在很大落差,推動改革固然要有決心,但也必須要有策略、有方法,要有輕重緩急及優先順序的思考;否則,必然遭遇各種困難與強大阻力,以致出現政策髮夾彎甚至可能讓改革半途而廢的施政困境。
從經濟大環境來看,新政府上任迄今,總體經濟指標和景氣燈號皆出現好轉跡象,今年7月出口終結連續17個月衰退,小幅成長1.2%;7月景氣燈號亦終結17個月反映景氣低迷的藍燈、黃藍燈,亮起象徵「穩定」的綠燈;行政院主計總處將今年GDP成長率預測值上修0.16個百分點至1.22%;這些經濟指標的改善,或許讓新政府低估台灣經濟所處的嚴峻情勢,以致忽略了推動各項新政必須充分評估的經濟衝擊。
事實上,這一波景氣的好轉,在相當程度上,是來自熱錢效應造成股市榮景及內需回溫,以及近月新台幣貶值效應及國際油價回穩導致出口回升,但這兩者皆非常態,不易持久。更值得注意的是,攸關經濟長期成長的民間投資正持續萎縮,經濟部統計上半年民間新增投資額較去年負成長8.05%,下半年情況亦不樂觀,充分顯示企業界對未來經濟信心嚴重不足。而新公布7月失業率升高至4.02%,是近二年來再次突破4%關卡;在民間投資低迷、觀光產業受陸客大減衝擊及房市持續走疲下,未來失業率很可能進一步升高。
政府推動經濟發展新模式,終極目的是在創造更多就業,提升薪資,增加廣大勞工階層的所得,但要達到目的,前提在於企業願意擴大投資,有能力僱用更多員工及提升薪資,這又須建立在一個良好的投資環境上,尤其是政府和企業的良好互動及和諧的勞資關係。
然而,政府百日新政,不但政策髮夾彎問題一再出現,讓社會各界對執政能力產生質疑,而且一向對政府不會採激烈對抗的工商界領袖,因為政府處理連串勞工抗爭事件激化勞資對立氛圍,以及勞動部恢復勞工七天國定假日等措施,和政府間緊張關係不斷升高,七大工商團體更史無前例宣布終止和政府及勞方所有協商,此一緊張關係若不能根本化解,不僅對嚴峻的經情勢雪上加霜,更會衝擊各項改革新政,讓施政陷入空轉。
企業是經濟運作的核心,政府和企業界不能站在對立面,而須建立夥伴關係,才能共同面對解決當前各種複雜的經濟問題。是以,新政府當務之急,是要理順改革目標及推動步伐,訂定施政優先緩急順序,重建和工商企業界的信任關係,唯有政府和企業同心,才能穩定經濟情勢及勞資關係,也才能落實經濟發展新模式,再造台灣經濟。

聯合/謙卑再見,鄙視來了!


2016-08-29 02:15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國民黨贏得花蓮市長選舉,對民進黨執政百日之不得人心,敲下一記小小警鐘。對這次小勝,國民黨並未露出太多狂喜;而民進黨則裝作看不見失敗的模樣,似乎不以為意。
最令人驚駭的,是綠委段宜康在臉書大發宏論:「我可以假裝尊重選舉結果,但我無法假裝不鄙視那些選民。」連續兩句「假裝」,把花蓮選民和選舉結果皆貶得一文不值。如此狂妄的態度,徹底暴露了民進黨的民主底蘊:凡不歸順我者,皆屬賤民,一律鄙視以待。
年初蔡英文贏得大選,對民進黨下達的第一道命令就是「謙卑、謙卑、再謙卑」;如今對照段宜康之言行,即不難理解其用意為何。「謙卑」說一次還不夠,要像唸咒一樣複誦三次,因為這對民進黨而言,是很困難的事。也因此,如段宜康者流,只能要求自己「假裝、假裝、再假裝」;直到再也假裝不下去,「鄙視」便赤裸裸現身。
民進黨要如何解讀花蓮市的敗選是一回事,但政府執政百日支持度直直落,黨內未聞任何反省之聲,卻只見段宜康用「鄙視法」向花蓮市民發動攻擊。試問,這跟阿Q的「精神勝利法」有何兩樣?再說,段宜康好歹是學運世代出身的民進黨中壯代,卻滿腦子這種「你是民,我是主」、「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法西斯思維;那麼,民進黨的民主價值難道真是一個不見底的黑洞?
執政百日,「謙卑再見,鄙視來了」,你還敢想下去嗎?

聯合/除了痛心,能從兆豐案學到什麼?


2016-08-29 02:15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兆豐銀行紐約分行被紐約州金融署重罰後,我檢調也針對兆豐金總部展開調查。圖/報系資料照
近年來,我國銀行業者積極拓展海外據點,且往往能追求到不錯的海外獲利成長。但這次,海外據點眾多、又是國銀獲利優等生的兆豐銀行竟遭美國紐約州金融服務署(DFS)重罰一.八億美元,頓使銀行業的經營文化及海外據點的治理問題浮上檯面。
兆豐銀是否涉及為特定對象洗錢,檢調仍在調查。但檢視此次遭罰始末,可看出其最大敗筆在於輕忽法遵專業人員的培養和配置,而本國和美國的反洗錢、反恐法規落差,又加重了其間的認知差異。這點,從近兩年國內銀行業涉及的三起重大管理失當案,可以看到不少蛛絲馬跡。
二○一四年,中國大陸的「索力鞋業」發生倒帳案,台灣有六家銀行因受主辦行香港野村國際公司之欺瞞,共放貸六○○○萬美元。撥款半月後,索力執行長即告失蹤,無異遭到詐騙。約略同時,也是香港野村擔任主辦行的陸企「福斯特紡織」一億美元聯貸案,則在二○一五年中爆發違約倒帳,使得八家國內銀行連帶受創。再看今年七月,第一銀行倫敦分行遭植入惡意程式後,一路暢行無阻地入侵台灣總行軟體派送主機,進而使部分ATM自動吐鈔,被外國盜領集團盜領逾八千多萬元新台幣。由此,可知國內銀行的安全監理及控管問題不少。
這三起事件中,前兩者為信用風險,肇因於銀行缺乏完整的財務、產業及總經分析檢核,卻完全仰賴外國主辦行提供的資料為核貸依據,或誤信該行亦有參貸;不料,即驟然面臨倒帳。第三起事件則是作業風險,是銀行內部作業之不當或失誤,使銀行面臨法律訴訟與商譽損失的風險。這三起案件看似有別,但究其根源,皆出自主事者過於追求短期經營績效和發展機會,將財務報表數字當成關鍵績效指標,卻輕忽企業的永續經營,形成經濟學上所謂的「代理人問題」(principal-agent problem),委託人受代理人之牽累而利益受損。
由於台灣市場胃納有限、銀行家數過多,且國內利率不斷下滑,使銀行經營相對艱困。相形之下,海外分行的利率較高,擁有存放利差的獲利空間,拓展海外分行往往可使獲利更為亮麗,國內銀行因此致力擴展海外分行業務。以兆豐為例,今年首季的海外獲利,即占整體獲利的六成。
兆豐遭重罰案,也凸顯國內銀行長期不重視法遵、後台等部門,導致法遵部門功能矮化的結果。試想,兆豐紐約分行的法遵主管,竟由業務主管兼任,足見其獨立性與專業度堪憂。近年來,匯豐、花旗等跨國金融機構均因遭到美國重罰,而大幅擴增法遵員額;相形之下,我國銀行的經營成本顯然「省很大」。如此精省的結果,再對比聯貸案、投資案等徵信不確實所肇致的高風險,這些海外分行的高獲利,其實不是建立在扎實的基礎上。
再看索力等倒帳事件,由於授信單位的績效和利差及授信額度連動,這也使得風險管控單位因面臨前線單位追求商機的壓力,而無法確實執行職責。第一銀行ATM遭駭,部分原因也與經營者為節省成本而未積極更換新機有關,以致形成資安漏洞。
要彌補這些銀行經營文化上的漏洞,首先,必須落實分層負責制度,讓各部門各憑專業各司其職,確實做好層層把關的工作;再者,要強化董事會的職責,使其從更鉅觀與客觀的角度檢視銀行的長遠運作,以解決「代理人問題」。至於打亞洲盃和力求「台商在哪、服務就到哪」的全球化,雖然還要繼續追求,但除了應斥資聘請好的國際法規遵循人才,外派主管要考量專業知識佳、經驗豐富、語言能力強等要件,更必須選擇熟稔外派國文化及政府法規的人才。
唯有如此,國內銀行因聯貸案、盜領案而蒙塵的專業形象,以及兆豐銀行遭重罰而商譽受損之事件,才能真正成為有意義的一課。